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od2018
是地理竞赛的吧,哈哈,我现在就在写这篇文章,爱信不信。要原创的,那自己写,没真情实感,肯定拿不到奖。努力写吧 
1,早期对抗洪能力的预估过于乐观 三峡工程上马之初,宣传的首要功能,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长江中下游的洪患问题。当年的口号是“三峡工程峻工之日,就是长江告别洪患之时”。 但从媒体宣传来看,这个口号在建成以后越来越低调,03年建成时号称“三峡大坝固若金汤,可以抵挡万年一遇洪水”,而08年就变成了“三峡大坝可抵御百年一遇特大洪水”。而去年则宣称“今年抗洪还不能全都指望三峡大坝”。 2,解决泥沙淤积也不如预期顺利 大坝淤沙是水利建设一大难题,据报道,三峡水库采用“蓄清排浑”的方法来处理排沙问题,即在汛期时加大排水量使浑水出库,在枯水季节大量蓄积清水,便可以减少泥沙在水库内的淤积,这被认为是水利史上一大创举。但最近又有报道指出,从水库运用初期的监测来看,这种方法仅能排出70%左右的泥沙。据监测,蓄水以来,2003~2007年,每年入库2亿吨泥沙,约有3亿吨淤在库内。 3,调水与发电尚需协调 水利工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削丰补枯,调节水旱平衡。但对三峡公司来说,发电是他们的收益来源,与调水之间存在一定矛盾,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副巡视员王井泉关于今年旱灾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此前出现的“淡季用电高峰”让三峡用去大量水体发电,加剧了下游旱情。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水文基础理论研究室主任王银堂也认为,由于三峡工程兼具水利、水电的枢纽作用,其大体量发电用水客观上会造成下游“缺水”的现象。 二,环境影响:可能被夸大,仍然很严峻 旱灾被认为与三峡工程有关 1,“影响气候”的指责缺乏依据 近年来,中国南方频现异常气候,四川和重庆等地出现酷热、大旱以及暴雨等异常天气,三峡时常成为矛头所指。而国家环保总局审查通过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基本结论是:三峡建库后,对库区及邻近区域温度、湿度、风和雾的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公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则表示,有人认为三峡库区对三峡周边广大地区的气候产生了严重影响,并把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归结为三峡工程的影响,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2,库区环境治理任务艰巨 根据2007年由中国科学院、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水利委员会等单位共同发布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显示,三峡库区的污染问题形势严峻,2003年三峡库区蓄水至135米之后,监测结果显示,三峡在135米蓄水过程中和蓄水后局部时段,香溪河等12条支流出现不同程度的水华(藻类过度繁殖)现象,回水区水流减缓,使库周围近岸水域及库湾水体纳污能力下降。同时大批移民开垦荒地,也加剧了水体污染,并产生水土流失的现象。报告称,地面污染源是三峡库区的主要污染源,占到总体污染的60%—70%,主要来自库区的农药和化肥使用。 3,比起地震,山体滑坡是更值得重视的地质影响 三峡工程曾被指责为库区地震的原因之一,其实大坝与地震的关系以目前的观测手段尚无法证明,但山体滑坡已经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据新华社记者报道,重庆库区的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3月18日,受试验性蓄水及退水影响,重庆库区巫山、巫溪、奉节、云阳、开县、万州等14区县发生166处地质灾害灾(险)情,崩滑体总体积约6024万立方米,影响人数11535人,已造成土地损失约2380亩。值得注意的是,166处灾(险)情点中,新生突发性灾(险)情点达到121处。三峡水库每年从145米蓄水至175米,再消落回145米,所产生的30米消落相当于百年一遇的长江洪水,对库岸边坡的考验就可想而知。 三,航运作用还需要长期开发 重庆并未迎来万吨巨轮 1,“巨轮直航重庆”目前难以实现 三峡设计和论证过程中,曾经提出“万吨轮直达重庆”的诱人蓝图,但实际上,长江中下游一座座跨江大桥早已形成百桥锁江,巨轮无法从桥下通过,进入长江上游。 对于“巨轮入重庆”的构想,三峡的出现理顺了上游航道,而下游要不要拆桥让船,已经引起了持续的争论。 2,航运效率需要进一步改善 据公开的信息,三峡船闸设计之初确定单向通过能力每年为5000万吨,双向运行为1亿吨,而实际上,三峡船闸的五级船闸启用后至今,双向船闸的通过能力到5000万吨就已经出现饱和。而且,由于永久船闸分为五级,因此通行速度较为缓慢,理论上过闸要2小时40分钟,在目前实际运行中,往往需要5个小时以上才能通过。重庆市交通部门提出要尽早论证、规划并最终在三峡大坝上建设第二座双线五级船闸或第二座升船机,并称“这才是打开长江通航瓶颈的根本办法”。
哥们,想要原创吗? 告诉你原创就是,拿几十篇与主题相关联的文章, 取其精华——在——复制粘贴——然后——通篇朗读,查漏补缺,在把不通的地方用自己的话联通。——最后——加个开头和结尾。 这就是原创——关键这是你自己做的【哥们别嫌麻烦,这年头求人不如求自己】
利:可以阻挡洪水进行泄洪,可以发电,可以进行航运: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
三峡一带已经被证实,埋藏着数量非常巨大的文物,很多都是极其珍贵而且是现在为止没有发现过的文物。但三峡工程动工以来到蓄水这段时间,根本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把这些珍贵的文物挖掘出来。据报道,真正挖掘出来的文物只占全部总数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有百分之九十的珍贵文物被埋江底了。这是很令人痛心的事情。还有一些是在三峡沿江的名胜古迹如张飞庙等都不得不淹没江水当中。这是对中国历史文化方面的大破坏。 在生态方面,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将会对当地大范围的生态造成影响,像当地植被的破坏,气候的变化,对各种动植物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距有关报道,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附近的气候发生了异常,应该转暖的时间却还是很寒冷。也有一些地方山体滑坡增加了很多,估计跟三峡工程有关。一些生物像鱼类因为蓄水等一些原因改变了生活的环境,使得繁殖等出现影响。 建设三峡的资金足够建设40多个航母战斗群,而它在五十年后可能就是一个人工瀑布。三峡大坝造成的每年冬季与夏季三十多米水位的差距也足以使周边环境寸草不生。四川大地震也可能与三峡大坝有关。这次地震可能和三峡大坝有关系?从三峡大坝建成以来,四川每年都有灾害发生,今年初的大雪据说也和三峡大坝有关系,储存了300万亿立方的水,对环境,水文的影响会是灾难性的。清华的老教授黄万里教授对三峡早就有预言,老人家至死都在反对建三峡大坝,可惜;忠言逆耳啊! 这次地震可能和三峡大坝有关系?从三峡大坝建成以来,四川每年都有灾害发生,今年初的大雪据说也和三峡大坝有关系,储存了300万亿立方的水,对环境,水文的影响会是灾难性的。清华的老教授黄万里教授对三峡早就有预言,老人家至死都在反对建三峡大坝,可惜;忠言逆耳啊! 黄万里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对三门峡的意见不幸言中,痛心疾首,反复叨念:“他们没有听我一句话!”晚年病重昏迷中喃喃呼出:“三峡!三峡,三峡千万不能上!”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三峡工程竣工后,库区清污成本和长江航运成本剧增,已是不争之事实。据三峡工程防汛办提供的气象资料显示,“从2005年4月份开始三峡坝区天气复杂和剧烈变化程度为近50年同期所少见”,请看《中国三峡工程报》的报道:“2005年4月三峡坝区气候反常。气温并没随夏季的到来逐渐上升,反而呈下降趋势。4月末平均气温不足12摄氏度,4月中旬周边山区还出了较大范围的降雪,月内有3次降温过程,温差升降剧烈、颠倒错位的现象严重。另外,4月份全月降水量为5毫米,破坝区近10年降水量最高纪录,破宜昌地区近118年同期降水量最高纪录。” 三峡库区地质环境复杂,暴雨、洪水频发,自古以来就多滑坡。三峡大坝坝址附近区域为坚硬的花岗岩,向上游则多以碎屑岩、碳酸岩为主,包括侏罗纪遗址的粉砂岩。地质容量、环境容量的天然不足,仅国土资源部查明的滑坡就有2490处。近两年我国南北气候反常,这几年重庆地区大雨滂沱,多处发生山体滑坡。这些现象是否与生态上的变异有关,虽有待专家们继续观察论证,恐怕也无须久待。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对三门峡的意见不幸言中,痛心疾首,反复叨念:“他们没有听我一句话!”晚年病重昏迷中喃喃呼出:“三峡!三峡,三峡千万不能上!”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三峡工程竣工后,库区清污成本和长江航运成本剧增,已是不争之事实。据三峡工程防汛办提供的气象资料显示,“从2005年4月份开始三峡坝区天气复杂和剧烈变化程度为近50年同期所少见”,请看《中国三峡工程报》的报道:“2005年4月三峡坝区气候反常。气温并没随夏季的到来逐渐上升,反而呈下降趋势。4月末平均气温不足12摄氏度,4月中旬周边山区还出了较大范围的降雪,月内有3次降温过程,温差升降剧烈、颠倒错位的现象严重。另外,4月份全月降水量为5毫米,破坝区近10年降水量最高纪录,破宜昌地区近118年同期降水量最高纪录。” 三峡库区地质环境复杂,暴雨、洪水频发,自古以来就多滑坡。三峡大坝坝址附近区域为坚硬的花岗岩,向上游则多以碎屑岩、碳酸岩为主,包括侏罗纪遗址的粉砂岩。地质容量、环境容量的天然不足,仅国土资源部查明的滑坡就有2490处。近两年我国南北气候反常,这几年重庆地区大雨滂沱,多处发生山体滑坡。这些现象是否与生态上的变异有关,虽有待专家们继续观察论证,恐怕也无须久待。事实胜于雄辩,2008年南方雪灾、2009年四川、重庆地区罕见洪灾已经说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