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jjianjian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历来有种种说法。其中传播最广的是陈王庭创拳说,认为是陈氏九世陈王庭创造了太极拳,然后世代相传,到十四世陈长兴时,由其在祖传套路的基础上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发展成为现在的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教名弟子杨露蝉,再经过杨露蝉出外广泛传播,形成了杨、吴、武、孙各个流派。 近年来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张三丰创造了太极拳,然后经山西人王宗岳,其徒蒋发,传入温县陈家沟,传给陈氏十四世陈长兴。此前陈家自己的家传武术是由陈氏九世陈王庭所创之拳(炮锤),偏于刚猛。陈长兴经过收集整理,将太极拳定型为陈氏老架一路和二路(炮锤),后来产生杨、吴、武、孙等其他流派。 在此,斑竹本人倾向于第一种说法,即太极拳由陈氏族人所创,并吸收和借鉴了前人的经验,不断发展变化而成。须知涓涓溪流汇入江河才能入海,正是陈氏族人世世代代的不断努力,给太极拳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生存土壤。起到了大江大河的干流作用。 但不论何种说法,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师承了近代太极拳的先进理论和经验。创造性地将前人(姑且不论是蒋发还是陈氏祖先)的太极拳法由博归约、精简归纳,整理定型为现在的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此后陈氏子孙世代传习的太极拳法都是以此为基础的。杨、吴、武、孙各式太极拳也都发源于此。 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以下观点: 陈长兴是近代太极拳的集大成者和发扬光大者。 陈长兴的弟子杨露蝉对太极拳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陈长兴所传的陈式太极拳老架是现代诸多太极流派的鼻祖。 清代山西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极尽太极拳理论与实践之真谛。 
太极拳的起源 我国武术,历史悠久,由于地大人多,发展到明代,拳种已经很多,各有所长,也各有所偏。根据大量史料的分析研究,研究整理当时各家拳法,创造太极拳新学派的是明末的陈王廷。陈王廷出自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一个小官僚家庭。据《陈氏家谱》记载:陈王廷。又史奏庭,陈家沟陈氏九世;祖父思贵,陕西省狄道县典史,万历元年升任山东副使。弟王前、易鼎。王前亦名奏君,庠生,有碑。 陈王廷的武术,《陈氏家谱》公记载:"在山东称名手,……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 甲申年(1644年)明皇朝复亡的前后,陈王廷已年老隐居,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他的遗词上半有:"叹当年,披坚执锐,……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心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据《陈氏拳械谱》,陈王廷所造拳套,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五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势名没有重复)、炮捶一路。 陈王廷《拳经总歌》的开头两名话:"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诸靠"指的是两人以手臂互靠,运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方法和劲别,以粘随不脱,引进落空为技术训练的基本原则),概括地说明了"推手"的特点和方法,到18世纪末叶,山西人王宗岳(据王宗岳《阴符枪谱》佚名氏序,王宗岳1791年在洛阳,1795年在开封,职业是教书),以及19世纪中末期河北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年),李亦畲(1832-1892年),据以发挥太极拳的理论和练法,各自写下了总结性的太极拳论文。陈家沟陈氏十六世的陈鑫(1849-1929年),阐发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用十三年的时间,写成《陈氏太极拳图说》,逐势详其理法,以易理说拳理,结合经络学说;其拳法以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蓄发互变为原则,贯穿于缠丝劲的核心作用,而以内劲为统驭。这些古典太极拳论文,都已成为练习太极拳和练习推手的指导性理论。 陈王廷的《拳经总歌》七言二十二句,是太极拳的原始理论,是总结古代技击术(踢、打、拿、跌)的一篇拳论,它阐述了攻击与防御的战加重和战术,所以称得上太极拳七个拳套的概括性拳论。但是陈王廷并不满足于吸取当时名家的拳法理论,而是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作了一系列创造性的发展。 今天,太极拳已成为我国盛行的一种拳术,为增进人民健康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并逐步引起国际体育界和医学界的重视。推本溯源,陈王廷对发展和创造太极拳是有一定功绩的。 但是,由于太极拳的前期是在封建社会中生长和发展起来的,所以不可避免地会蒙上一层封建的尘垢。在封建社会中,对一些来自民间并受到群众欢迎的东西,统治阶段通过它自己的士大夫和御用文人,把这些东西涂上一层幽玄的神色彩,假托"仙"、"佛"、"圣贤"等所创造,使它神化起来,以达到麻醉人民意志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因此,在历史上对太极拳的创始人,也就产生了各种牵强附会的臆说,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如有人说太极拳创始于元末明初的张三丰(注三),有人说创始于唐代的许宣平(注四),更有认为陈氏太极拳系得蒋发,而蒋发又得王宗岳(注五),又说太极拳即内家拳(注六),等等。但是经过一系列的历史考证和对材料的实地核对,初步证实太极拳创始于陈王廷。 太极拳的流派 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等五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由著名拳师陈王廷创始于明末清初,所创老架路五套,陈式世代传 习、演化,又增新架路二套。经过精心编排,动作速度和强度、身法劲道也有所不同。 第一路动作简单,柔多刚少,以“棚捋挤按”四正劲的运用为主,以 “采挒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柔中寓刚,行气运动,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 发劲为辅。全身内外,动分静和,一动全动,体现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色; 第二路(炮捶)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采挒肘靠”为主, 以“棚捋挤按”为辅;以刚发劲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刚中 寓柔,体现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锻炼原则和练法还要求:意、气、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气, 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穿。在推手中以缠绕粘随为主,“纵放曲伸人末 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在粘贴缠绕过程中,运用:“棚、捋、挤、按”等法 则,借力制动,舍己从人,听劲懂劲,发劲制敌。 杨式太极拳 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长兴,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 甫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其拳路逐渐 删改了陈式老架中原有的纵跳、震足、发劲等动作,由杨健侯修订为中架子, 又经杨澄甫一再修订逐渐定为杨式大架子,即现在广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松 自然,轻灵沉着兼而有之。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由松入柔,积柔 成刚,刚柔相济。正如杨澄甫所说:“太极拳是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艺术” 。架势有高、中、低之分。 武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 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既不同于陈式老架和新架,亦不同于杨式大架和小架,学而化之,自成一派。其动作简洁紧凑,架势虽小而不局促,动作舒缓平稳,出手不超过足尖,收时不紧贴于身,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不相逾越。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步法严格,分清虚实,小巧灵活,迈步时足尖先着地,然后再足跟着地徐徐放下全足踏平。弓步前腿膝盖不得超过足尖,后腿不挺直高拔。拳势讲究起、承、开、合,动作连贯顺遂,用内功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以“神宜内敛”,“先在心,后在身”,“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身随,意动气随,意到气到,意到力到,意力不分”,达到意、气、 形三者合一。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循规蹈矩,松静自然,独 具静态之妙。拳架虽然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又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 舒展,不显拘束。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孙式太极拳 河北完县人孙禄堂,自幼酷爱武术,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之师郭 云深,又从师程廷华学八卦掌。经多年研练,功夫深厚。后有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动作舒展园活,敏捷自然,练时双足虚实分明,全趟练起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每转身时以“开”、 “合”相接,所以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太极拳是依据道家哲学和易理建立起来的拳种。将道家传统信仰、精神、理论融合于拳技之中,是既满足武技,又兼悟道、内练、养生、怡情的道家文化流派。所以外国人称太极拳是“哲学拳”。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与道教文化体系结合的产物。由于太极拳起源于道家,它的拳理以道家思想为基础,所以老子和道家应该是太极拳的古源。老子《道德经》“不争先”“以柔克刚”“后发先至”“无为而无不为”等思想是太极拳的理论依据。太极拳的远源应该是张三丰和武当内家拳。黄宗羲、黄百家父子的《王征南墓志铭》、《内家拳法》(公元1669年,清康熙八年)中“三丰开当丹士,徽宗召之”“张三丰既精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推出张三丰和内家拳。古源和远源毕竟不是发明者和创始人。我国著名的太极拳史论家徐震先生(1898-1967)说:“考证之家,尤重取证。取证不确,其所考者,自难征信。”他通过史料分析,指出太极拳出自张三丰、韩拱月、许宣平、李道子、殷利亨,以及出自陈王廷诸说“羌无故实,其为伪托,不待深辨”。 首次以“太极”命名拳术的是太极拳宗师王宗岳。1852年武禹襄之长兄武澄清于河南舞阳盐店发现王宗岳太极拳原谱:《太极拳论》(总论体用);《十三势》(说明运用的方法);《十三势行功歌诀》(咏颂十三势);《打手要言》(说明应变的诀窍);《打手歌》(咏颂《打手要言》,说明应变的规则)共五篇。这是最珍贵的武术遗产。理论高深,精妙无比。王宗岳之前从未有“太极拳”名称。王宗岳以太极阴阳学说阐述这种拳术,表达了这种拳法理通天地,天人合一,刚柔相济,虚实莫测,无可战胜。首次指出太极拳特点:慢,不用拙力,柔,粘,随,弱胜强,小力胜大力,舍己从人,忌双重等。是太极拳界公认的经典,权威性不容挑战。太极拳界各自流派分别崇拜张三丰或陈王廷,矛盾对立的同时,却忽略、冷淡了太极拳的真正创始人宗师王宗岳,这是太极拳界的憾事!在没有新证据发现之前,王宗岳应该是名副其实的太极拳发明人和创始人。 武禹襄得到王宗岳太极拳原谱,与其甥李亦畲首先继承和发展了王宗岳太极拳论,并无私地原样公布于众。李亦畲在《太极拳小序》(1881年)中实事求是地说:“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这是太极拳不出于张三丰和太极拳由王宗岳传到陈家沟的显证。 太极拳出于张三丰的误导,最早出现在杨派太极拳谱中,徐震先生证明是杨门学人所加无疑。在王宗岳《太极拳论》原谱之后附注两条:1、“此论句句切要在心,并无一字陪衬,非有宿慧不能悟也。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狂费功夫耳。”2、“右系武当山张三丰先生之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1881年李亦畲《太极拳小序》发表时,太极拳始于张三丰之说,其时尚未盛行。2004年《武魂》第五期揭露:“据不完全统计,以张三丰为祖师的,有100多个门派,500多种套路。”张三丰是人不是神。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和李先五《太极拳》最早宣扬了许宣平“三世七”、李道子俞氏先天拳、程灵洗小九天、殷利亨后天法等四家所谓太极拳术以及张三丰传拳状况,说宋远桥、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殷利亨、莫谷声七人为友,共拜师于张三丰。张骧武、丁齐锐《太极八卦考》介绍了张三丰历代传人。以上诸说皆出自袁世凯门客宋书铭,其人略识文墨,故附会古籍,造作师承,伪撰歌谱,以自神其术。以上编造的人和事与太极拳毫无关系。 太极拳由陈王廷始创,出自唐豪、顾留馨的误判。陈氏九世陈王廷吸取戚继光《拳经》中拳式,创造108式通背长拳,故曰“造拳”。陈家沟老的拳术如长拳、短打、红拳、炮捶都与古雅玄妙的太极拳无关,到乾隆时王宗岳太极拳由东北地区发传给陈十四世陈长兴,陈家沟才有了太极拳。陈鑫言乾隆年间有一蒋把式(拳师),这正是蒋发。而陈王廷身边的蒋仆是另外蒋姓仆人,不是蒋发。 太极拳的创始人是宗师王宗岳,他发明的拳术刚柔相济、精妙无比、虚实莫测、无可战胜。武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其甥李亦畲,无私地保存和公开了王宗岳太极拳谱,使太极拳没有失传,并首先发展了王宗岳太极拳理论。杨氏太极拳始祖杨露禅的贡献是:要不是他的“杨无敌”功夫,太极拳不会成为武术第一大拳种,传遍全国,走向世界。陈王廷开创陈家沟为“少林武艺之乡”,陈长兴将太极拳无私地传于外姓人杨露禅,陈家沟从陈长兴到陈发科创造并奉献出当今人们喜爱的富有发力、跳跃、震脚、蹬踹、螺旋缠绕特色的陈氏太极拳,陈家沟和陈氏祖孙们为太极拳做出了卓越贡献。【转】山人运动祝各位身体康健,运动畅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