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gsong1985
我的祖国是中国,中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有壮丽秀美的河山,还有很多古老的建筑,比如北京的天安门、故宫,和像一条巨龙似的万里长城,这些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我的家乡是新疆,新疆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物产非常丰富,春天,桑树给我们献出酸甜可口的桑子和杏子;夏天,有清凉可口的西瓜;秋天,有香甜诱人的苹果、葡萄、哈密瓜;冬天,有坚强的松树和美丽的雪莲,另外,地下还有丰富的资源,有煤矿、石油,还有好吃的羊肉、白白的棉花,所以,新疆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我是一个在石油城出生的孩子,我的父母都是石油工人,他(她)们在毒辣辣的太阳下工作,我无法想象他(她)们的辛苦,也无法想象在烈日下的感受,可是他(她)们都在为克拉玛依油田的建设奉献力量,我知道,虽然他(她)们的工作很辛苦,但看见石油源源不断的被输送到千千万万需要石油的地方,他(她)们的心里是多么幸福啊!虽然我现在还小,可是我相信,我长大以后,也要为国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带动其他人一起,使中国的明天更美好! 
洁白的棉花 我生活在新疆,我们新疆主要以种植棉花为主。我们这里棉花是全球最好的,这是因为我们新疆的阳光照射比较强,很少下雨,植物的光合作用好,所以棉花也就名冠全球了。每到金秋十月的时候,棉花都盛开了,白茫茫的一片,一望无垠。由于拾花机要求高,捡出来的棉花也不太干净。而人工捡出来的棉花不但干净,还可以卖一个好价钱,所以大多数农户都雇人来捡棉花。我的母亲原本在纺织厂里上班,结果工厂倒闭了,我的母亲成了下岗职员,而每到捡棉花时节,几乎都去乡下帮一些农户捡棉花,赚点钱,来维持生计。母亲一般去二十来天就会回来了,回来时总给我们带一些水果,其中就有我的最爱——葡萄,这葡萄真是美味可口、回味无穷。这不秋天来了,母亲又要去乡下捡棉花去了。临走前只见母亲头上戴着一顶旧花帽,身穿一件洗得已褪色、既整齐又干净的外套,脚上穿着一双打着几个补丁的布鞋,肩上挎着装了几件旧衣服和一个水壶的黄包,。母亲叮嘱我和弟弟:“在家要听话,要好好学习,做个懂事的孩子。若天气转凉,要多穿点衣服,注意保暖……” 自从母亲出去后,读幼儿大班的弟弟经常掰着手指头数着,问父亲:“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回来?”而父亲总是和蔼可亲地摸着他的小脑袋说:“在过几天,妈妈就会来了。” 母亲出去有一个月了,可还不见回来,我们个个都急三火四的,十分担心母亲。 一天黄昏,弟弟突然在门口叫到:“妈妈回来了!妈妈回来了!”我便从屋里走出一看果然是母亲。我和弟弟连忙跑了过去,把母亲迎进了屋里。母亲微笑的对我们说:“真是对不起,妈妈这次回来晚了几天。”我一看母亲才出去了一个多月,就像变了另个人似的,我想母亲肯定是起早摸黑、风餐露宿。头发也变得乱蓬蓬的,似乎上面还有着一层土,不再拥有光泽了。脸也被太阳烤得黑黝黝的,脸颊深深地陷进去,而颧骨却高高地突出来,两粒略带疲惫的眼珠,掉进了又深又宽的眼眶里。身上的衣服即不整齐,又脏脏的。母亲以前回来也没有这么无精打采。 原来,今年母亲遇到了一位儿女不在身边、孤单无助、身体虚弱的老伯伯。所以母亲帮这位老伯伯把所有的棉花都捡完了,还包捆好,只收了很少的工钱,再加上母亲还要去已约好的农户家,所以母亲晚了十来天才回来。这时,母亲用她那长满老茧的双手,从她那虽然很旧但很干净的包里,取出一些水果:有香梨、石榴、葡萄、苹果……让我去洗一洗。洗好后,我首先递给憔悴的母亲一个苹果,也递给父亲一个香梨,把弟弟的最爱——石榴,递给了他。只听父亲对母亲说:“这段时间你很辛苦,先去休息吧!我还得去上夜班。”当我吃着我手中的葡萄时,我想:往常的葡萄是甘甜、甘甜的,而这次的葡萄甜中带酸,又酸又甜。吃着、吃着,我望着母亲那远去矮小瘦弱的背影,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出来,我不知道,我吃的是葡萄还是眼泪…… 我现在也长大了,每到金秋十月,不管学习任务有多重,我都会在假期的时候,去那一望无垠的棉花地,捡捡那洁白的棉花。
迅速组织在一起。七拼八凑,我的脑海中就萌发了一个奇怪的念头。我想画下早晨,画下露水所能看见的微笑,画下所有最年轻的爱心。我任性,我希望每个时刻都有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我希望
一曲优美动听的《新疆好》,唱出了两千万天山儿女的心声。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新疆大地安定祥和,到处奏响民族团结的凯歌。 “团结月”凝铸兄弟情 新疆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等47个民族,在历代抵御外敌入侵、反对分裂祖国的斗争中,各族人民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情谊。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和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贯彻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以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建立“平等、团结、互助、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在加强民族团结、搞好民族工作的实践中,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总结出一套成功经验,那就是加强对各族干部群众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开展群众性的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使民族团结的思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1982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隆重召开新疆首次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发出了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把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的倡议,将每年5月定为全区的民族团结教育月。从此,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天山南北广泛开展起来。 每年5月春暖花开时,新疆各地的农村牧区、工厂矿山就荡漾起民族团结教育的思想之风和政策之风,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报刊、广播、电视宣传,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和党的民族政策带到各族干部群众的身边,团结互助蔚成风气。 20年来,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以月促年,在新疆各族干部群众中牢固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使他们懂得了“民族团结则百业兴旺,民族纷争则百姓遭殃”的道理。针对少数民族分裂分子和暴力恐怖分子的活动,自治区党委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反分裂斗争再教育活动,使破坏民族团结的极少数人无处藏身。民族团结教育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密切结合,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得到普遍尊重。同时,一大批德才兼备、立场坚定的少数民族干部被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目前,全区少数民族干部已达34.8万人,占干部总数的51.8%。随着少数民族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少数民族各级各类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今年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的第20个年头,各地不仅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和报告会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而且举办了一系列的电影周、文艺演出、图片展览、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吸引各族群众广泛参与。自治区各家新闻媒体通过对20年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的回顾和评论进行宣传,营造出浓厚的舆论氛围。 1963年,一名刚从扬州医专毕业的青年,满怀希望来到高寒缺氧、风沙肆虐的帕米尔高原,在海拔2100米的乌恰县做了一名医生。他就是已经退休的原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人民医院院长吴登云。 来自江南水乡的吴登云没有被高原恶劣的环境吓倒退缩,而是兢兢业业地在西部边陲的高原上救死扶伤38年。他视柯尔克孜族牧民如亲友、如手足,忠实履行着自己“做一名人民的好医生”的诺言,前后30次为病人无偿鲜血,累计鲜血7000毫升,被当地牧民亲切地称作“白衣圣人”。 吴登云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换回了少数民族同胞的尊敬和爱戴,多次获得各级政府颁发的民族团结模范称号。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之际,党中央表彰了一批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及优秀党务工作者,这位始终如一、扎根边疆缔结各族人民兄弟情谊的人民医生也名列其中。 在并肩建设社会主义、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当中,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像吴登云这样无私奉献的民族团结先进模范。从1982年至今,新疆共表彰奖励了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748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1273名。 白克日•卡依尔是塔什店火电厂一位普通工人,今年夏天为了抢救不慎落水的汉族儿童,他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这名优秀的维吾尔族工人眼中,汉族同胞就是自己的“吐汗吾干木”(亲兄弟)。他不止一次地伸手援助遇到困难的汉族乡邻同事,替不认识的汉族病人垫付医药费,在各族群众中间传唱成了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 杨忠贤,巴里坤草原上的一名乡村医生。他为草原上的哈萨克族妇女接生3000名婴儿,挽救了数百濒危病人的生命,培养出上百名弟子在草原上救死扶伤。在他死后,哈萨克牧民破例第一次用自已的风俗接纳了这位汉族兄弟,将他安葬在雪山脚下的哈萨克族部落墓群中。 阿布旦,阿勒泰草原上的哈萨克族牧民。1996年冬天,阿勒泰地区遭受30年不遇的特大雪灾,上百名汉族矿工被大雪围困在离阿布旦家毡房不远的地方,随时有生命危险。阿布旦毅然把自家储备的面粉分给断粮的人,把自家正在怀胎的8头奶牛宰杀,将牛肉分给饥饿的汉族弟兄。他让冻伤的矿工住进自己的毡房并让儿子冒着被大雪埋没的危险踩着雪橇下山送信。他说:“为了挽救汉族兄弟的生命,就是遇到再大的困难和危险,也要把信送到。” 自治区各级党委和政府通过树立民族团结先进典型,在全区营造出一种人人讲团结、个个争先进的氛围,推动着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民族团结的思想,已经深深扎根在新疆各族百姓的心中。热爱民族团结的无数群众,在生活和工作中身体力行,数十年如一日地贯彻民族团结的精神,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默默付出。 团结稳定促社会发展 民族团结带来了社会的安宁与稳定,形成了建设合力,为新疆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新疆的发展。20多年来,新疆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3000多亿元,其中国家投资占60%以上。这一时期,新疆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建立起以农业为基储以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体系。一批大型骨干项目的完成和生产能力的实现,使新疆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大大加强。 棉花和石油是新疆两大优势资源,在中央政府和兄弟省市的支持下,这两项资源已经变成新疆的支柱产业。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总产的三分之一,这几年各级干部和技术人员下到田间地头,帮助各族群众掌握生产技术,使得棉花连年高产,棉农收入稳步增长。随着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两大油气田不断探明新的储量,新疆已经成为我国石油资源战略接替区,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也给新疆各族人民带来巨大实惠。伴随石油开发进行的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解决了长期困扰南疆人民的出行不便和照明问题,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条件。 新疆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世居高原和沙漠边缘,尤其是南疆地区的各族群众,生产和生活条件特别艰苦。解决这部分群众的温饱问题,始终是自治区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工作。去年,新疆30个贫困县市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138元,比“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前增加了570多元,农牧区的贫困发生率从1994年的20%下降到目前的4.4%左右,贫困地区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了新疆对内对外的经贸合作,吸引了大量外来资金。无论是首府乌鲁木齐,还是南疆重镇喀什或西部边城伊宁,到处都是一派和睦安宁的景象,吸引着国内外的投资者。 在新疆这片祖国西部的热土上,各族人民正团结一心,共同营造着团结、稳定、繁荣的美好家园。选择性的摘录吧,这种文章段排列不是很重要,首段尾端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