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论文集和论文的关系欧拉图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88

奋斗之为明天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论文集和论文的关系欧拉图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alexalyn

已采纳
七桥问题Seven Bridges Problem 著名古典数学问题之一。在哥尼斯堡的一个公园里,有七座桥将普雷格尔河中两个岛及岛与河岸连接起来(如图)。问是否可能从这四块陆地中任一块出发,恰好通过每座桥一次,再回到起点?欧勒于1736年研究并解决了此问题,他把问题归结为如下右图的“一笔画”问题,证明上述走法是不可能的。 有关图论研究的热点问题。18世纪初普鲁士的柯尼斯堡,普雷格尔河流经此镇,奈发夫岛位于河中,共有7座桥横跨河上,把全镇连接起来。当地居民热衷于一个难题:是否存在一条路线,可不重复地走遍七座桥。这就是柯尼斯堡七桥问题。L欧拉用点表示岛和陆地,两点之间的连线表示连接它们的桥,将河流、小岛和桥简化为一个网络,把七桥问题化成判断连通网络能否一笔画的问题。他不仅解决了此问题,且给出了连通网络可一笔画的充要条件是它们是连通的,且奇顶点(通过此点弧的条数是奇数)的个数为0或2。 当Euler在1736年访问Konigsberg, Prussia(now Kaliningrad Russia)时,他发现当地的市民正从事一项非常有趣的消遣活动。Konigsberg城中有一条名叫Pregel的河流横经其中,这项有趣的消遣活动是在星期六作一次走过所有七座桥的散步,每座桥只能经过一次而且起点与终点必须是同一地点。 Euler把每一块陆地考虑成一个点,连接两块陆地的桥以线表示。 后来推论出此种走法是不可能的。他的论点是这样的,除了起点以外,每一次当一个人由一座桥进入一块陆地(或点)时,他(或她)同时也由另一座桥离开此点。所以每行经一点时,计算两座桥(或线),从起点离开的线与最后回到始点的线亦计算两座桥,因此每一个陆地与其他陆地连接的桥数必为偶数。 七桥所成之图形中,没有一点含有偶数条数,因此上述的任务无法完成 欧拉的这个考虑非常重要,也非常巧妙,它正表明了数学家处理实际问题的独特之处——把一个实际问题抽象成合适的“数学模型”。这种研究方法就是“数学模型方法”。这并不需要运用多么深奥的理论,但想到这一点,却是解决难题的关键。 接下来,欧拉运用网络中的一笔画定理为判断准则,很快地就判断出要一次不重复走遍哥尼斯堡的7座桥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多少年来,人们费脑费力寻找的那种不重复的路线,根本就不存在。一个曾难住了那么多人的问题,竟是这么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 1736年,欧拉在交给彼得堡科学院的《哥尼斯堡7座桥》的论文报告中,阐述了他的解题方法。他的巧解,为后来的数学新分支——拓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七桥问题和欧拉定理。欧拉通过对七桥问题的研究,不仅圆满地回答了哥尼斯堡居民提出的问题,而且得到并证明了更为广泛的有关一笔画的三条结论,人们通常称之为欧拉定理。对于一个连通图,通常把从某结点出发一笔画成所经过的路线叫做欧拉路。人们又通常把一笔画成回到出发点的欧拉路叫做欧拉回路。具有欧拉回路的图叫做欧拉图。

论文集和论文的关系欧拉图

307 评论(14)

金融考博人

这是图论的问题。顶点的边数定义为度,度为奇数的点称为奇点,度为偶数的点成为偶点。对于一个连通图,如果它的奇点个数为0或2,则能不重复的遍历每一条边,否则则不能。七桥问题,它的奇点个数不是0或2,就不行
336 评论(14)

桃李501129

丹尼尔·伯努利 伯努利,D.(Bernoulli,Daniel)1700年2月8日生于荷兰格罗宁根;1782年3月17日卒于瑞士巴塞尔.数学、物理学、医学家.  丹尼尔·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是著名的伯努利家族中最杰出的一位,他是约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的第二个儿子.丹尼尔出生时,他的父亲约翰正在格罗宁根担任数学教授.1713年丹尼尔开始学习哲学和逻辑学,并在1715年获得学士学位,1716年获得艺术硕士学位.在这期间,他的父亲,特别是他的哥哥尼古拉·伯努利第二(Nikolaus Bernoulli II,1695—1726)教他学习数学,使他受到了数学家庭的熏陶.他的父亲试图要他去当商业学徒,谋一个经商的职业,但是这个想法失败了.于是又让他学医,起初在巴塞尔,1718年到了海德堡,1719年到施特拉斯堡,在1720年他又回到了巴塞尔.1721年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他的论文题目是“呼吸的作用”(De respiratione).同年他申请巴塞尔大学的解剖学和植物学教授,但未成功.1723年、丹尼尔到威尼斯旅行,1724年他在威尼斯发表了他的《数学练习》(Exercitationes mathematicae),引起许多人的注意,并被邀请到彼得堡科学院工作.1725年他回到巴塞尔.之后他又与哥哥尼古拉第二一起接受了彼得堡科学院的邀请,到彼得堡科学院工作.在彼得堡的8年间(1725—1733),他被任命为生理学院士和数学院士.1727年他与L.欧拉(Euler)一起工作,起初欧拉作为丹尼尔的助手,后来接替了丹尼尔的数学院士职位.这期间丹尼尔讲授医学、力学、物理学,做出了许多显露他富有创造性才能的工作.但是,由于哥哥尼古拉第二的暴死以及严酷的天气等原因,1733年他回到了巴塞尔.在巴塞尔他先任解剖学和植物学教授,1743年成为生理学教授,1750年成为物理学教授,而且在1750—1777年间他还任哲学教授.  1733年丹尼尔离开彼得堡之后,就开始了与欧拉之间的最受人称颂的科学通信,在通信中,丹尼尔向欧拉提供最重要的科学信息,欧拉运用杰出的分析才能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给以最迅速的帮助,他们先后通信40年,最重要的通信是在1734—1750年间,他们是最亲密的朋友,也是竞争的对手.丹尼尔还同C.哥德巴赫(Goldbach)等数学家进行学术通信.  丹尼尔的学术著作非常丰富,他的全部数学和力学著作、论文超过80种.1738年他出版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流体动力学》(Hydrodynamica).1725—1757年的30多年间他曾因天文学(1734)、地球引力(1728)、潮汐(1740)、磁学(1743,1746)洋流(1748)、船体航行的稳定(1753,1757)和振动理论(1747)等成果,获得了巴黎科学院的10次以上的奖赏.特别是1734年,他与父亲约翰以“行星轨道与太阳赤道不同交角的原因”(Quelle est alcause physique de l’inclinaison des plans des orbites des pla-nètes par rapport au plan de léquateur de la révolution du soleilautour de son axe,1734)的佳作,获得了巴黎科学院的双倍奖金.丹尼尔获奖的次数可以和著名的数学家欧拉相比,因而受到了欧洲学者们的爱戴,1747年他成为柏林科学院成员,1748年成为巴黎科学院成员,1750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还是波伦亚(意大利)、伯尔尼(瑞士)、都灵(意大利)、苏黎世(瑞士)和慕尼黑(德国)等科学院或科学协会的会员,在他有生之年,还一直保留着彼得堡科学院院士的称号.  丹尼尔·伯努利的研究领域极为广泛,他的工作几乎对当时的数学和物理学的研究前沿的问题都有所涉及.在纯数学方面,他的工作涉及到代数、微积分、级数理论、微分方程、概率论等方面,但是他最出色的工作是将微积分、微分方程应用到物理学,研究流体问题、物体振动和摆动问题,他被推崇为数学物理方法的奠基人.
239 评论(10)

没得好吃

丹尼尔·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伯努利家族代表人物之一,数学家,其伯努利定律适用于沿着一条流线的稳定、非粘滞、不可压缩流,在流体力学和空气动力学中有关键性的作用。 生平与成就丹尼尔·伯努利出生于荷兰的格罗宁根,但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瑞士巴塞尔。他是约翰·伯努利的儿子、雅各布·伯努利的侄子。约翰·伯努利希望他经商,但是他仍然从事数学。据说他和他父亲关系不好。在他们同时参加并试图获得巴黎大学的科学竞赛的第一名时,约翰因为不能承受和他的后代做比较的“羞耻”,把丹尼尔逐出他的家族。约翰还曾试图盗窃丹尼尔的着作《Hydrodynamica》(流体力学)并把它重新命名为《Hydraulica》。虽然丹尼尔试图妥协,他父亲至死不愿和解。他是欧拉的同时代人,也是密友。和欧拉在欧拉-伯努利梁方程上有过合作。他于1724年前往圣彼得堡出任数学教授,但不喜欢那里。1733年一场短暂的病给了他离开那里的理由。他回到巴塞尔大学,在那里他曾陆续担任医学、形而上学和自然哲学的教授直至去世。他最早的数学着作是《Exercitationes》(数学习'),发表于1724年,它包含了Jacopo Riccati所给出的方程(里卡蒂方程)的一个解法。两年后,他第一次指出求解复合运动经常需要把运动分解为平移和转动。他的主要着作是他的《Hydrodynamique》(流体力'),发表于1738年;它类似于拉格朗日的《分析力学》,它们都安排成所有的结果都是一个原理的结果,在这个例子中也就是能量守恒。随后他写了一部关于潮汐理论的论文集,和欧拉以及麦克劳林的论文集一起获得了法国科学院的一个奖励:这三部论文集包含了该主题从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发表和拉普拉斯的研究之间的所有成果。伯努利也发表了大量关于不同机械问题的论文,特别是关于振动弦问题的,以及布鲁克·泰勒和达朗贝尔的解法。他是最早试图采用数学方式表述气体运动论的人,而且他试图用这一方式解释波义耳定律,这是和波义耳以及马略特相关的定律。丹尼尔·伯努利也是1738年的“风险度量的新理论的讨论”的作者,(《经济学》第22卷(1954年),23-36页;《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其中,圣彼得堡佯谬是风险趋避,风险贴水和效益的经济理论的基础。
117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