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60

1291640589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论语议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jsj20190323

已采纳
三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xiá)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因果,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言教。小人不懂得天命因果,所以不知道怕,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的言教。” 人不知道怕才是最可怕的。我有个朋友是医院负责取肾的,他说罪犯们在执行死刑的时候,一个个怕到晕的晕、哭的哭、屁滚尿流的屁滚尿流,可惜怕已经晚了。懂得怕不是件丢人的事,人只是自然的一份子,就算你心气再高,地球也不可能绕着你转。要想改变世界,必先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就要懂得随顺自然,畏惧因果。 “大人”在今天可理解为国家法律、规章制度,代表政府的权威和人民的意志,你非要和他相左,便要遭到国法王难,自毁前程。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言就是指圣人之言。今天的时代更不能误将“老人言”当成是“老年人说的话”,那随时可能会中毒。现代人只要多读圣贤书就好了,那才是真正的敬老尊贤、亲近长者。“圣人言”不是圣人的创造,而是圣人通过自己的经验、思考,发现的宇宙人生的真相,转而告诉我们,教导我们言行符合自然的法则。中医的专家每遇到疑难病症,会再读《黄帝内经》去寻找答案,军事家则对《孙子兵法》一读再读。我们平常为人处事,一部《论语》可以常伴左右,其中智慧隽永,常阅常新,能不断给我们新的启迪。我们学习圣人言教,若果能终身受持其中一二言句,则必定受益无穷。 所以,天命、大人、圣人之言都是“法而如是”,本来就应该学习、心怀敬畏的,如同人要吃饭、喝水一样简单,你干吗非要轻慢它,自绝生命、慧命呢?

关于论语议论文

289 评论(10)

冰韵紫琳

思想从来没有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它可以穿越任何一个时空,任何的形式来展现出它的内涵。《论语》是孔子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封建统治时期的核心思想。 “中庸”跟“礼乐”是《论语》的两大核心思想。其内在的意义也是非比寻常的。那么这两大思想在现代是否还有价值呢?“中庸”主要讲求的是一个度的把握。子曰:“过犹不及。”孔子认为,做事过头与做的不够是一样的。例如,父母的爱,我们学习的时间跟量,对资源的利用等等都是一种“过犹不及”。子曰:“乡原,德之贼也。”孔子提到的“乡原”就是一种典型的做事过了头,没有把握一个度的人,所造成的后果。“乡原”指的是一种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这种人是,只要别人叫他做事情无论好坏都会去做。孔子认为,这种人是道德的破坏者。因为,这种人缺少一种明辨是非的能力,善于被“小人”利用,从而对整个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从现代的角度去看,“乡原”除了是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还可以理解为鲁迅笔下的“看客”。也就是所谓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看热闹的人。例如,一个人在大街上被人抢了,而周围的人只是,看着这一幕的发生,而不加以阻止。那么,也就助长了这些抢匪的气焰,让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所以,“乡原”有时候比起小人来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是更为严重的。“中庸”中讲的这个度的把握,有时候更体现在君臣(下属与上级),朋友,亲人之间的一种交往。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跟君主过分的密切会遭到侮辱,是因为,跟君主过分密切,容易抓到君主的把柄或者秘密,从而成为君主的祸患。就像杨修一样最后死与非命。跟朋友过分的接触,容易造成,彼此间私人空间的缩小,从而会伤害到彼此,那么彼此间的关系自然也就会淡了,疏远了。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应该讲求一个“度”。“中庸”中的这个度的把握,在现代似乎又有了新的内涵。中庸讲求的是,不走极端,要明辨是非的去看待事物,选择好一定的立场,在两方立场都有道理的情况下,应该以中立的态度去看待。然而现代生活中,讲求的是一种竞争意识。人应该具有“狼”的那种不轻言放弃的精神。但是,这种只知道向前冲,而没有任何顾虑的做事,容易造成对事物判断的出错,而让自己蒙受损失。“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就是因为没有把握好一个“度”所造成的。也就是说,在现今的社会,做事情除了要有一股冲劲,还要考虑做事的一个度的把握,切不可走极端化。“礼乐制度”孔子的又一大思想。也是人们批判最多的一大思想。鲁迅先生,就把“礼乐”比做“会吃人”。看来,礼乐制度已经被现代的这个社会所抛弃了。但是,被社会所抛弃的只是“礼乐制度”中糟粕的东西。“礼乐制度”从表面来看,是维护统治阶级,束缚老百姓的。跟现代的民主,自由的思想是有所偏离的。但是事实却又截然不同。礼乐,礼乐,指的是礼跟乐。礼,从小处看,可简单的理解为人的一种礼仪。这种礼仪,体现在晚辈跟长辈,下属与上级,熟人与陌生人等之间的一种礼仪。放在现代来讲,更可以理解为一种礼貌。一个没有基本礼貌的人,往往会被人所瞧不起。因为,一个没有礼貌的人往往会做出不尊重别人的事情,自然也不会得到他人的认同。孔子曾经就对他的儿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看来一个没有学会礼节的人,确实无法在社会立足。礼,从大处看了,那就是一个国与国之间的礼仪。就像,国家的外交部一样。如果是一个一点礼节都没有的人当国家的外交部部长,跟外国使节打交道,后果是可想而知的。看来,礼对于国家而言也是同等重要的。那么“乐”指的是一种形式,一种发扬“礼”的制度。在现今是没有什么特别的作用了。唯一的作用大概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吧。颜渊曾说过,“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我,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从“约我以礼”看出,“礼乐”是用来约束自我行为的一种工具。如果,现今的人懂得约束自我,那么整个社会的道德也就会上升,社会的道德上升了,自然社会也就得到安定。但是,“礼”可以约束自我,那是一种拥有一定知识素养的人才懂得用“礼”来约束自己。看来在现今,只有“礼”是不行的,还得用法来作为人们的一种道德底线。如此看来,“礼乐制度”在现今应该改为“礼法制度”。“法”是一种道德底线,是一个标度。“礼”是一种约束自我,提升自我修养的工具跟途径。“礼乐”在现今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那么为什么还会遭到批判呢?更多的原因是后期的礼教思想的变本加厉的所造成的。看来,人们过分的强化“礼乐制度”,才会让它在现代被批判的如此“惨烈”。所以发扬“礼乐”也是要有个度的。在现代的社会中,“中庸”跟“礼乐”这两种思想,还是具有一定价值的。“中庸”主要是让我们学会在做任何事,面对任何人的时候,要保持一个“度”,而“礼乐”则是约束自我行为跟举止,不要因为自己的行为跟举止而对其他人甚至这个社会造成危害。
319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