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我眼中的历史论文1000字怎么写高中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31

5637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我眼中的历史论文1000字怎么写高中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iupandxmc

已采纳
说是论历史,其实也就是自己一个人发表对历史的一些看法。说白了就是独自扯淡。在我看来,当今社会上谁又能把历史论清楚,或者说谁又敢去真正的大肆论述“某些历史”首先除去我们所认知的历史在一个圈内以外。就实际来说,在每个朝代的国家机器运作下,谁又敢正真的去考证解决一些历史的遗留问题。在这个时候,我们所推崇的专家也就只沦为“砖家”了。 熟话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因此,我一直提倡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一切历史事物。对所有事情都要持一定的怀疑态度,尤其是所谓的真理。因为我们所接触到的许多可能是假的,甚至包括许多我们所亲眼看见的。这一刻,拥有自己独立思想、辨证眼光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上面所说的那么多都是为了接下来的铺垫。所以呢,接下来我要阐述的我眼中的历史,可以看作是扯淡,也可以看作是在论历史 众所周知,我泱泱华夏五千年的文明,曾是多么的繁盛,一时独霸宇内。但在近代却连连遭受只有几百年的文明史的国家的践踏。这就引得人们去思考,这是为什么呢?一到这我想很多人都能肯定的说出这是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因为连我们所学习的教科书上也是这么写的。但我认为其实不然,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要解释上面这个问题,我先说一说另一个问题吧!自始皇之后,我国所流传的神话故事几近破灭。始皇之上,有鼎盛的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那时候天下久分,圣人齐出,各派学说雄踞一方。其中道家创始人老子,出尘飘渺的庄子及影响后世两千年主流思想的儒门圣人孔子为最。那时候,言论开放,百家争鸣,各种机关秘术齐出,许多经典巨著流传后世。再之上便乃武王伐纣,开启封神榜,各路神仙各显神通。再往上一些就是大禹九鼎治水,平灾难。以及容成式、伏羲氏、炎帝皇帝这些人物的上古神话时代。为什么这些神话故事会在民间记载并流传,甚至一些神话时代的人物始终有信仰存在。难道真的是空穴来风?难道真的如现代科学所解释的封建统治所虚构出来的来奴役百姓的?这里就要提及我所提出的辨证怀疑思想了。在我结合一些书本看来,我认为这些神话故事确有其事,那些神话中的人也就是所谓的“天地通”者。他们出生便赋有上天所赋予的特殊能力。那么为何在秦皇之后神话时代破灭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没错!就是绝“天地通”!始皇为了更好的统一天下,防止意外,便杀绝一切拥有天地通的人。当然,这些只是我的大胆猜想。为什么始皇晚年寻访不死药没有在国内寻到,国内的昆仑仙境难道比蓬莱仙岛次之吗?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始皇“绝天地通”的可能!但是世界那么大,说俗一点就是“总有那么几个漏网之鱼”也就有了后来传的玄乎的一些事,如孔明七擒孟获中的一些事情及清代一些玄奇异志等。说不定我们现今社会也有一些这样的“天地通”,只不过大家都不清楚,也可以说是即使知道了也不会去相信。这一下就让我想到了关于外星人的问题。试想整个宇宙那么大,地球只不过是一粒尘埃。为什么有人就只相信地球是唯一的生命星球而其他地方没有,我们的心应该像宇宙一样去包容万物。我们的思想应该像宇宙一样去接纳任何可能上面的这种思想弊端后面会提及。 好了,绕了这么一大圈,让我们在回到开始。没错!上面所提到的绝天地通就是我所提出的五千年历史衰败的第一个原因,具我个人猜测,这些上天赋予大能力的人身上必定蕴含大气运。他们的存在可使一个国家的气运大涨,是君主实现长久治国。而历史上秦皇汉武之前的各个朝代存在时间长而后两千年的朝代存在时间短为这个猜测提供了可能。接下来我要说的第二个原因才是我认为真正衰败的原因。即使一个国家气运长久,但因为这个原因也可以使一个国家倾覆!这就是我所提到的“居安思危”试观我国历史上哪一个朝代的灭亡不是由此引起的?即使历史上如太宗之类的明君知道这个道理,但也只能持续他那一代,后世必然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混乱不堪的局面。这是为什么呢?在我看来,这就要与气运相结合了。在一个朝代即将灭亡之际,气运必定衰败不堪。而在这个气运环境下诞生的君主必然无法明治。就说大清晚年吧!光绪皇帝乃想做出一番救国救民的大业绩,和康梁共同图变法。但由于认知的局限及慈禧等多方面因素的干扰阻碍,终究无法成功。一位想有作为的君主尚且如此。更别说那些昏庸无能之主了。这气运说的是过于玄乎了。但“居安思危”确实又能改变一些气运,这一点由史实不难得出。 当然,以上我所论述的历史只是我笼统的提出了一个问题然后围绕这个问题说出了我自己的一些看法。其中,每个朝代那些细枝末节我就不说了,而且我也说不了。另外,我提出以上“居安思危”的观点最主要不是去评论历史,而是警示未来! 别看我们现在生活还可以,挺平淡安稳的。但其实,我们国家正处于巨大的危机中。有国内的一些派别教会蛊惑人心挑起内部的矛盾,也有国外的虎视眈眈。特别是在中东问题告一段落后,美国把视线移向了东南亚,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挑衅,还有人们所不知道、即使知道也不会去相信的共济会的阴谋。所以,在大势面前,我们更要拥有辩证的眼光!明确哪些事情可为!哪些事情不可违!未来的世界毕竟属于我们年轻的一辈。因此,我们应该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刻意去纠结生活中一些琐碎的小事,我们的这点人生小事和整个民族、世界的进程比来太渺小了。我们不能再让以前的血泪历史再重演了!如果人人都能这样!做到人人如龙!那我们还何愁到达不了彼岸呢?原创,希望能给到你帮助!

我眼中的历史论文1000字怎么写高中

325 评论(14)

迷茫小森林

贴春联,我国年俗的文明符号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过春节、贴春联是我国千百年来的民俗之一。贴春联民俗的延续,生动体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 一、春联的由来春联,就是把喜庆、吉祥的词语或对偶句写在红纸上,张贴在门口的两边,每副春联还有横批,多是喜庆、贺岁之类的词语。每逢除夕之际,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都要贴上春联,以示辞旧迎新,期望新的一年过得更好。春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年俗,源远流长,也是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关于春联的由来,有人说发端于宋、明代。其实,我国民俗中贴春联过新年的风俗,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有了贴春联的习俗。不过,那时候由于没有纸张,所以春联往往是刻写在门庭木掾或石柱上,当然也有的富贵人家把春联写在丝帛稠带上。后来,造纸术发明后,一些文人墨客便用把春联写在纸上悬挂,以后在发展到用红纸书写春联,春联也“飞入寻常百姓家”,挂在普通百姓的门口或者厅堂。
245 评论(15)

攀峰859

走出中世纪的西欧 提起中世纪的欧洲,尤其是西欧,对欧洲史略微了解一些的朋友脑海里的第一印象大概就是宗教势力,也就是基督教势力的权势熏天。的确,自从罗马帝国建立和巩固其政权后,基督教作为其压制人民思想、巩固政权统治的工具,越来越与世俗政权紧密结合,从思想上麻醉人民、从政治上钳制人民、从经济上压榨人民。中世纪的西欧经济发展缓慢,文化陷于停顿,这与基督教的精神统治关系极大。 然而,就像黑暗总是出现在黎明前一样,经过了若干个世纪的艰难的世事变迁,欧洲,尤其是西欧最终走出了中世纪各种因素的羁绊,迎来了其令后世无数学者和史学者仍对其原因探求不已的飞速发展时期。 那么,迈过中世纪这道门槛的西欧,其发展状况和其带给我们的历史经验教训又有哪些呢? 突破中世纪桎梏的历史标志性事件应该就是举世闻名的文艺复兴运动。中世纪的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多种条件的促生下,于欧洲的意大利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为这场思想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可能。城市经济的繁荣,使事业成功财富巨大的富商、作坊主和银行家等更加相信个人的价值和力量,更加充满创新进取、冒险求胜的精神,多才多艺、高雅博学之士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这为文艺复兴的发生提供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和适宜的社会环境。 14世纪末,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东罗马的许多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和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亦有一说是十字军3次东征(尽管第三次半途而废)带回来的纪念品,他们在路上发现了这些书,就搬了回来藏在教堂的地下室,后被人发现,惊叹古罗马的艺术,文学等,就开始极力传播,意图达到古罗马那时的成就)一些东罗马的学者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办了一所叫“希腊学院”的学校,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文明和文化等。这种辉煌的成绩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人们追求的精神境界是一致的。于是,许多西欧的学者要求恢复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和艺术。这种要求就像春风,慢慢吹遍整个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由此兴起。 在文艺复兴的背景下,西欧在文学、美术、自然科学、航海和建筑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西欧也以此为契机,从此大踏步地向资本主义时期迈进。并在此之后,凭借其制度上和经济技术上的巨大优势,领先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并把这种领先的程度一路保持到近现代。直到现在,西欧仍然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这与西欧的文艺复兴有因和果的关系。 文艺复兴是一次逐渐发展的时期,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和事件。但文艺复兴使当时的人们思想发生了变化,导致了宗教改革和激烈的宗教战争。后来的启蒙运动以文艺复兴为自己的榜样。
206 评论(13)

ljx1540

论晁错的“新法家”思想体系关键词: 晁错;新法家;历史观;人性论;国家本位;Chao Cuo; New Legalism School; Conception of History;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State-Oriented摘要: 以往研究晁错,多集中于其削藩、守边和重农等政策措施上,而将他作为“思想者”来深入研究则不多见。从秦亡到汉武“罢黜百家”的六七十年,诸子重新活跃,以晁错为代表的“新法家”与“新儒家”、“新道家”形成鼎足之势。“新法家”之“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晁错将商鞅、韩非“直线进化”的历史观变成了近似螺旋发展的循环历史观,并以此反对“无为而治”。二是理政目标由“得天下”变为“安天下”,去除先秦法家的“因人情”,而借用儒家的“得人心”,以让“天下乐其政”。三是在批判秦政的基础上摒弃申不害、韩非、李斯的极端“君主本位”,而向商鞅、慎到的“国家本位”回归,但其“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则没有根本改变。文章引用:龚留柱 论晁错的“新法家”思想体系[J] 历史学研究, 2014, 2(1): 1-
218 评论(11)

seraphimxmc

朱元璋的功过剖析摘要〕文章深刻分析了朱元璋在历史上的功绩及其取得成功的原因。朱元璋的功绩在于,战略上接受并贯彻“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箴言;体恤民情、休养生息、实施仁政;众揽人才励精图治;大义灭亲,加强中央集权。朱元璋的严重不足和过失是自卑、好色、大量杀戮功臣、错用胡维庸、错立朱允炆以及大搞特务统治。〔关键词〕朱元璋;以猛治国;明律近来电视、书刊论述朱元璋的东西不少,吴晗的《朱元璋传》,张笑天的《传奇皇帝朱元璋》等,读者议论纷纷。但我认为这些名人们对朱元璋的功劳讲得不深,对其过失讲得也比较含蓄。本文试图对朱元璋在历史上的功劳和过失讲深讲透,与同行们共同研究。一、朱元璋功绩评析众所周知朱元璋是削平群雄、打败元朝、建立高度中央集权的明朝帝国的开国皇帝,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胜利,而在历史上留下丰功伟业呢?这主要是:(一)接受九字箴言,并付诸实施朱元璋接受了大儒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箴言,在削平群雄,推翻元朝统治的事业中,从战略高度予以实践,这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拿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建立巩固的后方根据地,就是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要在力量不足时不要称王,以免群雄联合攻击,以免枪打出头鸟。朱元璋从抓军训而强兵,抓屯田而积粮;占领南京后,加固城墙,并尊小明王为君,很长一段时间屈居称臣,这些英明的战略观点,是朱元璋以弱胜强逐渐强大夺得最后胜利的关键。(二)体恤民情、休养生息、实施仁政朱元璋出身低贱,当过和尚,讨过饭,因而在他的思想中有一股强大的主流,就是体恤民情。他登基后首先一条就是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他虽然以猛治国,却是实实在在施行仁政。为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朱元璋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即位当年即下令,凡是老百姓提出的关于水利的建设,地方官吏必须奏报。后来他还专门指示工部大臣,凡是陂、塘、湖、堰可以蓄水泄水防止旱涝的,都要依照地形加以修治。到洪武十八年,全国开塘堰40,987处,疏通河流4,162处,修建坡堤渠岸5,000多处。这些都为发展农业生产,老百姓吃饱穿暖奠定了基础。朱元璋还奖励屯田,解放生产力。洪武二十四年,全国屯田面积达874,746项,比洪武六年增加一倍以上。洪武二十六年收入比洪武六年增加了三倍,人口增加了700多万。(三)众缆人才、励精图治当他错杀江南才女、美女苏坦妹后,引起了浙西四贤不满,他当即立了罪己碑,吸引浙西四贤之首的刘伯温等先后投其帐下。在他周围文有刘伯温、李善长,前者多谋善谏,堪称朱元璋的魏徵、赵普:后者修明律,掌管朝中大事,堪称朱元璋的萧何。武有徐达、常迂春能征善战,在削平陈友谅、张士诚、元朝势力中立了大功。(四)修明律以猛治国,以身作则大义灭亲他的女婿欧阳伦因贩运私茶遭朱元璋赐死。侄子朱文正因霸占土地受到杀头处分(资治通鉴记载为免去官职发往桐城安置不久死去)。朱文正是马皇后哺养长大,马皇后亲自求情都遭到拒绝。朱元璋以身作则大义灭亲是历代皇帝之楷模。另外朱元璋大力惩治腐败,有名的郭植案牵涉多人均弃尸街头。(五)加强中央集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进步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废中书罢丞相实行特务统治,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废除地方中书省,设立布政使门,按照皇上意愿管理地方政事。当时全国设有13个布政门,同时地方上还设主管军事的都指挥使和管理司法的刑按察使,三机构独立并互相牵制。罢丞相是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的措施,汉武帝时经常更换丞相,明朝开始李善长、徐达为相,李处事谨慎,徐达在外打仗矛盾不尖锐。胡维庸为相后大权独揽,结党营私,矛盾加深。皇帝直接抓六部对巩固中央集权有好处。特务统治虽然弄得人心惶惶,但朱元璋得到了不少情报,对巩固皇权有好处。(六)辛勤一生朱元璋为了管好他亲自创立的大明王朝,他不相信大臣,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批阅奏章一直到深夜,没有休息,没有假期,也很少有娱乐调剂。甚至缩小并限制相权,直至取消宰相,政权成为由皇帝直接管理的中央集权。朱元璋办公室贴满了纸条,这些纸条是他随时想起国家大事或一句名言怕忘记而记录下来的。一个皇帝能这样自律,能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真是难能可贵。他是一个事必躬亲、举轻若重的好皇帝,同时也是一个不能发挥大家力量(特别是登基以后)的“日勤不怠”的君主。二、朱元璋的不足和过失(一)自卑朱元璋出身低下,在他的思想中除了恤民的主流外还有一股支流就是自卑感,他不愿意让人讲他当过和尚,如悟因为当着群臣讲了此事被他关进了大牢,经云奇与皇帝讲情才答应如悟出牢,但还是让朱元璋割了舌头,永远不能说话。(二)好色自古皇帝好色不足为奇,但不择手段而集美则有失道德品质。如打败陈友谅后经胡维庸拉皮条,将陈友谅的皇后达兰暗暗藏到后宫,答应达兰守孝三年而封为妃子,后达兰作了朱元璋的真妃。达兰肚子里怀的陈友谅的种而生的朱梓成为她为陈友谅复仇的工具,后事发被杀。再如,为了得到郭子兴的女儿郭惠,假说郭子兴临终时有口头遗嘱“要郭惠嫁给朱元璋”,后说服了郭子兴老伴假传遗嘱硬从兰玉手中夺了郭惠为妃,后因与兰玉私通逼其自杀。另外朱元璋逼江南才女楚方玉当了宫中女宫,企图玷污而未成,楚自杀身亡。(三)杀害功臣徐达被朱元璋列为第一功臣,已经回乡养老得了背疽,这种病最忌吃蒸鹅,朱元璋却在他病重时赐蒸鹅给他吃,徐达深知皇帝要自己的命,只好含着泪水,吃了蒸鹅,没有几天就离开了人世。刘伯温是被朱元璋称为先生的功臣,告老还乡后因为一块坟地朱元璋就要处死他,后经郭艮莲的父亲讲情才得救,后来还是被胡维庸用药毒死。功臣冯胜、傅友德、廖永忠、朱亮祖也因失宠先后被处死。连位居“功臣第一”,年迈退休在家已77岁的李善长及全家70多口人也一齐被杀。(四)晚年错用胡维庸、错立朱允炆朱元璋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是会识人的,但智者千虑也有失误之处。朱元璋之用胡维庸就为其才能和小聪明所误。胡维庸是心术不正野心勃勃的小人,刘伯温虽劝朱元璋说用胡维庸不是走的快慢而是会翻车的,朱不听所劝,胡从为达兰拉皮条做起,进画师李醒芳,拉帮结派,培植党羽,直至伙同达兰造反以及害死刘伯温、谋害徐达,干尽坏事。后来虽然遭到车裂,但很多人跟其遭难。太子朱标病死后,立谁为太子这是朱元璋马上要办的一桩大事。他深知四子朱棣有魄力有胆识是为君之才而不立,却遵照嫡庶长幼的老规矩立了朱允炆。结果不久朱棣推翻了朱允炆,不仅害了朱允炆,老百姓也多受了几年战争之苦。用人遵循嫡庶长幼之老套而不是任人为贤为清廉。(五)大搞特务统治先是锦衣卫后改为东厂,大张旗鼓地收集百官情报,以东厂威胁百官,楚方玉的遗作中说“大臣们上朝每天均与家人告别,好像上朝后不一定能再回家”。朱元璋用东厂威胁百官,不准后宫干政,其子孙只有信任宦官。明朝宦官专政为历代之最,太监魏忠贤为九千岁,大将袁崇焕带兵打仗,其监军仍为宦官,这些人不懂历史,不懂军事,没有知识却要指挥将军,真是历史罕见。这些都是受明朝皇帝的老祖宗朱元璋的影响。另外朱元璋使用酷刑车裂胡维庸、兰玉,动不动就灭九族,这九族中老师也是一族,是不是太过分了,这是历朝历代少见之事,也说明朱元璋性格中残忍的一面。(六)把孟子清理出孔庙朱元璋为何恼怒孟子,主要是孟子“君为轻、民为贵、社稷次之”的语言。朱元璋是极度自尊、刚愎自用的,他登基以后唯我独尊,哪能理解孟子“君为轻、民为贵”之说,孟子的“民本”思想他无法接受。孟子认为“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的“三宝”,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这些话在一定程度上和现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的思想是一致的。朱元璋虽然有体恤民情之主流思想,但对孟子的要为民所想,不要把人民厌恶的东西强加给他们“,以德服人”的政治称为“仁政”格格不入,因为民若影响其皇权则忘掉一切,这就是朱元璋。晚年他命令翰林院学士刘三吾对《孟子》进行删节,保留170余条,删掉80条,曰《孟子文》。但到目前为止,人们仍以《孟子》作为范本。综合分析,朱元璋其人文化素质低,对儒生有偏见,对儒教之说虽用之皆生吞活剥而来。没有一套正统的理论是朱元璋性格中矛盾所在。三、结语朱元璋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在削平群雄、打倒元朝的统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明朝后注意发展生产,体恤民情,为推动社会前进起了很大作用,总来说是应当肯定的。但其缺点也很突出,杀戮功臣为历代皇帝之最,好色而不择手段也十分惊人,搞特务统治,晚年用人错误造成损失也令人发指。朱元璋用刑之残酷殷纣王之外无人与之相比。
182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