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sspec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开始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司马迁,字子长,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下限到汉武帝时期,前后跨越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列传”是重要人物传记。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按司马迁所说,编写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际”是探秋天道和人事的关系,作者批判了原来的“神意天命论”,提出了“帝王中心论”。“通古今之变”,即探究历史的发展实况及其规律。 《史记》参考了众多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和诸子百家,同时参考档案、民间古文书籍。他还亲自采访,进行实地调查,然后对材料精心选择使用,治学态度异常严谨。 汉代之前的历史著作在内容、史事、材料、作者编撰水平上都无法和《史记》相比。可以说,《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基本都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也很高。 司马迁去世之后,《史记》并没有立刻流行,被人重视。到汉宣帝时,司马迁的外孙经过努力,才开始流传,但到东汉时已经有了残缺。 注释方面,南朝宋的裴 著有《史记集解》,是现存最早的旧注本,唐朝司马贞撰写《史记索隐》,有很多新见地,唐朝的张守节用毕生精力写成《史记正义》,成就较高。 该书现存早期的版本之一南宋黄善夫家塾刻本,被公认为善本,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明朝的《二十一史》本、清朝武英殿刻《二十四史》本参考价值都很高。 我只知道这些 
1、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内容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提出问题-论点;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结论。6、参考文献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获取最佳论文选题的途径:1、选择你有浓厚兴趣,而且在某方面较有专长的课题。2、在不了解和了解不详的领域中寻找课题。3、要善于独辟蹊径,选择富有新意的课题。4、选择能够找得到足够参考资料的课题。5、征询导师和专家的意见。6、善于利用图书馆;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为读者选题提供了便利条件。
史记中的故事 兄弟情深史记中的故事 兄弟情深 宣公十八年,刚开始时,宣公宠爱夫人夷姜。夷姜生了一个男孩名叫伋,宣公立他为太子,且命令右公子职来辅佐他。右公子职乃替太子伋娶了一个齐国女子为妻,尚未嫁入,被宣公发现这个女子美丽动人,非常喜欢,竟将她强娶过来,占为己有。给太子改娶其他的女子做妻子。宣公娶了齐女之后,生下两个男孩,一个叫子寿,一个叫子朔,命令公子泄辅佐他们。后来,太子伋的母亲去世,宣公正夫人(即所娶齐女)与子朔一起在宣公面前诽谤太子伋。宣公本来就因为自己曾强夺太子之妻,因而很讨厌太子,想把太子废掉。等到听说太子的种种恶行,就更加生气,于是派太子伋出使到齐国,而且买通盗匪,命他们在边界上拦路杀害太子。宣公故意送给太子一装饰着白旄的使节,然后通知在边界上等候拦劫的盗匪,叫他们见到有手持白旄使节的人就杀。太子将要启程时,子朔之兄子寿,也就是太子的异母弟,知道子朔讨厌太子,且国君将要杀害他,就对太子说:“拦守在边界上的盗匪看见太子的白旄使节,就要杀害太子,太子千万不要去。”太子说:“违背父亲的命令而求偷生,这是不可以的。”说完,就启程了。子寿见太子不肯停下,就偷偷取走太子那个白旄使节,抢先在太子之前赶到边界上。拦守在边界上的盗匪发现果真有持白旄使节的人到来,于是就把他杀了。子寿被杀死不久,太子伋也接着赶到,太子伋对盗匪说:“你们要杀的是我啊!”于是盗匪一并将太子伋也杀掉,然后把消息报知宣公。宣公于是立子朔为太子。十九年,宣公去世,太子子朔继承王位,这就是惠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