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84

vanilla8553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中国哲学论文2500字怎么写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v7592828

已采纳
哲学也分好多种,其实最好方法就是引用大师的句子……不失内涵,却又有深度

中国哲学论文2500字怎么写

232 评论(12)

叶飞骊美

我是从初中开始就考虑这个问题的,因为我的敏感脆弱,我生活在一种规范性逼近(我应该成为什么)与生成性逼近(我怎样成为什么)之中。我毕恭毕敬地成长,不间断地做三好学生,朝“理想”一步步地迈进,直到“理想”实现――我考进了中师,为许多同龄人羡慕。但我的内心一直有另外的声音存在,到了中师,这种东西全面爆发,青春期里布满了荒唐迷惘,多年以后我明白,这是一种存在性焦虑,而我在中师的第一篇作文,就是通过一篇无厘头式的对话追问:人为什么要活着? 这种追问使我在不同的存在哲学中摇摆,形成了我称之为“哈姆雷特”性的东西。许多时候我之所以对于名利不过分地执着,就是源于内心深处的存在追问而非道德品质。这种追问让我特殊迷恋现代派文学,让我外表平静,内心却经常饱受折磨。 我一直认为自己特殊适合从事简单单调的工作,以平衡内心的丰富敏感。比如图书治理员,流水线上的工人等,把肉体交付给程序化的工作,让灵魂在另外的地方飘逸。但是遗憾的是,我成了一名教师,从此走上了一条永远不能安妥的道路。 简单单调的工作其实很轻易提供稳定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这种满足感与成就感与专业化有关。但当我踏入教师这个行业以后,我沮丧地发现,教师成为一个真正专业化的职业在我有生之年是不可能了,这个职业专业性非常模糊,是一片由许许多多琐事的事件填充而成的虚空。更可怕的是,我又重新回到规范性逼近与生成性逼近之间,而规范性逼近与生成性逼近又由于缺乏专业标准而变得十分随意,让人无所适从。 真正的专业是有界限的,这种界限包括与其他职业的界限,与自我生活的界限。但对教师而言,与其他职业的界限其实并不清楚,一个非师范类的学生可能比师范类的学生更适合教师岗位。与其说与专业有关,不如说与性格有关。最可怕的是,教师的职业生活无边无际地漫延,浸透了24小时――许多个夜晚,梦里我都站在讲台上,战战兢兢。这种无边无际经常让人感觉到惧怕,感觉到职业生活之外别无生活,你无处可逃,没有人告诉你“下班了”,你永远都在上班状态。我相信,许多教师既在逃逸,又无处可逃,因此事实上处于一种存在性尴尬,处于一种不上不下的漂浮状态,直至生命结束。因此教育界,乃是犬儒哲学最发达的场所。 我缺乏一种坚定的信仰,我的理想主义,就是在这样的存在性焦虑上生长出来。因此理想主义与其说是一种道德诉求,不如说是一种对于自我肯定的寻求,是为了在不断地寻找中解决“我”的问题。 因为这种立场,在每一次面临抉择的时候,我总会回归自己的内心:我到底需要什么?什么对我是最重要的?我会因这种选择而找到生命的意义吗?人,总是被许多机会所左右所俘获,从而迷失了自己。 朋友问我为什么加入新教育,我说是因为“不忍”。我从农村走到县城再走到都市,从西部走到南部再走到东部,从小学走到初中再走到高中,从教学走到公益再走到研究,在这种旅程中,中国的师生所遭遇的种种困惑,无奈,旁徨,是我所切身体验到并深入我生命深入构成存在焦虑的一部分的,而不是那些专家学者从外部的观察。 一年多以来,我亲历了新教育深刻而又痛苦的裂变,看到了未来可能的前景与困难,这让我振奋,让我对中国教育还抱有一线希望。 因此我经常想,或许所有新教育共同体成员都有着某种不同程度的存在性焦虑。当这种存在性焦虑纠缠我们的时候,我们才会有存在性追问,才会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才会明白生命不应该是位子、帽子的附属品,而应该是它自身。 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朱老师所说的“对于新教育,每个人都是过客”才显示出其意义。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奉献与牺牲,这是对自己生命意义的重新书写,只有在这种书写中,我们才能够摆脱名与利的枷锁,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否则,我们的人生便面临危险。 同样的危险也存在于新教育。 作为一个组织,也有可能在各种各样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机会中迷失自己。过多吸纳外在的项目、机会会让自身不堪其负并且最终崩溃,因为这只是外在的堆积。在无穷无尽的暗礁中航行,很轻易受到诱惑而迷失方向。 要不断地拾取一些东西总是轻易的,这是人的天性,也是许多组织的天性,但要学会丢掉一些东西则是困难的,然而,只有敢于丢掉一些东西的人或者组织,才可能获得真正实质的进步。只有从加法思维变为减法思维,新教育才能够触摸到自己的“存在”,并获得真正的解放。 2 我是谁--人的解读(罗索) 我认为人有四种属性,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思维性每一属性又分五层空白处为我还没想好 自然属性 表我: 自我受外界刺激而变,如生病(下同) 自我: 肉体 真我: 生理心理需求 本我: 新陈代谢 原我:基因 社会属性 表我: 朋友 组织(党派) 集团(公司) 自我: 家庭 国家 阶层 真我: 家族 民族 阶级 本我: 血缘 种族 原我: 意识属性 表我: 性情 情绪 潜力 自我: 人品 脾气 能力 真我: 人格 性格 天赋 本我: 人性 气质 兴趣 原我:自私 任性 思维属性 表我: 表象 观点 自我: 抽象 观念 真我: 形象 意志 思想 本我: 印象 逻辑 理想 原我: 人的所有事情都能在这里找到。自我是随时随外界刺激而变的。自我也是变的,但有一个过程。真我就需要自我调节了,但只能表面压制或激励,但不能从改变上改变,属于治标不治本,一不小心就回去了,叫屡教不改,也叫执着。自我就更难了,不能变,想变也变不了,如果硬要变,不是疯就是死,叫病入膏肓,或烂泥扶不上墙,死猪不怕开水烫,不见棺材不掉泪,当然你也可以叫它宁死不屈。至于原我,你摸都摸不到。这就是它们的区别,你可以对照自己试试,特别是意识属性。 下层的内容会影响上层的内容,但似乎并不能决定,互相影响。 本我的内容在每个人的身上是不谎模诵砸苍谡獠悖虼巳诵允遣煌模褪撬涤猩贫裰帧O衷谝话闳衔诵允亲运降模运绞遣皇粲诙竦模巧锏谋拘浴5谡饫铮锏谋拘裕ㄗ运剑┦窃遥诵裕ū疚遥┦怯猩贫竦摹5胰衔贫癫皇谴骋庖迳系母拍睿Υ哟嬖诘慕嵌热ブ匦露ㄒ澹热缍袷恰捌苹荡嬖凇保比徊荒苷庋虻ァO质抵杏幸恢秩讼不陡伤鹑瞬焕旱氖拢热缥蘩碛傻钠苹倒铮残砭褪恰岸瘛钡娜耍残碚庵秩舜硬换嵘比朔呕穑踔猎诩依锘故呛煤⒆印1疚沂歉牟坏舻模哉庵秩说拇死嗝∈歉牟坏舻模憧梢栽谙质抵泄鄄煲幌隆?/FONT> 还有一个问题大家注意到了没有,社会和思维属性的原我是没有内容的,这是因为它们是主观存在,而自然和意识属性是客观存在。这是推导出来的,也是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意识是客观存在的,这可就严重了。有可能存在“意识子”,灵魂是有家的,我否定不了它的存在。在这里我还要做一下科普,中国人对于人的精神有两个认识,一个叫魂,一个叫魄。魂是人的清醒一面,魄是人的原始一面,如古人认为僵尸就是魂飞魄不散的人,此种人六亲不认,力大无穷,但有基本生理欲望,包括谈恋爱。用现在话讲,魂就是思维,魄就是意识,相当科学,可见咱祖先多厉害。 现在科学虽很牛了,但距离清楚认识人的意识还是很远。但可以肯定,魂绝对随人死而消失的,但魄却不好说。也许魄和肉体化为泥一样,会死,但构成魄的物质却不会消失。当然魄和肉身的构成物质有什么区别就等科学的发展了。 我还想说一下人学。一直以来人学给人的印象就是讲人生观,价值观的,且多是充满教导口吻,给小孩子看的。但我理解人学应该是很全面的,所有的关于人的学问都应该归于它。包括灵魂,道德,认识论,价值论,审美等以前是哲学的范畴的。人学应该从哲学里独立出来。很多的哲学家其实是人学家,最典型的就是尼采。康德说他就回答了三个问题,都是关于人(我)的,所以本质上康德也是人学家。黎鸣说他开创了哲学向人学的转型,不知是不是这个意思,我没研究。但这种说法不对,没有啥比哲学还大了。无数学科脱离了哲学,似乎哲学越来越窄了,但这只是表面的狭义的哲学概念。哲学是研究存在(运动)的,无论它多么独立,它永远是存在(运动),它永远也逃不掉哲学的魔掌。哲学家常常清贫,没有工作,但也可以讲,所有的科学研究都可以过时,只有哲学家永远不会失业,永远,永远,永远。。。。。。。。即使死了,还要被后人研究。
120 评论(13)

翠提春晓

论艾思奇哲学人生中的人生哲学【摘要】 艾思奇的人生是哲学的人生,其哲学的人生充满着他践行人生哲学的智慧。改革开放以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背景下,学术界重新掀起研究艾思奇哲学思想的热潮,自有其历史和逻辑的必然性,一方面缘于艾思奇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上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多年来,学界对艾思奇哲学思想的研究虽有贡献,但仍有不能让人满意之处。主要表现为:其一,对其建国后50至60年代所参与的哲学三大论战研究甚少,尤其是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问题所涉更少。即使有些文章论及至此,也不是很深刻;其二,对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现实化的方法论意义研究不够;其三,是缺少对艾思奇人生哲学思想的研究,其中不仅缺少专题性、系统性的研究,甚至连普通的研究文章都少见。为了弥补前人研究上的某些缺憾,又鉴于自身学识与资料的限制,我以艾思奇的人生哲学为主题,努力做好以下两项工作:第一,从科学的人生哲学、批判的人生哲学、革命的人生哲学、奉献的人生哲学四个方面对艾思奇的人生哲学展开讨论,力求展现艾思奇哲学人生中的人生哲学智慧,深化对艾思奇哲学思想的研究。揭示艾思奇的人生哲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分之间相互交织、相互渗透,从某种角度讲,每一部分的内容都兼涵着其他三部分的内容。第二,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系统的阐发与评述,梳理艾思奇的理论贡献及局限,以期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本文的贡献在于:第一,第一次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艾思奇的人生哲学,从而拓宽了艾思奇哲学思想研究的途径。第二,第一次揭示了艾思奇的人生哲学是科学的而非玄学的;是批判的而非调和的;是革命的而非腐朽的;是奉献的而非索取的。第三,尝试性地将侧重理论层面的“体系的人生哲学”与侧重践行层面的“体现的人生哲学”协调起来,丰富、拓展了“人生哲学”的内涵与外延。研究中我们注意到艾思奇的成功主要基于这样几点,其一,是时代的需要;其二,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其三,是基于理论家们创造性工作(如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等)。这三者如若缺一项,都不可能获得这样的成功,取得如此的成就。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是发人深省的,我们应该深刻反思今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何以达不到预期效果?当然,在充分肯定艾思奇卓越贡献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艾思奇哲学思想中的某些片面性、局限性,但在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他个人也是难于避免的。辩证地看,这些片面性、局限性本身也是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现实化的反向度的经验和教训,更需引起注意。 【关键词】 人生哲学; 艾思奇; 革命战士; 理论学者
338 评论(9)

wangdezhou84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必要性与方法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认识 实践 作为大学生,要做的除了在专业学科扎实知识和非专业领域充实自己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说白了,就是要知道怎么做人。然而“人”活一生,说简单了,也就是一认识一实践。 大学的生活如果在实践方面不能创造很好的条件,可在认识上绝对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故,《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习对于大学生来说,其重要性与必要性就在于告之我们怎么认识自身。这就牵涉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认识论。因为认识了世界,才能有世界观,然后才引发了人生观。这就是一个认识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哲学之中,也不缺乏一些观点。比如孔子的“生而知之”,老子的“不出户,知天下”等名言。先不论这些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理论,他们讲的就是一个“知”字。也就是“认识”。 “认识”对一个人很重要。无论做什么事情,不认识是根本办不好的。人类在大千世界中一经产生,认识活动也便随之开始。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斯芬克司这个古老的传说,与古希腊神庙中“认识自我”的碑刻,都凸现出人们探究问题真谛所具有的很浓的神秘性和艰巨性。也就是说,只要存在就要去认识,然后去解决困惑寻求真理。和人生一样,人生的一切都是认识的过程。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问题,认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人生得以精彩,得意饱满。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说道:认识是人特有的现象。人的认识活动是由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这几句话说明了什么?再看: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相互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认识关系,即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时间关系,即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价值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这两个概念联合起来,就是说人的关系是最为复杂的,也只有人的关系复杂,单一个认识便引发了多种关系,这些关系本身也需要人去认识,认识好这些关系才能处理好这些关系。 如果用达尔文的理论,这世界上是强者的天下,那便只有强弱关系,只有生存关系。这也是达尔文没认识清楚人的关系。以动物的社会关系定哲学历年是不准确的,从而因为有些人崇尚达尔文理念则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也是不认识清楚,所以不能处理完善。这就是一个认识的重要性。认识的主体是可以个体主体,也可以是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 分析一下二站,先是希特勒这个个体主体认识了达尔文,然后鼓吹,蔓延到军队这个集团主体,然后蔓延成世界大战,社会主题也就认识到了。因为认识错误的客体后,去实践,于是犯了错。如果当初达尔文没用那理论的话,或许,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会爆发。 认识对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认识到社会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充当的角色才能扮演好自己的一生。当然在认识这当前还会认识到许许多多的客体。而大学生就是来为这个做好准备的。以此,足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习对于大学生的重要与必要性。 那么,如何来学习马哲,如何来最好的认识呢?也就是学习马哲的方法论是什么呢?那就牵涉到了“实践”问题。 实践是认识的过程中一个的问题。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归宿。比方说学生在学校里学的知识都属于间接经验,这些经验都是前人认识而时间出来的。学生如果不去实践,如何发展呢?所以实践又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当然,认识到了就去运用,运用就是一种时间。没有直接经验根本无法认识到根本。认识到了根本,又有了直接经验,那就是能力,就是素质了。不去实践,认识得再彻底,最多是学校的高才生,社会的低能儿罢了。当然,这也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人生就需要马克思哲学原理才能看清一切。同样是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就是没马克思主义更进一步。旧唯物主义离开实践来谈认识,尚未认识到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存在物,不懂得客观事物只有成为人的社会实践的改造对象,然后才能进入人的认识领域,成为人的反映对象和认识对象。 咱们再来看达尔文。达尔文是个科学家。进化论是他研究并实践总结而成的。他在实验室中研究了成千上万种生物,最后得出强者生存。强者中再选择强者,从而才能得到进化。从这个观点上看,基本上没错。好象和马克思主义里提到“认识的发展”差不多是一个道理。但是却不是完全一样。因为达尔文在实验室中忘记了研究人。人类社会并不是动物社会那样弱肉强食,人类社会只有和平才能发展,才能进化。为什么达尔文错了呢?其实当初的达尔文处在旧唯物主义时期,不能理解人的社会性和能动性,而把人当成是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只是把人当成了动物,用动物的共性来解释人是不能准确的,但因为当时哲学并没有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境界,于是,有人盲从,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些战争家都称自己的民族是最好的民族,消灭了劣等民族就能使人类进化,这都是认识不清楚造成的。如果现在还听到有人说:“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或者是:“大和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那只说明其认识程度还在几十年前,只能说明这人没进化。 达尔文在实践中认识到了强者生存的道理。但是没有再回到实践中去研究人。于是留下了漏洞。由实践到认识这一飞跃所形成的理性认识,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没有第二次飞跃,认识过程是不完整的。而且,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的意义更大。 牛顿被苹果杂到头,这一个无意间的实践让他认识到引力的存在。然后再反复研究,这也是他回到实践中去。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的结论。这才是完整的认识。 人生就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在学习马克思哲学理论后,也应该去实践一下。让自己的认识完整。如果不去实践,等于没学习马克思哲学。 人生说短暂,但也很漫长。大可慢慢认识,慢慢实践。别忘了马克思主义里还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让人的认识程度发展进化就是在实践中轮回。好好认识,才能把握好人生。 大学生就应好好学习马哲,好好认识与实践,以来把握人生
300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