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itbe
【摘要】审美是人的高级精神需要。散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充分利用散文中的美学因素,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中,可采用创设情境、鉴赏语言、配乐朗诵等方法进行审美教学。 【关键词】散文教学;创设情景;鉴赏语言;配乐朗诵 审美是人的高级精神需要之一。新大纲强调语文学科要“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散文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新教材所选入的中外散文作品,大多情意浓厚、文辞优美、构思缜密,语言富有情感和哲理,在一个广阔的空间中再现了人类丰富多样的情感世界,凸现了异彩纷呈的艺术表现形式。只有从审美的需要出发,解读和鉴赏这些文学作品,使散文教学转化为美的再现、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活动,才能有效地提高散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真正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人文归属。因此,教学既要激发、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更要注重激发、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审美需要,实现美学教育。 如何在散文教学中让学生获得审美的体验呢?笔者认为,在散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分析其景物特点、写作方法和技巧外,还应充分利用散文中的美学因素,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中,可采用创设情境、品析词语、配乐朗读等方法进行审美教学。 1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审美需求 在散文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可以运用声情并茂的开场白,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中。 一段好的新课导入,是教师送给学生的第一束鲜花,是课堂教学的“定调”,可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入境动情”的开讲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灵,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特别是对那些抒情性很浓的散文佳品,教师要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一致的情境,利用动情的肺腑之言,带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奠定感情基调,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如朱自清的《绿》可以这样开讲:“春天,给人们无限的希望与蓬勃的活力;秋天,也会以它特有的魅力使人们感受到永不衰竭的生机。朱自清先生在1924年秋天写就的散文小品《绿》,则是把对光明和理想的执着追求蕴藏在对一潭秋水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描绘中。今天,就让这篇优美的散文‘带领’我们去领略浙江仙岩山中梅雨潭那神奇的景色,‘那醉人的绿’吧!” 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这种特定的情境中,就会带着一种对“美”的憧憬和急于领略美景的审美期待,从而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主动去寻美访胜,采撷珠宝,从而深潜到文章所构筑的内部世界,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 2 鉴赏语言,拓展审美联想 对于那些洋溢着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开拓其审美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品析文中极富艺术表现力的词语,引导学生深悟文中深层意蕴所包含的艺术美、哲理美和情感美。“词以一字为工”。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一些精彩的语段及词句作赏析、揣摩,体味祖国语言的丰富内涵与无穷魅力。如教学朱自清《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其中“月光如流水”一段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就需要逐词品析、体味这种美感的产生过程。该段重点是河塘的月色,文中先用一笔喻写月光,用“流水”似的“泻”来形容圆月的普照,给人月光似水的真切感受。“薄薄的青雾”句看似唐兀,实则紧扣住“月色”二字:上有月光映照,下有荷叶反射,白雾便成若有若无之青雾。透过薄雾看荷塘,景物皆如此朦胧飘忽,作者便用“像笼着轻纱的梦”来形容,“梦”为喻体,恰好是月色之美,美得令人感到进入梦境一般。至于下文的“梵婀玲”、“树影”都是构成此段美好意境的绝不可少的一环。在这幅画面中,月光、荷塘、青雾,造成了绘画的构图美,明与暗,层次和色彩造成视觉上的美感,小提琴演奏名曲,给人以音乐美,造成了听觉上的美的感受。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联系具体语境对语言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对作者选词造句的深意有进一步的理解。同样是朱自清《荷塘月色》这一段落,为加深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教师可以找出其它同义和近义的动词让学生作比较,如把“泻”换成“淌”或“照”,把“浮”换成“升”,把“笼”换成“包”,表达效果又有何不同?学生在比较分析中领悟语言的丰富内涵,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吸收这些典范的语言材料,培养审美想象和审美创新能力,提高语文素质。 3 配乐朗诵,提升审美情操 一些经典散文作品,光靠赏析语言还不够,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使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生动地再现出来,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特别是对那些抒情性极浓的散文,教师还可以借助音乐作为朗读背景,指导学生配乐朗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沟通起来,直叩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提升审美情操。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了让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情景交融、境与情合、人景合一的完美境界,可预先剪辑三段经典民乐(《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梁祝》)作为该文入情的触发点,在概括完文段的景物特点后,用录音机播放出来,要求学生闭目用心聆听,把握音乐旋律的感情基调,选择一段旋律作为课文文段的配乐朗读的音乐。其目的是希望通过音乐的感染力来唤醒学生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对节奏、旋律、音响等听觉表现来进行分解和综合等心智加工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 当学生聆听完教师准备好的配乐朗读后,为了保持和强化这一审美体验,立即让学生参与进来,伴随优美的旋律,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进行朗诵表演。这一活动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语文实践活动,同时也为了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调动其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广泛参与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审美激情,用艺术美的力量来使学生的心灵世界向美好方面转化,进而表现和创造美,提高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同时,音乐与文学语言的结合,也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操。 散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把各种艺术形式(如音乐、绘画、诗歌、雕塑、戏曲、电视音乐片等)和语文教学有机融合,无疑会拓宽审美信息量的传递通道,加大审美信息容量,使审美信息的传递达到最优化,从而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接收这些信息,以适应学生的审美需要。 审美情感和体验在散文教学中的渗透,其实质就是充分挖掘文本本身的审美因素,把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在强化学生认知智能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这是一篇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望采纳。 
对于高中生来说议论文写作较其它文体缺乏写作经验写出来的议论文存在较多的弊病。其中最为典型的有下列三种错误一是三要素不鲜明下笔神侃离题万里与中心论点南辕北辙二是有论点但论证只能围绕论点转圈圈不能条分缕析深入浅出论证缺乏逻辑性三是论点加论据以叙代议论据没能起到论证的作用。针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错误我选择高中生怎样写好议论文作为研究论题。在教学中我首先对学生进行写作入格引导先入格然后逐步达到合格。写议论文的确是个难点。他们尽管容易弄懂什么是论点、论据、论证但真正在写作实际中仍很难写出一篇象样的议论文来。 一、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 学生之所以写不出高质量的议论文就是因为他们接触和写作最多的是记叙和说明两种文体不明白议论文的写作目的究竟是什么。于是我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反复让学生明白这一点不管什么议论文它始终是服务于生活的。不管是正面提出自己的主张还是反驳某些错误看法和作法都是针对实际问题而发。目的就是使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为他人或社会所了解并使之不得不信服和承认从而发挥积极的影响。当然在教学中还要对每一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所在作反复的提示和强调反复将这种写作目的的突出作用与他们的写作实际相结合。这样举一反三写作议论文的目的就不言而喻了。 二、帮助学生寻找写作源泉帮助学生建设信息仓库 在明确了写作目的之后学生的又一难题是找不到写的东西。即使老师出一个命题作文他们仍然是空谈几句无法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我认为就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而言不管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还是社会生活之中值得议论的问题都很多就叫他们重点议论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这就是很好的写作源泉。第一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和积累自己感受最直接、最深的写作素材。其实这个观察与写记叙文和说明文的观察没有根本的区别只是对这个观察所得重在议论罢了。不是重点观察某件事的起始和经过情况而是重点着眼于对它的看法从而得出自己的见解、主张上进行观察。第二、为了帮助学生尽快找到写作的源泉老师要切实地作好引导深入实际与学生共同寻找。然后将寻找所得利用放学前后很短的时间在黑板上公布出来启发大家寻找或帮助找不到写作契机的同学指点迷津。如本期开学几周以来我和同学们共同选取了《中学生打工利弊谈》、《浅谈中学生上网》、《作业完不成加倍惩罚有没有好处》、谈男女生的交往》等议题由于这些都是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想所以绝大多数学生都写出了水平。再在班上宣读一些代表作大家都觉得并不是找不到写作内容而是许许多多的议论话题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在自己的眼前。他们打开了自己生活的闸门和生产的窗户这些丰富的素材便源源不断地流向笔端他们再也不会说议论文找不到写头了。 帮助学生建设信息仓库以解除他们“无米之炊”的苦恼。秦牧说写文章“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作起来比较容易”。我们这里所说的信息仓库主要指前两个仓库即直接材料的仓库和间接材料的仓库。有了信息仓库写起议论文提取材料如囊中取物自然会顺手得多。然而建设信息仓库却是一项看似平常实则非凡而艰巨的工程只有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积腋成裘才可能真正建成。我选择了这么几种方法指导学生收集材料在课内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信息(含语文课本中可供写作的材料)要求学生在课外积累写作素材并且坚持定时检查然后互相交流发挥最大的信息效应。课外的信息固然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作为一个人他的接触面总是有限的。如果教师能够让全班几十个学生把各自采集到的信息拿出来交流那么每个学生所获得的信息量无疑将大大增多。肖伯纳曾经说过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交流是获得信息的有效方法。全班几十种“思想”互相交流那每个人将拥有多少种“思想”啊!它无疑将大大加快了信息仓库的建设。为了激发学生建设信息仓库的兴趣可以把收集信息跟议论文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尝到甜头从而更自觉地收集信息。这里捎带提及一点教会学生多角度地使用材料做论据尽一材多用之妙无形中会大大增加信息仓库的储量对开拓学生的思路也不无好处。 三、指导写作 有了写作素材不等于就有了作文这好比有了砖头、水泥和钢筋等建筑材料不等于有了房子。建筑材料要变成房子还要经过设计与加工。同样写作素材要变成作文还得进行提炼加工恰当采用表达方式。记叙文是以形象生动的事实和感情来打动人、感染人它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而议论文则是以议论为主其中的记叙只是为了引出议论使议论更有针对性它是为议论服务的。议论文是通过议论表明作者的态度、看法、提示出道理来。所以除了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外更重要的就是论据要有力论证要有方要使三要素达到和谐统一能被人接受。论据有力就是说选用的论据无论是事实还是理论都要有强大的说服力别人读了你的文章会从内心折服举双手赞同你的观点。论证有方就是说证明论点的方法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要合情合理能恰到好处地帮助论据证明论点。要做到论据有力具体论证时所选论据必须具有普遍意义必须为大多数人所理解并乐于接受。还必须具有代表性能集中地证明论点的实质。使用的论证方法必须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为大家所喜闻乐见。必须能将论据同论点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架在两者之间的“桥梁”。 但高中生的议论文大多停留在“三段论”式的套路上开头指出论点中间罗列事例结尾重复论点。老师们作了种种努力但收效甚微。如果在规范化的要求下以渐进的序列训练就可以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激发学生“攀登”的欲望可以“更上一层楼”了。这种训练在形式上是要求建立起议论文渐进的各层面的框架其实却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因为分析能力在议论文中是最见功底的能力。 到高一下学期或高二上学期应进一步要求建立起议论文的内部整体框架。前阶段的“三段论”式文章不管罗列的材料怎么多文章怎么长其实只有一个层次。现在则要求分二三个层次即提炼二三个分论点来阐述或证明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