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ne9527
金秋十月,山东半岛龙腾虎跃,群英并起,好一派体坛争雄景象。沐浴了去年奥运会的辉煌,第十一届全运会上,体育健儿又在亿万民众面前展现风采。 看着向金牌冲击的选手英姿,在即将走完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时候,在灿烂金牌的辉映下,我希望全社会大声呼唤,让全民体育的辉煌,照耀大地,让奥林匹克精神更深地滋润我们全民族的心灵,让体育锻炼更加天长日久地融入中华民族亿万人的生活,使一个伟大民族的体魄更加完美、健康,更加持久。因为,这才是体育的真谛。 我们满怀希望地看着在体育赛场上挂向健儿颈项的金牌。它对于鼓舞民志,坚定民族信心,激励一代代青年的奋进精神,仍然起着巨大作用。我们这个民族曾为此向乒乓健儿手中的奖杯、向登山健儿插向世界最高峰的五星红旗、向女排姑娘们高高举起的金牌喝彩,北大学生曾因此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 作为整个体育事业的一部分,在国力未足的条件下,我们曾集中力量,动用“举国体制”,先抓一部分优势项目,先着眼于一批投入较少、出成绩较快的项目,由一批尖兵冲向国际体坛摘金夺银。这个阶段的任务,以去年奥运会为标志,可以说基本上成功地完成了,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体育强国。 路是要一步一步走的,优势项目先行一步了,当摘金夺银渐成常态的时候,我们要更高地举起全民体育的旗帜,使我们伟大国家成为民族体育事业全面发展,体育基础坚实的国家。我们希望在优势项目上保持优势,现在更要关注有着广泛群众性影响的体育项目,更要在提高全体民众积极投身体育锻炼的基础上提高水平,使我们全民族的精神状态更加昂扬奋发、健康水平稳步提高。 作为一项宏大事业,竞技体育是其中的一部分,能拿多少金牌只是体育强国的一部分标准而非全部。体育事业规模宏大,要发展只能一步步来,逐渐前进。现在,我们的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国家的城镇化比例提高了,人们普遍跨入“小康时代”,在工作之余有了较多闲暇时间。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以更多的力量,包括更多的财力,投向全民体育,这才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本质所在。 竞技体育和全民体育,前者是领跑的尖兵,后者是强大的基础,而且是奥林匹克原则的广泛体现。《奥林匹克宪章》写明,这个原则就是:“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 体育的美好,投身其中才有真切的感受。体育对公平、公正的追求,经历了运动场上的奋力争取才表现得淋漓尽致。体育锻炼人的意志,增强民族的体质,也只有通过全民健身、全民运动的方式才会全面展现其积极意义。正因为如此,我们传承“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将“体育为大众”的口号大书在奥林匹克的旗帜上。 “重在参与”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的真谛, 
体育文化的魅力在于它锻炼人的身体,提高了人的耐力,锻炼了人的意志。
体育的魅力年轻的朋友,你喜欢体育吗?你可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忘记了疲劳和困倦,深更半夜爬起来,聚精会神地守候在电视机旁,只是为了看一场发生在千万里以外的体育比赛的现场直播。你可曾心甘情愿地排长队、出高价、走后门,使出浑身的解数去谋求一张体育比赛的入场券,并在现场情不自禁地随着赛事的起落,或手舞足蹈,或凝神屏气,或欢呼喝彩,或高声诅咒?在奥运会或其他重大赛事期间,你可曾为中国队的命运而魂牵梦绕、揪心焦灼、抓耳挠腮、出汗发抖,当终于取得最后胜利时一跃而起,振臂狂呼;当功亏一篑遭致失败时伤心懊恼,悲愤莫名?这就是体育的魅力。人们尽管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经历不同、兴趣不同、观点不同,甚至政见不同,但在对待本地、本国运动队和运动员的态度上却可以取得惊人的一致。世界级的体育明星,则赢得了世界的喜爱,人们会破除地界、国界的局限,宽容大度地看待他们的胜利,从他们的精彩表演中得到极大的满足。奥林匹克运动有一个光荣的传统,运动场上的竞争是激烈无情的,但无论胜利者还是失败者,他们所追求的目标都是全世界的团结、进步、和平和友谊。据统计,通过各种手段观看1992年巴塞罗纳奥运会开幕式的达35亿人,占全世界总人口的68%!这就是体育的魅力!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乒乓球队、80年代的中国女排、90年代的“马家军”,都曾在不同时期对我们国家的各个方面,发生过极大的鼓舞作用。全世界的炎黄子孙都从中品尝了世界民族之林中平等一员的自豪感,昂首挺胸,吐气扬眉,精神焕发。这就是体育的魅力!体育的魅力是无穷的,是任何其他力量所无法代替的。朋友,你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行列中去吗?请你参加体育吧!朋友,你想成为一个具有坚定的自信心和独创性、热爱美、热爱生活的人吗?请你热爱体育吧!朋友,你想一展自己的特殊运动才能,为祖国和人民创造佳绩、赢得荣誉吗?请你献身体育吧!体育的魅力是无穷的!生命之美在于它时时刻刻都处于运动之中,而体育,恰好集中了这种美。它将暴力与技巧,速度与优美,力量与精神同时体现到了极限。赋予人无限的启示与动力。体育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相伴而行。它随着人类的成长,文明的诞生而兴起,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地充实自己,于是一直以来,体育与艺术,科学,政治,经济等息息相关。对于体育的意义和重要性,更有人评论说:“今天的科学主义和诺贝尔奖是理性主义的力量象征;而今天的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则又是感性主义的力量象征。”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体育。每一天我们跑步,做操,上体育课。两个月前,我们熬夜看奥运会,为之欢欣鼓舞。上个星期,我们又积极投身到校运动会中去,在各个项目上大显身手。体育使我们收获到喜悦,满足,向上的力量以及坚毅的品格,使我们收获到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健康。我们热爱体育。足球,蓝球让我们热血沸腾,乒乓球,羽毛球让我们爱不释手。我们在体育场上尽情奔跑,挥汗如雨,又为观看到一场精彩的体育比赛欢呼雀跃,赞叹不已。体育已经融入到我们生命的每时每刻,一点一滴。为什么体育能有如此大的魅力呢?因为体育代表着一种理想化的奋斗模式。在同一个目标面前,每一个人都有着同等的机会和竞争的权力,要想达到这个目标,你首先要有的是真正的实力,而实力从何而来呢?它来自于不断的练习和修整,来自于汗水和心血,来自于坚持不懈的努力。但是,当你有了实力之后,你不一定就能够胜利达成所愿,你面对的是一次充满挑站性与不可知性的比赛,你还必须学会自信乐观,永不放弃;学会如何将自己发挥到最好,如何调整好心态,如何把握住对手。你应该全力以赴,不留遗憾,如果胜利,你就是王者,而倘若失败,你也不用因此消沉气馁。因为体育的精髓不是赢得一场比赛,而是赢得一种尊严。你在奋斗中展现了自己,同时又享受到运动和竞争的乐趣,你已经收获了这场比赛,甚至这项运动的美妙果实。当我们看到这一点,体育就不再仅仅是一种活动了,把这种奋斗的方式和意义推而广之,它将可以指导我们面对任何一种竞争与挑战。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才能具备充分的实力,在实力之外还应该有良好的素质和品格,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胜人一畴。在目标面前我们应该竭尽全力,而面对结果,我们需要的是平常心来对待。〕因此这又是体育的另一种魅力了,它使我们在运动,拼搏的过程中领悟到关于生活和自身的许多道理。因此体育不仅与力量,甚至与灵性有着深刻的联系。体育的魅力是无限的,无所替代的。运动会已经结,体育运动在我们生活中却永远不会结束,它带给人们的热情和启示也永远不会结束。比赛己经结束,我们所面临的人生的抉择与挑站却永远不会结束,因此,我们在逆境中奋斗的勇气,对胜利的渴望与坚定的信心也就永远不能结束。长大以后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体育老师中改行的特别多,大部分人作了生意人,高中同学中因为体育好加分上大学的男生,还有学习好也热爱体育的男生更是如此,而且成功的居多。以前的时候总会听到有人评论是因为什么什么样的背景,因为他们会搞关系等等,但是实际上,他们只看到了表面的现象,而没有去深思。很喜欢运动场上的男人,在100米跑道上男人用健美的双腿冲过终点时,他们迸发的肌肉那么夺人心魄;在足球场上所向披靡的征战,乌黑的头发上滴落的大滴汗珠,随风飞扬的头发,那时的男人是那么的充满生命力,他们拼搏,他们在为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努力,拼尽全力,我总是在那一刻感动,那是我认为的运动的魅力。这样的男人习惯了拼搏,不管是在运动场上,还是在生活中,他们不惧怕竞争,在竞争中才能显露出他们的生命力,他们不会临阵退缩,会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争取成功,包括运动场上的进球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只要有一个机会,他们也不会放过,他们也会像在球场上一样,为自己创造机会。这样的男人,为什么不能成功!对于智者来说,书读的多了,人就超脱了,看事情时能够去伪存真;而对于一般人来说,书读的越多,心理障碍反而越多,做事时制肘越多,因为道理太多,前思后想,反而不能成功,在出现对峙的时候,往往希望以和平的方式,讲道理的方式解决。而实际上,在这个世界上,谁先掌握先机,谁才是永远的胜利者。这些热爱运动的男人在运动场上炼成了一种习惯,竞争的习惯,不惧怕解决复杂情况的习惯,他们往往在努力工作之外寻求的机会,采用的手段来实现目的,因为这和在运动场上有异曲同工的地方。这就是一般人中的成功者,习惯造就的成功者,不要以为他们的成功是偶然的,这只是偶然中的必然。想想他们拼杀运动场和人生的快感,也只有具有生命力的男人,才让这个世界充满色彩!!
第一个问题:阅读是一种生存方式。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中国的古人对读书非常在意,看不起读书人,但看重读书。古人对读书的好处认识并不深刻。读书可以修身养性。一般人眼里读书的意义就剩下一下功利,所以中国的一般读书人不在一个较高的境界,脱不了俗气,看不到精神的殿堂。因此古人的读书只有苦,没有快乐的感觉,更没有陶醉的感觉。读书的好处是对人的经验的放大,天下事不计其数,人不可事事躬行,只能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生活。个人的经验是九牛一毛,人认知世界是盲人摸象,实际是无象,由于如此,人穷尽一生是一片苍白与空洞的。人活着的享受是微乎其微的,进而用文字书写,你坐在家里,便能走出可怜的生活圈子,走进一个无尽的世界。一日日发现,读书让心灵充实随着读书的仓库的丰厚,临终时你居然觉得自己已经是金银一库。此时,你会觉得死而无憾。不仅仅将自己所有的经验转述于他人,而在于引发新的经验,导致你进行新的实践。在司空见惯的事情中发现新意。未发现时,虽然与你朝夕相处,但并没发现,牛走过梨花飘落,农人可能并没觉得有什么,诗人却另有一番感慨。黑变,白变,到了夜就是黑变。这种感觉是从读书中来的,是一种道,《桥》里有个细节,小女孩看到奶奶的拐棍在院子里,好一番伤心。没生命的拐棍在小女孩眼里成了有生命的东西,这种感觉便是读书来的。是作者读各种各样的书产生的意境。读《老人与海》,做事不顺终究做成了,(介绍书的主要内容)从表面看,一路上老人与鱼在搏斗,究竟是胜利还是失败,你会从中得到哲理的启示,从中感受到优雅的风度。与孙友君先生钓鱼,十五人左右,每人一个杆,所有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去郊区钓鱼,半小时,没钓到,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大家都没钓到,大家扫兴了,问孙友君,你是钓鱼协会的理事吗?孙友君先生说,跟你们出来钓鱼太扫兴,钓鱼是比钓得多少吗?呵呵。我们在想,他有这样一种境界,肯定与知识有关,知识来自于书本。我记得,有次讲读书的意义,读了?书境界就不一样。导致你进入另一番境界,知识使你的经验屡屡增加,生命的密度增加,高密度的一生比低密度的或没密度的,生有涯而知无涯。读书就是这个好处。第三个好处是养性。人很少休息,更没时间冥思苦想,读书可以教你静心,让你步入静态,有遁?移?世的思想。商业化的社会,张扬,人日益感到孤独,心神不定,陷入浮躁,感觉不安,从心灵深处渴求宁静。此时人的出路便是读书了。读书人与不读书人不一样,气质不一样,读书生涯让人获得了尊重,虽然身材与面孔一样,气质不一样了。有时出去开会,我看着这些老先生想如果他不读书情况会怎样?我跟孩子们讲,读书的意义讲了很多了,其中有一条,大到可以改变你的形象,漂亮的女孩蛮得更漂亮,不漂亮的变得漂亮。有次去小学校,出了个文学家鲁迅,他如果不读书的话,他可能走在绍兴的大街上你都不会看一眼,长得太一般了。没我漂亮,双眼皮,但就因为他读书了,伟大的读书人,他当年的黑白照片,我有高山仰止之感,这就是读书带来的魅力。刚才朱家珑先生讲到的书卷气,他的迷人之处,就是书卷气。第四的好处是我们可以产生一种宗教意识,把读书看作宗教来看,尼采已经死了,世界的情况十分严重,死了也就死了,虚设的上帝去了,还有书,书可以成为我们的寄托,看作我们上帝是可以与我们对话的可亲可敬的上帝,可以倾诉与交流,每一本好书都是黑暗中的亮光,直到寻找风平浪静的港湾,淋浴双手,在书中寻找神韵。第五好处是发现前方,培养的是一种眼力,发现前方的眼力。不读书就没有远方,因此,非常容易滑入庸俗。读书人会有风景无限的前言,凭借书的力量走向前方。什么叫读书人,拥有过去现在未来的人。读书无法改变起点,却可以改变终点。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可以改变生命的厚度。 第二个问题:阅读姿态的培养。 十年间,关于读书的问题经历层次,读不读,读什么,怎么读。这个报告压在第三个上:怎么读书。 就读书本身来讲,得有所讲究,有助于将书读好,有停顿,突然的中断阅读,思考,被动的阅读是不费神的,费神就违背?的本意。读书人的阅读,语文老师及培养的孩子,固然不能排除消遣,但不能仅仅停留在此,得带着联想与想象,阅读的快感是扩大收获的过程。大儿子仅看到继承的产生,二儿子却看到再投资的前景,主动,活泛。有的人读成了呆子,迂腐可爱。有人背诵《资治通鉴》,写个纸条是五千多字。章太炎那样的国学大师有几个?有的人读书很多,写的东西没人看,不是点缀与装饰。装书用箱子,读书用脑子。举一反三。有人读了一辈子不过是一个书箱子而已。更有甚者,把书读糟了读坏了,有些事坏在读书人手里。中国的许多事确实坏在读书人手里。读书与一个人的品性有关。几年前,我编过状元丛书,谈中小学读书的经验。我发现,他们在阅读方面一直在顽强地表现自己的个性,个性在阅读中的意义。书海无涯,他们是淘书人,显示了十足的个性。我是编书的人,是经常向别人开书单与向别人索取书单的人,至少有十份,向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书单。看了状元的书屋之后,佩服他们在这个年龄上就能开出这样的书单不是易事,不把书读到一定份上是开不出这样的书单的。来自于阅读范围的广大与阅读的深入,阅读的体悟,与书的默契,个性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我们提倡个性化的阅读。是是否获得最大利益的根本。很多人在读书,未必谁都能把书读好。其中原因是,是否读出个性。书单好就是因为有个性,有令人心头为之一震的东西。我在北大课堂上讲,读书也有一个拒绝昧?书的问题。一个人没个性,便是一个索然无味的人。读书越来越雷同就什么都雷用,得独辟蹊径。读别人不读的书也许狂妄,但也有值得思考的问题,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风景。我欣赏他们读书时的投入潇洒自信。哪一块地都有收成,不必一棵树上吊死。无论权威还是无名小卒,我佩服他们选书的合理性。读书的方法也要个性。不在乎别人的唠叨与名家的评判,按自己的心思去读,读得有味。书海浩渺,有时也会把人读坏了,读书的效果与性格有关。要有充分的自主意识,自欺欺人比恶人欺人更可恨。知识只有在那些自主意识驾驭意识的人那里才有美感……一个好的读书人,读到那样的境界,犹如漫山遍野的石头,只要一挥鞭子,便变成雪白的羊群,欢快地奔腾去了。所以要强调个性化的阅读。 三,在读图时代要保持一份警觉。 现代化社会充斥图画,街头市场,乃至厕所,到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知识的传播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图画。现在的孩子与十几年相比与图画接触的机会要高出许多倍,电视,精美的画册,报纸等,文字量减少,大幅图片,表明图画在挤压文字,文字在走向衰败,人们的阅读习惯在走向改变,沉溺于图画成为现实。因为图画一目了然,便捷,图画似乎比文字更容易。从人类文明进步来看,画在先,文字在后,有文字后,图画并没消失,图画过渡到美术,在人生的殿堂中显得重要,说明事物道理的图画开始反弹。图画是完全可以发达的,当它步步逼近时,意味着人的思维发生变化。带来意想不到的东西,人类用今天这样无以伦比的世界,文字是功不可没的。人们的精神财富的传承主要得力于文字,哲学使人们懂得了各种认识,历史知道了自己的过去,让我们避免孤独恐惧。诗歌小说满足了人们情感的需要,高雅的人生情调。由于文字有如此作用,识字成了人的基本要求,识字不识字成了衡量人质量高下的标准。有许多笑话说的是不识字的。民间故事中就有。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如今快回到用图画交流情感的时候。我以为,到该讲的时候了,一味的图画会导致思维的简单化平面化等,将会使我们削平人生的深度,还会培养我们惰性等。图画还会让人产生浮躁,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长时间看电视会浮躁,看书会变得沉静,沉着。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吧。当前的儿童浸泡在图画中的时间更长,动画,游戏等,对文字的阅读兴趣日益减弱,我不知道这是幸事还是悲哀。我们要区别出两个概念,信息与知识。看看新闻,大部分不是知识,是信息。是不参与你的精神世界的建设了,还会影响你的想象与思维。从文字中领略到的奇思妙想也没有体验了。我们要宣传文字的诸多好处,我们要写出好的书,告诉他们这个世界最朴素的最美的道理:保持生命质量。 寻找新颖的更有效的切入文本的方式。 最后,请在座的朋友允许我回忆我的高中语文老师。文革时代,本人受到的最好的教育就在那个时代,无锡许多名校名师下乡在穷乡僻壤,因而我受到的教育是“盛宴”,老师非常有个性,数学老师讲数学从来不复习,不回头重讲的,讲课是一条直线,板书极其漂亮,恨当时没有相机,现代派的美术,一堂课不用黑板擦,抽象的符号干干净净。有一天他的衣服被火点着了,他会问:火从哪来的?最难忘的是语文老师,是个女的,高个,南京大学的高材生,不太好看,磨刀砖的形状。“可耕田”,在我心目中,是最有风采的,身体单薄,像一张纸那么单薄,一阵风就能吹跑似的。第一次讲语文,走进教室,没带备课笔记与教参,空手走来了,身材很高,望着我们,问:什么叫语文?用了两节课,所有的人安静地听她讲,当时天空在下雨。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年四季的雨是不一样的,春夏秋冬都不一样,一天里的雨也不一样,早晨中午晚上都不一样。当时教室外是荷花塘,我们把脑袋转向窗外,耳边是她的话,注意一下,落在草丛中与池塘里样子不一样,声音不一样。她用两节课讲,不久,她致命地狠狠地打击了我们一下,我的作文是最好的,公认的,可是,她居然在班上宣布我写得最糟糕。当时我绝望地撕了作文本,还记得当时的情景,整整一天坐在小镇上,我是一个非常自卑的人,从小这样,现在也是。有时显得傲慢一点,恰恰是最自卑的时候。当时坐在河边,扒青草,边扒边骂,像打出一颗子弹一样,到了傍晚才回到学校,没回教室与宿舍,到老师那里去了,闯进去了。她非常吃惊,很快地平静地端一张椅子坐下来,问为什么撕,我说是写得最不好的。她把我好几年的作文找来了,一本本排开了,让我自己看,不说内容,就说作文的字,看,越到后来越不像字,到了高中那么张狂,不扎实,轻浮。我看着,六本作文本连着好几年的时光,是我走过的路,路那么清晰,声音一直在我耳边响,其中,都有一篇写春天,到最后就不行了,所有人说你有才气,你就沉不住气了。她说,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最后一篇,你写得最眩目,也写得最差。离开时,我觉得月亮特别好,天气特别好。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没有她就没有我的今天,也不可能坐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语文对儿童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语文老师是无可替代的。我对语文老师充满敬意,我认为,全世界都应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