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散文类议论文范文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99

6N22Q6Gx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散文类议论文范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batigolzou

已采纳
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一枝一叶一世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

散文类议论文范文

256 评论(15)

1470314

读《林清玄散文》有感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宁静里有着激越,冷峻中又见着温煦,于流动中又有着凝注的体现;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他初登文坛,已将自己的朝气与激情更多地倾注在乡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鸳鸯香炉》等。随后,他没有拘泥于乡土散文的创作,既尝试着将东方美学理念和佛教哲学情怀融为一体,开始了以“菩提系列”为代表的创作生涯的第二个时期,也由此进入了他个人创作的全盛时期,散文集收录了大量该时期的优秀作品如《佛鼓》、《光之四书》等。《林清玄散文》收录了林清玄先生两个创作时期的优秀作品。 一篇名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林老先生写道:“登山专家只看见山顶,不像我们,能享受海拔五百的乐趣。”曾被这行文字打动了许久。我们正在被一种叫做“征服”的驱使中已是日渐在遗失了一种叫知足常乐的平和心境,于是,我们也只能努力来想象“高处不胜寒”的孤冷,然却对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视而不见,殊不知,没有了自由的心情与平和的心态,再宏伟的目标也终究只是空想罢了。 还记得林清玄向我们描述的那住在林中的年轻人,当人们问他为何不到山外打工时,他的口吻是那么的不容置疑:“这是我的家。”很多人都在暗地里嘲笑他,然而回望城市里的华灯万盏,“从远处看,每一个人的家只是一个小小的窗口”,怎比那茫茫林海的无际无边?在年轻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灵,冥冥中都在传递着广博与自然,带给他的是家的熟识气息;也没忘记林先生笔下那位卖馄饨的老人,他总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鱼,向老主顾传达着生意的信号,却不致中断熟睡者的美梦,更在不经意间温暖了迟睡者的心灵。正因是这平凡乐器奏出的平凡音响,委婉地向我们传达着这位老者的淡泊心态,也令串串风清云淡的声音在心灵的上空久久回绕…… 这声音与那“海拔五百”、“以林为家”的境界为我们合奏着一支名为“清欢”的曲子。是一种欢愉后的平静,无奈后的超脱,放逐后的回首,宣泄后的释然。在这日益丰富的物质世界里,多了一份机智,少了一份闲适,多了一份世故,少了一份高雅。“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淡泊心境,在红尘中傲对“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心灵境界又能几时令我们来享有? 也唯有在一片佛鼓声中虔诚祈祷……
148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