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xu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因此,我认为,现在应该非常重视防灾减灾的问题。在防灾减灾中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自然灾害风险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开展灾害风险调查、分析与评估,了解特定地区、不同灾种的发生规律,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对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短期和长期变化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包括灾情监测与识别、确定自然灾害分级和评定标准、建立灾害信息系统和评估模式、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等 
在世界各地,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在我们中国,也常有多种自然灾害发生,威胁着我们人类的生存,引起多发伤员死亡,家园被毁的事件。远的不说,就说我的家乡吧!我的家乡是美丽富饶的东莞,这里人杰地灵,山川秀丽。但有许多自然灾害光临这可爱的地方,这里经常有台风来袭,出现寒露风、高温、暴雨洪涝、低温阴雨和倒春寒等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在我国也时有出现,我们东莞则是个多发地区,主要是因为我们东莞的地理位置。在东莞,最常发生的就是暴雨洪涝了。暴雨是指降水强度很大的雨。日降雨量(20-20时)大于9毫米定义为暴雨。暴雨是引致辞洪涝灾害的直接因素。在全球范围内,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水发生,我国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涝灾害发生。我市是中国东南部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区,地势低洼,靠近海洋,所以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多,有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与积聚,为暴雨的形成提供非常大的条件。并且地处珠江三角洲的东莞市,虽然大部分区域江河交错,但由于城市建设等诸多因素,使得暴雨引发内涝积水而致灾的个案时有发生。其原因一是本地区在雨季雨量集中,降雨强度大,出现连续性暴雨以上降水,使低洼地区水浸而成灾;二是由于受台风袭击风大雨猛,若恰逢大潮期使沿海堤漫顶或决堤成灾。在东莞近代有许多的典型暴风致灾个案。例如,2005年4月25日一小时降雨达109毫米,破历史记录,使得多处房屋受淹,汽车被浸等。在2005年8月19日受高空低槽呵南海热带辐合带北抬的影响,除虎门、沙田、麻涌等少数镇区外,我市大多数镇区遭遇今年以来最强降水袭击,石龙气象自动站测得(即从19日9时到20日8时)366毫米的降水量,为我市历史上第二最大日降水量,仅次与1981年我市录得的日最大降水量8毫米的历史记录。这次降雨,石龙镇主要街道绿化路呵兴龙路遭受严重水浸,街道水深约50公分左右,沿街商铺受到水浸,部分物品损坏,交通受阻,上午10时左右大部分街道水位逐渐回落。市委、市政府面对灾害性天气,高度重视,以充分的思想准备,有力的防御措施,有效的抢险手段,抗击暴雨带来的灾害。我市按时保质全面完成东莞大堤达标建设、挂影洲围达标建设呵小型水库达标建设的基础上,还进行新一轮水利防灾减灾工程,重点是堤围、排站建设,工程总投资概算为17亿元。全市计划投入资金75亿元,计划完成工程135宗,江河堤围69公里,新建、改建或加固水闸45座,新建或改建排站27座,新增装机容量18365千瓦,改善灌溉面积24万亩,改善治洪涝面积35万亩。为了东莞市民生活得更舒适更有家的感觉,在此,我提出一些小小的建议与自己的设想:①建筑高层台阶,防范水浸水渗入家庭住宅②街道旁多种树,有个美好的绿带③多开通地下渠道,教育人们思想理念,要畅通渠道,做到不堵塞不将废物垃圾扔在渠里④洪泛区的土地管理;⑤建立洪水预警系统;⑥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