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ying413
《中国少数民族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研究》共分三章,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为了读者阅读方便,在第一、第二章中,我按照各外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域情况,将其分为东北、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中南、东南地区少数民族,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四节加以介绍,这种划分只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不是官方的划分,也并非完全科学的划分。 第一章“中国少数民族特色婚俗研究”:鉴于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光辉灿烂的文化和习俗,尤其是在婚姻家庭习俗方面十分丰富,每一个民族都有各种各样的婚姻习俗,而《中国少数民族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研究》的写作篇幅又是有限的,所以,每一个民族我只是选择其众多婚姻习俗中的几个相对典型的恋爱习俗、定亲习俗、婚礼习俗等加以介绍,而不能全面地介绍每一个民族的所有婚姻家庭习俗。所谓的典型也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并不能完全代表该民族人民自己的看法。 第二章“中国少数民族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历史与变迁研究”:以介绍和论证各个少数民族的婚姻制度和家庭制度为主,兼而介绍了各个少数民族的生育制度和继承制度。重点研究了各个少数民族婚姻家庭制度的历史,也简单介绍了各个少数民族婚姻家庭制度的变迁。在结婚制度中,主要研究各个民族的结婚条件、结婚程序;在家庭关系中,主要研究各个民族的家庭结构、父母子女关系、其他亲属关系;在离婚制度中,主要研究各个民族的离婚观念、离婚条件、离婚程序、离婚的法律后果等等。也是由于《中国少数民族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研究》的写作篇幅的原因,大部分只是作了简要的介绍,不能十分深入地研究,不能不令人遗憾。 第三章“中国少数民族婚姻家庭制度的现状研究”: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根据作者和课题组成员在各个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收集的资料以及各民族大学生的调查问卷一媒体资料等进行写作的,由于时间和经费的原因,作者并没有对所有的少数民族地区都进行婚姻家庭现状的田野调查,所以,这一部分的研究内容也不能做到是对每一个民族的婚姻家庭制度的现状的完全准确的研究。我主要介绍了各个少数民族结婚制度的现状、夫妻关系的现状、亲子关系的现状、离婚制度的现状、生育制度的现状、继承制度的现状。由于受各个少数民族婚姻家庭制度历史传统的影响,以及各个民族自治地区依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相继颁布实施了一些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变通规定,从而使得各个少数民族的婚姻家庭制度的现状也各有特点,值得我们去研究。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作者简介 雷明光,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北京市君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北京大学妇女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北京市律师协会婚姻家庭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台湾东吴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研究领域:知识产权法、婚姻家庭法、继承法。参与编写了《商法》、《妇女权益的法律保障》、《婚姻法释义与实证研究》. 《新婚姻法解释与适用》、《新婚姻法指南》、《中国婚姻法》等十余部著作。在《新华文摘》、《法学杂志》、《河北法学》、《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贵州民族学院学报》、《中国妇女》等刊物上发表几十篇论文。多次担任中央电视台第二套《经济与法》、第四套《法律讲堂》、第七套《法律编辑部》、教育三台《法制播报》,以及北京电视台第三频道《法制进行时》、《北京青年报》法律圆桌等栏目的主讲人或案件评论专家。 
民族文化的发扬传承 怎么样?或者是 民族文化如何与现代接轨
由来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