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时代需要英雄议论文题目分析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54

Alfredk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时代需要英雄议论文题目分析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limon_li

已采纳
楼上2位好长啊……不过,我还是坚持原创,给楼主些自己的看法:=================这个辩题抓几个关键词:“当代”、“英雄主义”“当代”这方面的限定,我就不多说了,主要讲讲“英雄主义”我们的这个“英雄主义”,绝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一种崇尚“榜样的力量”的英雄主义,我们要找的是【真心英雄】无论哪个时代,时代要发展,社会要进步,都需要有人进行大胆的探索——如果没有人满怀“英雄主义”地进行尝试、奋进,如果没有人以“英雄主义”的热情进行奉献和牺牲,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将会是一个停滞不前的世界……“英雄主义”,不是鲁莽和冲动,不是逞强耍帅,而是“敢为天下先”的一种精神,甚至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一种无私与奉献!“英雄主义”永远不会过时,古今中外,概莫如是!!!

时代需要英雄议论文题目分析

338 评论(12)

木子龙天850804

英雄,就是那些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集体利益冲锋在前,勇于献身的人们。英雄受到人们的崇拜和歌咏。任何时代都需要英雄。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 屈原为了国家利益愤而投江是英雄,秦始皇统一中国是黄雄,项羽在坝下刎刀自尽是英雄……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奠定了三国鼎立,是英雄。诸葛亮唱空城计、借东风等,足智多谋,指挥打了多次大胜仗,是英雄,赵子龙为刘备打江山冲锋在前,数次救蜀国以危难之中,也是英雄。 林则徐是抗英鸦片英雄,洪秀全是太平天国英雄,康有为、梁启超等是变法英雄……抗日战场上,解放战争中、抗美援朝战场上更是涌现出像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那样的千千万万英雄。是他们用青春和生命换来了国家的独立,换来了民族的倔起,换来了我们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 时代了展到今天,英雄的意义被不断发扬光大。涌现出无数的抗洪英雄、抗震救灾英雄、搞冰灾英雄、带领广大人民发家致富的劳动模范、见义勇为英雄……在2008年汶川那场特大地震灾害中,就涌现出许许多多诸如张米亚老师、蒋小娟女警等无数的有名或无名的英雄,他们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雷锋、张海迪、史铁柱、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这些名字都已被时代铭记,并激励着一代代后来人。帅金高是我的家乡带领广大乡亲发家致富的全国劳模,是我家乡的英雄人物,是我家乡人民学习的模样。 时代需要英雄,昨天要,今天要,明天也要。所以这个命题对于未来社会仍然成立。如果把社会比成一道菜,英雄就是这道菜的盐巴或味精。 我们都在向英雄们学习,走在做英雄的路上。
311 评论(14)

浅笑与君歌

英雄主义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阶段,对自我改造能力提升的一种集体无意识性的精神价值建构。作为文学话语的英雄书写,在前现代社会表现为英雄崇拜和英雄想像,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消费时代和后现代语境下却出现了新的症候,种种“过时论”、“解构论”、“消亡论”一度甚嚣尘上,英雄书写本身也问题颇多,值得冷静地反思和积极地探索。 当今时代为何要重提英雄主义 当今时代的文艺创作为何要重提英雄主义?我们以为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现实意义。第一,英雄主义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弘扬。民族精神是连结本民族全体成员心灵间的隐性纽带,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格式塔式的文化心理图式。它由多重审美维度凝聚而成,英雄主义是其中最核心的一维,民族英雄的形象塑造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乐观向上的进取意识和积极健康的道德风尚,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针对当前文艺领域存在的一味娱乐,甚至“娱乐至死”的倾向,尤其应当以英雄主义来提振民族精神、引领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第二,英雄主义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和传播。陆贵山在《文艺应当努力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文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思想内涵概括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并说:“社会主义文艺通过塑造创业者、新时代的新人形象、先进人物、英雄人物以及丰富多样的艺术典型,来反映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表现出创作和作品所蕴涵的最大的价值含量和价值功能。”可见,文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和传播是以新人形象的塑造来实现的,以英雄人物为代表的新人群像把谋求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福祉视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大潮中,他们把激情昂扬的青春理想、甘苦与共的奋斗意志和敢于亮剑的拼搏精神演化为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他们的创业豪情、崇高境界和伟大功绩被成功地加以艺术表现,可以征服、感染并激励着普通大众的心灵。第三,英雄主义有利于全球化文化交流中国家形象的塑造。在经济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产业是以软实力为代表的一个国家整体形象的对外展示。文艺作品要担负起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重任,就要在文化产业的发展竞争中打造出具有本土特色和时代精神,同时也具有跨文化传播优势的英雄形象。铁凝说:“如果全球化一定要催促或教导作家想一些东西,我想那也应该是如何更深入地追寻民族文化和审美精神,用汉语塑造出真正有魅力的中国形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后现代语境下的跨文化交流中,一方面要克服狭隘民族主义的局限,另一方面也要警惕文化殖民主义。要保持民族特色和文化气质,张扬一国文化的自主精神和审美个性。而具有原生态本土色彩的英雄形象塑造和英雄主义精神展示将对此大有裨益,以其为审美内核创造出既有原创活力,又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这样才能在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展示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形象。 新时代的文艺应当如何表现英雄主义 首先,面对人们对英雄形象的疏离和逆反,应当冷静反思以往英雄塑造上的弊端和缺失。一是英雄形象的扁平化。以往的英雄形象塑造片面强调写“高大全”式的道德完美人物,发展到极端就是革命样板戏所体现的“三突出”文学创作模式。这些“可敬而不可爱”的英雄形象常常给人一种“假大空”之感,严重阻碍了文艺审美经验的传达,使读者和观众产生心理上疏离感。二是英雄性格的单一化。以往的英雄性格塑造采取了近似于京剧画脸谱的方式,只描绘其优秀的、感人的、突出的性格侧面而对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有所忽视,甚至连正常的性情流露和性格弱点也回避了。英雄性格极不饱满,往往裂变为“单向度”的畸形人。三是英雄叙事的泛政治化。以往的英雄叙事,过于强调文艺的政治教化功能和思想指导意义,在宣教式解说的背后是对艺术审美娱乐功能的漠视和对艺术创作规律的背离。这些方面对于当今消费时代的艺术生产来说更显隔膜,也成为英雄形象在后现代语境中被解构、被恶搞、被娱乐化的深层次原因。 其次,应当积极探索并确立新时代的新英雄观。要在后现代语境和消费时代重新弘扬英雄主义,必须努力探索具有时代特征的新英雄观。要重新确立英雄塑造的核心价值和审美品位,把握消费时代英雄形象创作和接受的审美规律。在我们看来,这种新英雄观的核心是三个结合:一是崇高精神与平民本色的结合。面对今天的艺术受众,英雄形象既要有崇高精神,大智大勇,又要有平民本色,百姓情怀;既要“高于”普通人,体现出应有的英雄品格和智慧风貌,又要“近于”普通人,有寻常人的喜怒哀乐,从而拉近英雄与百姓的心理距离。二是英雄主义与求实精神的结合。在今天的观众眼里,英雄形象的魅力来自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冷静客观的求实精神,来自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愈挫愈奋的顽强,也来自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是在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表现出的英雄本色,而不是单纯地用理想主义的态度表现英雄的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三是历史感与时代性的结合。英雄的诞生当然有其特定的历史情境,是特定历史环境塑造的英雄。在具体英雄形象上鲜明地体现着历史的真实,同时必须看到,当代作品塑造的英雄又必然带有当今的时代印痕,要适应今天读者和观众的期待视野,要用新的审美眼光透视历史情境中的英雄人物,进而用新时代的批判精神审视和评价历史情境中的英雄,从中追求历史感和时代性的有机融合。 再次,应当探索英雄形象的有效传播方式。在消费时代和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英雄形象要得以有效传播,产生应有的影响力,必须着意探索新的创作形态和传播方式。我们在此尝试提出三个“汇通”:一是主旋律与多样化的汇通。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我们的文艺方针,主旋律与多样化并不是彼此隔绝或排斥的,特别是在消费时代,主旋律作品必须着力解决如何真正走向大众的问题,应当探索如何以主旋律引领多样化,如何在多样化中体现主旋律,如何使主旋律作品为大众喜闻乐见。由此,英雄形象塑造必须真正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在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探索,充分尊重艺术家的创作自由,允许个性化审美风格的存在。要使塑造英雄形象的主旋律作品更多地占领消费市场,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二是文学艺术与影视传媒的汇通。在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化浪潮的双重裹挟下,文学逐渐被边缘化成了不争的事实。文学要在“世界图像时代到来”的镜城焦虑中成功突围,必须与影视传媒寻求合谋与共赢,以互文性的理论视野来看,文学和影视存在广泛的互文关系,前者为后者提供了改编的基础,后者为前者开拓了市场。近年比较成功的范例就有《生死抉择》《历史的天空》《亮剑》等,小说出版数年后改编为影视作品再次传播,在赢得良好口碑的同时,也激发了人们阅读文学原著的兴趣。三是商业模式与审美理想的汇通。在消费时代,文艺的传播方式决定了其有双重属性——审美属性和商品属性,与此相应,文艺创作也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脱俗,即“叫好不叫座”;二是媚俗,即“叫座不叫好”。前者违背了“文艺为大众、为生活服务”的原则,单纯以冲击国际大奖为目的;后者片面迎合受众的低下趣味,甚至沦为下半身思考的产物。如何发掘商业模式与审美品位的连结点,被称为“红色青春偶像剧”的《血色浪漫》《血色湘西》《士兵突击》《恰同学少年》等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作品为适应年轻人的审美口味,成功地借鉴了商业片中靓丽形象设计和时尚元素渲染的言说策略,但其主旨并非卿卿我我的儿女情长,而是壮怀激烈的民族大义;并非静态无聊的生活演绎,而是热血沸腾的理想升华。 值得警惕的非英雄化倾向 第一,英雄主义与英雄形象的缺席。一段时间以来,文艺市场在很大程度上被小资、白领、宝贝们独霸着,艳丽唯美的氛围营造、甜软生腻的情感倾诉、挑逗露骨的身体展览充斥在书市、荧屏中。陈晓明说:“消费社会已经把所有的时尚趣味女性化,创造出越来越精细的感知方式,他使一种唯美主义的风格开始蔓延。”其结果,革命诗史、红色经典中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英雄气概和惊涛裂岸、崩摧河岳的雄壮风格逐渐被驱逐、遗忘,英雄主义精神越来越让人感到隔膜,英雄形象也越来越远离大众的审美视线。第二,英雄的娱乐化。近年来,恶搞英雄人物的情况时有发生,从《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铁道游击队之青歌赛总动员》等短片,到“雷锋是帮人太多累死的”、“黄继光是摔倒了才堵枪眼的”等戏言,英雄形象被丑化、扭曲得惨不忍睹,令人愤慨。虽然,恶搞起源于戏拟和反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先锋意识、原生态色彩、全民娱乐精神,但当恶搞衍化为胡搞,突破了道德底线,超出了大众心理承受能力时,就披上了反文化的外衣。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这是一个娱乐之城,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话虽有点偏激,但颇能引人深思,人们在恶搞英雄、娱乐文化中,也把本质性的艺术“光晕”消解殆尽了。第三,英雄的粗鄙化。以往革命文学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对合理的人情、人性欲求的压制,而在近年来红色经典改编的问题上,有人却打着“告别崇高”的“人性论”幌子,故意制造色情、粗俗的卖点,偏执到另一个极端。智勇双全的杨子荣变得匪气十足,陷入了三角恋爱的漩涡;正义果敢的阿庆嫂被置换成风流成性的“潘金莲”,抗日军人郭建光则成了“奸夫”;吴琼花和洪常青激情相拥……正如李建军在《改写的难度》中所说:“它把文本里的假‘英雄’,改写成欲望时代的真‘懦夫’,把除了革命斗争没有别的生活内容的机智、勇敢、斗志昂扬的‘革命者’改写成除了欲望没有别的生活内容的懦弱、卑琐、无耻之极的小市民。”第四,英雄的个人化倾向。社会主义文艺中的英雄新人形象,应该有着既平常又超乎平常的精神品格和人生轨迹,并以实际行动来体现先进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而一些反腐题材的作品却单纯以道德来论英雄,把英雄行为说成是“善”与“恶”的较量,英雄人物在混沌污浊的环境中孤军奋战,他们人生选择的出发点似乎出于一己之精神追求,而非出于为人民大众谋福祉的高尚情操。 多难兴邦,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一个悲喜交加的特殊年份,在经历了多种强烈的情感体验后,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英雄品格的难能可贵,英雄精神的浩然长存。作家有责任,也有义务用“主观战斗精神”去体验“精神奴役的创伤”,把这一系列鲜活的现实题材构建成具有奇伟之象和雄健之姿的旷世大作,为我们的文艺塑造出更多的英雄形象,描绘我们民族繁荣昌盛的美好未来。
144 评论(15)

zhpload

一, 何人是英雄?谈到英雄,凡是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马上想起曹操与刘备煮梅论英雄的故事。当年刘备臣属曹操。一日,曹操邀刘备赴宴,席间评论起天下英雄。刘备举出当世握有重兵,雄居一方的各位诸侯,称他们为英雄。但是都被曹操嗤之以鼻。曹操举出这些人各自的弱点,认为他们都不是真正的英雄,当世的英雄只有曹操本人,和面前的这位出身布衣,目前还寄人篱下的刘备。刘备一听大惊失色,酒杯落于地。这时天上正响一巨雷,刘备趁机掩饰说,因惧雷而落杯。曹操听了便轻视了刘备,后来终于让刘备寻机脱身,后来三分天下。这曹操的眼光确实利害。天下众多有权有势的豪杰在他眼里不屑一顾。但偏偏看出这位刘备将来的成就无可限量。而且竟被他说中。他与刘备论英雄,就是为了验证自己的看法。刘备被捧为英雄,不但未喜,反而大惊落杯。因为他知道曹操妒才,必然会除掉他,才故意示弱。曹操还是被蒙骗过去,是曹操的疏忽呢?还是刘备命不该绝?以这个故事开头,因为它带出了本文的主题:就是什么样的人是英雄?在对英雄们研究过以后,希望能够发现出规律:如何才能成为英雄。古人说,美女爱英雄。其实,哪个不崇拜英雄?哪个不敬仰英雄?哪个不希望自己就是英雄。但是,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英雄呢?自古以来,对英雄的定义没有统一说法。而时代变了,古人说的英雄同今天人说的英雄又有很多区别。比如,在今天的社会里,一个士兵炸毁了敌人几辆坦克,马上就成了英雄。一个清洁工扫地几十年,突然哪一天做了什么好事被发现,也成了英雄。在现代社会里,英雄的概念比较广阔。在这里,要讨论的是从历史的角度谈古代那种英雄的概念。本文要讨论的英雄是指曹操谈的那种有远大抱负的豪杰之士,“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那些能够一呼百应、叱吒风云、万民敬仰、天下归心、文能定国、武能安邦,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发挥英雄本色,建功立业的人才可以称为英雄。二,何时出英雄?既然要安邦定国,那么就要有邦让英雄来安,有国让英雄来定。如果是一个太平盛世,英雄也会磨去锐气。马卸鞍,刀入库,边疆烽烟不起,处处莺歌燕舞。和平会腐朽人的志气。所以,中国有句名言,叫“乱世出英雄”。也就是说,在乱世里才会出现英雄。这是因为,在乱世里,或者因外力入侵,或者因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减弱,各地诸侯于是雄踞一方,而且互相之间争抢地盘,变成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局面。在乱世里,各级政府对土匪的征剿也无力进行,于是一些土匪豪强也纷纷召兵买马,拉山头,攻城掠地。这些人中也有发达而成群雄之一的。在乱世中,百姓饱受战争的蹂躏,颠沛流离,背乡离井,因此希望伟人出世,能够平定天下,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样的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的人就是受民众崇拜敬仰的英雄。所以,乱世之中才更有机会出现英雄。三, 盛世无英雄如此一来,岂不是说大家都来盼望乱世,好有机会一试身手,显出英雄本色吗?非也。和平盛世虽然会腐蚀人,但总比乱世好。所以,为国为民着想,不能希望乱世,更不能去破坏和平,制造动乱。为满足自己成名的欲望,而妖言乱世,蛊惑民众者,乃是人民的公敌。所以,想成为英雄的人不可因急功近利而误入歧途。要知道,定力也是检验英雄的一个标准。这里就又要用到中国的一句古话了,叫“英雄待时而动”。在盛世之中,英雄就必须遏制自己的成名欲望。他们应该一方面增加自己的实力,以备未来之需;另一方面要热爱和享受生活的乐趣;如果没有机会施展身手,正应该为天下太平而庆贺。不能为一己之私而害天下。所以,时机不对,就不要出头。没有机会,就不要盲动。保持实力,待时而动是英雄们必须学会的一门功夫。古人曾以龙来喻英雄:“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京戏中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唱词:“有朝一日风雷动,平步青云上九重。”这就是英雄待时时的心态。四,谁造就英雄?因为英雄必须待时而动,时机不到,英雄就出不了头。所以,中国又有一句非常流行的古话,叫“时势造英雄”。对这句话必须认真地分析,因为它虽然正确,但也有误人之处。“时势造英雄”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其一,英雄的出头必须等待合适时势的出现。没有时势,就没有英雄。这是正确的。时势指的是时机和形势。英雄出山要看清楚形势是否有利,时机是否适当。这就像冲浪运动一样,要等待大的浪头,并抓住最合适的时机,然后登上冲浪板,顺流而下,一击而成功。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在古人原意是正面的,不是后人引申出来的反面意思。)第二层意思带有消极意味,那就是:“时势造英雄,所以英雄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只是他们碰上了好机会。放上我,我也能。”因为有这样的看法,所以在世人中普遍有一种自怨自艾,消极悲观,归咎于天的情绪。比如常听到这样的话:“有什么了不起的?那些人成名是因为他们正好站在了浪头上。我的命不好,没赶上时机。要是我处在他们的境地,我也能成功。认命吧!”这种说法其实既不健康,也不正确。确实,有些人并不是靠自己的本事而是靠运气和机会而“出名”,但不是所有英雄都这样。而且,如果这些人仅靠机会,而不是靠实力,那么即使站上了浪头,得意一时,但终究还是不会成功。俗话说,骗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早迟都会露馅。就像曹操评论的那些诸侯,当时拥有雄兵,但是并不是真正的英雄,最后都被消灭。有些人虽居高位,但是只顾一己之私,勾结朋党,玩弄权术,危害社会。他们虽能称雄一时,但因立身不正,行事乖理,只能被称为奸雄。邪不胜正。奸雄的事业不能长久,因而不可能留下不朽的功绩。所以,英雄也分等。有名付其实的英雄,也有名不符实的假英雄;那些靠关系,靠机会,靠蒙骗而成名的“英雄”并不是真正的英雄。五,谁能成英雄?英雄靠时势,也要靠自身。英雄待时而动,顺势而起。但是,起动以后还要靠自己的本事创造一片事业。英雄要看清形势走向并顺势操作。正所谓,逆势者亡,顺势者昌。有些人自命为反潮流的英雄,但是,他们的事业往往是事倍功半,要耗费数倍的力气,但却鲜有成功。英雄善于掌握方向。就像船上的舵手,让事业成为顺风的航船,避开暗礁险滩,直到安全进港。所以,英雄就像是具有高超技能的弄潮儿,时机未到,则潜伏不动,静如处子。时机一到,则顺势而发,动如脱兔。但是这些英雄还是离不了时势的影响。尽管他们能够认清时势,掌握时机,并利用形势,但是如果时势离之而去,他们也会受困。就像楚霸王那样,力拔山气盖世,但是最后因“时不利”而落得乌江自刎的结局。所以,仅能利用时势的,虽然是英雄,但仅能称为时雄,也就是说是一时之雄,因时而称雄。他们虽能称雄一时,但最终还是要被人征服或收服。这些人都不是真英雄、大英雄。六,谁能识英雄?英雄顺时而起之时,除了时势外,往往还要有人提携。姜太公是英雄,但是如果文王不是碰巧出游到了他的隐居地,那他必然也只能垂钓终身了。诸葛亮是英雄,但是如果不是刘备真心请他,三顾茅芦,那他也就会一辈子“草堂春睡足”,成不了后人敬仰的英雄了。所以,这些英雄还是靠人来赏识,提拔。这就是中国古人说的“慧眼识英雄”的道理。市井之中有隐士,草莽之间出英雄,深山之内藏高人。这些人往往出身低微,虽有自己的实力,但要靠别人的慧眼发现,才能飞黄腾达。所以,世间往往有些怀才不遇的人概叹“未遇伯乐。”在古代的乱世之中,那些有志有才之士,一生中寻找的就是那些所谓的明主。英雄得不到明主,就如宝珠暗投,一生不得志。三国中的赵云,不得明主,虽有万夫不当之勇,却无法成名。直到遇到刘备和孔明,才显出英雄本色。但是,这些等人提拔的英雄还是不能算大英雄。他们既然等别人的慧眼,也就必然会为人所用,受制于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也不能保证自己的建功立业的目标能够实现。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国,建功立业。但是,具有慧眼的刘备一死,诸葛亮便受到昏庸的后主刘禅牵制,六出岐山而无功,恢复汉室的雄心也冥灭在征途中。岳飞是抗金英雄,但是被昏庸的皇帝13道金牌召回,受屈而死。正所谓,“常使英雄泪满襟”。所以,英雄是不好当的。除非下决心,要当就当个大英雄。七,谁是大英雄?一般意义上的英雄只是些在某些方面有所长,且善于利用时势,而领一时风骚的人物。这些人虽有所长,但也有所短。
185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