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jk12138
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拟人 "妖无格"与"净少情" 比喻 "真国色" 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这首诗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 (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牡丹观赏部位主要是花朵,其花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牡丹可在公园和风景区建立专类园;在古典园林和居民院落中筑花台种植;在园林绿地中自然式孤植、丛植或片植。也适于布置花境、花坛、花带、盆栽观赏,应用更是灵活,可通过催延花期,使其四季开花。根皮入药,花瓣可酿酒。牡丹自古以来皆用其根皮入药,名曰“丹皮”。《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中品。李时珍撰《本草纲目》曰:“牡丹以色丹者为佳”。丹皮用量很大,国内年需要量在250万公斤左右,年出口量约为50万公斤。曹州牡丹为药用观赏两用品种,所产“曹丹”皮厚粉足质量好,为全国丹皮四大产区之一。牡丹根皮外层为木栓层,由多列木栓细胞组成细胞壁,呈浅红色;内层为皮层,由数列切向延长的薄皮细胞组成,皮层内韧皮部,占根的绝大部分,中心为木质部及髓。牡丹根的韧皮部及皮层薄壁细胞和细胞间隙中,聚集有较多的草酸晶簇,并含有很多淀粉。鲜皮中含有牡丹酚原甙(PC20H28O12)约5-6%,但易受自身存在的酶水解,成为牡丹酚(C15H20O8)及一份子L阿拉伯糖。根皮中含有的牡丹酚(PaeonolC9H10O3),为带有光泽的针状结晶,可溶于水及一般溶剂,还含有芍药甙(Paeonorin)、苯甲酸,挥发油15-4%及植物甾醇等。牡丹酚为主要药用成份,具有抗菌作用,体外试验丹皮对伤寒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等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白喉杆菌也有抑制作用。丹皮水剪汤剂还有降血压作用。丹皮呈圆筒状、半圆筒状或破碎的片状,有纵向裂隙,两面向内卷曲,外皮粉白色或微红,内层棕色或土黄色,有细顺纹,质而脆,容易折断,断面呈粉性白色,具有特异香气为了便于运输和贮藏,加工后的根皮通常截成6-15cm长的小段,装在木箱或竹篓、条筐里,放在干燥通风避雨的地方。贮藏期间要注意防潮。受潮后其断面由原来的粉白色奕马红色,如转成黑色即已表明已变质。如发现受潮应立即放在阳光下摊晒,晒干后再轻轻装起,缓缓加盖,以免压碎。丹皮性微寒,味苦辛,无毒。入心、肝、肾经。具有清血,活血散瘀的功能。主治斑疹吐血,血滞经闭,经前发势,痈肿疮毒,损伤瘀血,阴虚发势,无汗骨蒸。临床上主要用于清肝火和凉血散瘀(消炎、降压),如因肝郁火而致的发热、盗汗、自汗、头痛目涩、月经不调,常配栀子、柴胡等,方如“丹栀逍遥散”。取其热散瘀作用,治部急性阑尾炎常配大黄、金银花等,方如“大黄牡丹汤”加减。因高血压和动脉化而瘘有肝郁积热症者,可配野菊花、石决明等降压。如阴虚发热,可配“青蒿鳖甲煎汤”。热症出血,可助犀角、生地凉血止血;因甩胸腥部挫伤后有瘀血作痛者,方剂中加丹皮、赤艾以凉血去瘀。因此,丹皮是治部血中伏火,除烦热,祛血瘀或瘕积聚的常用药物。丹皮不但可以配伍其它药物水煎汤剂用于治疗一般急性疾病,还可制成吸收缓慢、药力持久且服用、携带、贮存方便的丸剂和片剂。如山东菏泽制式厂生产的“六味地黄丸”中就有曹州粉丹皮。该药为6g重的小密丸。因其整个配方选用“道地”药材,以优质枣花蜂蜜为辅料,丸药质好,对肾阴亏损、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等症疗效显著。该厂又在本方的基础睛,加上枸杞子、菊花,加工出“杞菊地黄丸”。主治因肾阴虚而导致的眼花岐视,或枯涩疼痛等症状,是中老年眼疾患者的理想药物。山东菏泽健民中药厂生产的浓缩“咽炎片”,方剂中加丹皮以取其清热泻火之效,辅佐玄参、板兰根增强滋阴解毒作用。该药具有养阴润肺、清热解毒、清利咽喉、镇咳止痒功能,用于慢性咽炎引起的咽痒、咽干、刺激性咳嗽等症,效果良好
张抗抗 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 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它的美是早已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了的。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 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 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跋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揣着焦渴与翘盼的心,滔滔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 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 传说中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儿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 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 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飕飕。 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 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缤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 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唯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像的空间。想像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化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力,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是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 你也许在梦中曾亲吻过那些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花瓣,而此刻你须在想像中创造姚黄魏紫豆绿墨撒金白雪塔铜雀锦帐芙蓉烟绒紫首案红火炼金丹……想像花开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像微风夜露中颤动的牡丹花香;想像被花气濡染的树和房屋;想像洛阳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之盛况。想像给予你失望的纪念,给予你来年的安慰与希望。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牡丹的个性。 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委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拥入洛阳城。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如果它再被贬谪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 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牡丹懂得拒绝——拒绝浓云阴雨,拒绝冷风飕飕,拒绝与百花争奇斗艳,拒绝游人的夸耀与赞颂,更是宁可被贬谪也不慑于皇威,只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轰轰烈烈地来,轰轰烈烈地走。牡丹的高贵,牡丹的品位让它名副其实地“艳冠群芳”。 牡丹的美是惊心动魄的,让人在陶醉其中方知“品位”这东西难能可贵。 美国出了一本小册子,先是风靡了美国本土,一如全球化背景下所有畅销书的命运,转眼便译成了各种文字风靡了全世界。该书中译本名为《格调》。据说书名本为“升级”,译者以为太扎眼,遂改名为“品位”,正待出版,译者觉得一动,又改名为“格调”。于是,一本谈阶级关系的书在我们这里摇身一变与“品位”和“格调”这些时髦词汇挂上钩来,成了一本时尚书刊。 《格调》的作者通篇教人怎样从衣食住行、举手投足中辨认有产者与无产者,而人们则因他的“教科书”疯狂地向“有产者”*拢,两眼热辣辣地艳羡着那些“不显眼的富翁”。事实上《格调》的作者也并没有断言哪种人才算是有格调有品位的人,究竟是那些贫穷的胖子还是所谓富翁的健身者?但我们确实不无悲哀地发现,近些年来,人们纷纷把自己从内到外变成了“不显眼的富翁”,尽管我们大多数人的钱包并不鼓。好在译者聪明地隐去了真实的书名“阶级”,所以我们可以毫无顾虑、理直气壮地说我们在追求品位。 “品位”在我们这里的第一战,兵不血刃,大获全胜,造就了第一批“以隐蔽的方式显富”的中产阶级,白领一族。不过,由此掀起一股减肥潮倒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品位第二战是小资的崛起。中国的语言中,许多词是常用常新的。比如这“小资”,在文革中“小资产阶级”及伴随着的‘小资产阶级情调”都是人们极力躲避的,而世转时移,如今20岁到35岁的中坚力量则对其趋之若鹜。历史总是这样幽默。 “小资”与“品位”是一条草绳上的两只蚂蚱——哦,我这么形容就显得很没品位了,怎么也应用小资们深爱的《大话西游》里的一句“纠缠在一起的两根灯芯”吧!至此“品味”要中以拨开云雾见天日,被实化为许许多多具体的名词,也算是小资们的一大创举。看书要看杜拉,格言要用罗兰·巴特说的,喝咖啡要去书吧,喝酒要去酒吧,电影要看大卫·林奇拍的,衣服要穿法国服装界出的,雪糕要吃哈根达斯空运的,香水当然锁定香奈儿五号。去哪儿旅游?巴百岛吧——不过,发生过爆炸,还是夏威夷安全点——夏威夷?太out了吧。那只好去马尔代夫。喝点什么呢,小姐?给我一杯冰水(冰冻的白开水,亏小资们想得出来,名字叫“心痛的感觉”!58元一杯,怎么样?)。 最后,小资们闲得慌了,没事可干,那就一个人坐在咖啡馆打开超薄型笔记本电脑发发呆吧。 我看着满脸油彩的品位,开始忍不住想笑洗洗脸吧!波波族又来了,来自波西米压,不听马斯奈拉赫马尼诺夫了,咱们听一盘从森林中录来的鸟语。买点罐装花香当香水?开始我们的“流苏”时代。 可怜的品位,洗尽铅华之后等待你的又会是什么呢?恐怕看来谁是强势群体,谁拥有话语权了吧!不过,如果我们的心能够不被五花八门、瞬息万变的所谓品位所迷,也许我们就不必总是那样喊累。 简评:品味“品位”,对“品位”做了一番有见解的品味。文章对时下追求时尚,追求格调的诸般“有品位”的行为进行了调侃。作者能对人们趋之若鹜的所谓品位,能不为其所迷,冷静思索,实在难以可贵。文章对“小资”有否定、有批评、有讽刺,但不尖刻、不偏激,始终保持一种温和的调侃态度,也增强了文章的品位。 美酒、名车、豪宅,在我心中,它们从来代表不了高雅品位。物欲社会里,“品位”已被简单地量化成昂贵的名牌,舒适奢华的生活,人们对“品位”的追求迷失在无数速朽的流行与时尚之中,而忽视了品位的真义。我觉得,一个有品位的人追求的应该是精神的宁静与恬淡,那才是真正高雅的精神追求。 特里莎修女就是这样一个真正有品位的人。当她的兄弟姐妹依然满足于富裕的生活时,特里莎选择了离开,选择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品位。这种品位体现在每一位被她救护的街头流浪汉的微笑上,体现在众多弃婴满足的眼神中,也体现在濒死者得到临终关怀后安祥的面容里。纵然修女没有华衣珠宝,她的品位依然出众,犹如夏天池塘里绽放的第一朵莲花,独立于庸俗势利的品位之上。这种出众的品位无关风月,却着实带来了内心的平和,宛若风过群山,繁星满天。 假如古人也使用“品位”这个词的话,屈原可算是品位高尚的人了。官场的勾心斗角,政治的黑暗腐朽使他失望透顶。他似乎在自然万物中找到了他人格精神的寄托,找到了生命中真正的知音,制芰荷以衣,捧朝露而啜,山水花草培养了他赤子般纯净的品质,让我们在昏暗的世道中看到光亮,使邪曲的社会找到了一丝正直。这种品位穿越古今,足以令迷信金钱、时尚并奉之为人生最高品位的人汗颜。 现实生活中,观看了多少音乐会,如何熟谙西方礼仪其实与品位高低关系不大。惟有拥有一颗爱世界、爱生活的心灵,能微笑面对险阻,能够在浮华世界始终保持一种宁静恬然的人才真正算得上有品位。 抛开物质的羁绊,我们会发现品位的范围关系到一个人的信念、毅力和爱心。内心平静而恬淡,足以宁静而致远。一个内心恬静的人不需要用法国葡萄酒来炫耀自己的品位,因为他能从一杯清水中品味纯净;不需要什么世界名画来充实自己的家居,因为于他,天地万物皆可入画。 有如此品位,将使我们能够永远笑看世界。享受自己的恬淡与宁静,让别人迷信物质与奢华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