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45

dongqingwa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政治学研究期刊论文格式及范文图片高清大图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青竹成长

已采纳
撰写文献综述步骤:1、搜索相关文献 在开始搜索文献之前,需要一个明确定义的主题。如果正在写论文或研究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搜索与之相关的研究问题和问题。如果是以独立作业的形式写一篇文献综述,必须选择一个要点,并提出一个中心问题来指导的搜索。2、评价来源 可能无法完全阅读关于这个主题的所有文章,所以必须评估哪些文章与自己的问题最相关。确保使用的来源是可靠的,并确保阅读了自己所研究领域的任何里程碑式的研究和主要理论。可以找到一篇关于谷歌学术的文章,查看被引用了多少次,高引用数意味着这篇文章在该领域有影响力,当然应该被包括在自己的文献综述中。3、识别主题、辩论和差距 组织文献综述的论点和结构,需要理解所阅读的资料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根据阅读和笔记,帮助制定文献综述的结构,并展示自己的研究将如何对现有知识做出贡献。4、概述结构 有各种方法来组织文献综述的主体。在开始写作之前,应该对自己的策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根据文献综述的长度,可以结合这些策略。5、写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应该有介绍、主体和结论,每篇文章中包含什么内容取决于文献综述的目标。当写完并修改完文献综述后,不要忘记在提交之前进行校对。

政治学研究期刊论文格式及范文图片高清大图

128 评论(11)

18778171072

这个写的方面有很多,,来我有写好的 亲
310 评论(12)

john1988

中文的就拉倒吧,没有参考价值,以下是一小部分英文专著和文集Davis, Michael (1996) The Politics of Philosophy: A Commentary on Aristotle's P Lanham: Rowman & LKeyt, David; Miller, Fred D (1991) A Companion to Aristotle’s P Cambridge: BKraut, Richard; Skultety, Steven, , (2005) Aristotle’s Politics: Critical E Lanham: Rowman & LSimpson, Peter L (1998) A Philosophical Commentary on the Politics of A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Simpson, Peter L (1997) The Politics of Aristotle: Translation, Analysis, and N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Nichols, Mary P (1992) Citizens and Statesmen: A Study of Aristotle’s P Lanham: Rowman & LMiller, Fred D (1995) Nature, Justice, and Rights in Aristotle’s P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更多的可参考斯坦福哲学百科的条目后面的文献列表: -politics/
128 评论(15)

丁小全

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年来,高考文科综合试题一直坚持“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注重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察,更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灵活运用,以知识为载体,考察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过程。学生在高考复习中存在着“只会背书不会说话”,“只会说原理不会用原理”等问题;停留在机械性记忆,而不能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何为知识迁移能力?教育心理学对“迁移” 做了如下定义:“迁移是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按其效果可以分为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和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干扰作用)两种类型,我们所说的迁移一般都是指正迁移。通过这些年的政治教学实践,我认为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一、注重知识间的迁移,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知识迁移的产生与前后所学的知识之间存在着相同因素和相互关系有关。在高中的各学科之间存在着一些相同或者具有相互关系的知识,这些知识,使各个学科之间能够相互贯通。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这些知识为基础,帮助学生打破学科界限,实现知识迁移。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我尽量做到把其他学科知识应用到政治课堂中,加深对政治学科知识的理解;再利用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来分析其他学科知识。例如,在学习《政治生活》“民族”时,我让学生事先回忆了历史上 18世纪中叶时美利坚形成的史实:相邻的英国的 北美十三块殖民地;英语成为共同的语言;北美十三块殖民地中北方的工商业南方的种植园经济都有了发展;同样是移民的后代,同样对英国的殖民统治不满。反过来回到政治教学中,一个民族的形成需要四个特征: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特征。尤其是共同的心理特征在民族的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后北美十三块殖民地发生的诸如“波士顿倾茶事件”等只不过是共同的心理特征的体现。通过此次教学,不仅复习了政治学知识,还让学生把政治学的原理运用到历史学中,实现了知识之间的迁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Abstract: Rohlin's Lemma which was originally (cf [18]) proved for bi-measurable aperiodic automorphisms T of a Polish space X is a basic tool in ergodic It states that for an automorphism of the above type which is invariant with respect to a Borel probability measure /& any r~ c N+ and any e > O, one can find a measurable set R ( a so called (r;,e) Rohlin set) such that, for ] 0, 1, , r; 1, the sets T JR are pairwise disjoint and exhaust X with exception of A TER。 。TERremainder set whose mass is smaller than In particular, Rohlin's Lemma is indispensable for the canonical construction of Since the classical proof (cf [11]) quoted in the standard textbooks on ergodic theory ( , [7], [9], [17]) uses a Kakutani tower type construction and thus needs forward measurability, we feel obliged to provide an elementary proof which doesn't rely on this Moreover, the setting is generalised from Polish space to separable Here we improve   二、注重知识的联系和整合,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有的同学在学习中过于重视对知识个体的孤立、机械性记忆和理解,就事论事,割裂了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对知识点之间关系的融合性理解与应用。现代学习理论十分重视学习的迁移问题,要求学习的目标是学生形成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不能有效实现知识迁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形成知识的广域网络结构,不能使教学内容能够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结构化是指教学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合理的逻辑联系,能体现事物的各种内在关系,如上下、并列、交叉等关系。一体化指教学内容的各构成要素能整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只有结构化、一体化教学内容,才能通过同化、顺应与重组的相互作用,不断构建心理结构。例如,我在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时,并没有就事论事,而是采取了一体化、结构化的方法,把市场主体——企业——企业法人——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试点企业)按从属关系连接起来。这样,同学们就会理解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也是企业,企业所具有的一切它都具备。而股份有限公司是企业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能有效的分散风险。所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要进行股份制改造。这样,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可以将繁琐、无序、孤立的知识转化为简明、有序的内容结构。而有组织的合理的教学内容又可以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能经常变换角度思考问题。  三、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迁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的迁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所掌握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有关。学习虽然拥有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但不能有效的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解题时多做立体思维,即多角度思维、多层面思维、正向思维、逆向思维等。对问题进行“变式”。“变式”是对问题的变换样式,“变式”的目的是转换问题的呈现情境和样式,以使其与学生所构建的认知结构相接近,为知识的迁移和问题的解决做准备 。可以采取“一理多题法”
244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