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38

wangxf8787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网络新闻的议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newpolo

已采纳
选择一个小题目就可以。  从胡锦涛主席开微博想到的  ――思考教育改革的方向  在中小学生即将开学的时候,胡锦涛主席开微博的消息会激起孩子和家长们怎样的联想?本人作为曾经的教师,也是母亲,又是关注教育改革和家教问题的网民,通过与周围不同年龄的一些人的交谈,有不吐不快之感,不禁想要说说自己的联想。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应该是“无纸化教育”。  看到近几天许多中小学生在拼命赶写寒假作业,不禁感慨万千。记得在上世纪50~80年代,中小学生的寒暑假作业,都是16开大的薄薄的一本,好像是每天写一页,其中有各科目的内容,还有谜语、填图、走迷宫等很有趣味的内容……  许多国家已经实现了无纸化教育,甚至学生上学已经不用背那沉重的书包了。而我们呢?学生还被没完没了的“纸上作业”所累,既不环保、浪费了大量纸张,又使学生成为“做题机器”,并令许多孩子患上“厌学综合症”。  如果今天我还做教师,我就让学生用写博客的方式来完成作业,在网上与教师交流。这样既实现了无纸化教育,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可以引导那些上网玩游戏成瘾的孩子有效地、科学地使用网络。  再说,做校长和教师的也应该有个科学的态度:学生学几门课程,每天的作业一共用多少时间完成?假期里应该有多少时间休息和学习等等,都应该有一个科学的测算;如果留的是多的完不成的作业,明摆着就是逼着学生去弄虚作假,不互相抄袭?不上网求助?谁能正常完成呀?与其如此,不如实事求是!  教育应该是超前的,可目前的应试教育,题海战术――是否已经大大落伍了?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学生应该有自我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知识,难道只有从教师嘴里讲出来才是知识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什么学生自己没有机会主宰自己的学习?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才是真正的现代学习。教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学生却常常比教师更有超前意识,也有很强的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我清楚地记得,在二三十年前就有出国访问的学者和专家,多次介绍欧美中小学的教学方式:每节课程,教师只讲10分钟左右,其他时间都让学生发言和活动。去国外访问时,我也亲身体验过这样的课程……而如今我们的课堂是否还在“满堂灌”?学生有多少时间自学和发言?  其实,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学和参与教学;也可以自己给自己“出难题”和“留作业”……如今,我们的教师工作时间长、太劳累,就是因为包办代替太多太多  我自己有亲身体会,我作为外行曾在师范学院的艺术系任教,那时不开心理课程,心理专业无法对口。艺术只是我业余爱好,其实,是有实践经验的学生教育了我,甚至有时可以代替我,我只不过是“组织”教学的作用  我在武警学院任教“犯罪心理学”课程时,也是来自第一线的学员传授给我许多实践经验,在我给学员上“辅导课”时,实际上是学员们在“辅导”我;他们用生动的实例和实战经验,帮助我诠释了理论知识,并给我许多启发,使我的课程能够结合他们的实践。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学生与教师的个性。  教育应该如何改革,应该多多让学生说话,参加某些研讨会,经常感到很可笑也很可悲:教师、学者们自说自话,离题万里,却感觉良好;不如请学生来说说心里话,学习的主体不来说话,还谈什么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学生与教师的个性,不必担心一改革学生的中考、高考就会吃亏;其实,恰恰相反,科学的教育改革,可使学生与教师共享现代教育的成果,而不是永远被应试教育牵着鼻子走。中国的孩子绝对不会比别的国家的孩子创造力差,动手操作能力也决不逊色,关键是给他们机会和权利,使每个学生有充分自我表现的实践机会。  父母们应该和孩子讨论:胡锦涛主席开微博了,这意味着什么?  建议父母和教师们都应该认真与孩子讨论:胡锦涛主席开微博了,这意味着什么?我们该怎么办?耐心听听孩子的心里话吧!

关于网络新闻的议论文

328 评论(10)

尚林梅

网络新闻传播如何维护真实性  --------------------------------------------------------------------------------  作者:-  摘自:中华新闻报 作者:张冉 2006-03-10  --------------------------------------------------------------------------------  正如一枚硬币有两面一样,网络新闻一方面具备着与众不同的优势,同时也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原有的优势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成为使它的缺陷和弊端更加彰显的扩散器。作为新闻传播中的核心问题——如何维护新闻真实性,也就在网络传播这种条件下显得更为突出了。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这是由新闻所报道的对象——事实所决定的。事实的第一性、客观性决定着新闻存在的基础,它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报道也只能是对客观事物的活的写真,它必须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这些都是新闻工作者或新闻传播者们耳熟能详的原则,并没有多少艰涩的成分在其中,作为网络新闻的散布者们也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坚持并维护新闻真实性,对于网络新闻,对于网络媒体本身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网络假新闻的存在,宛如新闻事业肌体上的毒瘤和腐肉,严重影响了新闻媒体在公众中的形象,削弱了新闻的公信力,削弱了服务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这一基本职能的发挥,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防止它对社会造成更大危害。  第一,要加强对互联网站的管理,建立健全一整套的网站新闻信息采制发布的审查把关制度,在这方面,其他媒体都有着丰富而有效的经验,网络媒体可以更好地吸收借鉴。只有有了相应的规范,才能确保自身运行的流畅。对于违反制度的新闻从业人员,要予以严厉制裁。  第二,要严厉地打击利用网络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造谣惑众的行动。在技术层面上,要能够准确知道网上信息发布地址和人员的问题,使传播有害信息的人无处可遁。在法律层面上,也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追究散布虚假信息的网站和个人的法律责任,从根本上保护国家、社会和公民的信息安全。  第三,网站要增强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网络从业人员要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提高自己对信息的辨别力,决不能信奉“拿来主义”,同时,也要培养受众的防范意识,使他们不轻信、不传布未经证实的信息。  另外,政府机构也应进一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主流媒体要健全准确高效的新闻发布机制,在重大突发性新闻事件中,要建立向公众、向多类媒体及时通报新闻信息的制度,尽可能做到公开、透明、详实,“流言止于公开,谣言止于透明”,这样也可避免政府和主流媒体报道滞后的被动局面出现,从而也有助于网络新闻信息的净化。  网络传播如何维护新闻真实性  2007-02-14 来源:  (网络传播也需要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真实性一直是人们公认的一条普遍原则。新闻真实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一方面是指新闻事实真实准确,另一方面是指新闻传播者对客观事实的正确认识和评价。由此可见,新闻真实有两个层次的要求:一是忠实地反映外部事物,做到不走样,这是真实的基本要求;二是更高一层的要求,就是不单纯满足于反映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要善于在事物的总体联系中把握事物的基本趋势和主流,做到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的真实、准确。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力,网络新闻也不例外,虚拟世界同样需要真实。  互联网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  当前,方兴未艾的互联网以丰富的信息吸引着公众视线,日益渗透进人们的生活,而互联网所特有的交互功能,如:网站、新闻组、邮件列表、BBS、网络寻呼等手段,更为人们参与信息的发布和相互间的交流提供了阵地。  但是,有的人却趁机把不真实的信息送上网络,甚至隐瞒真实身份,蓄意制造假新闻。而我们有些网站由于各种原因,也未能完全避免传播假新闻。有人甚至夸张地形容网络新闻是“假报频传”。轻者用假新闻搞恶作剧,或进行人身攻击,侵犯他人的隐私权,重则有些人出于政治目的,利用网络媒体的特点和我们有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抓住一些热点事件,制造假新闻,蛊惑人心,干扰社会稳定。 那么,互联网到底是怎样影响新闻真实性的呢?   新闻发布者身份的不确定性和虚假性给新闻真实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自主参与性,在网上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的新闻组、聊天室、BBS公告牌上发表自己的新闻。虽然一些网站的BBS系统和新闻组要获取信息或发表言论需要登记,登记的内容包括名字、通讯地址、邮编、身份证号码、E-mail地址等,但是实际上这些内容网络上是很难核实的。因此,新闻发布者的身份是很难确定的。在国内,几乎所有的商业网站都设有聊天室,登录者用的几乎都是匿名,甚至连性别都是假的。由于登录者的身份不确定和虚假性,在其上面发表的新闻真实性就受到很大的质疑。美国最新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网络新闻的可信度低于45%,而各种传统媒体的可信度都超过了50%。   大多数网站的从业人员没有经过新闻专业训练,甚至连新闻的特点和基本要求都搞不清,随意删改稿件,其新闻真实性和可靠性很值得怀疑。新闻出版过程应包括相应的信息收集、整理、编辑、加工、发布和传播等一系列工作环节,而不是信息的胡乱堆积。由于多数网站的从业人员没有经过新闻采编方面的专业训练,对新闻信息的分类缺乏基本知识,对新闻的特点和基本要求搞不清,不了解新闻运作的规律,加上每位编辑每天要处理数百条的稿件,在短时间内无法对每条新闻做较细的编排和核实,所以,网络新闻的新闻编排大多显得很粗糙,不加核实任意删改、转载他人稿件的事件时有发生,以致有些稿件主次不明,甚至与原意相差甚远,这样一来,新闻的真实性受到很大的影响。   受利益的驱动,一些网站经营者有意制造假新闻,使新闻的真实性受到很大的威胁。互联网上无奇不有,各种不良言论和淫秽物品随处可见。   国际上的敌对势力和反华势力纷纷看好国际互联网的传播功能,向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不断在网上散布各种反华言论,加强对我国进行分化的舆论攻势。  片面追求“快”而使新闻不“全面”,很容易造成新闻不真实。快是互联网的特点,但也是它的弱点所在。许多新闻往往因为片面追求“快”而失去其真实性,传统媒体中也大量存在记者求快而使新闻失真的事件。  如何把握和利用互联网新闻信息资源  既然互联网对新闻的真实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互联网上的新闻良莠不齐,那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把握新闻的真实性呢?  第一,要绷紧政治家办报这根弦,遵守党的新闻宣传纪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政治家办报的原则办网站是对党的新闻工作者的根本要求,也是我国新闻事业为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体现。新闻工作者要时刻不忘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做到方向明确,立场坚定,观点鲜明;要时刻不忘与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要时刻不忘无产阶级新闻的党性原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要善于在复杂的情况下,提高政治鉴别力;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第二,加强对互联网站的管理,建立健全一整套的网站新闻信息采制发布的审查把关制度,在这方面,其他媒体都有着丰富而有效的经验,网络媒体可以更好地吸收借鉴。只有有了相应的规范,才能确保自身运行的流畅。对于违反制度的新闻从业人员,要予以严厉制裁。  第三,要严厉地打击利用网络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造谣惑众的行动。在技术层面上,要能够准确知道网上信息发布地址和人员的问题,使传播有害信息的人无处可遁。在法律层面上,也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追究散布虚假信息的网站和个人的法律责任,从根本上保护国家、社会和公民的信息安全。  第四,网站要增强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网络从业人员要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提高自己对信息的辨别力,决不能信奉“拿来主义”,同时,也要培养受众的防范意识,使他们不轻信、不传布未经证实的信息。  另外,政府机构也应进一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主流媒体要健全准确高效的新闻发布机制,在重大突发性新闻事件中,要建立向公众、向多类媒体及时通报新闻信息的制度,尽可能做到公开、透明、详实,“流言止于公开,谣言止于透明”,这样也可避免政府和主流媒体报道滞后的被动局面出现,从而也有助于网络新闻信息的净化。  新闻的真实性是决定受众对新闻媒体信任度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新闻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只有有责任感,才会产生公信力,决不能眼看着网络媒体成为有些人造谣惑众、危害社会的“自由空间”,必须站在绝大多数人民利益的立场上,站在国家利益的立场上,理直气壮地对网络媒体,特别是网络新闻进行管理。在网络“打假”中主流新闻媒体网站和从事综合性新闻传播的门户网站应承担起主力军的责任。这些网站的新闻达到了真实可信,不仅树立了网络新闻主体的权威,而且能有力抵制零散网点发布的假新闻,起到主导的作用。  正如一枚硬币有两面一样,网络新闻一方面具备着与众不同的优势,同时也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原有的优势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成为使它的缺陷和弊端更加彰显的扩散器。作为新闻传播中的核心问题——如何维护新闻真实性,也就在网络传播这种条件下显得更为突出了。
84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