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juxcx
民族神话与民间文学的相互关系民间文学 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人民的口头创作。它包括神话、民间传说(见中国民间传说)、民间故事(见中国民间故事)、歌谣、民间叙事诗、说唱文学(如平话)、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文学作品。 民间文学的特征 ①口头性。用口头语言创作和传播是民间文学的一个主要特征。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广大劳动人民不能使用文字,他们只能用口头语言去构思、表现和传播。现在,大多数人已经认识文字,但不少的场合,他们仍然要用口头语言歌咏或讲述广大人民熟悉的、千百年来民间传承的文学形式,如故事、歌谣等。 ②集体性。民间文学作品,是群众的集体创作。所谓集体创作,既包括作品内容的思想、感情和想象,形式和艺术表现以及作品的所有权等诸方面,更包括整个创作和流传的过程。有些作品,在不断传唱或讲述的过程中,受到无数唱述者的加工、琢磨。所以,民间文学作品一般无法署名。有一些民间文学作品,经群众中具有优秀才能和丰富经验的歌唱者、说故事人的加工,具有一定的个性,但其个性是能够与广大群众口头创作的集体性融和在一起的。 ③变异性。由于口头语言的不稳定性,民间文学作品在流传和讲唱的过程中,常常因时间、地域、民族的不同,以及传播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听众的情绪变化等因素,而有所变异。这种特征是上文所述的口头性、集体性所产生和自然的果实。 ④ 传承性 。民间文学同风俗习惯一样,一般都靠行动、语言传播和继承。这种群众集体传承的文化具有不可低估的生命力。德国16世纪的民间故事《约翰·浮士德博士的一生》不仅在当时深为人们所喜爱),后来也一直在民间流传,成为后世作家(如歌德)创作取材的源泉。 ⑤直接的人民性。在衡量文学的价值时,往往提出“人民性”的概念。在这个意义上,人民的口头创作有它的巨大优越性。民间文学的作者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它的见证人。具有优越的人民性的民间文学,内容相当广阔,它蕴藏和放射着人民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乐观主义、人道主义和献身精神等崇高思想和美德。民间文学不仅表现了人民的痛苦和希望,也表现了他们的典范人格和崇高品质。 ⑥优越的艺术性。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一种用语言以及兼用表演的艺术。它必然在某些方面具有艺术的特点。散文故事、叙事诗等大都有人物、情节,长诗、短谣以及部分谚语、谜语,大都有一定的句式和韵律,小戏有故事情节与对唱形式等。但仅仅这些还不能完全证明它的艺术性。许多民间文学作品还有独自的和优越的艺术特点。中国近年陆续发现的兄弟民族史诗,其艺术成就使世人惊异。至于那些多得数不清的情歌和抒情歌谣,在表现欢乐和痛苦的情思上 ,往往超越作家的同类作品 。而那些短小的故事 、谚语、歇后语,真正使思想、经验、智慧凝缩得像 5个指头捏紧的拳头 。从风格上说,朴素、简练 ,是一般民间文学的特点。总之,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和优点是多方面的,有的还是不可企及的。 民间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 民间文学是广大人民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它凭他们社会生活的需要产生和流传,它反映了他们各方面的生活和有关的思想、感情,它直接或间接地为他们的生活服务——给以知识 、教诲 、鼓舞和希望,其中有些本身就是生活的构成部分。与一般专业作家文学相比,在这一点上,民间文学有其独特性。由于它的作者人数众多和生活在底层,他们能够更广泛、深切和精确地反映社会生活。它的社会功用,也和书面文学颇有不同的地方。许多民间谚语就是劳动人民生活和劳作的教科书。不少劳动歌,是他们在各种劳作中调整呼吸、动作和鼓舞情绪的不可缺少的东西。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不但传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着国家民族团结的感情。许多保卫乡土、保卫祖国的英雄传说,永远给予广大人民以鼓舞力量。 民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 民间文学与专业作家的书面文学在内容与形式方面有很大歧异。但这两种文学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从来源说,它们的共同根源是原始文学。在没有阶级的社会里,文学的一些种类——神话、歌谣、传说大抵已经产生,这是氏族和部落大众共有的文学。阶级社会形成后,替上层阶级服务的文艺专职人员以及史官、诗人和宗教执行者产生了,文学日益书面化。与原始文学的传统距离远了 。但是 ,广大的下层人民因为被剥夺了文字的使用权,基本上仍沿用着原始文学的传统,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前进加以变化。这两种本来同一发源的文学的性质和面貌,在长期的阶级社会里呈现出极大的不同,形成对抗或对立的状态。 另一方面,这两种文学又互相影响。不但有不少民间文学作品被记录下来成为书面文学;而且,不少书面文学的诗歌、故事、传奇、小说等体裁,往往也是由民间文学发展而成的。至于书面文学取材民间文学或用它作“词藻”的,就更多了。同时作家的书面文学,在思想、想象和语词等方面也多少对民间文学起过一定的影响。到了现代,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思想等的剧变,两种文学互相影响的地方就更加增多。 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影响 民间文学是多民族的民间文学,各民族的民间文学存在着相互交流、影响的明显现象。不同民族在文化上互相影响和互相促进。在中国,汉族的民间文学,与各民族民间文学交错着、联接着。特别是那些民族间接触较早或居住交错、比邻的民族所产生影响或承受影响的痕迹更为显著。 各民族之间民间文学的接受影响,大都是以自己民族的生活和文化为基础,对它进行选择、取舍、改造、加工。他们尽力使它民族化。这是民族间文化交流影响的自然法则。 民间文学的世界关系 民间文学的某些体裁,如民间故事,在国境以外,甚至在地理上相隔较远的地区,民族的民间故事 、传说和谚语等 ,不仅有许多构思 、表现手法相似,有的故事连基本的人物、情节都相同或相似。像灰姑娘型故事、天鹅处女型故事等"世界大扩布"的民间叙事作品,就属这一类。此外,像故事或叙事诗里,某些构思或部分情节相似的,可能是直接或间接受别的民族影响的结果。如中国与邻国印度、朝鲜、日本等,就有长久的文化上的交往。因此,中国的民间文学与那些国家的同种类作品的关系相当密切。从民间文学的互相交流、影响现象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及文化的交流是源远流长的。 民间文学的研究 民间文学是国家、民族中广大物质财富生产者所创造和拥有的精神财富。它不但有自己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也有它独特的表演过程和传播方式。对民间文学进行研究的学科称为民间文艺学。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各类民间文学作品进行的探索和阐明,或对它的历史进行清理和论述。近年来,学术界把民间文学作为民族文学的重要部分给予科学的探索和确当的叙述,给予民间文学以应有的地位。 民间文学的搜集、研究与文化史以及文化学的关系,同样是密切的。文化史和文化学的探究、叙述应该以世界的或民族的整个文化为对象。要叙述一个国家的文化史或文化学,决不能抛掉民间文学这种重要的精神文化产物,否则,不仅概括不周全,还可能影响到对整个文化现象评价和叙述的准确性。 
你好一、从语文教育学的角度来理解和研究民族民间文学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而文学则是一个民族及其文化、历史发展的真实反映。语文教育既要尊重各民族的文学发展历程的独立性,也要注重其相互影响的普遍性。民族民间文学是与当地人情风俗密切相关的,并与当地区域文化的历史渊源有着密切关系,具有独特乡土气息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少数民族地区,我们可随处听见动人的歌谣、雅俗共赏的戏剧、古朴典雅的传说和豪放粗犷的笑话等。如优秀民间叙事诗《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孤儿传》,抒情歌谣《母子歌》(即《金宫桦皮书》)、《阿莱钦柏之歌》等,这些文学形式,或口头的、或书面的都承载着一个民族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文学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折射出其不同时代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艺术精神,并与当今社会的创新要求是一致的。民族民间文学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反映与呈现出特定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也影响着民族心理和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她是其他文学的渊源和基础。“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学生们在生活中接触到不同的民族民间文学,从小耳濡目染,他们对歌谣、习语、传说、笑话等民族民间文学十分熟悉,民族民间文学就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故从语文教育学的视角来看,民间文学能为学校语文教育做出重大贡献,民族民间文学所特有的在教育方面的重要意义应引起语文教育界的足够重视。二、从文化价值观的视角来把握民族民间文学在学校语文教育中的价值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教学生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而且还包括进行语言艺术文化的交流和传承,文化的传承不但包括今天国际上流行的主流文化,还包括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艺术,同样也包括世界各民族的地域文学。像《勇士古那干》、《江格尔》等这些古老的英雄史诗,以巨大的艺术概括力反映了一个历史时代的面貌,对后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它的某些功能可能萎缩、变弱,但人们还可以从新的角度,发掘它的功能”。积淀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学为学生提供了学校难以提供的丰富的文学经验和教育资源,可以说多样的文学是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一)民族民间文学,可以作为学校语文课程资源的补充。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学的发展,民族民间文学鲜明的个性、飞扬的神采,或夸张或变形,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渗透着强烈的民族气质,它所蕴涵的文化积淀,涉及到宗教、祭祀、民俗、艺术等各个领域,并与当地的民风民俗和民族的某种思想意识和文化审美心理相适应。了解文学与当地民俗文化的渊源、文学心理以及宗教信仰的关系;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去理解它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积极主动地参与当地或社区组织的一些民俗活动。这种开放性的教学观,拓展了学校教育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理解民族民间文学在历史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可以弥补学校语文教育中教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不足,使学校的语文教育更具有地方性和地域特色,这也是后现代主义的学校教育观所倡导的,是从国际化和尊重多元文化来理解异文化去探索语文教育的一种尝试。(二)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也是民族民间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工业社会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外来消费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使得民族民间文学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到破坏,扎根于乡间的民族民间文学日趋式微,那些注重记忆和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代表本民族本原的语言和符号被终止,民族民间文学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特别是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学正迅速消逝。所以在教学时,要力求达到使学生认识民族多元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认识文学的特征、文学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的教学目标,研究民族民间文学内在的文化精神与外在的形式特征,感受民族民间文学的文化内涵。目前,我们应该意识到民间文学已经成为濒危的文化,亟须保护,民间文学作为非物质文化正随着传承人的逝去而消亡。因此,开发利用好少数民族地区丰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学,使之成为学校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是当今社会的需要,也是民族民间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