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hao1223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作文是用文字或口头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活动,是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综合训练的重要方式,也是发展学生智力、创造力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创造性的作文训练,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进行积极创造性思维,用新方式表达新思想,直抒胸臆,从选材立意上除旧布新,丰富内容和深化文章主题。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素材,丰富作文同容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学生作文训练,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直接参与各种活动,获得第一手资料。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范围有限,教师的作文教学只囿于课堂,习惯于“教师命题,学生‘榨文’,课上完成”的传统封闭式教学模式,学生作文往往陷于无米下锅的尴尬境地。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作文,则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物、事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作文素材。例如指导作文《可爱的春》,绝大部分学生的记忆只停留在一片朦胧的绿中,而忽略了春天里人与动物特有的神态和心情以及娇嫩灿烂的百花、翩翩起舞的飞蝶等细节。于是我找来了《昆明世界博览会》的录像,放映出一个个精彩的特写镜头,跨越时空,启发和诱导学生重返春的世界、花的海洋中搜寻和提炼典型的作文素材。这样一篇篇情真意切、视野广阔的作文便十分流畅生动地写出来了。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观察,启发思维,指导方法 由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尽管他们在生活中随时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但往往被随意性的情绪性所左右,甚至对周围大量的人、物、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更不懂得如何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积累素材。因此,他们平时接触的许多事物在脑海中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作文时就无话可写或写不具体。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若能运用投影或电视录像辅助学生作文,就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事物,启迪思维。学生便可发现生活的奇光异彩,写同具体生动的作文。 有一次进行有关元宵焰火晚会的作文训练。在课堂上讨论时,许多学生根据回忆兴高采烈地议论:“元宵焰火晚会真好看,场面地壮观好热闹啊!”显然,学生对元宵焰火晚会的印象是笼统、不具体的,仅知其外在的形式,却不懂将壮观热闹之美引申到家乡新面貌之美,从而使主题得到升华。于是通过元宵焰火晚会和家乡的现状与历史的录像,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条件,因势利导,提出四个问题:“元宵焰火怎么好看?”“一个个冲天的烟花象什么?”“焰火晚会不同的章节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元宵焰火晚会体现了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哪些巨变?”如此引导学生去观察,启发他们积极思维,使他们对眼前的反映变得深入具体了:“冲天的焰火犹如蛟龙出海,猛地窜向夜空。”“半空中炸天的焰火花团锦簇;流线型的烟花又象一群舞女,正随着优美的乐曲翩翩起舞。”“丰富的文化生活,体现了家乡物质文明和精神风貌的日新月异。”细致的观察带来了学生具休的描写,不同角度的观察产生了不同的形象创造。美学的渗入使学生的作文初具文学之美。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想像作文 想像是人在大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它是创造性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因斯坦这样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进行作文训练时,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直观性,把学生带进一个创造发明的百花园。 作文课上,我把一张照片通过展示台投放在银幕上。上面是一条河,岸边停着一只小船,岸上是一棵树,整幅图画笼罩在一片金黄色中。学生据此放飞想像的翅膀,各抒已见。3分钟的思考和讨论时间过后,一位女生首先走上讲台,她把这幅摄影作品描述成一首好似“小桥流水人家”般的散文诗。紧接着,一位男生走上了讲台,“我的作文题目是《两棵树》”。同学们都楞住了,明明只有一棵树呀!但这位男生却不慌不忙地说:“岸边有一棵树,水里有一条船,它曾经也是一棵树。”这时,教室里突然变得十分安静了。他接着说:“一棵曾经与岸边那棵树并肩挺立在一起的树,有一天,它被造成了一条船,出去漂泊。终于,它带着满身的疲惫回来了。而岸边的那棵树等啊盼啊,腰都等弯了,虽然它们不能再并肩挺立在一起,却彼此默默相望着。”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片掌声,视觉的形象美在学生的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实践证明,利用音像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作文训练,不仅有效地激发学生想象说话、想象作文的积极性,而且加强了学生即席发言、体态语、表演等口语交际能力。此为范文,提供思路楼主只要写出自己的切身感受一定是一片好作文加油!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将主要体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全方位更新观念,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
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我国未来人才的保障。1、创新思维的实践性体现为它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意蕴。坚持创新思维,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只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发挥其改造实践的伟力,才能“创造些新的东西”,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创新。2、重视创新思维是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马克思、恩格斯特别重视创新,他们指出,“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即马克思主义者要依据实践的变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推动人们的思维“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最终实现思维创新。扩展资料: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一是溯本创新法,就是从追寻事物本质中创新认识,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根本上把握事物及其发展规律。二是全局创新法,就是从全局着眼,全方位、立体化和多角度地分析事物,从而得出对事物的科学认识。三是正反结合创新法,就是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谋划现实和未来。历史是现实和未来的一面镜子,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人们从“文明衰落所造成的痛苦中学得的知识可能是进步的最有效的工具”。这里的“进步”,即是指在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实现的“创新性发展”。
我有幸参加了由教学处组织的关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培训。本次培训内容丰富,系统介绍了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列举了国内最早进行课程改革的学校,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受到很大教育,感受很深,对自己的职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思考针对我们学校目前的条件,我们应该怎样使自己的专业建设跨上一个高度,办出自己的特色,以促进课程改革的全面进行,确保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现结合培训来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对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一、 我对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的认识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认识到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是“以企业调查为前提,加强专业建设;以岗位目标为目标,找准人才培养定位;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以工作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开发“理实一体化”的新课程;以技能为核心,整合对应知识;并在职业情景中把“学会做事”的工作标准落实为“把事做好”的教育标准。 二、 我校在课程改革上存在的不足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意识到国家为什么把职业教育提到现在的重要地位,因为职业教育离社会最近,离经济最近,是培养社会迫切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而且作为职业教育,目前的教育理念必须改变,要改变目前的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和实践分离的教学模式、应该遵循人的认知学习规律,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但是目前我们的教学方式距离教学做一体化的距离还比较远,这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教职工思想观念上还未改变,还需要广泛深入的学习和宣传教育,许多人消极观望或不愿意改变已经熟练的教学方式。 第二,目前实训基地设备不足,设备状况完全与现有的施工技术脱节。 第三,师资队伍素质较差,很多年轻教师没有工程实践经历,实验室缺乏先进的 科研设备,科研能力不足,缺少一些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工程项目,教职工的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更加影响教学,影响毕业生质量和产学研合作。 第四,产学合作困难重重,要想实现合作,必须具有双赢的运行机制。因为没有先进的科研设备和过硬的科研队伍,社会影响力 和认可度不足,对企业没有引力,很难实现真正的产学研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