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81

周倩,加油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日本近代史论文题目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手机用户

已采纳
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摘 要:19世纪中叶,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自此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探讨其成功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明治政府实行了成功的教育改革。明治政府的领导人对现代教育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政府从财力上大力支持教育,国民积极参与和支持教育改革,是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关键词: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19世纪中叶,日本进行了举世瞩目的明治维新。自此,日本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并且跻身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之林。对此,英国史学家威尔斯发出感叹并写道:“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在世界舞台上还是微不足道的,但由于明治维新,日本却以惊人的精力和智慧,把它们的文化和组织机构提高到欧洲列强的水平,在人类全部历史中,从来没有一个民族象日本当年那样阔步前进。”[1]明治维新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维新的领导者们,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放到重要的位置上。用日本学者的话说:明治维新“为前史未有之大变革,凡百庶政,殆皆创始于是时,而以教育制度为最”。  一、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一)以小学为基础,努力普及国民教育,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初等义务教育,“是整个教育制度的最低阶段,作为对最多数国民进行教育的机关”,明治政府“一开始就集中力量来抓。”[2]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了新的《学制》,其指导思想是,全力以赴普及资产阶级式的国民教育,把大力发展小学教育定为实行《学制》的首要任务。为迅速普及教育,政府将全国分为8个大学区,每个大学区设1所大学,辖中学32所,每一中学区又分为210个小学区,每区有600人设小学一所。普及小学的原则是,“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同时采取强制性义务教育,并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利用一切条件,办起了幼稚小学、贫民小学、村落小学、女子小学以及残疾人小学等多种多样的不同类型的新式小学。在教育内容上,极端重视儿童的智育发展。着重灌输西方近代文化思想,传授初步科技文化知识。当时小学的科目多,内容也颇深,据《学制》规定,下等寻常小学(初小)开十五门课程,包括语文、算术、历史等。上等寻常小学(高小)还增添几何等课程。小学还因地制宜设一二门外语课。历史课除日本史外,还讲授中国史和西洋史。据统计,在每周学时总数中,属语文的科目占40%,数理、地理、历史合占53%,其它的修身等科目占7%。显然,明治政府在大办小学教育时,不仅规模庞大,数量多,而且注重教育内容和教学水平。明治政府为了办好小学教育,连年不断地颁发各种教育法令、学校令和教学纲要等文件,其中仅属小学教育的就占一大半。这些法令贯彻的结果,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近代思想水准的提高,小学教育日益普及,儿童入学率年年提高。到1905年男生入学率增至97·7%,女生增至93·3%,初等教育就学率已达99%,迅速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二)努力改进、充实中高等教育日本统治阶级认为,中学“是对希望从事实业和希望升入高等学校的人进行必要教育的场所。”[3]明治政府在19世纪90年代后期初等教育基础牢固确立后,在继续充实初等教育的同时,重点转为改进中等和高等教育上,开始建立和发展现代科研事业。明治维新时期的中等教育是当作一种高级国民教育来办的。初期,中学教育的方针是就业和升学兼顾,后来逐步确定以升学为主。从颁发《学制》以来,中等教育在学制长短、课程设置繁简等方面不断变革。教育改革之初,中学学制不一,科目纷乱庞杂,甚至有专学汉文一种科目的中学。经过整顿后, 1881年制定的《中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采取四、二分段制,入学资格必须是小学的中等科毕业,继六年初等教育之后,以中学为后续教育机构的制度。从这时开始实施,后来一直沿用。1886年,中学又改为普通中学(一年)和高等中学(二年),高等中学只有官立,全国分五区,每区一所。1894年,五所高等中学改称“高等学校”,设法、医、工、文、理、农、商等专业学科,俨然高等教育的专门学校,成为大学的预备学校。这是中学教育的重点学校,为东京帝国大学等输送了许多优秀的后备力量,在日本近代中等教育上成绩卓著。由于中学教育以升学为主,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都比较高,十分重视基础科学知识和外语的教育。早在1881年,日本政府就规定,中学设置代数、几何、物理、化学、英语等课程。1886年,又规定普通中学要学二门外语,中学的基础科学知识占全部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二。中学生每升一级,都要进行考试,不合格者不能升级。毕业时,举行大考,由教务负责人出席,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评定。为迅速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建设一套适于日本现代化的工业体系,明治政府还努力抓高等教育和科研,培养了大批高级专业人才。早在1871年,日本就在工部省设立“工学案”,专门负责科技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工作。1877年创办了驰名世界的东京大学。这所综合性大学设有法、理、文、医四个学部,专门培养高级专业人才。1886年又设立工科大学, 1890年成立农科大学。自《学制》颁布以后,便取消了高等学校录取学生的身份限制,无论士农工商,只要有真才实学,平民百姓出身的也能进入高等学府。为使平民子弟中有才华者有机会升入高等学校,《学制》还规定:对学习努力,才能行正,将来能完成学业,但家境贫寒不能自办衣食者,检查其学业合格后,可贷给学资,但工作后须偿还。这个规定为一部分优秀而家境清寒的平民子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条件。后来又建立了全国学术研究机构,即东京学士会院。同时还选派大批高才生出国留学。(三)大力发展实业教育明治政府刚一成立,就把提倡实学、创办实业技术学校作为发展教育的基本方针确定下来。1872年学制令规定开办工农、水产、商业等10种实业学校, 8月,工部省在东京虎门设工学寮,聘请外籍教员讲授土木、机械学的知识,这是日本最早的工业学校。但是,日本的实业技术教育在明治初期未得到充分发展,当时的实业技术学校很少,目的是培养各产业部门的管理干部,还谈不上大面积地培训低级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到19世纪90年代,形势有所变化。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急剧发展而带来的产业革命,迫切需要技术人员和熟练劳动力,遂向实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挑战。尤其是1895年甲午战争后,日本急于发展军火工业,更加急需技术人才,充实和加强实业技术教育的呼声日趋高涨。井上毅就任文部大臣后,先后制定《实业补习学校规程》、《徒弟学校规程》、《实业教育国库补助法》等,来推动实业教育。1893年《实业补习学校规程》发布时,文部省发出训令,指出:“日本的过去的教育和产业劳动截然分开,教育属于特殊领域,而农工各种产业大部分仍旧未脱离旧习,要推动国家将来富强,务必向国民之子弟实施科学技术与实业相结合的教育。”[4]1894年颁布《实业教育国库补助法》,目的是为了奖励实业技术教育。国库每年支出15万日元,用来兴办实业学校。日本实业教育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兴旺起来,从1893年到1912年间,发展极为迅速。例如,明治33年(1900年)日本实业学校是143所(其中工业20、农业57、商业39、商船业4),学生18453人;明治37年(1904年)发展为270所(其中工业33、农业120、水产7、商业62、商船业7),学生46672人;明治41年(1908年)发展到403所(其中工业33、农业18、水产14、商业73、商船业12),学生56573人;明治45年(1912年)发展到519所(其中工业36、农业249、水产15、商业100、商船业11),学生74869人。[5](四)大力兴办师范教育,努力提高教师地位和物质待遇日本实行普及教育时,深感教师缺乏,他们认识到,没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师资,创办学校就是一纸空文。1886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师范教育令》,确立了两级师范体制,即师范学校分为寻常和高等两种。寻常师范学校由地方设立,培养公立小学的教师和校长;高等师范学校是中等教育,由国家设立。最初只在东京设立一所,培养寻常师范学校教师或校长,也可以担任其他学校的教师或校长。因此,为了解决中等学校教师的不足,除在师范学校内设立中等师范科外,还采取各科短期训练的方式进行这项工作。与此同时,明治政府还采取一些积极措施,提高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鼓励立志于教育事业。过去,处在普及教育第一线教育的小学教师,工资待遇微薄,社会地位低。明治维新后举办近代教育,大约经过30年时间,到1896年3月,国会终于通过了《小学教员年功加薪国库补助法》。这一法令规定,凡是5年教龄的小学教师,本薪一律加15%,以后每增加5年加薪10%,但最多加到35%为限。同时,在这一时期,政府明确规定教师的社会地位“与一般官吏同”,还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把中等学校、师范学校以上的教师的任免权,上交中央政府,由文部大臣检定。  二、教育改革取得的成效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日本的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一)文化知识普及全民,国民素质普遍提高到明治末年,大部分日本人已具备读写能力,义务教育普及率达百分之百。同时,政府通过普及教育,向学生灌输至高无上的爱国主义,并且培养学生为国奉献和牺牲的精神。这样做使日本国民的觉悟大大提高,大多数人都愿意把他们的全部聪明才智和精力献给自己的国家,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紧密地联系起来。工人和农民在生产劳动时,能够意识到自己做好工作就是对国家的贡献,就是尽到国民的责任。学生及公务员亦是如此。(二)培养出大批科学技术人才及工商管理人才这对日本从落后的封建国家转变为先进资本主义国家,起到了无法估量的积极作用。1962年,日本政府发表《日本的成长和教育》的教育白皮书,总结其历史经验时指出:自明治时期以来,日本的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惊人的经济增长,是世界上一件令人十分注目的事件。日本之所以能够如此,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是一个重要因素。(三)日本教育培养出了学生的尽职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器由于日本人意识到自己属于某一个整体或集团,因此在他们看来,对自己所属的集团的忠诚是最应该有的品德,这种“忠诚集团心”就是日本的尽职精神。他们以为拼命工作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们把自己的命运与集团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种观念已经融化到社会心理和传统之中,成为一种普遍的观念。这正体现了日本人的尽职精神。在人们的观念中,尽职是一个最应该有的起码的道德,如果一个人对本职工作不尽职,则不仅是道德问题,甚至是人格问题。日本人的尽职精神产生了较高的工作效率,这对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三、教育改革成功的原因(一)明治政府的领导人对现代教育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领袖阶层对于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至关重要。明治政府的领导人有极高的远见,他们英明地把发展教育看作是文明开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富国强兵的基础。这一点可以从他们的政治主张和教育主张中看出。明治维新的最主要领导人木户孝允,在1868年12月向朝廷提出一份题为《振兴普通教育实乃当务之急》的建议书,说:“国家富强的基础,在于人民的富强,当平民百姓尚未脱离无识贫弱之境地时,王政维新的美名终究也是徒有其名而已,对抗世界富强各国之目的也必然难以达到,因此使平民百姓的知识进步,吸取文明各国之规则,逐步振兴全国学校,广泛普及教育,则是今日的一大紧急任务。”可见木户孝允的观点是把人民的知识进步和富国看作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明治维新的另一位最主要的领导人岩仓具视在1867年也曾向朝廷献计献策,他在《济时之策议》中论述了制度改革,指出新政权应做的事情,其中强调要富国强兵必须发展教育以培养人才,传播爱国思想。岩仓具视的建议是把教育同富国强兵的目标联系在一起,把教育作为富国强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加以强调的。明治政府的第二代最高领导人伊腾博文在1869年1月也曾提出国政建议书,呈给明治天皇。他在所著《国是纲目》的六条建议中,论述了人民教育问题,主张使全国人民达到世界各国的学术水平,扩充天然知识,应在东西两京设立大学校,在府、藩、县以至郡村设立小学,……不论城乡,不论偏远地区,人人都能享受到知识的光辉。(二)政府从财力上大力支持教育在对教育的投入上,明治政府尽管财政上有不少困难,仍不惜拿出巨额资金用于学校教育。当时主管教育的文部省的经费是政府部门中最多的, 1873年为143万日元, 1874年为139万日元。[6]据查,公民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率是: 1885年为1·8%, 1890年为2·1%, 1910年为2·3%。在国家和地方行政费用中的比率始终占10%左右,在地方财政支出中,从1880年至1910年平均占23%左右。(三)国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日本学者江腾树曾说过,学习可以使人成为圣人,教育的大门能够被个人的成就打开,而不管财富和门第条件如何,而且通过“苦学力行”(艰苦条件下的学校教育)能够获得学术资历和提高社会地位。这种说法大大激起了人们对教育的热情,给予人们用教育来获得“生活上的进步和成功的希望”。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有许多资本家、官僚地主从自身利益出发,希望提高工人的文化知识水平以利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所有这些,无疑对教育改革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综上所述,明治维新时期的成功的教育改革在日本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必须借鉴日本的历史经验,把“科教兴国”落实到行动中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腾飞。参考文献:[1]杨云等·中外近代历史上的改革[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113·[2]阿部重孝·教育学辞典(第三卷)[M]·东京:岩波书店, 1938·[3]永井道雄(著),王振宇等(译)·近代化与教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4]王桂·日本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177~178·[5]戴本博·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15·[6]万峰·日本近代史[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 80·

日本近代史论文题目

83 评论(10)

Emmy夏

写日本的政治经济变革史或者日本的文化发展史或者干脆写日本战争史都可以
272 评论(10)

琴晚竹轩

可以写日本经济政治的发展情况
225 评论(12)

dhdream

论镰仓,室町,江户川各个时期幕府存在的意义。这题够了吗?这论文有的你做做了。
270 评论(12)

1452194366

这个问题太大了你仔细的读一遍日本的近代史就能明白个大概了
182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