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xy047
目前,社会上似乎又掀起了新一轮文化经典热。一方面,在民间,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如“阳明书院”、“孟母堂”一类的读经班的出现,以及相关的系列教材如蒋庆主编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另一方面,在高校等学术机构,也相继成立了国学研究院所,而《光明日报》理论部也创办了“国学”专版。还有一个明显标志,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热播,以刘心武为起点,他开讲的《红楼梦》,包括易中天讲《三国》、于丹讲《论语》,似乎概括了传统文史哲经典的具有代表意义的三个方面。那么,文化经典在今天的风靡到底意味着什么?传统经典与当代社会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当广大民众参与到经典阅读中,并且是以放松、娱乐的方式来接受经典,把阅读变为一种“悦读”,就像一家出版社推出的悦读经典丛书一样,而经典的阐释者也同样以娱乐的方式来传播它时,这究竟使经典和大众联系得更紧密了,还是因此把经典的本味遮蔽掉了,歪曲掉了,从而使大众在表面接受经典的同时,其实是背离了经典?如果不是背离,那么这样的“悦”“读”得失在哪里?如果是背离,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有怎样的阐释和阅读方式?这些问题,希望引起大家的讨论。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翻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其实就是一部宏篇巨幅的文化发展长卷。从我们祖先创造发明甲骨文开始,到老子、孔子、墨子等诸子百家盛况,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以及“人生自古谁无,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等,都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贯穿始终、一脉相承,都无一不是把中华文化作为民族振兴和独立解放的精神支撑和动力。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崇礼重德,尊师重道是传统美德。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文明用语,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热心公益。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导我们首先要注重个人的修养,同时培养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样,国家就会长治久安,人民就能生活幸福,安居乐业。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让我们携起手来,众志成城,把中华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共同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文化力量
他们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