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茶佳佳
尘满面,鬓如霜!可以概括苏轼的一生,潦倒不幸的一生造就了他的文学史地位 
早年经历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 [8-9] 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的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 好美食, 创造许多饮食精品, 好品茗, 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农历虚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二人正锐意于诗文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名动京师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此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自请出京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调为湖州知州。他在地方任职时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才算躲过一劫。 被贬黄州黄州团练副使一职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东山再起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苏轼于是选择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为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朝廷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筑建苏堤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二十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六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年近六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流落儋州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阳)。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下来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身逝常州宋徽宗即位后,苏轼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五岁。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 [24] 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 他的生活状态:不是被贬官,就是奔波在正在被贬官的路上。 他的爱情:一生有三位深爱他的妻子,却都死在了他的前面。 他一生坎坷,颠沛流离,却是北宋文学界第一大V,粉丝上至皇上太后,下到市井百姓,他随便发个表情符号,都有上百万的转发量,甚至连高丽、辽国、西夏这些国家的粉丝都来为他点赞。 他被嫉妒他的小人所陷害,屡屡把他发配到远离京城的地方,但他所到之处,皆有鲜花为他盛开、清风为他送来。 他的QQ签名是:我绝不苟且地生活,我要用我的双脚去实现“诗和远方”的梦想。 没错,他就是—— 苏、 东、 坡。 1 宋仁宗景佑元年,也就是公元1036年,在美丽的眉山市,有一个婴儿降生了。没有什么电闪、也没有什么雷鸣,平静的如同我们经历过的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六十四年之后,也就是在他去世后,有人说他出生的那一天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的日子。此后这条八卦消息流传了将近千年。 在他的青少年时期,他一生中的重要人物纷纷闪亮登场,却又大部分纷纷黯淡离开,只剩下他的弟弟苏辙苏子由,陪伴他直到他生命的尽头。 首先是他的母亲,她丝毫不比在儿子背上刺字的岳母逊色,她影响了苏东坡一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她教儿子从小读《范滂传》,在小小的东坡心里种下了一颗善良、正直、勇敢的种子。 他的父亲,也就是《三字经》里“苏老泉、二十七、使发奋、读书籍”的苏洵,更是一个“身教重于言教”的忠实实践者,他和他的两个儿子一起读书学习,直到把他的儿子包括自己培养的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据三席之地。 他的姐姐(历史上根本没有什么苏小妹,那是大家喜爱东坡,杜撰了一个和他同样逗比的妹妹出来),非常疼爱东坡,但是在出嫁没多长时间就去世了。 而他的母亲在他们父子三人进京赶考时忽然死去,她连他们考中进士的消息都没有等到,这不能不说是苏东坡心里一个巨大的遗憾。 好在东坡和弟弟子由的妻子在家里料理了后事,并且和他感情甚笃、相知相爱的妻子王弗还为他生下了儿子。 就在苏东坡走上仕途,准备大干一番,实现他的报国之志的时候,他人生的导师、精神的领路人、文学的支持者——父亲,去世了。 命运似乎是要试试这个年轻人的抗打击能力到底有多强,就在父亲去世一年之后,他深爱着的妻子也因病去世了。 深受打击的苏东坡,扶着父亲和妻子的灵柩来到眉山,把他们葬在了母亲的坟墓旁边。 有谁会在这样接二连三的失去亲人的打击下还能坚强地继续生活?苏东坡吗?不,他只是个凡人,他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乐观,他毕竟是人,不是神。 他当时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几乎连自己的孩子都无法照顾。他在丁忧期间,每天都在埋葬亲人的坟墓旁度过,以泪洗面。整整三年,他没有写过一首诗,没有发过一条微博,却在那座睡着他深爱的人的山上,亲手种下了三万棵松树。 三万棵!我们可以想像当年的这个青年,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在山上一锹一锹地挖土,挖出深坑把松树种进去,然后再一桶一桶的水浇进去。 他种下的不是松树,而是深深的悲痛和绵延的思念啊。 直到十年之后,他在一个孤独的夜晚忽然梦到他已离世许久的妻子,起床披衣在月光的清辉下写下了一首词,我们才知道他当年的痛苦有多深。 《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 短松冈。 他的这首词并没有让他当时的妻子王闰之心里难过,相反,她更加敬重这个情深意重的丈夫,陪他度过了人生中最落魄的时期;他后来的侍妾朝云也对他敬佩有嘉,成为了东坡“满肚子不合时宜”的红颜知己。 就是千百年来我们无数的女粉丝,在读到这首词后,都会流着泪在下面写上一条真诚的评论: 来世嫁给苏东坡,哪怕历尽千年劫。 2 如果说苏东坡的青年时期,他的打击均来自家庭,那么之后他一辈子的坎坷经历,均来自一个人。 这个人也是北宋文学界神一样的存在,他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还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可谓是家喻户晓。 如果你说这个人是嫉妒苏东坡,那么你就错了。他和东坡都在“唐宋八大V”之列,他们的公众号每更新一期,对方都是第一在朋友圈转发之人,他们对对方都是真心佩服、真心互推。 可是他们在政治上的见解却截然不同。 是的,这个人就是,王安石。 王安石是个很有理想的人,他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准备变法。“变法”的事姑且不说怎样,毕竟我们不是在这里研究历史,但是王安石有个非常大的性格缺点,那就是听不进任何人的劝,脾气急躁,他当时还有个网友给他的起的外号:拗相公。 有些巴结他的小人利用了他性格上的弱点,在推行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等的时候急功近利、夸大成果,结果司马光(对,就是那个砸缸的孩子,他现在长大了)等一批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纷纷上书反对变法,纷纷被贬官到边远地区。 苏东坡倒霉的贬官之路就这样被拉开了序幕,然而粉丝们不关心他在政治上取得了什么成就,他们关心的是大神今天又更新了没有。 东坡没让他们失望,既然我无法施展我的政治抱负,我就转战我的文学阵地吧! 3 在西湖边上,他面对着满眼的荷花,拿出笔记本更新了他贬官以来的第一篇微博: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粉丝一片惊呼:哇塞!写得真好啊,赶紧点赞!当地政府官员官员马上发布内部一号文件:西湖以后别名就叫“西子湖”。 东坡太爱这里了,这里有白娘子的传说,还有美味的“松鼠鱼”,就是西湖的水总是爱发脾气,雨季的时候总是泛滥,那就建一条大堤吧,挖出的土可以堆在山上。一条长堤,遍植杨柳,在每一个朝阳初升的晨曦,你都可以看到我们的苏大学士,脖子上搭条毛巾,在大堤上晨跑。 他的身后跟着一大群人和他一起锻炼身体,不为别的,只为在这里自拍一张以苏学士为背景的图片发到自己的朋友圈里,再故作低调的在旁边配上四个字:苏堤春晓。 或许有些人看着苏东坡的日子过得过于滋润又太过高调,刺痛了他们的内心:你还想你的远方有诗和田野?让你见识一下远方还有什么! 远方还有田野,只不过你看到的只是田野上空黑压压的一片蝗虫。 1074年,苏东坡38岁,被贬密州。 当时的密州正在闹蝗灾。 苏东坡亲自加入了去捕捉蝗虫的队伍中。 看到百姓因天灾而流离失所,他的内心比蝗虫啃噬还要难过,然而让他更难过的,除了天灾,更有人祸:西夏入侵大宋,居然有人建议投降! 他悲愤地骑上马,以打猎之名,拈弓搭箭对着西北的方向,大声吟诵出了一首词: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倾城出动来一睹太守风采的老百姓惊讶地长大了嘴巴,连签名都忘了要。 据说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历史上第一首豪放词,一改以往柳永式的悲悲切切、儿女情长,苏东坡在豪放词写作的道路上一路狂奔,直到他在贬官黄州的时候写下那首流传千古的“念奴娇”,成为宋词豪放派的开山鼻祖,他都没有停下他写词的脚步。 因为这首词太有名气了,它在宋词排行榜上置顶到现在都无人可以超越,所以全词附录如下,以便读者再次感受东坡的风采。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是啊,人间如梦,还有什么比好好活着更重要的事呢? 4 他不愿意向命运低头,也不愿意苟且地活着,然而命运把他的亲人放置在千里之外,苏东坡和他的弟弟,有七年都没有见面了。 他在某一年的中秋,望着天上的月亮,黯然神伤。就是他的神伤,也成就了文学史上写月诗词的巅峰。 就在几个关西大汉拿着铁板唱大江东去时,我们这位伟大的诗人、词人,想到了他的弟弟。望着天上的月亮,他禁不住感慨: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一千多年后,一个叫王菲的歌手,用她温婉柔美的嗓音把它唱出来,我们每一个人在心中唱着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东坡,他的精神和气质已经渗入了每一个知识分子甚至每一个老百姓的骨髓。 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歌颂爱情,令人忍不住落泪;他赞美亲情,成就千古绝唱。他生活中的一颦一笑、一怒一骂皆可成诗,即使面临灭顶之灾,他都决不让自己苟且的活着。 像东坡这样的人,他是不会满足于只写写个人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的,他的眼里心里更多的想的是百姓、想的是社稷。 所以他看不惯的事一定要用笔写出来,这就给了那些小人可乘之机,他们终于抓住机会把他投进了监狱,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东坡在监狱里被关了四个月零二十天,除夕前被放出狱。出了监狱,他用鼻子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新鲜空气,感觉到微风吹在脸上的快乐,在喜鹊吱吱喳喳啼叫声中,看见行人在街上骑马而过。于是他脱口吟诵到: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吟诵完,他哈哈大笑:我真是不可救药呀! 他接着写他的诗文,而且他对生活更加热爱。 他为老百姓祈雨,并给自己的亭子命名“喜雨亭”,做记以记之; 他生活困顿,就亲自在家后东面的一片坡地上开荒,并为自己取号为“东坡居士”; 他到江上捕鱼,雇一小舟,与渔樵为伍,得意地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的书法在“苏黄米蔡”中占据一席之地; 他临摹吴道子的壁画使人看不出真伪; 他热衷于吃,我们熟知的东坡肉、东坡肘子,都是他发明的做法; 他在惠州吃着美味的荔枝笑眯眯地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有时也会臭美,戴上他亲手缝制的东坡帽招摇过市得意洋洋; 他被贬官的最远地方是在遥远的海南岛,那里瘟疫横行、老百姓愚昧不堪,他教他们挖井、给他们熬中草药治病。 …… 他走过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写过的诗在千年时空流转,他在临死前说的那句话让我们现在人看来也会忍俊不禁:“我平生未尝为恶,自信不会进地狱。” 当我们为他的坎坷唏嘘感叹、忍不住要为他流泪时,眼前总会浮现一个微笑的带着高高的帽子的人,他说: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是啊,人的一生仿佛雪泥鸿爪,你在雪地上留下那几个浅浅的脚印又能如何呢?如果你的梦想在蓝天,那就向上飞;如果你的梦想在远方,那就往前走。 苏东坡,他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了—— 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