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wdwxx111
时至今日,物欲横流的中国,文学似乎正逐渐走向没落。老一辈的作家零星点点,经典之作无人问津。去书店逛一圈,摆在首架上的大都是有着精美包装的、由某某“著名”作家写的鸿篇巨著。现在中国的文学,可以说是前浪已经死在沙滩上,而后浪连个鬼影都见不到,有的只是小水花。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有的功底雄厚,有的理义深刻,有的气势磅礴,有的意境深远,抑或兼而有之。而流行文学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差得不是一星半点。所谓流行,就是找些时下热门的题材,极尽渲染或文藻之能,将其改造得符合大众口味。在我看来,流行与经典的最大区别,就是作者究竟是为谁而写。中国历史上许多作家、诗人,性格多有点古怪。狂放如李白,忧国如杜甫,伤怀如曹沾,自怨如海子,还有鲁迅之类的愤慨难当。作家能写出经典之作,都是将自己的人生经历或压抑的情感全部喷薄而出,用心血写就名篇。他们的作品有着刻骨铭心的个人印记,是精神能量的释放。而反观当下流行之作,大部分都是为了迎合众人,沽名钓誉和赚取钱财为目的。其中差距,实在明显。 作品应为自己而写。这才是作家们需要贯彻的不二准则。虽说,一部佳作还需引起读者的共鸣。但若写作之时首先考虑的是读者的想法,却把自己给丢了,那么于人于己,再写下去只不过成就一段悲剧罢了。 现在我们看一些流行文学,有时候也会喜乐不由己,因之或哭或笑,或悲或怒。但这除了说明作者叙事抒情的手法不错以外,并不能说明其他问题。所谓经典,即使在文海中沉浮飘荡上千年,依旧能给人感动。至于流行,或许转瞬就忘。 但经典却还是脱胎于流行的。经典都是曾经风行一时的流行作品。但正如老师曾说的,流行的总是不好的。当一部作品不流行的时候却仍能为众人熟知,此刻它才能成为经典。 我们现在总喜欢阅读流行作品。只作无聊之时消遣尚可,倘若一天到晚爱不释手,那只能说明自己是目光短浅了。 其实不用说什么,在时间公正的裁决下,一切优劣胜负早成了定数。强者自然立于高处令众人景仰,而弱者,则注定被人遗忘。 
不好意思,我只有材料。 高考满分作文与历史文化名人司马迁 司马迁(前 145或前 135前87?),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太初元年(前I04),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人物事略】 少年司马迁 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司马迁10岁起诵读《古文》并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渊源久长的家学对他后来治学道路有深刻的影响。后随父去长安,同当时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同、董仲舒学习《古文尚书》和《春秋》。19岁为补博士子弟。 游历天下 20岁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他的足迹到达会稽,访问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范蠡眨舟的五湖:到达淮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刘邦、萧何的故乡:到过大梁,访问夷门,并考察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楚,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过薛地,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的家乡。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临危父命 司马迁的父亲病危时,拉着儿子的手,流着眼泪对他说:“……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接着做太史,千万不要忘记我一生希望写出一部通史的愿望。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不要忘记啊!”这一番谆谆嘱托极大地震动了司马迁,他看到了父亲作为一名史学家难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也知道父亲将自己毕生未竟的事业寄托在白己的身上。 修著历法 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以太史令身份和中大夫孙卿、壶遂及历官邓平、落下闳、天文学家唐都等二十余人,改革历法。经这批专家通力合作,反复计算、选择,终于在这年五月制定出新历,这就是著名的《太初历》 仗义执言 天汉二年 (前99),李陵出征匈奴时被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武帝大怒,文武百官也大骂李陵投降可耻。司马迁辩言:"李陵转战千里,矢尽道穷,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虽投降,尚属情有可原。臣以为只要他不死,他还是会效忠汉朝的。"盛怒中的汉武帝听了司马迁这番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护短开脱,把他投人监狱,并处以腐刑。 忍辱负重 不幸的遭遇,尤其是腐刑,使司马迁精神受到极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杀。但他想起了父亲的遗言,又以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韩非等在逆境中发愤有为鼓励自己,终于以惊人的意志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经过六年的囚禁生活,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巨著一一《史记》 史书体系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体例。何谓纪传体呢?纪,指本纪,即皇帝的传记:传,指列传,是一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传记。在《史记》中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创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学方法。司马迁创造性地把这五种体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 开综合纂史之法 《史记》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史记》第一次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从而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 【名家点评】 (宋)苏辙: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明)茅坤:浑浑噩噩,如长川大谷,探之不穷,揽之不竭,蕴藉百家包括万代者司马子长之文也。 白寿彝:如果说司马迁也有毛病的话,那就是他很粗放。但他的粗放正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生命力,体现了汉武帝那个时代封建社会蓬勃发展的活力。 鲁迅:(司马迁)发愤著书,意旨自激?…¨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圃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 郭沫若:龙门有灵秀,钟琉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比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李泽厚:司马迁继承和发扬了屈原的美学思想,突破了儒家"一怨而不怒"的传统,表达了一种强烈的反抗性,批判性和来自人民(主要是西汉时期发展起来的城市中较下层的白由民)的古代浪漫主义的英雄气慨。 【 素材运用】 话题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材料加工: 独自踯蹰在冰冷的寒夜,你是否在为遭遇挫折而痛苦不堪:徘徊于夜色仍明的街头,你是否在为生活的不顺而将痛苦放大?…¨其实人生中挫折与痛苦时常有之,但调整好心态,以正确的方法面对挫折与痛苦,才能快意人生。身受腐刑的司马迁,生遭尽世人的白眼,死无颜面对己逝的宗族,他的挫折足可以放大内心痛苦郁郁而终,但平静的心境与坚强的意志使其由一介匍匐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个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史记》永表后世。(2004年黑龙江高考优秀作文《一蓑烟雨任平生》节选) 话题2:转折 材料加工: 有转折的风景是美丽的。便如黄河般百丈九回的浩荡、密林的蜿蜿蜒蜒的神秘、山峰曲曲折折的奇伟,都是转折造就的。更有那"山重水尽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带来的惊喜与顿悟,也都是转折的妙处。 如同奇风秀景,有转折的人生才是精彩的。转折带给人的不仅仅是生活状态的改变,更有对意志、生命力和对真理认知的考验。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就是由无数个转折谱写的。中华五千年的多少英魂,就是由无数转折造就的。 司马迁握着那杆沉甸甸的铁笔走来。他那依然矫健的身姿,依然从容的步履,丝毫没有带着对那次人生转折的沧桑与苦痛,他轻轻耳语:"是转折赐予了我勇气。"有些惊讶,那种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屈辱竟没能在他身上留下一点痕迹?不,留下了,留下了灿烂辉煌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我明白了,如若没有转折,司马迁恐怕还不知道自己修史的决心竟有如此之大,是转折赐予了他执著。转折是如此神奇。(2003年高考北京满分作文《转折》节选) 话题3:心灵的选择 材料加工: 作为社会意义上的人,我们无可避免地要面对选择的考验。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要想彻底抛弃选择,恐怕谪仙人李太白都得摇头叹气道:"噫吁唏!难于上青天也!"可见,要先学会选择,之后才会懂得自下而上的立世之道。 我的脑海中走出一位头发花白而嗓音纤细如丝缕的老头子,这是谁呀?司马迁。老司马当年不过替李陵说了一句公道话,不想拂了圣听,挨了武帝一刀子。司马迁告诉任少卿说"每念及此,未尝不发汗沾衣也。"他想到死,一了百了,也想到老父亲的临终遗言。终于,他选择了含垢隐忍,写一部"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大著作。司马迁的选择给那些稍遇挫折就 "临清流而赴死"的人上了生动一课,他活生生地让割睾丸的利刃变成接生《史记》的手术刀,其化害为利之术,良足谓今古奇观。(2002年高考河北优秀作文《发自心灵的选择》节选)
走着走着,不经意间我们的08就要成为历史了,这一年,我们经历了太多,有欢乐,有忧伤,或让我们沉浸在痛苦里不能自拔,或让我们在荣誉前兴奋不已。我们回首时发现,过去的一年,总有或多或少的事件影响了我们,让我们历久如新,总不能忘记。看了刘红波先生盘点的中国十大文化事件,于是忍不住自己山寨了一下标题,就刘红波先生的盘点,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08作家富豪榜 关键词:富豪榜轰动 文学出路 责任 默客云:08作家富豪榜的第三度发布,再度引起轰动,我们且不去讨论这个排名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单就其被各大媒体争相刊发在头条的重视程度来看,富豪榜正在引领一场文化风暴的降临,人们在感叹之余,也颇有非议,更多的是人们的疑惑,更有众多的人们在问:中国的文学出路将走向何方?现在的文人应该为文学的发展尽到什么样的责任呢?看来,文人们可谓任重道远啊。 在人们的眼里,作家似乎已经成为清贫的代名词了,印象里,历代文人似乎都过着极其拮据的生活,曾经有多少靠卖文卖字为生的文人让我们感慨,以文博取功名的终究若凤毛麟角。当今的社会,我们依旧可以听到、看到很多优秀的文人过着拮据不堪的生活。对于08富豪榜的出炉,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新时代下,我们如何发展我们的文学呢?中国的文学出路到底在那里呢? 二、余秋雨含泪 关键词:死后 菩萨 人格水平 默客云:08年的中国,12是一个极其沉痛的日子,短短数秒钟之内,数万的同胞生命在瞬间被吞噬了,12的汶川,震痛了整个华夏大地,震痛了亿万炎黄子孙的心,这个春天变得有些冷,冷得让我们撕心裂肺。而余秋雨因6月5日贴出博文以“死后会成菩萨”等观点劝慰失去亲属的灾民,则遭遇了文化界的口诛笔伐,当然,也不乏有有挺余秋雨的声音,赞同者认为余秋雨“又一次展现了优秀知识分子的人格水平”,反对者则认为余秋雨在“死者身上跳舞”。诚然,余秋雨怀着悲伤的心情作文祭奠同胞亡灵无可厚非,举国悲痛的那一刻,需要文人的呼唤,需要文字的力量团结炎黄子孙众志成城,受灾的同胞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同样也需要精神上的支持。可是,余秋雨的行为,很生动的给中国的文人墨客上了一课:历史发展到今天,作为文学的领军人物,应该如何选择自己在正确的时间地点、发表正确的言论,不至于误导公众。 三、王兆山鬼文 关键词:纵做鬼,也幸福 默客云:6月6日《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发表山东作协副主席王兆山的“坟墓颂歌”很快就天下传诵。全文如下“《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天灾难避死何诉,主席唤,总理呼,党疼国爱,声声入废墟。十三亿人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银鹰战车救雏犊,左军叔,右警姑,民族大爱,亲历死也足。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王主席的“纵做鬼,也幸福”真可谓惊世骇俗,很快被冠以“鬼文”的美称,我们不禁要问:难道一个人死于地震他会感到幸福吗?生命的珍贵在于它仅有的一次,一个人的生命都没有了,他还会盼着在坟墓前有电视屏幕,以鬼的身份为中华健儿摇旗呐喊吗?这种不负责任、漠视生命的文风,再度激怒广大网友,纷纷要求将王兆山逐出作协。王兆山的不负责,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在余秋雨博文风波未息之时,又一次引爆文人该对文学、对公众所肩负什么样的责任的大讨论。 四、谢晋谢幕 关键词:时代有谢晋,而谢晋无时代 默客云:《芙蓉镇》《牧马人》《天云山传奇》《高山下的花环》等等,谢老的作品令无数的观众无不唏嘘落泪,2008年10月18日,,谢老在故乡浙江上虞逝世,终年85岁。谢老的离去,是中国电影届的一大损失。有人说,如果把二十世纪分成前后两半,要举出后半个五十年中影响最大的一些中国文化人,那么,即使把名单缩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谢老。二十世纪,电影是不容置疑的文化强者,一部优秀的影片上演,往往成为一种全民的节日,而谢老,正是这种节日的执掌者。有句著名的话一直被人传诵着:“时代有谢晋,而谢晋无时代。”这是活着的谢晋赢得敬重的根据,也是谢世的谢晋引人们无限怀念的理由。 而就在谢老尸骨未寒的时候,娱乐圈某知名“大嘴”便对谢老开始炮轰,在其博客里大放厥词,声称自己掌握谢老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炮轰事件之后,国家广电总局传媒机构管理司司长任谦出面代表官方谴责该“大嘴”,而该“大嘴”不但不承认错误,紧接着又在博客撰文表示将起诉广电总局。该“大嘴”恬不知耻的丑恶嘴脸,引爆了网友、媒体对职业道德的大讨论,让我们在很长时间里纳闷:这个时代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谢老的离去,也让我们记住了娱乐圈里的“*大嘴”。 五、何三坡百万诗集 关键词:史上最牛诗集 默客云:今年6月底,何三坡的诗集《灰喜鹊》出版所引起的诗歌界震动。这本诗集定价98元,被称为“史上最牛诗集”。何三坡公开叫喧:“我的诗集不卖给穷人,因为他们买不起;我的诗集不卖给商人,因为他们看不懂;我的诗集不卖给那些没有灵魂的人,因为他们看了也是白看。最该买我诗集的人是大学中文系教授、讲师、研究生、本科生。一个连诗歌也欣赏不了的家伙,就不配呆在大学里。”何三坡的这番话,不禁让我们想起这样一句话:现在的人,只要会写字,只要会把几个字排列起来分分行,就可以称之为“诗人”。何三坡一席话给了那些还在做“诗人梦”的人一记狠狠的铁拳,因为诗歌是写给那些“买得起、看得懂、有灵魂”的人看的,这也无疑在告诉我们,他的诗歌最具有“灵魂”,因而才会标出汉语诗集的第一高价,因而才成为汉语文学“史上最牛诗集”。但是,无论何三坡如何去标榜自己,有一点我们不能否认:高价不一定买来高贵。最终你的《灰喜鹊》会不会成为金凤凰,不是你个人说了算的事情,它的何去何从,最终命运掌握在读者手里。 六、作协主席擂台赛 关键词:作协主席网络写手 默客云:网络和传统作家一直有些“格格不入”,然而,9月20日,由原创文学网站起点中文网主办的“全国30省市作协主席小说竞赛”,让两者之间由了亲密的接触。参赛则是由全国30个省市作协的主席或副主席组成的“豪华阵容”。 说起来,平时文学爱好者对这些主席们多是高山仰止,从不知道这些主席们的底子有多深,水平到底有多高,这场擂台赛的上演给了我们一个大开眼界的机会,用句流行的话,这次擂台赛,就是818你们的功底。且不说主办方起点网的目的是什么,但是,最终PK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据《天府早报》调查,主席们的点击率遭遇惨败,擂台赛炒的最热的一周,阅读量不及当红网络小说的的1/15。看到这样的结果,我们开始犯嘀咕了:是主席们的文笔欠佳,还是当代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我想,结果是不言而喻的,正是因为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导致这只能够结局的出现。从另一个方面,是不是也折射出文坛的浮躁,看似处处喧闹,却是虚伪的喧哗,当一切沉寂下来的时候,注定了是消散的云烟。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一个长期枯燥寂寞的过程,最终为我们传唱的,还是淘尽砂石的黄金。 七、韩寒舌战主席团 关键词:作协主席 80后写手 默客云:9月中国的文坛可谓是多事之秋,就在作协主席们下上与网络写手公开摆擂台赛之时,河南省作协副主席郑彦英先生的《从呼吸到呻吟》作为第一剑摆好姿势、站稳马步等候进攻,结果一下子被80后写手韩寒拦截,一枚《领悟》暗器击折剑身,并被韩寒鉴定为郑先生深深领会网络“标题党”之精神。并且说“标题党也是党,无论何时何地,都在领悟党的精神,这就是职业作家的职业风范。”郑先生不得已以《人不能无耻到信口雌黄》最为防身法宝以避其害。韩寒是一只什么鸟?以至于很多人要冒充是他的爸爸,声称要掐死他,然而,就是这样一只口无遮拦、信口雌黄的鸟搅动了本就不平静的中国文坛。 9月的风逐渐变凉了,本是一个秋实满野收获的金色季节,却因为一场口水战把这个秋天演绎成文坛真正的“多事之秋”。 八、茅盾奖七年之痒 关键词:茅盾文学奖广遭质疑 默客云:四年一度的茅盾文学奖10月27日晚鸣金揭晓,新鲜出炉的四部获奖作品分别是:贾平凹《秦腔》、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麦家《暗算》、周大新《湖光山色》。这四部获奖作品是从24部入围终选的作品中经评委投票产生的。作为代表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已经颁出6届了,似乎每一次的颁奖,都是饱受争议的,自然此次也不例外,不少人认为,本届获奖作品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还有评奖机制的局限性本届茅盾文学奖的权威性打了折扣。 我敢说,在得知结果之前,多数人是对作品不甚了解的,甚至没有看过作品的占绝大多数,茅盾文学奖的指导思想有这样一条“遵循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这也难怪有人质疑本届获奖作品的权威性,既然是为广大人民服务的文学作品,在众多人民尚未读到的情况下稀里糊涂的拿到了大奖,对此,国内不少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有人甚至斥之为白痴奖。 九、中华文化城 关键词:300亿文化标志城 默客云:3月9日,全国政协委员孙淑义的《加快推进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大会发言掀起轩然大波。同是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戏剧家协会法人代表侯露立场鲜明地指出:“我是纳税人,我反对用我的钱去盖这样的东西,借文化名义大兴土木!”很多与会委员也被文化标志城的巨额投资震住了。 确实,如侯露代表所说的,借文化名义大兴土木的事情几乎处处都可以看到,民族文化是需要弘扬,但是,一种文化的弘扬并不是靠你修建一些所谓的标志性建筑就得到了发扬,民族的一些精粹文化,在以前也没有建立什么标志,不是一样得到了传承,不是一样广为流传吗?在我们需要抢救性保护民族文化的时候,花钱再多,民众也会予以理解,但是仅仅建设一座“文化城”就代表了对民族文化的弘扬,想象是多么好笑的事情。诚如文化界一些认识指出:如果这样都可以的话,我们买一艘国外制造的航母那中国整个海军的实力不都上去了吗 十、诗人之死 关键词:29岁诗人吾同树家中自缢 默客云:据《文化周末》介绍,今年29岁的吾同树,原名曾桓开,1995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在《诗刊》、《星星》、《鸭绿江》、《北京文学》、《作品》等数十家全国性报刊发表文学作品500余篇(首),被《诗刊》评为“2007年度中国20位最具活力青年诗人”。就这么一位极具才华的青年诗人,却于8月1日,在其东莞家中自缢,令诗歌界扼腕叹息。朋友们猜测,导致吾同树自杀的原因可能是他的一次生病和供房压力。吾同树去年在买房后曾写过一篇关于房奴的文章,他在文中透露,向各方借钱凑够了首付10万元按揭买了一套房,他和女朋友需要每月支付银行2000多元的按揭款。吾同树失业之后,女友的工资仅够支付按揭,加上生了一次病,生活愈发显得窘迫,“他走的时候,身上只有200多元现金,卡上剩下的存款也不到3000元。” 于风风光光的08作家富豪榜上榜的作家们不同,吾桐树栽下了梧桐树,却没有引得凤凰来,在这个生存压力极大的社会里,诗人多愁善感的心竟是如此的脆弱、如此的不堪一击,吾桐树的自缢,不管是诗人之死,或者是“房奴”之死,都让人感到有些悲壮、有些无奈。人们说,诗人是孤独的,也是因为孤独,才产生了让人内心产生共鸣、震撼的诗歌。当孤独成为诗人的杀手时,我们只能扼腕叹息,当窘迫的生活逼使诗人走向绝路的时候,我们除了心酸,还有什么呢?(好像有些文不对题,但我觉得还蛮有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