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19
古人描绘的美好生活,龙凤成祥,仙鹤长鸣,神鹿奔跃,日月轮回,世代不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东方文化美德几千年长盛不衰,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与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才有完整意义上的民族伟大复兴。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价值观,更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传统社会的美德教育往往最初从亲缘关系开始,靠的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幼儿从小就感受到亲情的薰陶:中华传统美德,是世代相传并不断调整和更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她既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又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她作为文化的基因,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个中国人和自己的后代。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既是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又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历史与现实相联,使民族精神真正体现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重在弘扬”、“重在培 育”,但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前提,创新才是根本,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恒动力。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仅有历史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惟有创新,才能发展;惟有创新,才能不朽。历史没有止步,创新就不应该停止,民族精神也就不会终结。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它始终是发展的、前进的。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建设和改革年代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正是这种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并顽强奋斗精神的杰出人物:林则徐、谭嗣同、瞿秋白、方志敏、鲁迅、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他们为振兴中华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推动了历史发展和民族进步,深刻地改变着时代的面貌,他们高扬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力量。汉唐气象,时代华章。与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雄健步伐相伴,一种昂扬向上、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正在神州大地激越弘扬。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肖金镇米王小学魏雪桂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他们身上有没有优秀的民族精神,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千秋大业的大事。因此,我们一定要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努力把其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的研究,结合青少年的学习、社会参与、休闲娱乐、课外活动等多层次需求,提供具体有形的服务,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心、宽容心、诚信之心以及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与、奉献、仁爱、尚义、敬业等公共精神和公共美德。同时,还要注意从小培美学生勇于担当责任的意识,友爱互助的团结意识和坚毅自信的强势人格。要教育青少年学生善于面对困难和危难,在困难和危难面前,要不仅不怕,还要能从内心激发一种力量去战胜困难和危难。这就不仅要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浩然之气,还要培养其处变不惊,知难而上的坚强品格。一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正是一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的绚丽诗史,在这个历史长河中,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出现。在我们宏伟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英雄人物、英雄事迹也是层出不穷的,在他们的身上真正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美德和社会公德,也张扬着浩然的民族正气和民族精神,这些是我们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生动教材。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历史上的正气人物、正气故事来教育青少年学生。特别是要善于运用我们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代培养起来的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来教育青少年学生。这些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培养出来的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我们应该将其归纳整理,写入教材,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长期不懈的教育,只有不断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并用它来哺育下一代,我们的民族振兴才会有希望。 
元宵时节,灯是最让人难忘的,那色彩丰富的灯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的习俗。灯,凝集着古代的智慧,我最喜欢的就是“海盐滚灯了”:在海盐长川坝一带有着那令人赞不绝口的滚灯节目,谁会知道那灯还能与人翩翩起舞呢?不过,你看那托举、腾跳、侧手翻、倒立、窜扑、叠罗汉等高超动作连成了一个个神奇的故事。你看那是刘海撒金钱,那是仙鹤生蛋,那是我最喜欢的众星拱月,我看见那个金灿灿的灯在舞艺高超的人的手上,充满了神力,短短的一转眼,那灯从那人的脖子上照到了腰间,是那么的璀璨啊!当然,海宁陕石灯彩展也是颇负盛名的,那火树银花、流光溢彩的灯真是美啊。展示了灯的另一景观。当然,桐乡乌镇的走灯颇负习俗的,男女老少沿街自南而北走过每座桥,从心中许下新一年的愿望,真让人温馨啊。我喜欢嘉善余姚一带的“走马灯”,用竹扎成的马灯在慢慢地走着,照耀着黑暗中大地的一寸土地,表演的人拿着庞大的灯,向人们表演了许许多多的故事,最好看的是《白蛇传》和《三国演义》了,马灯队每到一家,倍受着欢迎。我拿着灯,又一次次想起了古人的智慧。灯,让黑暗中充满了光明,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心房;灯,让文化更加辉煌,传统得以延续。每到晚上,我就会想起灯,想起灯下的文明。怎么样!元宵节的灯是不是很有文化韵味呢?
写此类作文最好有相关的作文素材,或者有 相关范文参考,这样 写起来就 得心应手了!为您推荐 顺溜作文网 10万条免费作文资源,不用注册即可浏览下载。您肯定能找到你所需要的作文资源!!!
“文化”作文,你是否浪漫依然近年来,一支以古典的方阵,熟悉的名人,新编故事或故事新编为特点的作文异军突起,高分频出,并被美称为“文化作文”,似乎与时下流行的“文化散文”颇有些渊源。 且看一些知名之作。2002年湖北考生《昭君的选择》、《陶渊明的烦恼》;2003年湖北省高考满分作文《孙悟空下岗记》、《宝钗鸣冤》,河南优秀高考作文《李白的泪水》;2004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苏轼的赤壁》;2004年重庆市高考六篇满分作文,除《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外,其余五篇均为文化作文;2005年四川省五篇高考满分作文均为文化作文…… 仔细推敲,不难发现,这里面更多的作文是造出来的。800字的作文,搞成几个段落,每个段落拿一个古人来说事,引上几句名言,用上几句华丽词藻,发几句感慨,搞上一些排比句,便大功告成,真是从此不怕考作文!且不说这中间多少张冠李戴、“关公战秦琼”式的笑话,单就这种作文从少数省份蔓延到全国,从高考蔓延到中考的趋势看,从其对日常作文教学的影响和中学生精神成长的扭曲来看,实在到了令人忍无可忍的地步了。 这些所谓的“文化作文”完全可以平地起高楼。例如,一篇名为《独上高楼》的满分作文文章是这样写李白的: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 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笔者注:余光中诗句)。 你看,文中有几个字是学生自己的?这简直成了另类的古诗文识记。 那么,这类作文会不会因为材料用尽而自然消亡呢?不会的,写完了王昭君,还有李清照、杨贵妃、刘兰芝,实在不行就写潘金莲;写完了屈原、司马迁,还有苏轼、苏武,实在不行还可以骂秦桧;写完了秦汉写盛唐,写完了宋元写明清,实在不行就写现当代。再不行,还可以冲出国门,寻找世界名人。 我想:造成文化作文这种怪胎的原因,首先是高分的yh,几年来铺天盖地的高考满分作文很多都是这种类型,难怪考生趋之若鹜;不可推卸的是,我们一些教师也在其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某“高考满分作文速成班”的老师可厉害了,他们能把满分作文《苏轼的赤壁》整成《屈原的汨罗江》、《项王的垓下》、《文天祥的零丁洋》……把《永远的苏武》变成《永远的谭嗣同》《永远的秋瑾》……几个月的训练下来,学生成竹在胸,随便什么题目,他们都能应付自如。北京某特级教师在回答记者关于考生如何准备2006年高考作文时,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有一个学生去年参加高考,他特别喜欢柳宗元,读了很多柳的诗歌,大概父母在晚餐的时候也和他聊柳宗元。这个孩子高二时候作文就尽量写柳宗元,高考这篇作文他根本不用思考,任何话题都写柳宗元,一定会写好,他去年高考作文是满分。” 更有趣的是,他们也能解决写作中的撞车问题。老师早就分工好了:我专攻谭嗣同,他专攻康有为,她专攻刘姥姥(没用过的古人越来越少了)。好事者还提供部分可能撞车名单,可谓殚精竭虑。 这还是作文吗?这还是新课标下的语文作文教学吗? 不过,类似的文章看多了,也是会产生视觉疲劳的,这种作文已让阅卷老师生厌。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说:“2006年的高考作文中,项羽、司马迁、王昭君、岳飞、文天祥等等,不断登场亮相,几乎是一种画面,一种腔调,令人疲倦。”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于是想到了棒杀这类文章。不过学生们也是很可怜的!学生们也知道文章的生命在于真实,文章应来源于生活。可是现在学生的生活又如何?每天起早贪黑,暑假和寒假变成了月假和年假,月假和年假作业多得还不如不放假……现实生活的材料匮乏,老师也只能帮着他们闭门造车,于是掏老祖宗的兜成了最好的选择。 看来,这不只是一个作文写作的问题了,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