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di1994
关于孩子的培养和教育,我和狼哥一致认为,孩子长大是否能成才最关键就是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 孝敬父母:要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要从小事入手训练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只有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到社会中,才有可能做到关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对祖国的忠诚。 诚实、诚信:让孩子理解诚实的含义:在孩子4岁之前就要告诉他什么是假装的,什么是真实的,这点很重要,万万不可以让孩子养成说谎的坏习惯,教育孩子要敢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以身作则很重要:父母是孩子模仿最多的人,所以要为孩子树立诚实的榜样。 有责任心:责任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任务,锻炼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鼓励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终,鼓励孩子勇敢地承担责任。 会体谅别人:把孩子培养成拥有体谅他人之心的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自身要以体谅之心温和地对待孩子。培养体谅之心的两个条件:其一是妈妈充分地接受孩子在身体上的撒娇,孩子因此而获得情绪上的安定,把妈妈作为"心中的基地"加以信赖。其二是有意让孩子觉察到对方的为难情绪。而且,当孩子做了令妈妈感到头疼的事情时,首先不要训斥,而是用情绪向他"诉苦"。 俗话说'近赤者红,入墨者黑。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每天都在用最精细的眼神观察着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们模仿着、学习着,往往在你还没有觉察的时候,你的言行举止已经给 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潜移默化。对孩子不能过于迁就、溺爱,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性和协调性;让孩子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让孩子明确学习的目的,还要培养孩子的坚持性;让孩子做事情能够持之以恒有始有终,对孩子要多鼓励多表扬,孩子做错事了,要说服教育积极引导,不要训斥打骂孩子。培养孩子的自制能力;从 孩子生活习惯方面入手,先提出小的要求,让其通过不大的努力就能完成任务,久而久之,就会逐步地学会控制、约束自己的行为,去完整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培养孩子的情趣 ;让孩子玩一些色彩鲜艳的玩具,玩水、沙子、泥巴、气球、各种纹理的布,通过感觉刺激大脑的发育,增加对色彩的敏感度。经常带孩子去户外、去公园、去游乐场,让孩子在草地上摸爬滚打,玩平衡木、玩球、在音乐中手舞足蹈,增加身体的协调性。让孩子观察一朵花、一片叶子、一颗星星、一只昆虫,愉悦身心,使得孩子对大自然里感兴趣,才能成为有情有趣的人。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多动手折纸、用筷子夹豆子、撕纸张、剪纸线、拆装玩具等游戏,可以通过小手指的运动,促进脑的发育。让孩子多听音乐,看一些插图精美的图书,看些动画片、电视,在游戏中快乐地学习。 
【英盛观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一出生下来,父母就和孩子在一起,孩子的语言文字学习、心理思想态度、行为举止习惯的养成都受到父母的熏陶和感染,其影响作用是非常大的。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更多杂文阅读欢迎访问YJBYS文学网。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篇一: 家庭教育是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其实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的全部生活始终与家庭小集体有密切的联系。在家庭中,随着社会进步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更突现家庭教育的重要。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一出生下来,父母就和孩子在一起,孩子的语言文字学习、心理思想态度、行为举止习惯的养成都受到父母的熏陶和感染,其影响作用是非常大的。但是,有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因此,做好家庭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 第一:家庭环境影响孩子的成长。因为环境因素有广泛性、经常性、自然性、偶然性的特点,所以,孩子会受到种种影响。尤其是自发性的特点,它有与教育相平行的影响,也有与教育相矛盾的影响,这时孩子的身心发展有时可能是有利的、积极的,有时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所以,不能低估环境因素的作用。 有的孩子在家庭影响下,可以较早地显示某些方面的特殊才能。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古代曾有“孟母三迁”,从“其舍近墓”到“迁居市旁”, 最后徙居“学官之旁”,终于使孟轲在学官的影响下,成为学者。这说明人们很早就重视环境影响人的作用。 第二: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孩子的真正“启蒙教师”是自己的父母!教会孩子做人是孩子成长的首要条件,在孩子们用询问的眼光注视世界,同时,认识着世界的时候,在他的眼中最常见到的,是父母,父母的言行正表达着他们自己的人生态度。 父母最先总是被孩子无条件认定的,于是并无意识的,但模仿对象就由此确定了。因此,作为家长事事必须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以堂堂正正的人的形象,留在孩子心目中。 堂堂正正的人应该是一个正直的人、有责任心的人、言行一致的人、守时惜时的人……那种贪婪、自私、斤斤计较、欺善怕恶、吹牛、违犯法纪、缺乏爱心的是最损害形象的,一旦印入孩子心中,不但难以磨灭,而且还是今后和父母产生情感障碍的潜在诱因。同时,又常是导致孩子自悲、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病态心理的原因之一。 另外,还要敢于在孩子面前认错,那种认为认错就意味着降低威信,于是强词夺理硬辩,甚至以打驾手段镇住孩子的作法是最愚蠢的,最失诚信的,在孩子心理会刻下失望、伤心和轻视。因此,要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做好孩子的“启蒙教师”。 第三:父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影响孩子的成长。现在的父母大多忙于挣钱,为自己的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会忽略了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 有些父母可能简单的认为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有最先进的学习工具就是对教育的投资。其实不然,父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仅仅是一些物质的简单投入,而更多的包括对孩子心理的关爱和呵护。首先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遵循孩子心理发展规律。 其次,在生活中要教育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既不自轻自贱,也不自骄自傲,这样才能正确地为人处事,否则孩子就会片面地认识别人,过高地估计自己,遇到事总感觉不顺心,不是嫉妒别人,就是烦恼、愤恨,被一些不健康的情绪所笼罩,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快乐。 要培养孩子的自信,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自信的基本点是相信自己有力量完成某项任务,即使这项任务带有挑战性,自信心来源于获得成功的体验和父母的教正方式,欣赏孩子,是每个父母对孩子都应该有的基本态度。最后,要教育孩子正确面对失败与挫折。世界上,没有一条缀满鲜花的路铺在孩子面前,只待他去收获一个又一个的果子,去体会种种成功的欢乐,谁也躲不开那生活中必然会有的失败和挫折。 总之,孩子的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个人能够承担的责任。家庭教育对孩子习惯的养成、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成绩都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孩子的成长,不是只靠学校制度的约束、老师教学的管理来完成的,还有家庭的环境和家长的教育。家庭要配合学校、配合老师,扎扎实实地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是当务之需。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和成长氛围,是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家庭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堡垒,也是文化冲突的避风港。在人格塑造中,家庭以其血缘的联系产生着潜移默化而又深根蒂固的影响。 健全的人格不能缺少家园文化情感的内化及熏陶。家长应该在不断的进行自我学习,更新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思想观念,提高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同时,家庭教育应该与学校教育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孩子更好地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提高孩子各方面的素质,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得到真正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教育的不同,我们应该按照中国的方式教育孩子,但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我看过一个网站是专门介绍中国宝宝的教育的,不过具体网址不记得了,你可以去搜索一下最适合中国宝宝的教育看看吧,希望能帮到你。
说实话,这个都不同谈,小孩子成长过程中,学习性比较强,尤其是还没上学的小朋友,受周围的人和环境影响很大,需要很重视父母和长辈的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