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起的虫er
经过20多天期盼等待,嫦娥五号探月之旅终于取得圆满成功。这次采集月球样品仅裹了一层层技术攻关,这是每一个平凡的航天人在自己岗位似的默默坚守与奉献,体现了我国一代代航天人不畏艰险,勇于拼搏,面对困难永不放弃的精神。也证明我国的航天技术已达到世界前列,也为中国后续的航天事业做好铺垫。(shm55552) 
写作思路:把观看嫦娥五号的过程写下来,同时给予客观的评价。2020年11月24日凌晨4时30分,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作为2020年年底令世界瞩目的航天大戏,在指挥员的一声令下,伴随着一阵巨大的轰鸣声,发射台喷出滚滚白烟,壮丽的尾迹云划破晨曦中的海南,身临其境般体验发射时的地动山摇,感受中国的强大,无不令人热泪盈眶。中国人的飞天梦想从几千年前就开始了!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中国人逐梦太空的脚步一直未曾停止。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筚路蓝缕到星辰大海,我们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在凌晨的四点,整个VR直播间观看人数高达几十万,每个人都在为嫦娥五号加油助威,"中国加油"等评论被刷屏,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心怀强国理想。当发射成功的那一瞬间,为我们的航天技术感到骄傲,吾辈应自强不息,奋力拼搏。2004年,我国探月工程立项实施确定了"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规划,每一步都是对前一步的深化。16年来,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任务的成功实施,已圆满完成三步走战略的"绕"、"落"两步。"嫦娥五号"将实现探月工程第三步战略"回"的目标,嫦娥五号发射后将在月球风暴洋西北部地区进行着陆,采集2千克左右的月球土壤,返回器将在月球表面点火起飞,之后与轨道器对接返回地球,而这也将是人类时隔44年后再次月球取样返回。本次嫦娥五号有望实现我国航天史上的四个 "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将采样 2 千克左右月壤,首次从月面起飞,首次在 38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首次带着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我们期待嫦娥五号能够顺利登月,圆满归来,同时也更加期望中国航天能够在浩瀚太空中步伐迈的更深、更远,星辰大海,永不止步!中国航天由大向强迈进,49年间,火箭院共完成了200次发射,第一个百次发射历时40年,第二个百次发射历时8年。我们打破国外技术的封锁和垄断,不断跨越一座座科学高峰,完成一项又一项太空探索的伟大创举!2020年,因新冠疫情爆发,全球发展陷入停滞,这一年,中国不仅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蔓延,还攒劲出发,从胖五、北斗三号,到天问一号、嫦娥五号,不断刷新世界认知,圆周率VR设备很荣幸参与了以上不可想象的奇迹瞬间,突破性能极限,在高温或极寒的极限环境中都能呈现稳定的全景直播,给全国人民带来真正跨越时空的新闻呈现。
最大的意义就是关系着我们人类未来发展的方向,而且有利于我们去探索月球,去了解月球月球本就对人类有着重大的意义,而且月球作为一个没有开发的星球,也有可能能解决我们人类的能源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嫦娥5号成功发射有很多重大意义:一方面它可以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与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嫦娥5号完成任务后,也能够进一步加速人类对月球的研究,最终成功发射嫦娥5号,也意味着我国航天航空技术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嫦娥5号带着到月球采集土壤的任务,已经成功的运行到了正确的轨道上。这是一个让不少中国人都自豪的一件事情,而此次嫦娥5号的采集月壤的数量较多,也使得它成为迄今为止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那么嫦娥5号成功发射,并且完成任务返回地球之后,会带给我们国家什么样的意义呢?首先是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与国际影响力。一个国家的航空航天技术,是一个国家探索太空宇宙秘密的根源,飞得越高,也意味着人类可以走的更远。而带着任务的嫦娥5号成功发射,无疑会提高中国的影响力以及国际地位,为人类共同探索宇宙付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次,嫦娥5号成功发射并返回地球后,带回来的月球土壤也能够加速人们对于月球的研究。月球对于我们的吸引力一直是非常大的,每当晴朗的夜晚出现,我们抬头总能够看到一轮圆月,月亮可以是圆,也可以是扁,它的形态总是在不断的变换着。正是这种美的冲击,吸引着人类不断去探索它。而且人类探究月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人们甚至思考,等到月球的生命耗尽的时候,我们又该去向何方。这时离我们较近的月球就成了最主要的方向,等到嫦娥5号把月球的土壤带回来时,我们就可以加速这一研究。最后,嫦娥5号的成功发展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航空技术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次任务的复杂程度较高,也要求更高的技术水平作为它的支撑。一旦嫦娥5号成功完成任务,那么也意味着我们的航空航天技术得到了发展。也是我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表现,是国家强大富强的之路。
彰显我国的航天实力和研究实力,能够从月球把样品安全带回来,说明我们的航天能力是值得肯定的,其次,月球上的样品研究也许可以发现月球的形成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