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56

不知米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儒家的议论文作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mdeserttiger

已采纳
论平与山尖限风光尽占

儒家的议论文作文

135 评论(12)

杨肉汤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孝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儒家的孔孟二人,他们将孝的含义由物质扩大到精神层面并将孝道与社会治理相结合。 孔孟提倡的孝道是一种“不忍”之孝。“不忍”是孟子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为服务他的政治理念而提出的,“人人皆有不忍之心。先王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所说的不忍人之心是指每个人都有的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君王如果能对百姓怜悯,实施仁政,将这种“不忍”之心运用在治理社会中将会实现社会大同。其实,“不忍”不仅可以运用在统治者身上,也适用于百姓个体之中,当个体之间具有血缘关系和长幼辈分时,晚辈对长辈的这种“不忍”之心我们称之为孝。这是一种不忍之孝,以不忍人之心尽不忍人之孝,极有可能实现一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社会。 不忍之孝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结合。论语中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能养”是指物质方面,“敬”则指的是精神层面。孟子也谈到这种“敬”的具体表现,《孟子》离娄篇讲到曾子和曾子的儿子曾元侍奉双亲的不同状态。“曾子养曾析,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日有”。曾子的儿子增元在侍奉曾子时:“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日亡矣,将以复进也”。侍奉父母的身体是最基本的物质敬孝,曾子每日提供父亲最好的酒食让父亲物质所需得到满足,可谓是做到了“能养”,但是孝顺父母还有另一精神层面,这种精神方面的孝顺更加不易。与曾元相较,曾子每餐请示父亲饭菜分配,参考父亲的意见,这其实是为让父亲有存在感,告诉父亲今日饭食有多余则是让父亲安心。这种对父亲存在感和安心的关照是一种难得的情感体恤,曾子对父亲的孝顺是一种“不忍”之心在推动,以这种“不忍”之心体会到父亲情感和归属的需求,于是每日必问请父亲看似锁碎的事情,其实是给父亲一种情感的慰藉,曾子对父亲的这种“敬”不仅有对父亲的威严之敬,更是对父亲年迈衰老的疼惜,既做到了“能养”,又做到了敬爱。子女尽孝为什么要有这样一种“不忍”之心呢?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创造财富与价值的能力是在递减的,心灵层面的孤独与失落却不断增加,这就更需要一种精神层面的理解。在物质富裕的社会,对父母情感孝敬比物质的孝敬更加有效与难得,也是今后社会发展的方向。 来源:商情
143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