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04

panda1205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孔子我想对你说议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tange

已采纳
离开孔庙时,我的脑海里突然蹦出哲学家尼采的一句话:“我的时间尚未来到,有些人要在死后诞生。”尼采是疯狂的,也是自信的。而作为东方人的孔子,虽没有这样的豪言壮语,但历史证明了他完全有资格这么说。在孔庙,我完全被其宏大的规模深深地震撼了。真是让人难以想象,经两千余年修建,孔庙由原来的故宅三间,发展而为占地5亩,南北长1120米,恢宏壮丽的古代建筑群。庙内古木参天,殿宇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直逼北京的故宫和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孔子从一个普通人一跃而为万人崇敬的一代宗师,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孔庙的几个小时的行程中,最令我感叹的就是那十三碑亭。那里存放有唐、宋、金、元、明、清、民国时所立的53幢碑石,这是历代尊孔的实录,也是孔子一步步被神化的真实记录。站在碑前,可以想象着几百年前,那些古代帝王们动用了多少人马,才把几十来吨重的大碑运来,并一本正经地到这儿来参拜的情景。其实,帝王们对孔子的态度与其说是崇敬,不如说只是利用。由于孔子在中国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孔子成了人人抢收夺的一块招牌。封建统治者利用孔子的思想来维护其封建统治,他们拼命将孔子偶像化,并不断塞进一些他们的私货冒充是孔子的原始儒学。立碑只不过是其为巩固统治而玩的伎俩而已。但不管如何,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上具有这样深远的影响,这绝对是一个奇迹。孔子是无与伦比的。怀着对孔子的敬佩,走在宽阔的石板路上,眼前豁然一亮,一座气势雄伟的大殿映入眼帘。“大成殿”几个金色的大字苍劲有力。朱红色的大门,深红色的墙,黄色琉璃瓦,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出大成殿的宏伟壮丽。特别显眼的是殿前那十根白龙柱,每根都是整石雕成,柱上长龙栩栩如生,似腾似游。壮观程度绝不亚于故宫大殿。大成殿内,供奉着孔子的塑像。传说中孔子是位长相丑陋、身材矮小的老人,可眼前却俨然是个英俊慈祥、身材魁梧的长须老先生,想来是后人由于崇敬而把孔子美化了的缘故。时间有时往往会掩盖住真相,在这儿,我们很难想象到孔子当年的落魄。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父亲早逝,在母亲拉扯下长大,十六七岁时没有了母亲。但他勇敢地面对生活,战胜了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他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他一生只做过三年左右的官,政治抱负难以实现。后来,孔子带着爱徒周游列国,宣扬他的政治理想,但最终壮志难酬。到老年只好隐居家乡,埋头讲学和著述,大成殿后的诗礼堂就是最好的见证。堂中的几十块黑石板雕刻着孔子一生的经历。看着画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我仿佛看到了孔子经历着生活的贫困,政治上的失意,到最后仍坚持宣扬“仁爱”,成为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的情景。需要指出的是,孔子在外颠沛流离了十四个寒暑后回到鲁国时,已年近七旬,他的晚境是凄凉的,老年丧子再加上最器重的弟子的去世,使他的心灵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没有放松对古文献的整理和继续撰写《春秋》。这需要何等博大的胸怀!何等坚强的意志!他的儒学思想影响巨大,超出了任何人的想象。惊人的意志使孔子最终成了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杰出的人文学者,中庸的思想家,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部分诺贝尔奖获奖者曾在巴黎发表的一个宣言中预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活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可见世人对于孔子思想的重视。走近孔子,你会发现你所面对的不是一个偶像,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只不过他有着超人的智慧、勇气和人格魅力。

孔子我想对你说议论文

209 评论(12)

melodydmn

翻开历史厚重的书页,走进《论语》去了解你的点点滴滴,我在字里行间感受、思考,渐渐地发现,你的思想直如那不舍昼夜的流水般源远流长,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穿越两千年绵长的光阴而生生不息。回望你生活的时代,三百年的春秋也已走到了尽头,随之而来的是一个铁制冷兵器主宰的、更为动荡的战国乱世。你看到了周朝礼乐制度的衰落,看到了君不君、臣不臣、父子成仇、手足反目的社会现状。不知一生追求仁与礼的你,在这样时代的大背景下,日日夜夜在怎样地辗转反侧?当各诸侯国都渐渐摒弃了礼乐制度,开始以法治国的时候,你是否看到了时代前行的方向,或是明知如此,却仍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孔子,我想对你说,我有多么尊敬你“仁”的主张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持。“仁”,我的理解是以人为本,而你也是这么做的。虽然你认为社会应该有一定的等级之分,但你却给予所有人平等的尊重。马厩失火,你最关心的是是否伤到了人;见盲人乐师,你认真地告诉他台阶、桌子的位置和与坐者姓甚名谁。虽然你主张“君君臣臣”,面对鲁国把持国政的三桓,坚决要求“堕三都”,而对于郑国同样把持国政的子产,你却表现出尊重,因为他善待人民,实行仁政,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同样,对于“背叛旧主”的管仲,你也称之为“仁者”,因为他帮助齐桓公成就一方霸业,匡世经纬,兼济天下,你的想法让我明白,善待他人者就可以称之为“仁者”。你的思想和你的师尊老子最大的不同,该在于一个重“天道”,而一个敬“人道”吧。而你一生孜孜以求的,还有周礼的兴盛,我觉得这也是你一生郁郁不得志的原因。看到原来作为礼乐之邦的鲁国朝政荒废,满心失落之下,早已过了知天命之年的你开始周游列国。中原大地苍茫无疆,我仿佛看到你在夕阳下御车,身旁追随着一批弟子的剪影,越过一座座山丘,穿过一片片旷野,经过一座座城池……多少次,顽固的君主被你的政治主张打动,打算予以重用;又有多少次,他们身边的佞臣屡进谗言,让你的努力付诸东流;多少次,你路途困顿,进退不得,却依然云淡风清;又有多少次,你遇到了认为你迂腐、劝你啸傲山林的避世隐士,或是不理解你的市井百姓,你却一笑置之,不曾放弃自己的坚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几千年来作为中国仁人志士的风骨,被代代传承着,陈涉、吴广、屈原、杜甫、王安石、岳飞……每一个时代的英杰是你的追随者——你是多么伟大的先哲与殉道者!时光辗转前行,而受着你思想熏陶的华夏子孙依然生生不息。每一年你的诞辰,昔日的齐鲁大地都响起庄严肃穆的钟鼓之乐。你可曾听见,那是穿越两千多年绵长光阴,你不息的思想回声。孔子,我想对你说。世人敬叹你,是因为《论语》;世人称道你,是因为《春秋》;世人奉你为圣人,是因为你重回故土那深情一跪,因为你杏坛讲学有教无类。那些高尚节操千古流传,令二千五百年多少莘莘学子误会地跟在你身后!两千五百年来,我们理解你,我们评说你,我们敬仰你。你的精神化作石桥,受两千五百年风吹、日晒、雨打,依然长存,依然被世人追寻。孔子,我想对你说。酣眠二千余载,汝安矣。
141 评论(13)

游道通

回答 请稍等 “我们的生命就像是努力地将一块大石头推上山坡,快要到山顶时,大石头又滚下,我又得重新将它推上山坡。”这是歌德对自己劳苦命运的描述。 孔夫子,当您看到上面这段话时,您不会感到心中涌动着无法排解的郁闷吗?而我,每当看到您“生无所息”的教诲时,心中便无限绝望。夫子,您那个时代有吴刚的传说吗?他一刻不停地砍着桂树,桂树的创口即砍即合。如果您处在那样的状况下,您是否还能保持您“进退有礼”的儒学风度?而我每次背诵《李凭箜篌引》中一句“吴质不眠倚桂树”时,都会欣慰音乐给了他休息、喘息的空间。夫子,您的那句“逝者如斯夫,不舍叠夜”,我铭记心中,这恐怕是您得出“生无所息”结论的理由之一吧。千百年来,它催促着人们快跑,快跑,用那须臾的生命追赶日月轮回的速度,可您想过,那一刻不停追赶太阳的夸父是怎样倒下的吗?夫子,在我们这个年代,有很多人由于过度劳累而死,他们中有很多都可以用原本应该拥有的时间为我们这个社 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对于这点,您又怎么看呢?当然了,夫子,我并不赞同无谓的休息。就好像工作了一天的人拿玩命打牌当作休息一样,那只是愚蠢地消耗自己的生命。我们这个时代,有一位非常著名的科学家王逸先生,他曾说:“作为我们这样的工作者,注定不能享受一些人能享受的乐趣,”是的,他勤勤恳恳地工作,没有一般人出入舞厅、打牌喝酒、游山玩水的休息权利,但他也会在工作之余,停看花草,与学生谈心来休息。这使他暮年,成为了培养青年人才,支持年轻人的推前浪的“后浪”。夫子,人非圣贤,若我们被迫去面对一个永无休止的命运,相信很多人都会丧失勇气,不如像刘塘先生鼓励他儿子一样:“当一次大考摆在你面前,你若想到有一个长长的假在等待着你,是否会觉得舒服些?”夫子,让您门生休息会儿吧。或寄情于山水,又或纵情于天地,他对人生可能有更深的感悟。如您门生所说:“春服既成,与童子五六人,冠有六七人”沐浴那春光 更多1条 
303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