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stone608
2025-07-18 01:18:01
云南省德宏州民族文化 德宏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风情独特,被国内外誉为"孔雀之乡"、"神话之乡"和 "歌舞之乡"。 德宏州内居住着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僳僳族、德昂族等30多种少数民族,是全国景颇族、德昂族和阿昌族的主要聚居地。德宏的少数民族各具特色,领略民族风情、品尝民族餐饮,参加民族节日,有巨大的诱惑力。 全州总面积11526平方公里,瑞丽江、大盈江国家级名胜区几乎囊括了德宏全境。据统计,2005年末,全州在籍人口78万人,当地少数民族人口25万,占7%。其中傣族03万占总人口的32%;景颇族05万占总人口的2%;僳僳族58万占总人口的4%;阿昌族84万占总人口的6%;德昂族32万人占总人口的24%。德宏傣族占全国傣族人口的30%,景颇族占全国景颇族人口的95%以上,阿昌族占全国阿昌族人口的85%以上。 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僳僳族、德昂族分别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族群分化出来,保留了他们不同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但随着中原文化以及佛教、基督教的传入,各少数民族从中吸收了养分,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学习、相互交融,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创造了五彩缤纷的文化艺术,从而使德宏少数民族文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神韵和蓬勃的生命力,构成世界上少有的多族群、多文化共生地带,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园中的一支奇葩。 今天,德宏各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德宏的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与各民族的文化交融是紧密相关的。 德宏的气候是"立体气候",宗教文化也呈"立体分布","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俗 " 是对德宏宗教文化经典的概括。德宏高寒山区至今存留着种类繁多的自然宗教,半山区的景颇族、僳僳族以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为主,坝区傣族、德昂族和阿昌族则以上座部佛教为主,德宏的上座部佛教教派齐全,为世界罕见,是研究宗教文化的"活化石"。 德宏拥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这里民族风俗醇厚质朴,民族节日异彩分呈,民族建筑独树一帜,民族服饰五彩缤纷,民族史诗闻名于世,民族歌舞优美精彩,民族绘画艳丽生动,饮食文化和风味小吃别具一格,尤其是傣族的贝叶文化、景颇族的目瑙文化更是饮誉世界。 这里,我们将对德宏五个主体民族的文化作一简单介绍。 傣族 水的民族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傣族约占全国傣族总人口的30%,是傣族聚居最多的地区。分布在全州各县市坝区和山涧河谷地带,有傣德和傣勒之分。他们濒水而居,善于在水中捕捞,喜欢在水中沐浴,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最隆重的传统民族节日"泼水节",傣族少女柔情似水……学术界把傣族喻为"水的民族",说他们纯洁如水,温文尔雅,从容不迫。 一、历史渊源 德宏傣族先民与我国古代东南沿海的越人部族有密切的族属渊源关系。早在西汉时期,就被称为"滇越",建立了神奇的"乘象国",傣语称为"勐果占璧"或"勐卯弄"。东汉被称为"掸"。唐宋时期先后归顺南诏、大理地方政权。元朝时德宏傣族迅速崛起,建立了强大的"麓川王国。"明朝称傣族为"百夷" , 正统年间爆发了震惊天下的"三征麓川"战役。从清初到近代称为"摆夷",解放后正式定名为"傣族"。 瑞丽一带的"傣德"支系,原先就居住在德宏,与汉族接触不多,保留着较多的民族传统文化;而潞西、梁河、盈江、陇川的"傣勒"支系,是后来迁人德宏的,他们过去分布在"傣德"支系以北靠近汉族的地方,吸收了较多的汉文化成分。 德宏傣族的来源主要是三方面:一是德宏土著的"滇越"部族,今德宏怒江流域、大盈江流域出土的具有显著"百越"文化特征的新石器文物,包括肩石斧、梯形石斧、夹沙陶器等均为"滇越"部族的遗物, "滇越"是"傣德"支系的祖先,主要分布在瑞丽市和潞西市遮放坝尾,这里的傣族至今保持着古老的传统习俗,如建筑上仍使用"干阑"式竹楼,人名无姓氏,男女孩以长幼顺序取名,男孩叫岩、依、散、俄……女孩叫月、玉、安、艾、娥……服饰与"傣勒"支系也有明显不同。二是从东南沿海"百越"地区迁来的傣族先民,自称"傣勒",分布最广,潞西市、梁河县、盈江县、陇川县及瑞丽市勐卯镇最多。三是从缅甸迁来的傣族,主要居住在瑞丽市。 二、土司制度与文化艺术 土司制度对傣族的文化艺术有很大影响,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一方面土司由封建王朝委任,对学习汉文化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从而带动了土司衙门里的贵族子弟、属官乃至傣族百姓都来学习、钻研汉文化的风尚;另一方面土司追求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重面子、讲排场,客观上推动了当地文化艺术的发展;再一方面土司把佛教当作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工具,大力宣扬佛教,而佛教对傣族文化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建筑艺术上看,土司衙门一律采用汉式建筑。规模因土司实力大小而异,其中以南甸、干崖、陇川、芒市、勐卯的土司衙门较为豪华,雕梁画栋,富丽堂皇,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是南甸土司衙门。 南甸土司衙门占地面积10,625平方米,建筑面积7,780平方米。由4个主院落、 10个旁院落、47幢、149间房屋组成。包括大堂、二堂、三堂、正堂以及粮库、军械库、监狱、马房、花园、佛堂、戏楼等。大堂是土司审理重大案件的公堂,内设刑具;置土司仪仗牌,包括"回避"、"肃静"牌和龙头、关刀、金瓜、城斧、朝天蹬、安民、除一手掌乾坤等;右侧置一把万民伞,左侧置鸣冤鼓、铜磐、铁炮二南。凡升堂、土司进出衙门,或迎送贵宾,均要击鼓、鸣磐、放炮。毒筒堂是土司接待上司或会见宾客的地方。堂前悬挂"十司领袖"和"天一柱"匾额。正中的后门称为太阳门,遇重大庆典或内地官员来临才开启,平时走两侧通道。三堂正中挂"永固南疆"匾额,是土司署讨论重大问越及属百值班的地万。正堂系土司及家属的寝室。正殿用栗木、左厢用椿木、右厢用揪木,暗含"正立春秋"之意,八扇门上雕刻着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周子爱莲、伯乐爱马等"八爱图"。整个衙门建筑群显得巍峨壮观,气势不凡,被称为傣族的"故官"。 1987年12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11月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傣族土司衙门采用汉式建筑,在政治上反映了土司对封建王朝的依附关系,同时土司也可凭此向百姓炫耀自己的势力、威严和政治靠山,起到一种震慑的作用。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内地汉文化与边疆民族文化的交流。 从信仰的角度看,傣族佛教兴盛,与土司重视佛教有密切相关。德宏最著名的佛寺、佛塔,几乎都是土司出资或集资修建的。如芒市的菩提寺、五云寺、树包塔、瑞丽的姐勒大金塔、盈江的允燕佛塔等。土司对佛教的大力倡导,主观上是利用宗教从精神上控制民众,客观上却极大地推动了傣族宗教文化和傣族民间传统工艺的发展。其中包括佛经翻译、文学创作、建筑、雕刻、雕塑、绘画、剪纸、扎纸等等。 傣剧与土司制度也有密切的关系。德宏傣戏最早发源于干崖土司衙门。干崖土司署组织傣族文人翻译大量京剧、滇剧剧本,移植排演为傣剧。傣剧先在各土司衙门流行,然后传入民间。 三、舞蹈音乐 傣族民间舞蹈 以舞姿轻柔舒缓,造型独特优美,民族风格浓郁而享誉海内外,是傣族文化高度发展的艺术产物,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傣家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充分表达了傣家人心灵深出对美的追求、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祈盼,体现了傣家人慈善、友好温和的品质。 傣族民间舞蹈的种类非常多,有农作模拟舞蹈、抒情舞蹈、故事舞蹈、祝谢舞蹈、道具舞蹈、武术舞蹈、祭祀舞蹈、宫廷舞蹈等等。其中以拟兽舞蹈内容最为丰富,包括孔雀舞、白象舞、鱼舞、大鹏舞、马鹿舞、猴舞、龟舞等。 傣族的摸拟舞蹈有图腾祟拜的遗痕,但绝大部分与佛教的流传密切相关。其中,孔雀舞是代表傣族民间舞蹈艺术的最高水平的舞蹈,它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逐步形成一种独立于宗教之外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表演性舞蹈。以独特优美的身段、节奏明快的舞步、变化多端的手形、灵活传情的眼神,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只要一提起孔雀舞,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傣族。可以说,孔雀舞已经成为整个傣族的艺术形象。 孔雀舞 孔雀具有高贵优雅、温和从容的性情,与傣家人的民族性格相吻合,又是佛祖的使者,所以孔雀成为傣族心目中神圣吉祥、幸福美好的象征,凡节日喜庆都要跳孔雀舞。有道具孔雀舞和徒手孔雀舞两大类。过去只限男性跳,女性跳孔雀舞是解放以后才逐渐开始的。道具孔雀舞,俗称"架子孔雀舞"。舞者头戴王子金盔和王子面具,腰系用细竹、彩绸制作的、可以张合的孔雀翅膀和长长的孔雀尾。这种装扮,与印度民间的孔雀舞非常相似。道具孔雀舞有单人舞、双人舞和三人以上表演的有故事情节的孔雀舞。 流行于潞西一带的道具孔雀舞,孔雀道具比较宽大,制作工艺精细,色彩艳丽,形象逼真。在跳法上以走舞为主,表现孔雀行走、奔跑、拖翅、展翅、开屏等姿态。而流行于瑞丽、碗町一带的孔雀舞,则穿戴轻便小巧的道具服饰,动作套路丰富,灵活多变。徒手孔雀舞,是解放后在道具孔雀舞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舞步是傣族特有的"起伏舞步",支撑腿曲伸时,动力腿勾脚,相互交替,形成身体重心均匀起伏的舒缓节奏,给人以悠然而不失庄重典雅的感觉。徒手孔雀舞分两种,即单人孔雀舞和双人孔雀舞。单人孔雀舞表现的内容是,清晨,孔雀在幽静的森林中慢慢苏醒,梳理羽毛,左顾右盼,走出巢穴。来到一条清澈的小溪边,欣赏水中自己美丽的倒影。然后饮水,洗浴,抖落身上的水珠。接着是开屏、飞翔 … … 对孔雀习性的模仿,细致入微,将孔雀顾盼生辉的姿态、高贵圣洁的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双人孔雀舞的舞者分别扮演雌、雄孔雀,雄孔雀动作幅度大,刚劲有力;雌孔雀动作轻灵、娇柔,舞蹈表现雌、雄孔雀相亲相爱,充满柔情蜜意。 象脚鼓 在德宏州的任何一个傣族村寨,人们只要一听到象脚鼓的声音,就知道村中一定是在庆贺喜事。节日、迎亲嫁女、起房建屋、作摆、远方宾客到来都要敲响象脚鼓。在象脚鼓的召唤下,村中的百姓,不论男女老幼,都会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计,纷纷聚集在一起,踩着象脚鼓的节奏,尽情欢歌。傣族群众说:"听到象脚鼓响,脚板心就发痒。" 象脚鼓音色浑厚、圆润,鼓声传播得非常远。再配上浑厚的硭和急切响亮的、让人心脏加速的镲,产生一种和谐的、扣人心弦的、极为煽情的艺术效果。 每年9月"出洼"后,谷子即将成熟,为庆祝丰收,傣族群众几乎每天都跳象脚鼓舞。民间流传:"敲一下鼓,谷子饱一截"。丰收在望之时,正是傣家人狂欢的季节,村村寨寨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正如俗话所说"谷子黄,傣族狂",充分反映了傣族人民对丰收的渴望和对丰收的喜悦。 斜光 傣族把以击鼓表演为主的舞蹈叫做"斜光"。击鼓方法变化多端,不同的击法和节奏,构成不同的鼓语。 从人数上看,有单人舞、双人舞和群舞之分。单人舞是突出个性化的即兴表演,过去村与村之间经常进行擂鼓比赛。比赛获胜,被视为全村的荣耀,同时要把鼓抬到奘房供奉。胜者不仅将得到一头牛的奖励,还会博得美丽姑娘的爱慕。双人舞讲究配合默契,融人傣族武术套路中躲闪、踢腿的招式。两位鼓手之间还可通过鼓语,一问一答,颇有情趣。潞西一带的双人舞,鼓身左右摆动,模仿孔雀开屏;盈江一带,鼓身上下摆动,模仿公鸡打架。而群舞则是遇到隆重的庆典才举行,数百只鼓一齐擂响,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嘎光 以象脚鼓为伴奏的集体舞,在傣族民间最为盛行,男女老少都会跳。人数少则几十,多则成百上千。舞呈"三道弯"形,节奏舒缓,舞姿轻盈优美。"三道弯"是傣族及南亚、东南亚许多民族特有的舞蹈造型。这是原始人类采摘树上果实的再现,同时还表现出古代百越部族对鸟、蛇图腾崇拜的痕迹。 瑞丽、碗町一带"傣德"支系跳的嘎光,打击乐手站在舞场中央原地伴奏,众人围圆圈踏节拍而舞。潞西、盈江、陇川、梁河"傣勒"支系跳嘎光时,打击乐手位于舞队之首,引导舞队进人舞场后,才到舞场中央伴奏。舞蹈进人高潮时,懂武术的男子脱去上衣,露出文身,随鼓点在舞场中表演傣拳,众人齐声发出"呀呀一呜一呜"的欢呼声。气氛热烈欢快,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特色。 葫芦丝 葫芦丝是德宏傣族群众最喜欢吹奏的传统乐器之一。葫芦丝,傣语称"筚朗道",意为"用葫芦做成的吹奏乐器"。 德宏傣族把吹管乐器统称为"荜",有荜香、荜秀、荜端翔、荜朗道等,管身竹制,造型别致美观,富有民族特色。音色圆润、柔美而纤细,极富抒情性,符合傣族温和善良的民族性格,善于表现傣乡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传递傣家人含蓄细腻的情感。 民间吹奏葫芦丝,一是老年人自娱自乐,排遣孤独,内容多为叙事性的古调,音符悠长、苍凉、凄楚,是老年人怀古、排遣孤独感的方式之一;二是年轻人谈情说爱时,吹奏葫芦丝传递情感,曲调优美、抒情、浪漫。 过去傣族民间有"目掌荜,目宾宰"(意为"不会吹葫芦丝,不是小伙子")的说法,只要成为葫芦丝高手,定能博得姑娘的欢心。所以,男孩到了十四、五岁,就开始偷偷学习葫芦丝的吹奏和制作。 有"葫芦丝之乡"美誉的梁河县,其境内的勐养坝曾是南甸土司的避暑胜地,坝中蜿蜒流过清澈的南养江,滋润着肥沃的土地,这里沟河纵横,四季常青。竹林深处,分布着数十个傣族村寨。金秋十月,当谷子收割完毕,田野一片寂静。夜幕降临,秋风送爽,明媚的月亮爬上竹梢,萤火虫四处飞舞,这是傣族"布冒"(小伙子)"猎少"(串姑娘)的大好时机。寨子里的小伙子们披上草绿色毛毯,挎上电筒,带上心爱的葫芦丝,朝着不同的目标奔去。。 进人二十一世纪后,葫芦丝在国内的影响更大,那勾魂摄魄的奇妙声音,引发了一股席卷全国的狂潮,天南海北的人们 , 都把吹葫芦丝当作一种时尚、一种自豪。 四、傣族文化艺术 语言文字 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傣语族壮傣语支,国内同语族的语言有壮语、布依语、侗语、水语、松佬语、毛南语、黎语,同国外的泰语、老挝语、缅甸的掸语、印度阿萨姆邦的阿霍姆语是很接近的亲属语言。 饱受中原黄河文明与印度恒河文明的滋养,傣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一是百越文化的积淀;二是本民族固有的文化;三是对中原文化的吸收;四是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 德宏傣族学者普遍认为,德宏傣文字母来源于印度巴利文字母,德宏傣文是由缅甸文字变化而来的。有老傣文与新傣文之分。新傣文系1954年在老傣文基础上改进,共有36个字母、19个声母、84个韵母,6个声调。书写为自左向右横写。拼写顺序是声母在前,韵母在中,声调符号放在韵尾后面。 现今使用德宏傣文的地区,有德宏、保山、临沧、思茅、大理、楚雄等地州的傣族地区,人口达40多万。 文学艺术 德宏傣族文学历史悠久。古代傣族先民早就创作了反映自己劳动生活的歌谣、神话和传说。有自己的文字后,神话、传说得以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从口头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使傣族文学的发展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叙事长诗 目前,傣族叙事长诗大约有五百五十部,这些作品都是数千行、数万行的宏篇巨著。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宝藏中一座绚丽多彩宝库。
The Chinese New Year:This holiday is also known as the Spring F It falls on the first day of the first lunar Chinese years are grouped in sets of 12 with each year represented by an animal (a zodiac sign) It is often said that a person display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imal representing the year in which they were The Chinese New Year is a time of great excitement and celebration for all Chinese around the In some Asian countries, the festivities may last for On New Year’s Eve, family members gather for a huge luxurious Many of the foods served have a symbolic Some foods have names that sound the same as Chinese characters (words) These Chinese characters have a prosperous meaning, and the shapes and colors of the foods symbolize health, happiness, and good On New Year’s Day, family members eat a vegetarian dish called “jai” All of its ingredients are tied to prosperous The New Year is ushered in joyfully with the thunderous roar of exploding firecrackers to frighten away evil The dragon dance is a vital part of this The dance was originally performed to please the dragon, the god of water, and to ask for rain during periods of The dragon is a symbol of strength, dignity, and During the Chinese New Year, people greet each other with the phrase, “Gung Hay Fat Choy” to wish each other best wishes and prosperity This phrase means “ Happy New Y”Families will visit relatives and friends to wish them a Happy New Y The younger members visit their After “Gung Hay Fat Choy” is wished for the elders, the elders in return give “lucky money” to their younger “Lucky money”; is money that is placed into specially desig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