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32

京城靠谱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劳动方面的论文主要存在的问题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新起步

已采纳
01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劳动教育的认识误区主要表现在:“无劳动的教育”与“无教育的劳动”并存。所谓“无劳动的教育”,就是指只有劳动理论、劳动观念的教育,不注重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劳动习惯的养成。所谓“无教育的劳动”,就是把劳动教育简单等同于让学生参加劳动、干活,甚至把劳动作为惩戒学生的手段,比如罚做值日是小学班主任常用的办法。其结果不仅不利于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的弘扬,甚至让学生厌恶、逃避劳动,违背了劳动教育的初衷。劳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劳动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品质,更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引导学生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02劳动教育的多元主体缺位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全社会都要关心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念逐步为人们普遍接受,但“在社会中淡化”的问题依然存在。正如何云峰认为,“社会各界如何为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支持,形成全社会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也是一个难题”。政府、社会、企业、家庭的深度参与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但需要思考构建一整套体制机制,以有效激发和保护多元主体参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和热情。03劳动教育资源的匮乏长期以来中小学对劳动教育的弱化造成了学校劳动教育师资的缺乏,劳动教育师资的不足不仅不能满足开设劳动课程、组织劳动实践的需要,也很难开出高质量的、具有地域特色和校本特色的劳动课程和劳动实践活动。校内劳动形式与内容单一,往往以打扫卫生、绿植养护等日常生活劳动为主,且劳动岗位的数量和覆盖面都比较有限。而且,劳动教育特别是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所需要的专门劳动场所、劳动工具、劳动设施、劳动指导教师等必要的支持性资源也都比较缺乏。这些资源依靠中小学校本身在短期内很难解决。04劳动教育的要求难以落实落细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要求并没有完全被贯彻落实,具体表现有三:一是中小学劳动教育总体上以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为主,高年级小学生、中学生系统性的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在整个劳动教育中所占比重严重不足;二是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只是少数的典型示范,无法全部铺开,覆盖到每一位学生;三是劳动内容与时代严重脱节,生产性劳动还是比较简单的干农活、去敬老院照顾老人、打扫卫生等,而体现新时代特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较少。

关于劳动方面的论文主要存在的问题

240 评论(15)

贝曦爱史努比

1学校层面:课程设置及安排不当学校是中小学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学校承担着义务教育及劳动教育工作,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受教育体制影响,很多中小学学校都为了升学率而大力发展教育,只注重对学生文化课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关于劳动实践的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与安排不足,很多课都沦为鸡肋课或室内课,在课堂中也只是单纯讲解劳动理论,学生缺乏必要的锻炼和实践,而且大多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单一,唯分数论导致学生的劳动实践参与深度与广度不足。2社会、家庭层面:对学生劳动技能锻炼与培养机会不足从社会和家庭层面来看,目前很多家庭都对中小学学生参与劳动技能锻炼和培训这一教育工作存在认知偏差,缺乏高度重视,在精神层面和行动层面的支持力度都不够。相比于农村家庭的孩子而言,大多数城市的家庭都无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劳动机会和岗位,还有很多城市的社区或街道也没有合适的劳动实践机会让学生接受劳动技能的锻炼和培养,导致学生与社会劳动实践相脱节,追求安逸的生活,散失了基本的劳动技能,劳动意识比较淡薄;加之,学校与社会和家庭缺乏必要的联动与配合,很少组织劳动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意志,所以不利于学生综合劳动技能的培养和锻炼。3学生层面:缺乏正确的劳动教育意识学生是劳动主体,也是接受义务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基本对象,在当前大力倡导文化发展与繁荣的时代下,很多中小学也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吃苦意识和劳动意识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总体而言,大多数城市的中小学学生从小都在安逸的生活环境下长大,对劳动缺乏深刻的认知,社会体验不足,所以其在接受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排斥心理,甚至有很多学生单纯认为劳动又苦又累,而且还会影响文化课的学习,所以缺乏正确的劳动教育意识,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172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