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30

seinfield0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养蚕文化3000字论文范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21?骷?/a>

已采纳
蚕是孩子们容易亲近的小生命--养蚕抽丝、织绸制衣是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发明,多年来蚕文化的滋养,是所有的中国人都对“蚕宝宝”有着特殊的亲切感。 蚕也是孩子们容易饲养的小动物--蚕的体形小,生命周期短,不会消耗过多的人力、物力;蚕更是能使孩子们着迷的奇妙的小家伙--在他短短的不到两个月的生命里,竟能发生四次全然不同的形态变化,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养蚕文化3000字论文范文

280 评论(12)

红尘客

一个月前,我意外获得了10条蚕宝宝,我欢天喜地地给它们带回了家。我把它们安置在了一个小小的鞋盒里。起初,它们只有5厘米那么点长,又瘦又小的,我怕他们住的不舒服,在盒子的底部给他们铺了厚厚的层桑叶。它们很乖,从来不乱爬,每天只是安静地在那里吃桑叶。妈妈说,蚕宝宝是一个非常爱干净的小动物,它吃的桑叶,一定要干净,不然它不会生病。所以,每次,我都要把刚摘回的桑叶先用水洗干净,晾干,才能喂给它。它们很乐意吃桑叶,我怕它们“挤”着吃,所以特意把叶子中间扯破,果真,有的从边缘开工,有的从中间开工。你们可别小看它,昨天才放下五大片叶子,今天的桑叶就成了一个个的“大窟窿”了。过了1个星期,我的蚕已经长得比较肥了,吃的桑叶也多了!它们的身体很光滑,摸着很舒服,它们的脚非常多,非常小,趴在桑叶上相当牢固。当我给它们换“床”时,它们的脚总会牢牢地抓着一片桑叶。我的蚕宝宝长的特别肥,是个“大胃王”!妈妈部是帮我摘很多新鲜桑叶。可还是没用,不到一天的时间,桑叶就会被“大胃王”一扫而光!都说秋蚕难养,因为它们是在和时间赛跑――这个时候的桑叶很老了,而且快落叶了,蚕宝宝们如果不在桑叶落叶前完成结茧,意味着它们很可能被饿死。五天前,我的蚕宝宝开始吐丝啦!我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它们吐的丝洁白无暇,在阳光的照耀下,犹如银色的胡须闪着亮光。它们吐丝时,头一点一点的,还时不时地把头缠在丝上,把丝拉得好长,真像一位美女在织毛衣!下午我放学回家,发现蚕已经织出了一张密密麻麻的网把自己围了起来,它们有的借助盒子的一角,有的躲在爸爸为它做的一个“小床”上,各织各的茧!我盼望小宝宝们能早日破茧而出……到头啦~下一篇观察日记蚕宝宝素材积累查看更多
153 评论(12)

缺个好名字

浅谈蚕病防治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蚕病危害至今仍在困扰着养蚕生产,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蚕病危害仍是夺取蚕茧和蚕种优质高产,巩固和稳步发展蚕业生产,提高整个蚕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益的一个重要措施。结合当前农村养蚕生产中的实际情况提出几点看法。1蚕病危害依然较为严重随着我国蚕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地蚕业科技人员大力宣传推广新成果、新技术、新蚕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蚕病防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伴随着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养蚕生产向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转移,增加了一些新蚕区,蚕农缺乏养蚕新技术,蚕业科技的普及跟不上生产的发展,新蚕区蚕病危害也随之出现。根据我们在蚕业主产区的调查,家蚕病毒病、真菌病、细菌病等病害各地都有发生,病毒病特别是血液型脓病呈流行趋势,真菌病和细菌病在个别地区危害也较为严重。最近几年来,农药、化工行业发展很快,乡镇工业的兴起使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氟污染中毒及工业废气中毒现象较多;加上近年来农林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上大量使用农药治虫,导致蚕中毒的恶性事件日益增多,给蚕作安全带来极大危害。总之,要在当前不能忽视蚕病危害的严重性,必须把蚕病防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有效控制蚕病危害。2蚕病发生原因剖析1消毒防病使用蚕药不规范农村养蚕对蚕病防治工作总的来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忽视或放松“预防为主”的方针。由于茧价波动大、劳动力等方面的原因,不少蚕农不愿在消毒防病工作投人,不消毒、少用药或不用药,对蚕病危害任其自然。同时,一些地区蚕药市场混乱,伪劣蚕药混迹于当地蚕药市场,而有一些蚕药经营者利用蚕农急于寻找“蚕有病一用就好的蚕药”的良好愿望,大量引进所谓对脓病等病毒病有效的治疗药剂,所谓又治病又增丝的药剂,将蚕病防治工作导向歧途,致使蚕病危害得不到有效控制,蚕农蒙受经济损失。2病原严重污染养蚕环境养蚕过程中管理粗放,如密饲又不及时除沙,不提青不分批,不注意淘汰弱小蚕和病蚕等,增加蚕座内传染的机会;桑叶贮放在养蚕室内,增加了病原污染桑叶给蚕食下反复感染的机会;不注意通风排湿,蚕在高温多湿的饲养环境中,造成蚕体虚弱,对疾病抵抗力和抗逆力下降;不及时定点处理好蚕沙和病蚕,乱抛病蚕,乱堆放蚕沙,有的甚至用来喂养家禽家畜,使各种病原进一步扩散,污染养蚕环境;采茧后旧草龙(娱蛤簇)不及时烧毁,甚至有的养蚕户将旧草龙存放到下一蚕期或下一年再用;大部分使用方格簇的农户,用了多年也未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致使病原长期滞留在室内外养蚕环境中。有的地方养蚕用水被污染,从而更加剧了病原的反复传播。3桑园管理不善由于茧丝行业滑坡,蚕茧价格大起大落,严重挫伤了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桑园失管现象普遍存在。由此造成叶质差,影响到蚕的体质,抗病力、抗逆力减弱;桑园虫害严重,得不到及时防治,增加了害虫与蚕之间的病原交叉传染的机会,蚕病发生增多。同时,由于自然环境遭受化学农药的污染,导致蚕中毒的现象呈上升趋势。3控制蚕病危害的对策目前除可应用灭蚕蝇可有效地防治蝇蛆病,应用克蚕菌胶囊等抗生素类药防治细菌病外,其它蚕病只能立足于消毒预防。因此,必须加强科普宣传力度,积极引导蚕农实施以消毒为主的蚕病综合防治策略,把蚕病防治技术与饲养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11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染途径1认真做好蚕室及其周围环境、贮桑室、蚕具的消毒工作。在认真清洗的基础上,进行药物消毒。消毒药物的选择,一定要选用高效广谱的消毒药物,如蚕用消毒净、消杀精、消特灵等。消毒时严格按使用方法进行操作。不仅要重视养蚕前消毒,而且对蚕期中消毒和蚕期后回山消毒也不能忽视,把消毒工作贯穿于养蚕生产全过程。饲养中严格分批提青,隔离与淘汰弱小蚕和病蚕。采用新鲜石灰粉、灭僵灵等按规范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减少蚕座内相互传染的机会,控制病毒病、真菌病的危害。2认真处理好三大污染源:病蚕、蚕沙、旧簇。发现病蚕应立即拾出,投人消毒缸中,严禁用病蚕或发病蚕的蚕沙喂养家禽家畜,防止病原体扩散。蚕沙要及时制成堆肥充分发酵,利用生物热杀灭病原;未经堆沤的蚕沙,不能直接施人桑田或农田,更不能在蚕室或桑田附近摊晒蚕沙,防止病原体飞逸散播。旧簇具要分别情况进行处理,旧草龙在采茧后应立即烧毁,不要将旧草龙随意放在室外,更不要将旧草龙留作下期蚕上簇之用;方格簇是多年使用的簇具,已经损坏不能使用的应立即烧毁,还可继续使用的应经熏烟消毒后,将其整理好集中保存在室内。3建立健全防病卫生制度。如给桑前、除沙后要洗手;桑叶筐和除沙筐要严格分开并定期消毒;蚕室门口要有浅的石灰坑,坑内石灰粉要经常保持新鲜,进出蚕室需经石灰坑消毒;蚕室内放置病蚕用的消毒缸;贮桑室要经常冲洗消毒等。L4防除桑园害虫,减少蚕与野外昆虫的病原交叉传染。采回的桑叶应放在专用的贮桑室内,切忌桑叶堆放在蚕室内,以防病原体污染桑叶。并可采用蚕用消毒净1《拟)倍水溶液或3%有效氯漂白粉液(或漂粉精液)进行桑叶叶面消毒。2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蚕儿体质消毒工作虽然是目前蚕业生产中控制蚕病危害的有效的手段,但即使经过充分消毒,也只能把养蚕环境中的病原体降低至最低感染剂量以下,不可能将病原体完全消灭。在消毒的当时或较短的时间内病原体很少,但随着养蚕操作活动的不断扩大以及其它原因,病原体可通过蚕体繁殖、蚕室外病原体通过养蚕生产活动或空气飘移进人蚕室污染桑叶。因此,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条件,增强蚕体抗病力和抗逆力,就显得极为重要。首先要因地制宜地合理安排养蚕布局,尽可能避开大田农业用药期;选用推广抗病力和抗逆力强的蚕品种;饲养中根据蚕的生理特征,创造适宜蚕生长发育的的条件,尽可能保持蚕室适温适湿,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蚕座干燥清洁;加强桑园肥培管理,提供适熟、新鲜、营养丰富、无污染的桑叶,做好眠起处理。在养蚕过程中,注意对症使用蚕药,如添食克蚕菌胶囊等抗生素类药防治细菌病,可以预防病毒病的发生;用灭蚕蝇防治蝇蛆病等。3正确选用蚕用药剂目前养蚕生产中使用的蚕用药剂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消毒药剂,有甲醛制剂(如福尔马林)和氯制剂(如蚕用消毒净、消杀精、消特灵、灭僵灵等)。福尔马林、蚕用消毒净、消杀精等是高效广谱消毒剂,可用于蚕室蚕具或叶面消毒,灭僵灵用于蚕体蚕座消毒。第二类是治疗药剂,抗生素类药(如克蚕菌胶囊等)主要用于防治细菌病,灭蚕蝇用于防治蝇蛆病。第三类是生理调节剂药,如蚕用蜕皮激素溶液等。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蚕区选用蚕药,要根据蚕药的性能、当地蚕病发生情况、养蚕的技术水平、设备条件以及气候等因素综合考虑,以对症、安全、药效稳定、便于使用为原则。4蚕病发生后的应急措施蚕病发生后首先进行正确的诊断,确定是什么病,分析发病的原因,然后采用相应的措施。①病毒病(如血液型脓病和中肠型脓病):无有效的治疗药剂,只能消毒预防,除做好蚕期前、蚕期中的正常消毒工作外,发现该病要及时拾出病蚕,每天用新鲜石灰粉或灭僵灵进行蚕座消毒,至该病得到控制为止。②真菌病(如白僵病、绿僵病和曲霉病):发现该病要及时拾出病蚕,注意蚕室通风排湿,调节好养蚕环境的温湿度,每天撒灭僵灵等药剂进行蚕体蚕座消毒,至该病得到控制为止。③细菌病:及时拾出病蚕,选用克蚕菌胶囊等抗生素类药进行防治。④蝇蛆病:从4龄起蚕开始至上簇,规范使用灭蚕蝇防治。⑤化学农药中毒症:要正确诊断、查清毒源,拾出中毒蚕,中毒轻者通过及时改善饲养环境,改饲无污染桑叶可减轻损失。如氟化物污染桑叶或有机磷农药污染桑叶,把被污染的桑叶经石灰浆处理后喂蚕,可减轻危害。总而言之,蚕病防治工作在各级蚕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和组织下,加强蚕业科技的普及,让广大蚕农了解和掌握新的养蚕技术,重视蚕病防治的必要性。行动上实施以消毒为中心的综合防治蚕病的配套技术,正确选用蚕用药剂,定能有效控制蚕病的危害,巩固和稳步发展蚕桑生产。
222 评论(8)

z476724204

中国是首先驯化和饲养桑蚕的国家,在栽桑、养蚕、缫丝、织绸上的巨大成就,不仅是对世界物质文明的伟大贡献,更不愧为精神文明的东方艺术之花。我国的蚕丝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珍品,也是人类文明的一颗灿烂明珠。 我国蚕文化内涵丰富,融诗词、书汉、绘画为一体,集各类丝绸服饰为一堂,丰富多彩,富丽堂皇。 一. 蚕业与诗词 我国是世界蚕业的故乡,又是源远流长的诗国。蚕业生产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物质生产活动,必然在诗词等文学作品得以反映。在古典诗词里有不少作品是以蚕业为题材的。有的反映了蚕业的发展进程和技术水平;有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有的抒发了爱国思想,诉说了人生哀乐的遭遇等。蚕业诗词最早可追溯到2600年前的《诗经》,在《诗经》305篇诗歌中,与蚕桑有关的就有27篇,如:"蚕月条桑,取彼斧斤,以伐远扬,猗彼女桑"。,"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魏风·十亩之间),"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桑之未落,其叶沃若"。(魏风·氓)等从《诗经》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黄河流域蚕业生产已相当普遍,丝和丝织品已十分广泛。并在市场上进行交换。 汉代蚕业进一步发展,汉代乐府诗中有一首名诗《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唐代是我国蚕业和诗歌兴盛时期,据对《全唐诗》的初步统计,反映与蚕业有关的诗多达490多首。在这些诗里,有反映田园风光、蚕业分布的:"幽冀桑始绿,洛阳蚕欲老"(崔颢《赠轻车》),有诉说蚕农悲惨生活的:"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浸晨探采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唐彦谦《采桑女》)。也有哀叹爱情悲剧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更多的是揭露统治阶级催税逼租,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白居易在《重赋》一诗中,揭露统治阶级"缯布如山积,丝絮似云屯"的奢侈生活,而劳动人民处于"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的悲惨境地。在《杜陵叟》一诗词中为农民发出了"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为何?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的强烈呼声。 宋代以后,江、浙成为全国蚕丝业中心,这在许多诗人的诗中得到反映,南宋江苏诗人范成大真实描写了家乡的蚕桑生产,如:"今春雨雹茧丝少,秋日雷呜稻堆小。侬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岁田蚕好"。(照田蚕行)。诗人戴复在《织妇叹》一诗中描述了家乡浙江黄岩"春茧成丝复得绢,养得夏蚕重剥茧"的情景,爱国诗人陆游写了许多反映当时农村生活的优秀诗篇,其中与蚕业有关的的诗117首,其中有:"洲中未种千头桔,宅畔先栽百本桑"、"郁郁林间桑椹紫,茫茫水面稻苗青""蚕收户户缫白丝,麦熟村村捣麦香"等,描绘了当时浙江农村粮桑并茂,蚕业兴旺的生动景象。 二、蚕业与农书 我国自古农桑并举,蚕业文献众多,除经、史、子集等古籍中有关蚕业的记载外,主要集中在综合农书中有关蚕业的记载和专门论述蚕桑的专业蚕书。据有关学者研究。我国自汉代至清末,共有包括蚕桑在内的综合性农书56种,专业蚕书21种,现将各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10种主要古籍作一简介。 汉、唐时期 这一时期记述蚕业有关的古籍有《蚕经》、《种树藏果相蚕》、《蚕织法》等,可惜都已失传。现存有关蚕业的记载,除《四民月令》外,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种古农书。 (1)《汜胜之书》西汉末期汜胜之撰。全书18篇,其中第17篇为桑,书中关于桑树直播育苗法的记载,是我国栽桑技术的最早文献。 (2)《齐民要术》后魏贾思勰撰,约成书于公元六世纪前后,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业科学名著。全书10卷92篇,书中第5卷有种桑拓(养蚕附)一篇,专门记述了栽桑方法、桑树品种、压条育苗等;养蚕方面记载方法、桑树品种、压条育苗等;养蚕方面记载了不少品种,提出要用火加温、通风防尘等,并辑述了"永嘉八辈蚕"的记载。 (3)《四时纂要》唐末韩鄂撰,成书于公元907年前后,是农家历书性质的一类书。全书关于农业生产的245条条目中,蚕桑的9条,如正月中"种桑、移桑",三月中"修蚕具、收蚕沙",五月"种桑椹、收蚕种"等。 宋元时期 蚕业书籍有20多种,最有代表性的是: (1)《秦观蚕书》北宋秦观撰,成书于公元1084年,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养蚕、缫丝的专业蚕书。书中介绍了蚕的龄期与食桑量、温度与发蛾关系,提出了多回薄饲技术,对从浴种到缫丝的实际生产过程有较详细记载。此书比日本最早的蚕书《蚕饲法记》早600多年。 (2)《陈甫农书》南宋陈甫撰,成于公元1148年,是我国第一部总结南方农业生产经验的农书。全书分上。中。下3卷22篇,下卷的5篇定蚕桑,分为种桑之法,收蚕种之法,育蚕之法,用火、采桑之法,收蚕种之法,育蚕之法,和蔟箔、藏茧之法,并首次记载了桑树嫁接和低温处理蚕种技术。 (3)《农桑辑要》元朝司农司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方农书,成书于1273年。全书分7卷,其中第3卷为栽桑,第4卷养蚕。本书的主要特点是对蚕桑的重视,书名桑与农并列,蚕桑篇幅几乎占了全书三分之一。 (4)《王祯农书》元王祯撰,成书于1313年,全书分农桑通诀、百谷谱、农田图谱三部分,在农桑通诀的种植篇中有栽桑技术的记载,蚕缫篇中有养蚕技术的叙述。农田图谱是本书的一个特色,绘有采桑、切叶、养蚕、缫丝等工具,并配文解释,一目了然。本书的另一特点是对南北养理技术用了对比,并提出了意见。 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的蚕书达180多种,现介绍较有特色的三种。 (1)《天工开物》明宋应星撰,成书于1637年,全书18卷,书中乃服篇着重记载了浙江的蚕桑、丝织技术、对栽桑、养蚕关键措施作了科学表达,对缫丝、绢绸工艺作了详细记载。此书被誉为我国古代科技四大名著之一。 (2)《补农书》分上、下两卷,上卷的作者是浙江湖州沈氏,称《沈氏农书》,成书于明崇祯末年。下卷由桐乡炉头人张履祥补辑,称《补农书》,作于1658年。后世把上、下卷合刊,总称《补农书》。此书系统的总结了明末清初杭嘉湖地区农业和蚕桑生产的经验,记载了当时桑叶产量水平,对桑园和养蚕高产技术作了切合实际的论述。 (3)《湖蚕述》清汪日祯撰,全书4卷,除总论外分别就蚕具、栽桑、养蚕、上簇、缫丝、制种进行了详细论述,反映了浙江湖州的蚕桑特色。 三、蚕业与书画 我国利用蚕丝最早,古人利用丝织物来作为书写材料,与竹木相辅而行。墨子曰:"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帛是我国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可见西周以来已用丝织品书写,至唐代还流行用素绢供书写之用。我们现在所说的纸,是植物纤维构成的纸,而汉以前文献中提到的纸主要是指茧丝纸。《后汉书》蔡伦本传中讲到:"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共达12万多字,书写有20多种古籍,为我国古代用帛书写文字提供了实物证据。直至目前茧丝纸还受到书法家的喜爱。1986年富阳县农业局曾制成茧丝纸5公斤,计388平方米。我国著名书法家沙孟海用该县的茧丝纸书写了"兰亭序",并在《西冷艺丛》1989年第二期上发表了《题富阳新造蚕丝纸》一文大加赞扬。江苏著名治印书法家徐步云,以富阳茧丝纸试印"百寿图",效果很好,高兴之至。 蚕业对中国绘画也有深刻影响。一方面丝织品是我国早期绘画的特定材料;另一方面蚕业入画是重要的表现题材。宋代以前绘画都用绢帛,帛画最早可追溯到战国以前,我国现存最早的国画是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凤燮图》和《人物御龙图》,据考证,这二幅帛画均为战国中期的作品。唐代著名画家张萱的《捣练图》(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是描绘唐代妇女制作丝绢劳动的画卷。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宋代农村妇女辛苦纺织,却衣裳破缕的形象。我们的祖先把丝织与绘画结合起来,广泛应用于扇子、绸伞等日用工艺品。我国早在殷代就有扇子,汉唐盛行以丝绸为原料的"纨扇如团月,出自机中素"。纨扇是一种精美的工艺品,种类有罗扇、绢扇 、绫扇、碧纱扇、蝉翼扇等。宋代以后流行在扇面上题字作画。人物故事、山水花卉等画料,都进入幅不盈尺的扇面之中。以后发展起来的丝画结合的西湖绸伞以及多种绫绢风筝,都是我国独特的丝绸工艺品。
106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