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小雨
红楼梦语言特色1、用语浅近含蓄曹雪芹善用浅易词语,来表达丰富深刻的内涵。如第七十五回探春说的:“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一个个”,这就不是个别而是普遍存在。“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则显现了其争斗的酷烈,其表现贵族家庭内部矛盾之尖锐,可谓出人意表。2、一语双关,言此意彼如第八回,写“宝钗劝宝玉不要喝冷酒”的故事情节。当宝玉听了宝钗劝说后,马上令人烫了酒拿来饮。黛玉一旁听了“只管抿着嘴儿笑。”可巧黛玉的丫鬟雪雁走来给黛玉送小手炉,黛玉便借题发挥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哪里就冷死我了呢?”雪雁道:“紫娟姐姐怕姑娘冷,叫我送来的。”黛玉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这段人物对话,是一连串一语双关的模糊语言。扩展资料红楼梦对后世的影响 在我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中,《红楼梦》杰出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给后代作家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直至我国现代文学中,也有明显受《红楼梦》影响,取得一定成就的作品。历来以《红楼梦》题材创作的诗、词、戏曲、小说、电影就更不胜枚举。《红楼梦》在文学史上的重要贡献,具有总结和开创的双重意义。它在全面批判了封建社会的同时,又在最大限度内透露出近代思想的曙光。在《红楼梦》中,可以看尽社会百态,感知人情冷暖;也可以看出对女性的平等尊重,这也是《红楼梦》给后人最早的一个主题,也是《红楼梦》给后人的最重要的一个现实意义;《红楼梦》警告我们在人际交往方面,告诉后人要学会与人相处,非常重要;并且后人要有贾探春的经济意识,在现在这个社会,没有经济意识的确很艰难。在今天《红楼梦》不仅是在思想文化方面具有深刻的内涵,而且像在今天这样一个现代社会中,各行各业的人都从《红楼梦》当中发掘出了它的经济上的意义和文化产业上的意义,开掘出了《红楼梦》的实用价值。全国修筑了若干的“大观园”。《红楼梦》的餐饮文化引发了各地竞相开发的“红楼宴”、红楼菜系列。红楼梦的服饰艺术,成为中国戏剧服饰的重要参考。红楼的人物和故事,更是为雕塑、绘画、陶瓷和书法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北京、南京、河北等地都开辟了“红楼梦旅游线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楼梦 
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作品之一,是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巅峰之作。它也是一部伟大的语言艺术作品,语言艺术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前所未有的成就。本文对《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感受这部巨作的艺术之美。
关键词:红楼梦;语言艺术;特点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一部古典小说,这部小说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受到了文学爱好者的喜爱。作品中无论是对人物的刻画还是对情节的描绘都表现的淋漓尽致,跃然纸上,给人留下了深刻地印象,值得读者细细品味。而作品又将语言创作发挥到了极致,质朴自然、幽默诙谐、意趣深远,成为一部不朽的佳作,使人反复阅读,感受语言的魅力,并成为后人不断传阅和研究的对象。
一、《红楼梦》的语言特点分析
(一)《红楼梦》的语言具有个性化特点
《红楼梦》在人物语言及对话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表现其一就是语言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作者用个性化的语言描绘出了许多性格各异、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如王熙凤的“俗”、薛宝钗的“雅”、林黛玉的“尖”,并从人物特点中反映出他们的性格特点、家庭背景、思想境界等。“只闻其声就可见其人”,每个人物形象都拥有不同的语言特点,使文学爱好者们通过语言的描写就可想象现出每一个人物的形象特点。例如,作品中描写王熙凤时,“甜心苦,两面三刀圳”,“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或借用贾母的“凤辣子”,由此刻画中王熙凤贪婪狡诈、阴险骄横的性格特点。描写林黛玉时多用的是诗词方式,如“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等,把林黛玉敏感、淡泊多愁善感的人物形象刻画出来。可见,在《红楼梦》中,独具个性化的语言特点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人物形象,身临其境,感受这部巨作的魅力。
(二)《红楼梦》的语言具有修辞之美的特点
《红楼梦》中修辞的运用十分之多,塑造了《红楼梦》幽默诙谐、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谐音、双关、比喻、借代等的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作品中的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很多体现在人物的名字上。作品中人物的名字不是作者随意取得,而是切实地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命运,而且还与整个故事的情节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甄士隐的谐音是“真事隐”,贾雨村的谐音则是“假语存”,反映出文章的主题思想及创作方式,又如贾府四个女儿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把首字连接起来就是“元迎探惜”,即“原应叹息”,寓意着贾府四个女儿悲惨的命运,这种双关的修辞手法为作品增添了色彩,又与作品的主题紧紧呼应。
除谐音、双关外,作品中还有许多修_手法,如比喻、借代等。如作品中袭人和宝玉的一段对话:“他一走进去,就好似一盆刚刚出来的嫩剑兰花放到猪窝一样”,在此处宝玉把袭人比作兰花,以此来表现出袭人的美丽,又将兰花和猪窝做鲜明对比,更能反映出袭人的人物形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作品中描写贾宝玉出生时描写道,“刚生下来,嘴里就衔出一块五彩晶莹的玉石,上面还带着一些字迹,故取名叫宝玉。”把佩戴的玉器取做名字,而不是直接体现所要描写的人物,用相关的事物进行借用体现。这种借代的修辞手法更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红楼梦》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也为其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红楼梦》中方言口语与诗词雅言共用
《红楼梦》的语言描写时,既使用了大量的古典文学语言,又有许多方言口语。作品中的方言口语多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日常化、语化的描写,为作品增添利亲切感,又显得诙谐、有趣,并结合古典文学语言,为作品增添了故事性。《红楼梦》中也有许多诗词语言,作者在描写场景及人物形象时,结合古典文学创作出诗词,使作品更典雅更具有韵味,使读者感受到我国的古典诗词之美。如林黛玉的词“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借用柳絮来描写自己的命运,使读者感受到诗词的悲壮之美。这种方言口语与诗词雅言共用的语言特点,形成了高度艺术化的文学语言,堪称是我国一部前所未有的巨作。
(四)《红楼梦》语言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红楼梦》的语言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增添了作品的文学性,给读者带来了无限的遐想。作品的开始引用“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想象力丰富,神话故事增添了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又如,作品中将贾宝玉和林黛玉化身为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神瑛侍者对绛珠仙子有灌溉之恩,后因一些原因,他们被贬入凡间,成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化身。天上未报答的恩情要在凡间完成。绛珠仙子即林黛玉是来报答贾宝玉的恩情的,又因是灌溉之恩,所以天天以泪洗面。林黛玉短暂悲惨的一生以报答完贾宝玉的恩情而终止。在作品的最后,林黛玉泪已流尽,则寓意着恩情已报答完毕,即将离开人世。这种神话故事与凡间人物事情相结合的写法,缥缈虚幻,感人生动,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五)《红楼梦》语言具有强烈的写实主义精神
《红楼梦》的语言又具有强烈的写实主义精神。据考证,《红楼梦》的小说背景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是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作品表面上是写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之间的恋情,通过三人之间的恋情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兴到衰的历史,而本质上作者是在描写封建社会衰败没落的历史。作品中多次描写了封建家族骄奢浪费、富贵奢靡的生活场景,由此刻画中封建社会的黑暗,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没落则预示着封建社会终将会走向灭亡,具有强烈的写实主义精神,值得后人不断地品位与研究。
(六)《红楼梦》语言具有哲理性的特点
《红楼梦》的语言又具有较强的哲理性,给读者以生活启迪,引发读者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在文中,作者将自身的生活体验运用诗词语言表达出来,使读者在阅读时进行深思,获得启发,并体验阅读的乐趣。如“不是东风压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外面架子虽未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等富有哲理的句子,让读者产生对生活的感悟,同时也为作品增添了哲理美。这部巨作给后人的启迪远远超过了作品本身所表达的主题思想,这部不朽的历史巨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阅读,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
(七)《红楼梦》语言具有反讽性的特点
《红楼梦》中的语言还具有较强的反讽特点。在作品中,作者用“似褒实贬、似贬实褒”的语言对封建社会进行了讽刺,表达出作者对封建王朝的不满。例如在对贾宝玉的语言描述中,作者既通过人物评价表现出社会对他的否定,又利用社会评价将自身的评价掩盖起来,对林黛玉的反讽主要是利用环境对她的否定。这种反讽的特点既表达出作者对林黛玉的同情,又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封建社会的强烈不满,具有强烈的反讽特点。
二、结语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研究价值,其语言描写又具有强烈的艺术特点,成就非凡,是任何一部作品都难以超越的。《红楼梦》的语言具有个性化、修辞之美、方言口语与诗词雅言共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强烈的写实主义精神、哲理性、反讽性等的特点。语言精粹、简洁文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及美学价值,值得后人细细品味阅读。
来源:北方文学
(1)含蓄的语言确切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塑造了人物的鲜明形象。 《红楼梦》在这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成功的范例。它很少用大段的说明文字或者多余的形容词之类,而是用极其含蓄的文字,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其性格特征或心理状态。如第一回写寄居在士隐家隔壁葫芦庙内的贾雨村翻弄书籍解闷时,“忽听得窗外有女子嗽声,雨村遂起身望窗一看,原来是一个丫鬟,……雨村不觉看得呆了。……雨村见他回了头,便自为这女子心中有意与他,更狂喜不禁,自为此女子必是巨眼英豪,风尘中之知己。……”前人也曾指出贾雨村“既是隔窗,公然起看,大非端士。”后来贾雨村到京得官之后坐轿经过封肃家门前,“看见娇杏丫头隐在门前买线”遂娶了做他的二房(第二回)。娇杏隐在门内,贾雨村坐在轿里两眼偏能看见了,这不是专看女人的坏蛋吗?第四十八回作者又通过平儿的话写贾雨村为了二十把扇子讹石呆子拖欠官银。不多的文字作者就把贾雨村这个利欲熏心,善于钻营巴结,巧取豪夺,虚伪奸诈的“禄蠹”描写得非常具体形象。可以说作者惯用这样的笔法描写人物。又如第三十二回,金钏儿投井自尽后,宝钗来安慰王夫人一节。“宝钗笑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眼跟前憨玩,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儿,岂有这样大气的理,也不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一番话,让我们见识了宝钗的为了“识大体,顾大局”不惜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冷美人形象。又如第二十七回,薛宝钗在滴翠亭戏彩碟时不意听察到宝玉的丫头小红和贾芸的私情,情急中她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见了两人后又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哪里了?”嫁祸于人、共于心计的特点。再如七十七回,写周瑞家的等把因抄检大观园时发现有私情的迎春丫头司棋凶狠地硬拉出园,刚巧被宝玉看到了,宝玉方指着恨道:“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一嫁了汉子,染了男人的气味,就这样混帐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两个奇怪令人回味,似乎话中有话,含蓄深沉,令人想象宝玉感慨万千的情形。 (2)简练的语言真切细腻地表现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心理以及丰富多彩的场面、情景。 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之后,宝钗去探望,是这样写的:“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象先时,心中也宽慰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后来黛玉来探望……“心中虽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地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吧!/'”这里作者叙述的语言非常简洁,却能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宝玉与宝钗、宝玉与黛玉两者不同的情感深度,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宝钗对宝玉的挨打似乎只是同情,更多的是责备;黛玉对宝玉的挨打则完全是满腔悲愤、通彻心肝,感觉无奈之后所以又说“你都改了吧”。宝钗看宝玉是“宽慰”,黛玉则是“心中有万句言词”,人物情绪不同自然语言也不同。第二十四回写贾芸求凤姐帮忙接手大观园种花种树的活,送冰片、麝香给凤姐,凤姐收了香料,文中接着写道:“凤姐见问,便要告诉他事情管的话,一想,又恐他看轻了,只说得了这点香料,便许他管事了。因且把派他种花木的事一字不提,随口说了两句话,便往贾母那里去了。”凤姐细腻的心理写出了凤姐机警过人,煞是可爱。第二十一回,贾琏与多姑娘私通,多姑娘赠了他一绺青丝不料被平儿发现了,两人正在抢夺之际,凤姐进来了,贾琏只好罢手。凤姐叫平儿查查家里有没有什么多出来,并冷笑道:“这个月难保干净,或者有相厚的丢下什么戒指、汗巾、香袋儿,也未可定。”一席话,说得贾琏脸都黄了。贾琏在凤姐身后,只望着平儿杀鸡抹脖子的使眼色儿,求他遮盖。“杀鸡抹脖子的使眼色儿”真亏作者想得出来!第七十六回,写中秋节众人在凸碧堂陪着贾母饮酒赏月品笛,尤氏则说笑话给贾母听,文中写道“只见贾母已朦胧双眼,似有睡去之态。尤氏方止住了,忙和王夫人轻轻的请歇。贾母睁眼笑道:‘我不过白闭闭眼养养。你们只管说,我听着呢。’”这里写老人的情态如画,叫人过目不忘。也在一回里,“这里众媳妇收拾杯盘,却少了个细茶杯,各处寻觅不见,又问众人:‘必是谁失手打了。撂在那里,告诉我拿了瓷瓦去交收,好作证见,不然又说偷起来了。’”“又说偷起来了”细微处告诉了读者此时大观园管理的混乱,呈现出的颓败的景象。 (3)生动的语言叙写人物的对话,刻画人物的个性。 《红楼梦》最擅长写人物的对话,每个人的对话都富有性格特征。举刘姥姥初进荣国府的几句话为例,刘姥姥与周瑞家的已多年没有来往,与贾府更是贫富悬殊,有云泥之隔。在这情况下要实现告贷求助的目的是有困难的。一见面,周瑞家的就“认了半日“才认了出来。坐下谈了几句话,就问刘姥姥是“路过,还是特来的。”气氛很严峻。在这种情况下,你看刘姥姥是怎么说的呢:“原是特来瞧瞧你嫂子,二则也请请姑太太的安。若可以领我见一见更好;若不能,便借重嫂子转致意罢了!”话说得既委婉又十分含蓄,把人物真的写活了。还有下面也非常妙。周瑞家的介绍了琏二奶奶之后,这对姥姥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但又不能明说,她就随口答道:“原来是他!怪道呢,我当日就说他不错的。这等说来,我今儿还得见了他?”细读原文,我们不难想想见姥姥当时说话时忐忑不安的表情体会到她故意把话说得迂回曲折含混其辞而又不失时机地把目标由王夫人转向王熙凤。我们再来看第五十二回贾母与王熙凤的对话,贾母点头叹道:“我虽疼他,我又怕他太伶俐也不是好事。”凤姐忙笑道:“这话老祖宗说差了。世人都说太伶俐聪明,怕活不长。世人都说得,人人都信,独老祖宗不当说,不当信。老祖宗只有聪明伶俐过我十倍的,怎么如今这样福寿双全的?只怕我明儿还胜老祖宗一倍呢!我活一千岁后,等老祖宗归了西,我才死呢。”贾母笑道:“众人都死了,单胜下咱们两个老妖精,有什么意思。”说得众人都笑了。这番对话,作者写出了凤姐的机警敏捷、能说会道。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写宝玉生气后道:“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叫个铼头鼋吃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驼一辈子碑去。”写得也非常生动。上文提到贾芸求凤姐管花木的事,他们的对话也非常精彩:“那贾芸一径回家。至次日来至大门前,可巧遇见凤姐往那边去请安,才上了车,见贾芸来,便命人叫住,隔着窗子笑道:‘芸儿,你竟有胆子在我的跟前弄鬼。怪道你送东西给我,原来你有事求我。昨儿你叔叔才告诉我说你求他。’贾芸笑道:‘求叔叔这事,婶娘休提,我这里正后悔呢。早知这样,我一起头就求婶娘,这会子也早完了,谁承望叔叔竟不能的。’凤姐笑道:‘哦,你那里没成儿,昨儿又来寻我了。’贾芸道婶娘辜负了我的孝心,我并没有这意思。若有这意思,昨儿还不求婶娘吗?如今婶娘既知道了,我倒要把叔叔丢下,少不得求婶娘疼我一点儿。’”凤姐冷笑道:‘你们要拣远路儿走呢。早告诉我一声儿,有多大点子事,还值得耽误到这会子。那园子里还要种花种树,我正想不出一个人来,你早来不早完了?’贾芸笑道:‘既这样,婶娘明儿就派我罢。’凤姐半晌道:‘这个我看着不大好。等明年正月里烟火灯烛那个大宗儿下来,再派你罢。’贾芸道:‘好婶娘,先把这个派了我,果然这个办得好,再派我那个罢。’凤姐笑道:‘你倒会拉长线儿。罢了,要不是你叔叔说,我才不管你的事。……’此段对话堪称经典,思之令人发笑。苞苴竿牍者讨好奉承、步步为营,而受人之贿者则闪烁其辞、顺水推舟。第六十六回,写贾琏听到湘莲借口姑母为之订亲,要贾琏退回给尤三姐的定礼后说:“定者定也,原怕反悔,所以为定。”“定者定也”让人可笑,活画出贾琏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的形象。 (4)注重炼字造句,推陈出新,趣味盎然。 第六十四回写宝玉探望病着的黛玉进门的第一句话就是:“妹妹这两天可大好些了?气色倒比先静些,只是为何又伤心了?”这里“静”字用得妙极。如不细读,体会不到。第八十回,写金桂“吃得不耐烦,便肆行海骂,说:‘有别的忘八粉头乐的,我为什么不乐!’”这里的“海骂”,“忘八粉头”用字让人耳目一新。也是第八十回,写金桂叫秋菱来睡,秋菱不肯。“薛蟠听了这话,又怕闹黄了宝蟾之事”中“黄”字借用方言,使人觉得很有趣。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贾府,见平儿进来,“众人忙都站起来了”,刘姥姥“忙跳下地来”,这里跳字非常传神,写出姥姥坐得太深不免椅高腿短所致。也是写写刘姥姥的第四十一回“吃茄鲞”,凤姐笑道:“……也尝尝我们这茄子弄得来可口不可口?”刘姥姥笑道:“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个味儿来,我们也不种粮食,只种茄子了。”一个“跑”字一个“哄”字用得十分生动,显示出作者造字的精妙。第三十回写夏景的:“只见赤日当天,树阴匝地,满耳蝉声,静无人语;写龄官面貌的:“只见这女孩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 此外,书中大量的诗词曲赋,赞、偈、诔,联额、酒令、灯谜,俱显示出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到。再如“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为了表达需要写得俗气逼人,儒臭熏天,却字面堂正,对仗整饬。“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这首《聪明累》是写王熙凤的,语言形象而又概括性强。(此首可以与北宋苏轼《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参看。)“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这是贾雨村在思及平生抱负未展时吟的对联。贾雨村姓贾名化,表字时飞。所以说这副对联一语双关而又显得自然贴切。写贾宝玉的“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西江月嘲贾宝玉二首》词中“草莽”“愚顽”“偏僻”“乖张”等,看似嘲实是赞。写林黛玉则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几十个字就把林黛玉千娇百媚形容出来了,精湛的语言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成就,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诉最高峰。其基本特色是:(1)质朴自然。 这是《红楼梦》语言艺术的基本风格。如柳湘莲对贾宝玉说“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全石头狮子干净,兴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第六十六回)。”(2)富有哲理。 哲理性的语言,具有形象、隽永、隐喻、明喻等物点,是从生活经验中提炼而成的。这种语言,往往是以一句浅显的成语形式说明抽象的道理,因而具有普遍的意义和持久的生命力。如“外面架子虽未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第二回),“不是东风压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第八十二回)如此等等。这些言有哲理意味的名言,给人以生活经验和斗争经验的智慧启迪。(3)对俗谚的改造的运用。 运用俗谚,是话本以来的语言传统,《水浒传》、《金瓶梅》运用俗谚都比较出色。《红楼梦》则更上一层楼,它创造的改造更加贴切,更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事物的本质。如“拔一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粗”(第六回,刘姥姥语),“既有今日,何必当初”(第二十八回宝玉语)等等。(4)富于情趣。 小说中,最富于情趣的文字,以凤姐最多,其次是宝玉和黛玉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的文字。如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双敲”便是这类饶有情趣的典型文字。扩展资料艺术成就《红楼梦》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就是“它像生活和自然本身那样丰富、复杂,而且天然浑成”,它把生活写得逼真而有味道。《红楼梦》里面大事件和大波澜都描写得非常出色,故事在进行,人物性格在显现,洋溢着生活的兴味,揭露了生活的秘密。它的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继承发展了前代优秀小说的传统。《红楼梦》的突出成就之一是它“放射着强烈的诗和理想的光辉”。《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永远放射着奇光异彩。《红楼梦》的情节结构,在以往传统小说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重大的突破。它改变了以往如《水浒传》等一类长篇小说情节和人物单线发展的特点,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结构,使众多的人物活动于同一空间和时间,并且使情节的推移也具有整体性,表现出作者卓越的艺术才思。《红楼梦》语言成熟优美。其特点是简洁而纯净,准确而传神,朴素而多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小说中那些写景状物的语言,绘色绘声,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