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aldtx
第一级:泡杯茶,健康升值“茶为万病之药,勿忘饮茶健身”——健康教育专家赵霖教授,曾在健康大讲堂上如是说。茶叶中含有的维生素c、维生素e,特别是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可以清除人体内的氧自由基,从而起到抗辐射、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办公室的白领,每天都要在电脑面前超过8小时,面对电脑屏幕超强的辐射。多喝茶,除了放松心情、摄取微量元素,还可以防电脑辐射,比纯净水、咖啡、果汁等饮品有益多啦!第二级:选对茶,功效升值各种茶的功效,我们也大致都知道。比如,绿茶清热解毒,乌龙茶提神消疲,红茶养胃,普洱减肥……不过,这些功效能否发挥,还要看你的体质哦。茶,根据发酵程度由低到高,有凉性(绿茶、铁观音)、中性(乌龙茶)、温性(红茶、普洱茶)之分。人,有体质燥热、体质虚寒之别。所以说,选喝什么茶,也是很有讲究的!如果你有抽烟喝酒习惯,容易上火、怕热,体形较胖——燥热体质,要喝凉性茶。如果你肠胃虚寒,平时吃点苦瓜、西瓜就感觉腹胀不舒服,或者平时身体比较虚弱——虚寒体质,请自觉选择中性茶或温性茶。你还要特别警惕苦丁茶。苦丁茶的凉 性偏重,清热解毒、软化血管、降血脂的功能比其他茶叶都更好,给体质燥热者喝再好不过,但虚寒体质的你绝对不适合饮用此茶。不过,有些人会表现出两种体质的特性。比如胖,容易上火,可吃点生冷的东西又拉肚子;瘦,脾胃虚弱,又十分燥热。但是每个人的体质都会表现出主要症状,饮茶时,以主症状为依据就可以了。此外,老年人可以多喝些中性、温性的茶。第三级:会泡茶,品质升值茶能给我们带来健康,能够帮助我们抗癌防癌,所以大多数人都认为茶是个好东西。但是所有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茶一旦喝的方法不对,带来的便不一定都是好处,很有可能还会给我们的身体造成损害。那么,到底茶应该怎样去喝呢?1、用陶瓷茶具泡茶,不要用金属制品,尤其不用铝制品,以免起化学反应,中毒。2、经常洗茶杯,清除茶锈。茶锈是茶叶中含有的多酚类物质在空气和水中被氧化形成的一层难溶性的胶状物质。喝茶时带入茶锈,会阻碍人体对营养的消化吸收。3、当日沏,当日饮。有道是“不饮隔夜茶”,这是因为茶水中含有少量蛋白质,存放过久,蛋白质和其他一些有机物质会腐败变质。 
中国茶文化历史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茶叶在我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茶叶自古以来就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研究佛学,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即现在的池上茶园),并由此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到过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赠他“千光法师”称号。荣西掸师不仅对佛学造诣颇深,对中国茶叶也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被日本人民尊为茶祖。南宋开庆年问,日本佛教高僧禅师来到浙江径山寺攻研佛学,回国时带去了径山寺的“茶道具”、“茶台子”,井将径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传播到日本,启发和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兴起。 我国宋代时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运销茶叶;明代郑和下西洋,茶叶也随着销售到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各国。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荷兰商船首先从澳门运茶到欧洲,打开了中国茶叶销往两方的大门。 我国关于茶馆的最早记载,要算唐代开元年间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了,其中有“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唐宋以后,不少地方都开设了以卖茶水为业的茶馆。到了清朝,民间曲艺进入茶馆,使茶馆成为文化娱乐和休息的场所。 相传我国最大的茶馆是四川当年的“华华茶厅”,内有三厅四院。成都茶馆设有大靠背椅,饮茶聊天或打盹都极为舒适。 我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