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57

yu_feng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下肢静脉血栓论文的总结和体会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troyyoung

已采纳
下肢深静脉血栓比较危险,一旦脱落进入肺部,形成肺栓塞,是会致命的。,脚血栓可以到血管专科医院,用中西结合以中医为主促进侧支循环和促进再通,考虑用中药活血化瘀调理,口服活血化瘀的中药调理一下,注意休息,不要吃辛辣食物。

下肢静脉血栓论文的总结和体会

99 评论(11)

pipiding

下肢静脉血栓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下 肢静脉血栓导致的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并发的肺栓塞是病人劳动力及生命安全的一大危险。该病一直在临床上深受重视。19世纪著名医学家 魏尔啸(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液滞缓,静脉壁的损伤和高凝状态。左下肢血栓形成远远高于右下肢,特别是原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有时下肢静脉血栓还可以向心性延伸至下腔静脉,甚至堵塞肾静脉而引起肾功能衰竭从而威胁生命。
326 评论(10)

张小玉0213

下肢动脉缺血怎么办    杨晓凤 副主任医师、解放军463医院内一科主任 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糖尿病合并症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发表论文60多篇,参与编写专著三部,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五项。(左图)   姜宏 主治医师、解放军463医院介入中心主任 对外周血管及肝、胆疾病的介入治疗有丰富的经验,擅长用微创方法治疗下肢动脉缺血疾病,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编写专著三部,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一项。(右图)   观众朋友们,您们好!这里是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直播节目,今天我们来聊的是下肢动脉缺血方面的问题。   主持人:下肢动脉缺血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呢?   姜宏:下肢动脉缺血疾病就是给腿和脚供血的动脉堵了或窄了,使血流不畅导致远端的肢体缺血。来看一张图,这是一张肢体动脉的全身分布图,红色部位就是动脉血管,肚脐以下红色部位任何一处堵了或窄了都会引起下肢缺血性疾病。   杨晓凤:下肢缺血性疾病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疾病,尤其在我国的北方更是常见,常见种类包括:   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主要病种   1、 动脉硬化闭塞症。   2、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   3、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4、 急性动脉栓塞。   5、 大动脉炎。   主持人: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姜宏:下肢缺血性疾病发病的原因是非常多的,最常见的原因主要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严重的外伤、寒冷、与免疫系统有关的非特异性炎症等。另外风湿性心脏病有可能会发生急性的下肢缺血性疾病。   主持人:我们来看一段片子。患者:"我8、9年前觉得双腿特别重,甚至行走50米就会觉得腿特别的酸,医院的医生说需要双腿截肢。"   姜宏:对于一些比较严重的下肢动脉缺血的病人可能会面临截肢的危险,我们当时给这位患者做造影的时候发现阻塞的病变已经发展到了肾动脉,如果不治疗甚至可能堵死肾动脉引起肾脏缺血,一旦发生了肾功能衰竭患者就会有生命危险。   杨晓凤:来看一张图。图中这三种症状表现是比较严重的,患者在小腿或足部出现了溃疡和溃烂,甚至出现坏死,这种情况是肯定要截肢的。患者在早期会首先感觉到小腿或脚发凉、麻木,走路十分艰难,医学上称为间歇性跛形,到了中期患者会出现症状进展,即使不运动也会出现疼痛,往往夜间出现这种疼痛非常难受,严重影响到了生活质量。到了晚期就会出现小腿或足部的坏疽,溃疡如果合并感染甚至会危及生命,最终不得不截肢,造成终生残废。   姜宏:一旦发生了早期症状就应该抓紧治疗,早期治疗不仅效果好而且费用也比较低。   主持人:患者到了医院后会做哪些检查呢?   杨晓凤:首先是进行身体检查如查看皮肤颜色、摸摸皮肤的温度、摸摸相关动脉搏动的情况等,如果医生怀疑有可能是下肢动脉缺血可以做血管彩色超声,这种检查非常简单而且是无痛的,可以发现患者病变的情况,接下来还可以做CT、磁共振或血管造影。目前认为最可靠的检查标准就是DSA血管造影,这种检查可以准确地发现阻塞的部位和程度。   主持人:刚才那位患者采用的是什么治疗方法呢?   姜宏:我们在给患者进行血管造影检查时就已经开始治疗了,具体做的是局部溶栓治疗、超声消融治疗、球囊括张治疗,最后进行的是支架治疗。来看一张图患者最初人字形的三根大血管已经完全闭塞了,当时没有采用右图所示的搭桥手术,而是采用的微创治疗,难度是很大的。我们来看一个图示,这是一个超声消融导管,头端释放的能量可以把阻塞物打得很碎,治疗后血流仍然有影响,因此进行了球囊括张治疗,治疗后血管相对通畅了许多但是仍然达不到要求,因此又做了内支架植入。治疗完成后(如图所示)血管就非常通常了。   杨晓凤:患者治疗后还用了三天的药包括抗凝剂、血管活性药物、血管内膜修复剂。总的治疗时间大约需要十天左右。   患者:我现在恢复情况很好,走路甚至跑都没有什么问题。   主持人:介入治疗风险大吗?是否容易复发?   杨晓凤:介入治疗是有一定风险的,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术,危险性比起手术要小得多,常见的危险情况包括溶栓剂可以使患者出现出血倾向,另外由于下肢动脉缺血多发于老年人,而老年人很多都合并有其它疾病,可能出现意外,通常手术间都有相应设备,患者不必太担心。   主持人:铁岭胡女士 我母亲58岁,3年前开始右腿怕冷,走路时间长了腿酸,上楼无力,医生说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否适合超声消融治疗?   姜宏:超声消融治疗只是介入治疗的一个手段,是有一些限制的如严重出血倾向患者、严重贫血患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等,如果排除以上可能,患者就可以进行超声消融治疗。当然在治疗前还应该做一下血管造影,确诊一下病变的范围和程度。   主持人:黑龙江李女士 我父亲今年72岁,是一位农民,去年夏天铲地时不小心把左脚铲掉了一块皮,去了几家医院都没有治好,经化验说他还有糖尿病,现在他的脚掌烂了一个很深的洞,经常流脓淌水,臭味很大,医生建议截肢,我父亲不愿意,请帮我出个主意,我父亲到底该不该截肢?   杨晓凤:建议患者暂时不要截肢,应该先到医院做一个血管彩色超声,判断是否有堵塞,然后通过血管造影确定堵塞部位,然后进行超声消融仪治疗。在治疗的同时还应注意降糖、降脂、降压或局部换药治疗。如果想尽办法还是没有办法解决问题就只能截肢了。   主持人:烟台张先生 我长期吸烟,左脚凉,在医院做彩超,说是髂动脉硬化,还有一个动脉瘤,不想做手术,你们有什么办法?   姜宏:动脉瘤的治疗可以采用一种新的血管腔内的修补治疗。如图患者通过治疗后狭窄和动脉瘤都消失了。   主持人:广州市蒋先生 我是一个糖尿病患者,听说糖尿病有很多合并症,我的邻居就是得了糖尿病足而做了手术。看他的样子我很害怕,请问如何预防糖尿病下肢血管病的发生?如果得了这种病一定要截肢吗?   杨晓凤: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生率很高,因此合并下肢血管病的几率也是很高的。预防首先就需要降糖,把血糖控制在0以下,如果有高血脂、高血压的情况也应该很好地进行控制。   主持人:南宁何女士 我哥哥48岁,一周前左小腿突然明显发凉、疼痛,在医院检查,医生说是腘动脉血栓,需要溶栓治疗,但他有风心病,彩超检查说心房内有血栓,不能溶栓,该怎么办?   姜宏:患者现在应该马上做超声消融治疗,来看一张图,患者的动脉血管在腘动脉的位置已经中断了,通过超声消融治疗后血流恢复了,管腔也非常通畅了。   主持人:成都牛先生 我父亲得糖尿病十年,近三年右下肢发凉、疼痛,足背动脉摸不到,踝部发生溃疡三周了,能介入治疗吗?   杨晓凤:患者是可以进行介入治疗的,应该抓紧时间因为一旦发生了坏疽现象,介入治疗的机会就丧失了。另外即使有些患者出现了坏疽现象还是应该做介入治疗的,因为好的介入治疗可以使截肢的面积尽量减少。   主持人:石家庄李先生 我妹妹今年46岁,患大动脉炎已经十多年了,到处去看都不理想,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姜宏:早期大动脉炎应该进行非手术的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控制住病情大约1年后可以做外科搭桥手术,但由于大动脉炎很容易复发,因此长期效果不好。由于介入治疗的重复治疗性比较好,因此对于大动脉炎患者来讲应该选择介入治疗。   主持人:辽宁刘女士 我左小腿经常觉得特别凉,晚上睡觉会不由自主地抖动,请问这是什么原因?   杨晓凤:这种症状应该考虑以下几种可能性1、动脉硬化。2、神经系统问题。应该到医院进一步确诊。
252 评论(10)

寂夜、微凉

【关键词】 门诊患者 心理护理门诊是医院面对病人的主要窗口,也是医疗工作的第一线。由于患者就诊数量大、病情复杂、患者个人素质、经济状况、环境等因素影响,患者的心理反应也不尽相同。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服务的对象日趋扩大,要做到让每位病人都满意很难,但是病人一旦对服务过程中的某一方面不满,就可能导致他们对整个医疗过程全盘否定,这就要求门诊不仅仅对患者进行病理护理,还要对其做好心理护理和抚慰,把握门诊患者不同心理特征,并根据其不同的心理需要,提供个性化、系统化、规范化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提高医护工作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检验门诊护士素质及护理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标志〔1〕。本文针对门诊病人不同的心理特点,在管理方面上做进一步探讨。 1 门诊患者的常见心理特征 1 陌生、恐惧的心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院的就医条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门诊患者特别是首次来医院就诊,对医院环境不熟悉,就诊程序不了解,加上对自己的疾病能否治好的担心会产生惧怕心理。 2 焦虑、烦躁的心态 病人到医院就医,一般都经过挂号、候诊、诊断、检查、交费、取药、治疗等过程,在这个诊疗过程中,由于医院面积的扩大,科室和专业进一步细化,患者在就诊时,常常要来回多次,“造访”多个部门和诊室,加上求治心切,希望尽快办理就诊手续,希望医护人员尽早明确诊断,或者害怕病情加重,往往对疾病的治疗表现出焦急、烦躁情绪,甚至引起医患关系紧张。 3 祈求“神医”心理 在大多数病人的心里,都希望找到医术好的“神医”,尽快详细的检查,及时、准确的诊疗,药到病除;对护士穿刺总希望“一针见血”;对所有检查总希望一次就有了明确诊断。 4 心存疑虑的心态 近些年,由于部分医务工作者在诊疗活动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良行为,导致“白衣战士”和“白衣天使”形象在人们心中有所暗淡,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度有所下降,有些患者就诊时,一方面希望得到医生的治疗,另一方面又对医生的能力表示怀疑,心理表现较为矛盾。 5 期待诊疗,祈求安全 患者就诊时期望医生为其进行全面检查,并给予正确诊疗,对自己患病经过的叙述,总担心有遗漏,而误导了医生的诊断,若医生不耐心倾听,便会产生自责和不安心理。尤其是一些有难言之痛的患者,叙述病情遮遮掩掩,而后又叮咛医生保密,希望医生对自己健康提供安全保障。 6 消费心理 每个患者经济收入、消费观念、文化素质的差异,对医生诊疗水平、服务质量要求各不相同。有些病人既希望医术高明的医生为自己诊治,但对医生开具的检查和药物不理解,总担心自己被“宰”;有些病人排队挂号、候诊很长时间,总希望医生能做详细检查,甚至主动要求医生给自己做检查,开“好药”,误认为便宜药不管用。 7 药到病除、急于求成心态 门诊患者大多都对疗效有一定疑虑,想迫切体验到治疗效果。特别是慢性病患者,病程长,治疗效果差,多次复诊常使他们怀疑医生的诊疗水平,有些病人甚至认为自己的病是治不好的,患者总希望看一次医生就能“立竿见影”。 2 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及管理措施 1 营造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 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宽敞的诊区,舒适的候诊椅,清新的空气,清晰的电子呼叫系统和液晶电视等措施,能舒缓病人的紧张情绪,使病人在轻松的氛围中候诊。 2 设置明确就诊流程 在各诊区设有鲜明的挂号、就诊、交费、取药指示标牌,当患者初次来医院就诊时,鲜明的指示标牌能缓解病人的恐惧感。 3 “以人为本”,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门诊服务护士是第一时间与病人接触的医务工作者,因此形象十分重要,美观整洁的仪表,亲切的微笑与问候,都能创造出宽松和谐的气氛,对病人焦虑、恐惧心理起到安抚作用,护士在施治过程中要讲究语言的技巧,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病情,不同心态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如安慰、鼓励、劝说、疏导、解释或指令等,使用暗示性语言,通过积极巧妙的暗示,使治疗发挥最好的效用〔2,3〕。 4 提高医护人员心理素质,以优质服务善待病人 门诊医护人员要加强医护心理学的学习,倡导人性化护理,注意察“言”观色,从不同的患者及家属的眼神中读懂他们的疑虑和疾痛,尽最大努力给予满足〔4〕;预测患者的需求,积极主动地提供服务,解决患者的疑问,从患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出发,善待每一位病人。 5 灵活安排就诊,缩小医患间心理距离 门诊患者多,流量大,患者的情况也千差万别,合理、灵活的安排就诊秩序,减少就诊环节,缩小医患间的心理距离,增进医-患间、患-患间的情感交流和理解,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6 提高医、护技术水平,赢得患者信任 门诊医护人员必须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掌握医学全科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得到患者心理上的信任和行为上的配合〔5〕。总之,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门诊医护人员必须通过提高综合业务素质,优化服务态度,掌握不同患者的心理特征,“因人施护”,满足患者心理需要,使患者心情愉快,才能获得最佳治疗效果,才能使医院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参考文献】 1 王长虹,丛中临床心理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575-2 马彩虹,王香杜,刘哲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12):2339-3 莫孙淑冰,廖进芳,刘均娥与病人沟通的重要技巧中华护理杂志,2004,39(5):396-4 严利,田继书护士长岗位培训新模式—建立基于网络的护士长学习共同体中国使用护理杂志,2008,24(5):73-5 赵丹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国社区医师,2006,8(144):【摘要】 当髋关节因疾病导致破坏,出现关节疼痛、活动障碍,并严重影响日常活动及生活质量而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就需要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如股骨头坏死、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所致的髋关节损害,疼痛及功能丧失等均可以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但随之而来的并发症、翻修等问题使医护人员面临挑战,手术前后的循证护理对如何避免手术并发症和手术翻修有重要意义,能有效地恢复关节功能,解除疼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 人工关节 髋关节置换 手术护理 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应把心理康复作为机能康复的枢纽,以心理康复促进和推动机能康复。 术前功能锻炼:①训练床上排便:目的是防止术后因体位不习惯而致尿潴留及便秘。②指导下肢肌锻炼方法:等长收缩训练。踝关节背屈,绷紧腿部肌肉10秒后放松,再绷紧→放松,以此循环。等张收缩训练,做直腿抬高、小范围的屈膝屈髋活动、小腿下垂床边的踢腿练习。直腿抬高时要求足跟离床20cm,空中停顿5~10秒后放松。③关节活动训练:指导其健肢、患肢的足趾及踝关节充分活动,患肢屈膝屈髋时,髋关节屈曲度<45°,并避免患髋内收、内旋。④指导正确使用拐杖:准备合适的双杖,使拐杖的高度及中部把手与患者的身高臂长相适宜,拐杖底端配橡胶装置(防滑),拐杖的顶端用软垫包裹(减少对腋窝的直接压力),对术前能行走者训练其掌握使用方法,练习利用双杖和健腿的支撑站立,以及在患肢不负重状态下的行走。 术中配合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要求手术间空气、物面要符合Ⅰ类手术间要求,所有器材用物尽可能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或环氧乙烷灭菌,不能高压蒸汽灭菌或无可能送环氧乙烷灭菌的电池采用福尔马林熏蒸时,要注意电池表面的清洁及干燥,以免影响灭菌效果;手术切口皮肤覆盖皮肤手术薄膜以保护手术切口免受皮肤细菌污染。限制手术间参观人数,监督参观人员,洗手护士及手术医生的无菌操作。 术后护理 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情况,并经常询问病情。高龄、高危患者术后病情变化大,应提高警惕。 体位与制动:保持正确的体位要做到三防。一防:防过度屈曲和伸直,术后在膝关节下垫一软垫;二防:防内旋,术后穿防旋鞋或下肢皮牵引,保持外展30°中立位;三防:防内收,两下肢间放软枕,肢体外展位防健侧肢体近患肢而过度内收。目的防人工假体脱位。 疼痛的观察及处理:术后24小时内患者疼痛较剧,我们及时采用药物止痛措施,防止引起其他病的加重。术后3天仍疼痛较剧者,注意体位的变换和牵引的调整,保持正确舒适的体位,抬高患肢利于静脉血回流,避免患肢肿胀而致的胀痛。 创口负压引流管的护理:术后行创腔持续负压引流,必须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创口内积血而致感染及术后血肿形成,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色,若引流量多且鲜红,引流袋术后10~12小时内持续出血量超过500ml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以免发生失血性休克,术后引流量<50ml/日则可拔除引流管。 饮食指导:严格执行饮食医嘱,术后的饮食因人而异,因病制宜。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病人伤后卧床、患肢制动、血液黏度增高有关。下肢使用长筒弹力袜,抬高床脚,鼓励病人进行患肢的床上早期活动。帮助病人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同时观察皮温、颜色、肢体肿胀程度等。②术后感染:病室空气清新,作好口腔护理,指导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协助翻身叩背、防止肺部感染;保持床铺干燥、平整,患者皮肤清洁、协助翻身、及时按摩受压部位;有留置导尿者每日更换尿袋,保持会阴部清洁;指导病人多饮水、预防切口感染,保持敷料清洁干燥,观察体温是否升高。③预防髋关节脱位:人工髋关节脱位也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率为2%~2%,绝大多数发生于手术后1个月。导致髋关节脱位的原因很多,如手术入路、术中假体的放置、患者体位不正确、肢体活动不当或不正确的翻身均可造成髋关节脱位而致手术失败。髋关节脱位最主要原因是外展肌乏力,反对术中做无谓的软组织松解,术后恢复软组织张力是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最重要的措施。正确搬运,术后穿丁字鞋,保持外展中立位,两腿间夹枕头。侧卧时需保持屈膝,两膝间垫枕头,防止内旋造成髋关节脱位。术后放置便盆时,注意保护患侧髋关节,防止外旋和内收动作。④预防压力性溃疡。 康复训练 功能锻炼可增加肌力,有利于关节稳定。在进行康复训练时,应指导病人循序渐进。术后第1天即指导患者进行足趾及踝关节充分活动,并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定时给予下肢由下往上的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术后3~5天可将床头抬高45°~60°练习坐位,4~6次/日,20~30分钟/次,并指导病人进行患肢直腿抬高训练,要求足跟离床20cm,在空中停顿5~10秒再放下,如此反复。根据病情在医生同意后可下床活动,护士必须在旁指导,由健肢先下床,上床时则患肢先上床,注意使患肢始终保持外展中立位,下床后指导患者做髋关节屈伸、外展动作。术后1周在适应下床站立练习后6周内不能负重,3个月后弃拐行走,术后6个月内避免两腿交叉,不能坐低凳和马桶或下蹲,持续坐位不能超过1小时。 讨 论 术前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疑虑和恐惧,为手术顺利进行建立了基础。正确使用拐杖和下肢肌肉锻炼可使术后髋关节脱位减少,髋关节功能恢复快。术后密切病情观察,体位和制动为预防髋关节脱位起重要作用。早期下床防止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及静脉炎的发生,术后感染的预防及处理也是手术的关键。成功的手术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基础。术后的正确护理和病情观察,并发症的预防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早期康复训练是能否恢复髋关节功能的关键。【参考文献】 1 许卫东,吴岳嵩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猝死的原因及机制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9,15(6): 2 刘洁珍高龄患者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护理探讨实用护理杂志,1999,15(6): 3 杜可利,方汉萍,陈海霞31例人工髋关节置换病人的护理护理杂志,2000,15(9):
332 评论(11)

-北斗七星-

骨科专业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应该按您学校的模板写,每个学校和不同专业的要求都不一样。
268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