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抹杀我
中华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作为儒家六经之一的《易经》,有很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被后人称为河图、洛书的东西,是烧灼卜骨的表现,是远古先民在长期生活和占卜的实践中感悟出的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互相串连、互相渗透的反映。相传伏义氏将其归纳总结,对蓍草反覆排列,而画为八卦,将天地间万物的现象都包括于其中,这是原始的易。后来,据说经过周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其所以称为“易”,郑玄解释有三义:一是简,二是变易,三是不易。就是讲万物之理有变有不变,现象在不断变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又具不会变的,这就从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中抽象出了理论上十分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旧说到春秋后期,孔子对《周易》进行解释和论说,完成十翼,即《易传》。这样,《周易》就发展成为一部内容博大精深的阐述宇宙变化的哲学著作。中华文明学术的起源很早,但是到了春秋时代才发展起来。这时的学术思想,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大黄金时代。中国人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时期。《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王安石甚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亦是儒家经典之一。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但242年间诸侯攻伐、盟会、篡弑及祭祀、灾异礼俗等,都有记载。它所记鲁国十二代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确,所载日食与西方学者所著《蚀经》比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证《春秋》并非古人凭空虚撰,可以定为信史。然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在文字上难免有论脱增窜之类的问题。 《春秋》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在语言上极为精练,遣词井然有序。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喜《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现《春秋》原文一般合编入《左传》作为“经”,《左传》新增内容作为“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为春秋作传者共5家:《左氏传》30卷 《公羊传》11卷 《谷梁传》11篇 《邹氏传》11卷 《夹氏传》11卷 其中后两种已经不存。公羊传和谷梁传成书于西汉初年,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所写,称为今文。左传有两种,一种出于孔子旧居的墙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体写的,称为古文;一种是从战国时期的荀卿流传下来的。公羊传和谷梁传与左传有很大的不同。公羊传和谷梁传讲“微言大义”,希望试图阐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认为《春秋》是孔子所作),有人认为有些内容有牵强附会的嫌疑。左传以史实为主,补充了《春秋》中没有记录的大事,一些纪录和《春秋》有出入,有人认为左传的史料价值大于公羊传和谷梁传。诸子百家【解释】诸子:指孔子、老子、庄子、荀子等;百家: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流派。后来对先秦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百家”表明当时思想家较多,但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子、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晏子、吕不韦、管子等。儒家 儒家崇尚《周礼》,认为人人安分守己,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道家 「道」是“老庄”学说的思想中心,是一切事物的根源。「道」亦是循环不息。道家强调凡事均无须强求,应顺应自然,达至「道」的最高境界。道家精神在於精神上的超脱,不界限於形驱,只求逍遥及心灵上的开放。以下是道家的观念∶ 宇宙观∶「道」是无形及不可见的,是超时空的绝对精神,是宇宙最高本体及一切事物的根源。 墨家 尚贤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纲领。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以下是墨家的观念。 伦理观∶提出「兼爱」,主张爱不应有亲疏、上下、贵贱、等级的分别。他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是由於人不相爱。 法家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重视法律,反对儒家的「礼」,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件的所有权。「兴功惧暴」,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名家 名家是以提倡循名责实为学说的流派,提倡「正名实」,正是「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实相符」。战国期间,局势动荡、混乱。很多礼法名存实亡。名家由此崛起,强调事物应该「名乎其实」,藉以令天下一切事情走上正确的轨道。 名家注重辩论「名」与「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逻辑学。名家与各家不同之处,正是在于「正名实」的方法。他们主要是以逻辑原理来分析事物,而辩的内容,又多半是与政治实务无关的哲学问题。因此,名家的理论在中国五千年来的学术沿传里,一直被冠上一个「诡辩」的恶名。 杂家 严格说来,「杂家」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他也并不自命为「杂家」的流派。自从《汉书.艺文志》第一次把「吕氏春秋」归入「杂家」之后,这个学派才正式被定名。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各家都有自己的对策与治国主张。为了打败其他流派,各学派或多或少的吸收其他流派的学说,或以攻诘对方,或以补自己学说的缺陷。然而,任何一个流派也都有其特色与长处,而「杂家」便是充分的利用这个特点,博采众议,成为一套在思想上兼容并蓄,却又切实可行的治国方针。 小说家 小说家者之起源,当盖出於稗官,即出於以说故事为生者。其意多为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传载舆人之诵,诗美询於刍荛。 古时之人以圣人在上,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而庶人多以之谤之。而至孟春,徇木铎以求歌谣,巡省观人诗,以知风俗。过则正之,失则改之,道听途说,靡不毕纪。 小说家者能代表平民社会之四方风俗。然亦因其之小道,而不为世人所重,终致弗灭。 兵家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通称,又特指先秦对战略与战争研究的派别。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和《尉缭子》等。 兵家集大成者是孙武的《孙子兵法》。中国自古以来兵家一直是受到重视的。 兵书在中国的发展源远流长,兵书产生於西周,成熟於春秋。 如何从宏观上把握战争,是兵法的关键。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关系到一国或一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被人奴役的大事。兵法也可以将它看成既是一部如何统治国家,制定国家战略的指引;又是一部如何领兵打仗,制定战争战略与策略的书本。 医家 中国医学理论的形成,是在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到公元三世纪中叶,共经历了七百多年。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到封建制度确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大动荡的时期。社会制度的变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意识型态、科学文化领域出现了新的形势,其中包括医学的发展。医家泛指所有从医的人。 代表人物: 扁鹊 扁鹊齐国卢邑人,也有记载为渤海郡州人,或勃海郡郑人。「扁鹊」并非真名实姓。人们把他和黄帝时的扁鹊相比,并且称呼他「扁鹊先生」。连史书也以扁鹊称呼他。扁鹊原姓秦氏,名越人。生於公元前407年至公元前310年,大约和孔子同时。由於扁鹊是卢人,所以人们又称他为「卢医」。扁鹊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医学家,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式传记的医学家。 
《楚辞•九歌》的译文,先后见于《诗经与楚辞精品》(余冠英、韦凤娟主编,1995)和图文本《楚辞》(赵机编译,2001)两书。近阅其中《东皇太一》和《国殇》二篇,译文质量令人思考。《楚辞•九歌》是楚辞中的代表作,由于语言和习俗的限制,今文翻译也许达不到原文所具有的完美的境界,但至少也应有诗的韵味,而不该是词语的堆砌或流于通俗的说明。本文试就这两篇加以翻译,力求能从今译文中品味出楚辞的高雅韵味。并附录两书的译文于后,供对比参考。 屈原原文(一):《东皇太一》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瑶席兮玉(王+真),盍将把兮琼芳。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望湖译文] 选定吉日啊,行祀良辰!恭敬祭祀啊,愉我上皇。 身佩长剑啊,抚彼玉珥;盛装玉饰啊,脆鸣叮当。 坛铺瑶席啊,玉镇平展;更要奉上啊,名花溢香。 蕙煮祭肉啊,兰花为衬;桂酒奠祭啊,佐以椒浆。 扬起鼓槌啊,敲响祭鼓;节拍徐缓啊,歌唱勿慌。 竽瑟齐列啊,作乐铿锵。 翩跹巫女啊,服饰艳丽;芳香飘溢啊,馥郁满堂。 五音纷呈啊,悦耳交响;上皇欢欣啊,愉快安康。 [说明] 原诗的构成除两句五言外,都是六言。五言第三字和六言第四字例用“兮”字。最特出的是,基本上隔句用韵,且押阳韵一韵到底,这在《九歌》十一篇中是独一无二的。面对这样一篇韵律严整的诗歌,译文也采取相应的严整结构。即以九字两句译原文的六字或五字一句,第一句结尾以“啊”代“兮”,第四句末都押阳韵。问题是原文“陈竽瑟兮浩倡”的“倡”字,《辞海》释为“作乐”,不是唱歌;可读“chàng”,又可读“cháng”,考虑全篇用韵,以后者为是。其他如 “玉珥”、“瑶席”、“椒浆”等特殊用语均在注释中有说明,在译文中可不译出。 屈原原文(二):《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陈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返,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望湖译文] 手持吴戈啊,身披利甲,车轮交错啊,短兵厮杀。 旌旗蔽日啊,敌兵如云,将士争先啊,乱射交叉。 军阵被侵啊,队列遭踏,左骖惨死啊,右骖被扎。 车轮深陷啊,绊住战马,挥动鼓槌啊,战鼓猛挝! 苍天怨恨啊,神灵震怒,伤亡殆尽啊,尸横荒沙。 出征人儿啊,一去不返,野原茫茫啊,路途遥遐。 身佩长剑啊,秦弓在手,身首分离啊,壮心无瑕。 勇盈于衷啊,武彰于外,终显刚强啊,不可凌加。 身虽已逝啊,英灵永在,神魂刚毅啊,鬼雄堪嘉。 [说明] 原诗的构成都是七言,每句的第四字用“兮”。与前一篇不同的是用韵不规则。看似属于转韵诗,但无明确规律。对此,译文仍然采用严整的结构。即以九字两句译原文的七字一句,第一、三句结尾以“啊”代“兮”,第四句末都押发花韵。 [附录译文]《东皇太一》 1,《诗经与楚辞精品》 这是一个吉祥的日子好时光,恭恭敬敬地娱悦祭祀东皇。太一神手按宝剑饰玉珥,满身佩玉叮铛响。铺上瑶席上压玉(王+真),再把玉做的鲜花献上。惠草包着的祭肉垫上兰草,放好桂花酒和花椒酒再献上皇。扬起槌啊敲起鼓,节拍徐徐缓声唱,竽瑟齐奏啊再歌声高扬。巫女身穿丽服翩跹舞,芬芳飘溢香气满堂。五音纷繁会合交响,神灵娱悦快乐安康。 2,图文本《楚辞》译文 吉祥日子好时光,恭恭敬敬祭上皇。玉镶宝剑手按抚,全身佩玉响丁当。玉(王+真)压在瑶席上,鲜花供在神座旁。献上祭肉兰蕙垫,置上桂酒椒子汤。高举鼓槌猛击鼓,轻歌曼舞节拍疏,竽瑟齐奏歌声扬。华服巫女翩跹舞,芳香馥郁满堂殿。各种音调成交响,东皇太一喜洋洋。 [附录译文]《国殇》 1,《诗经与楚辞精品》 (独):我手持吴戈矢身披犀牛皮的铠甲,战车交错短兵相接。旌旗蔽日色,敌众如云涌,箭矢相交坠落,士卒争踊跃。敌人侵犯我军阵地冲踏我军的行列,我们的战车左骖死亡右骖受伤创。车轮被土埋,马儿被绊住,将军仍手持鼓槌擂起进军鼓。天怨神怒啊,战士们壮烈牺牲弃身原野。 (合):你们出征就未想过回返,荒原辽阔征程遥远。你们身佩长剑手持强弓,身首分离也无所惧怕,你们真勇敢又威武,始终刚强而不可侵犯。英雄已死却英灵不泯,你们的英魂是鬼中的英雄。 2,图文本《楚辞》译文 手持吴戈身披犀牛甲,车轮交错短兵相接厮杀。旌旗蔽日阵前敌人多如云,将士们勇争先那怕乱箭交坠下。强敌冲我阵队列遭践踏,左骖倒地死右服被刀扎。车轮深陷四匹战马被栓住,挥动鼓槌猛敲响鼓勇拼杀。苍天哀怨神灵怒气迸发,将士阵亡尸横荒野山下。勇士出征一去不复返,荒原茫茫道路多遥远。佩带长剑秦弓拿在手,身首分离雄心永不变。真正勇敢顽强又英武,始到终显刚强不可侵犯。身虽死精神在英灵显赫,虽为鬼亦英雄美名永传。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你值得拥有。
《楚辞》是“骚体”类文章的总集,同时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浪漫主义诗歌集。“楚辞”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本义是泛指楚地的歌辞,后来才专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西汉晚期,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承袭、模仿之作汇编成集,共计16篇,定名为《楚辞》。东汉王逸又作《楚辞章句》为之注解,并增入己作《九思》,遂成17篇。《楚辞》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承袭了屈原作品的形式和精神。因其运用了楚地的文学样式和方言声韵,描写了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文化世情,故而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是南方楚系文化的代表,并与北方中原文化相映成趣。与《诗经》那种古朴和以四言为主的诗歌形式相比,《楚辞》的句式较为灵动和活泼,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楚辞》作为《诗经》之后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文学作品,其对整个中国文化体系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尤其在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传统,与《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相辅相成,对此后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创作以及文学理论、文学思潮的发展和流变,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如此,《楚辞》在汉字文化圈的日本等国家中也有较大影响,现代传入西方后,也曾引起持久而广泛的关注。《楚辞》注本,以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为最早,今人黄寿祺、梅生合著的《楚辞全译》集注释、翻译于一体,最为实用。《离骚》是一首具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反映了屈原对当时的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国家、愿为之效力,不可得的悲痛心情,抒发了自己对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的哀怨。《离骚》的主旨是爱国和忠君。它塑造了两类意象:美人、香草。美人、香草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但它们又是与楚国地方文化紧密相关的。屈原的作品在形式上也有断的特点,即创造了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骚体”。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楚辞》
A_A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