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跳糖111
《医古文》是一本书的名字,为200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供中医药高职高专、成人教育使用。是一本实用的参考书。 从编写大纲到最终完成本教材经过了数度寒暑。医古文是研究中医药古籍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医古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古代医药文选和古汉语基础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借助工具书能比较顺利地阅读中医药古籍。同时,通过医古文课的传授,使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领悟中医药学的精髓,提高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为学好中医药学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医古文是含有医药学内容的古代文言文。为了读懂这方面的文言文,还要学习一些与密切相关的古代语言知识。因而医药学古文与之相关的古代语言知识便是医古文的主要内容。医古文是中医药学基础的基础。《医古文》是研究古代医药文献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七年制及本科生的基础课程,也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 教学旨在通过古代医药文选与古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阅读实践的训练,使学生在已有文言文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古医籍常用词语及其主要义项、古汉语基础知识以及断句、今译与文意理解的基本技能,能比较顺利地阅读中医药古籍,为学习后续的古典医著课程与毕业后研读古代医籍,清除文理上的障碍,同时促使一部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争取进一步的深造和发展。 本课程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全面掌握医古文精髓,提高人文素养和语言水平,完善知识结构,并进而提高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求有益于实现学生的人格养成与医生气质形成,为其将来从事中医药临床或其他各种医疗卫生工作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本课程以“医古文”为主干,构建成融合医古文(文选)、中医古汉语通论、中医古籍注释纲要、中医文献学等课程的中医特色系列课程,并配合古代汉语选读、中国古代名著赏析、古代诗歌概要等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面,促进学业素质不断提高 医古文课程简介 一、“医古文”学科的性质与作用 中医药学经典著作至今均为古文撰成,中医药学本身又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如欲“通经致用”,自必深通古文和传统文化。因此,就性质与作用而言,“医古文”是研究中医药古籍的语言文字以及文献、文化问题的一门学科,是高等院校中医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兼工具课,是对中医药类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也是对中医药从业人员进行传统语言文化终身教育的主要课程。学习、掌握和运用医古文的知识与方法,培养并提高医古文的水平,对于提高中医药从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传统语言文化修养和综合业务素质,进而不断深入地研究中医药古籍、促进中医药学术和中医药事业的继承与发展,都有着非常切实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二、“医古文”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就广义而言,医古文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员通过古代医药文选与古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够直接阅读、理解、解释以及研究中医药古籍的文辞义理并正确应用之。就狭义而言,是使学员在学习之后,能够借助工具书直接阅读、理解、解释中医药古籍的语言文字问题及其义理并能够进行断句、标点与语译。本大纲以狭义的教学目的与任务为准。基于本课的性质和作用,“医古文”还兼有培养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国语言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的目的与任务。 三、“医古文”的教学内容 “医古文”的教学内容,是以教学目的为依据而确定的。就体系结构而言,分为“文选”、“基础知识”和“练习”三大部分。其中的“文选”,按照性质,分为医学文选和与医学有关或关系密切的文选;按照内容及其时代,分为“医家传记”、“医籍序文”、“医事论文”、“医学论文”等。文选的教学,以字、词、句、意的语言文字知识及其义理和传统文化知识为主,目的在于使学员积累必要的医古文感性材料并培养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知识”主要分为九章(九大类),即:工具书、汉字、词汇、语法、修辞、训诂、句读、语译、文化常识。这些内容的教学,以兼顾体系、突出重点为原则,目的在于培养学员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能力。“练习”是针对性较强的实训,目的在于加深所学每一篇章的内容与要点,培养学员具有正确解释词语、断句与语译等能力。 四、“医古文”的教学要求 通过大纲规定内容的学习,学员应达到以下水准: 1、能够认识繁体字,写出其相应的简化字。 2、能够辨识文选中的通假字、古字与异体字,写出其相应的本字、今字与正体字; 3、能够准确解释文选中的字词特别是常用词(含单音词、复音词、多音词、成语典故等)的形、音、义; 4、能够解释文选中的各种特殊语法现象和修辞现象; 5、能够正确理解医古文的文句、段、篇的意义; 6、理解“基础知识”中的基本理论,掌握应用方法,用以解释有关问题; 7、能够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式,较为准确、通顺地语译古文; 8、能够较准确地为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段落断句; 五、“医古文”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1、由于文选是医古文的活性材料,理论乃是从对它的研究中总结出来的,所以无论是教还是学,均应以文选为主,以基础知识为辅,将重点放在词汇的正确解释与常用词的积累上,在此基础上,能够对课文进行正确语译和对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段落进行正确的句读; 2、依据本课程的特点和学员的实际,文选和基础知识应合理地交叉进行; 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即精讲精读、勤练多练; 4、辨字、释词、析句(含句读)、解意(含语译)是构成阅读、理解及研究医古文之能力的四个主要环节,所以教和学都要围绕这四个环节进行; 5、在文与理、文与医的关系上,原则上以文为主,兼顾理、医,以体现医古文的专业基础性质和工具作用。教师和学员亦应根据医古文的特点与博大精深的内涵,不断提高素质修养和道德修养; 6、为了切实弄通弄懂本课程的内容,学员还应作好课前预习、课中听讲记录和课后复习,按时完成作业练习,并分类、分层、分阶段进行不同程度的小结、中结和总结复习。 六、课时与学分 1、课时: 《医古文》课程的总学时目前为54~72学时:中西医临床专业为54学时,中医、针灸推拿、骨伤专业为72学时。 2、学分: 均按照标准办法计算,即18课时1个学分,则54课时为3个学分,72个课时为4个学分。 七、使用教材与参考教材 1、使用教材: (1)蒋力生主编:“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医古文》(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2)段逸山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医古文》(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7月第2版) 2、参考教材: (1)段逸山主编: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医古文》(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 (2)段逸山主编:中医药学高级丛书《医古文》(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3)张其成主编:21世纪课程教材《医古文》(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学习医古文,旨在继承挖掘祖国医学遗产。是否学好医古文,要看能否读懂经典著作。诸如内经,难经,伤寒,金匮,本草,温病,乃至各家学说。读懂以上要掌握句读,训古。不但在心易了,还要今译准确。更重要的是古为今用,益于治学。学习医古文切忌以今视古,必先身临其境,弄清原委之后,才能分析判断,以定取舍。否则古今隔绝,今成无源之水,古成铁板一块。这本身就违背事实,不是科学的态度。只有如上所述,才不致格格不入,妄下结论。古今变化很大,古字少,今字多。字少则义多,字多则意少。以今视古,即以少义解释多义,必解释不了。此乃医古文之大忌!尽管如此,古未全灭,亦不可能全灭。今乃由古发展而来,古之迹象在今仍不少见。古有经验教训,对今都是有益的东西。它可使人们不再走弯路,也可使人们借鉴,以治国,治学,治病。如何学好医古文首先必须端正态度。很多同学对医古文可谓是恨之入骨,对古人更没什么好感,当然不能否定这些同学的看法,人各有志。但想奉劝一句:对一个中医学子来说,古文化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其实你静下心来了解一些古代知识,虽然与现在是相背的,但是也会感觉有趣,而且还会得到一种性情的陶冶、满足和欣慰。不要去想古人怎样怎样不好尤其对于那些繁文缛节,什么三纲五常、什么师生礼节、什么九族尊卑和五伦关系,在这些方面我们所做的不是连古人都不如吗?还有什么理由去评价古人呢?学习医古文必须有古文化的奠基。我认为应多读、熟读甚至背过一些完整释义的古文章(像中医古汉语基础书上的就行,当然可自选),一定记准字、词到底什么意思,别模棱两可。其实就像背英语单词一样,将医古文比喻成第二外语也实不为过。对于中医古汉语基础这本书的学习一定要到位,听课→记笔记(在书上)→课后整理(尤其是文章下边的解释一定要注意,因为其牵涉到的古书或古文化很广)→然后不时地回头复习翻阅。只有这样才能谈到新的古文时自然地触类旁通,闻一以知十。 广泛涉猎各种古文化书籍。“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也就是说学习古文化也应讲“序”。先学《小学》(一本古代教育儿童课本),再学“四书”,待到《孝经》、“四书”熟以后才能开始读六经之类比较深奥的书。如果不遵循这个顺序,就事倍功半。 时常查阅工具书。尤其是《说文解字》这部字典,一定将平常 所学的字义、词义一一对应进去。如果你还有兴趣还可以研究一下古文字内部深奥的知识及意义。 以吾愚见,抛砖引玉,泛泛千言,总有一得,愿君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共同进步!
打 开 学习医古文的重要性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 王渭川 <正> 学习中医的初步,首推数大经典,如《内经》、《难经》、《伤寒》、《金匮》等。然这些书籍都属于“秦汉文字”,无古汉语知识,而欲阅读之,实为难事,故医古文与中医学具有相互通达的重要关系。有言古之医师,必通于三世之书。所谓三世者:一曰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故医非三者,不可以言医,而这些书又都是秦汉文字,明矣。往岁成都“义生堂”书局,有“医古微”六种要籍:一曰《周礼医师补注》、二曰《左氏秦和传补注》、三曰《史记扁鹊仓公传补注》、四曰《汉书艺文志补注》、五曰《后汉书华佗传补注》、六曰《子华子医道篇补注》,皆古人也。成都中医学院郑孝昌教授曾说:“学好中医,必先学好古文,舍此莫由入也”。加强医古文学习有助于医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需要,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有助于医学生医学道德素质的提高 医学道德简称医德,即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医德作为调节医生与病人及相关人员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已有了悠久的历史,并经历代医家的倡导,使中国医学的医德内容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医古文本身有融知识性、思想性、文学性为一体的特点,对于提高医学生的医学道德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医古文中有关医德的论述和记叙名医风范的事例很多,它是揉和了中国古代的道德观于医学的结晶,这不仅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而且也是向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的生动教材。其内容不仅体现在许多杰出医学家的行动上(如春秋战国的扁鹊、唐代的孙思邈、明代的李时珍等既是神奇医术的化身,也作为医德高尚的典范而深入人心) ,同时也反映在许多的著述中,如医学在《内经》中被称作“圣人之术”,后世也多称为“仁术”,充分说明了学医者应具备高度的智慧和高尚的医德。再如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大医精诚》既是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医德专论名篇,也是后世医家的医德教育范文。书中把“精”(专业要精)和“诚”(品德要高尚)作为医生修养的两个标准,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文中对医生的治学态度、诊疗作风、思想修养、学术道德等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论述的观点对当今的医学生仍然起着十分积极的教育作用。更重要的是,医古文中有关医德的内容远离空洞的说教,用大量感性的事实说话,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并于潜移默化中变成一种内在的品质和精神,从而起到提高医学生医学道德的作用。2009-12-187更多回答(1)相关搜索医古文原文及翻译医古文试题及答案医古文养生论的原文及翻译医古文扁鹊传原文及翻译医古文原文及翻译全本扁鹊传医古文简体服药解释扁鹊六不治的内容原文医古文医案四则原文及翻译医庄医用面膜有什么用处?赞4答2安徽全球通积分卡有什么用处?赞0答1正在加载¥2FT0bmb5p6d¥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