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教育评论文章的特点有哪三点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00

valentina9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教育评论文章的特点有哪三点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蛰伏fighting

已采纳
一文千解,千解有宗。由形而神,由浅入深。就中学生而言,其思维往往停留于感性层面,对记叙文的理解尚可说出一二,涉及议论文往往知难而退,以其理性缺失也。理性在议论文中主要体现为以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为核心的对文章思路的把握,方法的探究和语言的品析。笔者以《论教养》为例,试做浅析。(一)“路”在脚下对文章思路之探恰似行路,一步一步,教师行得稳、思得细方可寻到路径。此文思路称得上清晰,提出论题,进行论证,得出结论,一般的议论文大抵如此。具体而观,作者开篇提出什么是真正的教养之论题,引发读者之思。而后过渡,不提供“处方”,而谈谈想法,便将此论题引向生活之中,人情之中。想法很多,如何梳理?这就需要作者智慧安排。整个论证部分,可分为两大块,一为教养,一为风度,二者何关?需读者静心体会。我们不妨围绕这两个关键词来看作者的行文思路,以期读懂作者的说理过程。论述教养的部分,作者由无到有,先说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此种安排之妙,可使读者观前者而心生警惕,内省观己,看完无教养的种种例子心已肃然,甚或生畏惧之心,以此内省之姿看有教养的表现,似可更易入心。路中亦有路。无教养的例子很多,如何安排先后?这又是思维的一种体现。作者从不洗餐具的举止说起,到在家有雷霆之怒,这是情绪,又至对亲人不关心、不理解、不尊重,这是情感态度,层层推进,由浅而深,由表及里,逻辑分明。谈及有教养之表现,则路又不同,我们可以抓住两个关键词“愿意”和“善于”,一是态度,一是方法,此处便围绕这两个词而谈,可谓另辟一径。风度部分的论述,又有不同。作者从论述风度的书中有缺陷之处引出要人们为什么需要优雅风度,从人们心理需要出发,紧紧抓住读者的阅读感受。而后批驳了人们的一种错误观点,指出风度不仅在外在,更应向内求,与人们的向善性与精神追求有关。之后,谈风度之准则,先概括而后具体。最后得出结论,懂得尊重他人,自然会有优雅的风度。那么教养与风度为何种关系?显然,教养修之于内,风度形之于外。风度是教养的外在表现,然而又不局限于行为举止,它是良好教养由内而外散发的一种优雅之感,故教养在先,而优雅风度随之,二者共性即为尊重。全文思路一言以蔽之,懂教养,现风度;论述逻辑不一,由教养到风度,是自内而外而后“双剑合璧”,其内部逻辑又各自安好,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概括到具体。教师授课,关于作品的思路问题可大而观之望其向,再细而理之窥其线,则论述思路自明。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二)“法”由文定内容呈现,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议论文自然要围绕基本的论证方法。此课的方法亦很明了,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问题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何需要如此论证,对于文本而言,方法的运用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正反事例,对比现形作者所举生活中无教养的事例,运用了对比论证,先说反面,再说正面。反面在外,正面在家,对比一出,学生自然看出严重的不一致性,可谓在外一套,在家一套,或言当面(他人之面)一套,背后(背于他人后)一套,对比之中,伪教养现形,真教养渐出。这种对比的力量,在议论文中可极大地增强说服力,丑者更丑,美者更美。什么是真正的教养,自然呼之欲出。何谓教养,生活来教作者此文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事例非常多,换言之,生活气息很浓。关于教养,最有力的呈现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事例,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读者如观其容,如睹其行,甚或如在其中。对于中学生而言,亲切活泼的家常式的沟通方式更容易打开其心扉,接受道理于无形。生活的教育往往是最生动的,也是最深刻的。(三)言之有理议论文的言说方式就是以说理为主,其语言有自己的逻辑性,理性而清明。观此文之言,可约略体会议论文语言的几个特点。层递性作者论述教养的部分,每个段落的结尾处都以一句作者的小观点作结,细品其语言,大有文章。如“我们可以断定这个男人还存在着教养上的缺陷”“那就可以肯定他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那就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那么同样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可以断定这个人缺乏教养,他永远也不会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有涵养的人”“恕我直言,这样的人简直愚蠢到了极点”,发现什么了?这几句总结之言意思虽同,但词语运用有变化,感情强弱有差别。学生认真来读,体会词句变化的细微之处的妙用,感受作者的感情强弱相间,读来自能体会作者在言语之中蕴含的道理,理解作者的思维。反复性作者既重视词语的变化,避免重复,同时又在一些地方不吝重复,此中有真意。如“切记不要互相妨碍”“切记避免吧嗒嘴”“切记不要只顾自己说笑逗别人开心”中的“切记”,“敬重客人”“敬重主人”“敬重路上的行人”中的“敬重”,“珍惜大自然”“珍惜动物”“珍惜花草树木”“珍惜当地的美丽风光”“珍惜你居住地的历史”中的“珍惜”,著如此类,作者反复运用这些词语,自然为了表强调之意,词语后面的内容就是作者要强调的内容,反复强化,语言就会形成一种重要的记忆,这是反复之妙。于漪老师说,语

教育评论文章的特点有哪三点

287 评论(11)

猫猫yang

教养,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它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水准,属于他律教化显现。礼貌是指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教养一般是指文化和品德的修养。中文名教养拼音jiàoyǎnɡ基本解释教养指一个人文化品德的修养相关《三字经》语种中文快速导航详细释义 教养与礼貌 教养的核心 行为指南基本信息【词目】教养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属于他律教化显现。它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辞典上说:礼貌是指言语动作谦恭的表现;教养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教育培养。《东观汉记·马融传》:“马融才高博洽,为通儒,教养诸生,常有数千。”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茶香室续钞·明初抑南人重北人》引明彭时《笔记》:“永乐宣德中,常选庶吉士,教养待用。”梁斌《红旗谱》四十:“我把你介绍给江涛,他和你一样,也是在党的教养下长大的。”文化品德的修养。[1]巴人《点滴集·论人情》:“我碰到过一些长期参加革命战争的老战士,很有文化教养的。”茅盾《官舱里》:“老者有一张颇为红润的脸,疏眉朗目,声音洪亮,加之顺手摸摸八字须的好姿势都表示了他的身份和教养。”详细释义“教养”,中国古时《三字经》就提到了,它指的是人从小就应该习得的一种规矩,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特别指出,人若没有教养,便是家长老师的失职。“教养”,在西方文化中写作“Manner”,指的是礼貌、规矩、态度、风度、生活方式、习惯等等。英国王太后曾说:“Manner”实际上是英国皇室存在的一个象征。“教养”在我们当今的文化中,更多被归类到“礼仪”“素质”“道德”一类。礼貌和教养不全是一回事,礼貌只是教养的表现形式之一,懂礼貌和礼节的人不一定具备教养,而有教养的人通常都懂得遵守他所在环境中的礼节和礼貌。比如一个有教养的农民会很好地遵守乡村礼节和礼貌。礼貌和教养的关系问题:礼貌是外在的、表面的,它是经过训练和刻意就可以装出来的。而教养是发自内心的,它是由环境、教育、经历等结合成的内在素质。也就是说一个人有礼貌,讨人喜欢,他可能内在是自私虚伪的。当说一个人有教养时,不仅说明他的外在行为,而且还说明这个人的内涵、道德品质是好的。一开始说起教养,现在知道,若非出于真心而表现得面面俱到,那只是礼貌,但礼貌的行为坚持一段后可能会改变态度,成为发自内心的,礼貌也就随之转化为教养了。由此看来,礼貌似乎是教养的基础,它是获得教养的量变的修炼过程。好的教养是天生发自内心的行为,它是善良地对待他人,它是一种天性,而不是后天的强制学习。教养与礼貌教养与礼貌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区别在于,教养反映的是人本质上的品质与道德水平,反映一种积极的对己对人的态度和行为,而礼貌只是人与人交往时所表现出的对人谦让恭敬的外在举止。它们的联系在于,有教养的人与人相处时总会借助礼貌这种形式。因此,我们既不能说一个社交场合彬彬有礼而私下总说人坏话的人有教养,也无法说一个“刀子嘴豆腐心”,十分热心助人的人有教养。
80 评论(11)

寂静如烟

《论教bai养》的论述特点:du(1)行文活泼、灵动,思路清晰。zhi本文从讨论教养本身,到dao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其中贯穿着作者的基本见解:教养的本质是尊重。作为一篇写给青少年的“书简”,文中有探讨问题的逻辑和推论,又有大量生动的事例,加上精辟的观点和格言式的句子,引人深思,值得反复咀嚼、品味。(2)方法多样,论证有力。举例论证:本文的5—10段,17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5—10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17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对比论证: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5—10段每一段都是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体现了没有教养的具体指向。第二部分的两层也是前一层为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体现真正的教养。拓展资料:《论教养》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2018年秋季修订版)第8课的课文,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对众多事例进行了比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
284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