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gb9008
网上找些眼科类的论文参考参考呗,,(眼科学)这样子的书~~ 
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正因为如此,人们把文献称为情报工作的物质基础。在国内国外,都常常可以看到有人把“文献”与“情报”,“文献学”与“情报学”等同起来,虽然这种等同未必适宜,但却反映了文献在情报活动和科学中的极为重要的地位。 区分文献类型或形式有多种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根据载体把其分为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和声像型。(1)印刷型:是文献的最基本方式,包括铅印、油印、胶印、石印等各种资料。优点查可直接、方便地阅读。(2)缩微型:是以感光材料为载体的文献,又可分为缩微胶卷和缩微平片,优点是体积小、便于保存、转移和传递。但阅读时须用阅读器。(3)计算机阅读型:是一种最新形式的载体。它主要通过编码和程序设计,把文献变成符号和机器语言,输入计算机,存储在磁带或磁盘上,阅读时,再由计算机输出,它能存储大量情报,可按任何形式组织这些情报,并能以极快的速度从中取出所需的情报。近年来出现的电子图书即属于这种类型。(4)声像型:又称直感型或视听型,是以声音和图像形式记录在载体上的文献,如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科技电影、幻灯片等。 文献在科学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表现在:(1)是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结果的最终表现形式;(2)是在空间、时间上传播情报的最佳手段;(3)是确认研究人员对某一发现或发明的优先权的基本手段;(4)是衡量研究人员创造性劳动效率的重要指标;(5)是研究人员自我表现和确认自己在科学中的地位的手段,因而是促进研究人员进行研究活动的重要激励因素;(6)是人类知识宝库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根据文献内容、性质和加工情况可将文献区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一次文献指以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如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专利说明书、会议论文等。二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后产生的一类方面,如书目、题录、简介、文摘等检索工具。三次文献是在一、二次文献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而编写出来的文献,人们常把这类文献称为“情报研究”的成果,如综述、专题述评、学科年度总结、进展报告、数据手册等。与此类似,也有把情报区分成一次情报、二次情报、三次情报的。 构成文献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知识、载体和记录 文献综述有两种,一种是“大综述”,就一个领域的文献的总结,经常会发在专门发Review的杂志上,或者是在Handbook里。写这种综述文章的人有许多是权威人物,但也有一些是助教授级别的人写的,但作者一般都是在这个题目上做了相当贡献的人。“大综述”中还有一种“超大综述”(这些提法都是我为了论述方便杜撰的)以前在Bhagawati时代,Bhagwati、Max Corden等人做过一些整个国际贸易理论领域的综述,但这些年我没有见到有谁做类似的东西,现在一般综述都是就作者擅长的一个方面写的,然后集在手册里。另外一些研究生教材,特别是Feenstra的那本,写法很像综述。 另一种是“小综述”,就是论文第一部分Introduction部分的综述。这个综述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向其他人介绍前沿,而是为了推出自己的论述和模型,是以述带论,核心功能是定义“Gap",就是说明现有的研究状况如何,缺在哪里,我准备做的贡献是什么。所以,这种综述并不强求非常全面细致,不是“掉书袋”,而应该侧重介绍与自己的研究直接相关的文献。 对于”大综述“,我觉得我们在没有一点原创性的研究以前最好不要写。没有见过几棵树,谈不上去见森林。我现在有了一点点研究体会之后感觉,一个题目,你没有扎进去之前,许多体会感受都是虚的。以前国内文献搜集有困难,早期出来的一些前沿介绍当然就很有意义。现在你如果真正做研究,文献检索不应该成为很大的困难。所以做二道贩子,将人家研究的东西半懂不懂地编译一下,在真正做研究的人中间也不会有什么市场。至少我自己,我也建议大家,不去看没有原创贡献的作者写的综述文章。即使是原创文章的前沿综述,也有一些问题。前一段时间一个老师给我一些城市经济学的综述,是这个领域的很活跃的一些作者要出的手册,当时这个老师给我的时候,指着其中一章说:This strand is dying。都是最活跃的作者写的在还没有出版的手册上的文献综述,有的就已经要过时了。所以,赶风头永远是赶不上的。 对于“小综述”,这是人人都可以写,而且应该写的。如果你心中有了题目,就应该围绕这个题目去尽量搜集最新的文献,这个风头是绝对应该赶的。我个人看法是不要强求自己去理解整个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脉络,具体题目深入下去,对整个国贸理论有时候有具体而微的全息功效,你自己有时候也会产生有一些格物致知的感受。但是,真正要去理解什么脉络,恐怕不是一下子的工夫。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前沿、深入,都是相对而言的,每个人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条件和功底,会有不同的成果和收获,只要尽责做了,就是好的。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是省级学术期刊,国家新闻总署正式批准创办的国家医学类综合期刊。本刊属于月刊,由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主管,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主办的医学科技期刊。本刊已被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中文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数字化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3807,国内统一刊号:CN13-1424/R,邮发代号: 。全国公开发行。办刊宗旨《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坚持全贯彻科学发展观,致力于医学理论与医疗实践的新发现、新突破,竭诚为各级医疗机构、医学研究单位、医药管理部门的医务人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为其总实践经验、发表学术研究成果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以促进中国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本刊容量大,发表快,具有学术权威性。主要栏目:论著、综述、影像特析、护理栏目,临床医学、技术与创新、综合医学等。 论文快速发表绿色通道—期刊之家网发表流程:收稿---稿件初审---商定期刊---杂志社审稿---办理定金---修改定稿---确认---付余款---杂志社发采稿通知---发表见刊---接收期刊样册---知网收录 论文刊发时间:从收到论文版面费起3-4个月(特殊情况除外),针对需要快速发表的作者提供绿色通道服务。本站声明:期刊之家网与多家医学期刊结成了学术联盟,如果您有发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SCI收录期刊的需求,以及对于需要论文发票的作者可以与我们联系1、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时间安排等相关咨询联系杨老师17604051512、不违反宪法和法律,不损害公共利益。3、是作者本人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不侵犯任何著作权和版权,不损害第三方的其他权利;来稿我方可提供“中国知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提供修改建议,达到文字复制比符合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4、本站初审周期为2-5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2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5、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6、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7、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8、切勿一稿多投,稿件一律不退,请自留电子稿。
有两个。 1、郑大章——理化博士 郑大章,1904年生于合肥东乡撮镇(今属肥东县)。他的祖父郑国魁系淮军名将,于李鸿章有救命之恩。他的父亲郑伯衡,民国初年曾任内政部长和吉林省省长。童年、少年时期,郑大章生活在苏州、合肥、南京、上海、天津、北京等地。五四运动强烈地震撼着他的心灵,坚定了他学好科学振兴祖国的信念。1920年秋,年仅16岁的郑大章从北京高师附中毕业,便负笈西行,到法国勤工俭学。在通过了语言关后,1922年他考入巴黎大学理学院,并选择化学作为主攻方向。 出国求学经历 其时,欧洲列强经济上仍处于上升阶段,某些短视的西方人盲目自大,看不起从贫穷落后的中国来的学生,郑大章不免受到歧视。殊料第一学年过去,巴黎大学数学会考,名列年级第一的竟是中国来的郑大章!中国留学生考得第一,是这所欧洲名牌大学从未有过的事,以致当地一家报纸竟打出“耸人听闻”的标题:《法国的数学危险了》。郑大章为中国争了光,在我驻法使馆的帮助下,他获得了来自国内的奖学金。在巴黎大学第五学区一个小旅馆五楼那十来平方米的小屋内,郑大章夙兴夜寐,苦苦攻读。他最爱去的地方是图书馆和实验室。 巴黎大学云集着一些世界知名的大学者和科学家,郑大章在这里受到严格的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名师的熏陶。他的导师中,有一位曾对他一生的事业产生过巨大影响,她就是原籍波兰的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居里夫人。她很欣赏这位勤奋好学的来自东方文明古国的学生,经常给予特别的指导。郑大章在取得学士学位后,立即来到学校的镭学研究所?居里楼,成为师从居里夫人学习放射化学的第一位中国研究生。 居里夫人这位两获诺贝尔奖、热爱和平的伟大女性,一贯奖掖后学,诲人不倦。她既在精神上鼓励郑大章为自己落后的祖国争气,又以自己在科学上的真知灼见影响着郑大章,并手把手地辅导他做实验、写论文。仅1931年12月,郑大章即有三篇论文发表在法国国家科学院院报上。1933年12月,以居里夫人为主席的巴黎大学理学院答辩委员会一致通过郑大章的博士论文,郑大章获得法国国家理化博士学位。 回国 一个月后,郑大章以年迈的双亲常在梦中,故乡的河山时时萦怀为由,向居里夫人辞行返国。居里夫人当然极力挽留她的这位中国籍高足,认为法国有一流的科研条件,今后可大展宏图。但在明了了郑大章矢志报国的决心后,她也就欣然同意。1935年初春,郑大章携自重庆大学来法攻读数学的长沙姑娘萧晚滨踏上归国的旅程。 成婚 在北平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郑大章和萧晚滨举行了隆重的婚礼。蒋介石曾专门接见他们,并拨出一笔可观的休息费。但郑大章却企盼立即投入工作。新婚燕尔,他即应先他回国的学长严济慈(时任国立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的邀请,筹建镭学研究所。 建镭学研究所 镭学研究所筹办之初,由严济慈兼所长,郑大章任副所长实际负责。所谓的“所”,实际上就是三间平房,缺人少钱短设备。刚届而立之年的郑大章,硬是凭着一个爱国青年的闯劲和一个科学家所具有的恒心和毅力,筚路蓝缕办起了镭学所。 镭是一种放射性金属元素,存在于些矿石和矿泉中,含量极为稀少。镭的放射性穿透力很强,可用来破坏物体组织并杀死细菌,治疗癌症,还能寻找石油资源,探索岩石成份,其应用十分广泛。为了开垦中国镭学和放射化学这块处女地,郑大章带着几个年轻人,查资料、订计划、找仪器、寻设备,辛苦奔波,反复实验,终使研究所初具雏形。例如,当时人们对锕系元素和铀-镭系元素并不十分清楚,郑大章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验,测定了沥青铀矿石中钋对铀的放射性比例,从而论证了铀锕系元素和铀镭系的放射性分枝比值。再如,实验中必需的铀矿石是郑大章通过比利时驻华使馆从其殖民地刚果托运来的。他的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和实验论文在中、法一流的学术杂志上发表,他首创的“水法”找矿,国外一直沿用到20世纪60年代。 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华北的一批汉奸受日本侵略者唆使,组织伪“政府筹备处”。王揖唐是郑大章祖父的表弟,1918年他出任众议院议长时,曾任用郑伯衡管理总务。故北平沦陷后王揖唐担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时,力邀晚辈郑大章担任伪“教育部长”,不意被郑大章断然拒绝。1938年底,郑大章和助手、留法时师从居里夫妇女婿约里奥?居里的杨承宗等秘密离开日伪严密控制的北平,到上海租界中继续从事镭学研究。在异常困难的条件下,他们从大量铀盐中分离制出很强的新β放射源,发现了β射线的吸收系数随放射源周围物质的性质而改变,由此形成背散射法鉴别不同支持物质其及厚度的理论。 英年早逝 1941年8月14日,郑大章于穷困潦倒中因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于苏州,时年37岁。 2。施士元 (1908—2007 ) 施士元,物理学家、教育家。我国最早从事核物理研究者之一。发现α射线精细结构与γ射线能量严格相等的现象。曾发现液态钠中有晶态原子团存在;证明AuCu3有序无序转变是成核成长相变过程;用蒸发模型和准自由散射成功地计算3H(n,2n)和3He(n,2n)截面,还指导用核技术开展对生物分子和高分子的研究工作。长期致力于物理教学工作,培育了大批物理人才。 施士元,又名公岛,笔名万乙,1908年3月18日生于上海市崇明县。其父施禹传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1911年辛亥革命时曾参加国民军攻占南京战役。施禹传治家严谨,教子有方。施士元幼时曾阅读“四书”、“五经”、《左传》等经典著作及《封神榜》、《西游记》等古代小说,遂使他既具有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又有超越现实世界的思想境界。 1920年夏,施士元以总分第一的成绩毕业于崇明三乐小学,旋即考入上海浦东中学,六年学制,他五年完成。学习期间,凡遇数理化难题,他不是远而避之,而是锲而不舍,千方百计地求得其解。对待难题,养成无畏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六年级时,他与一些同学成立了一个数理化学会,从事解难题工作。对施士元来说,中学的课程已不成问题,目标对准大学一年级数理化教材。在学期间,他曾被选为学生会长,参加过上海发生的“五卅运动”。 1925年夏,施士元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26年3月18日,他与全校同学一起反对段祺瑞对日签订塘沽协定。当时,在铁狮子胡同枪林弹雨中,死伤300余人,施士元幸免于难。1927年国共分裂,同学中对时事议论纷纷,施士元很少介入。他认为这些事,他无能为力,悄悄地常去图书馆,钻进书本里。1925—1929年四年间,施士元学习认真,获得了大量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以后开展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我国最早从事核谱学研究的学者之一 1929年夏,施士元考取了江苏省官费留学法国。从上海到法国马赛,飘洋过海,历时31天。1929年冬,他进入巴黎大学镭研究所,在居里夫人指导下,从事核谱学研究工作。 镭研究所是居里夫人一手创办起来的,它是当时全世界放射性研究三大中心之一,拥有当时全世界最强最齐全的放射源。有1.5克镭、很强的钍源、当时全世界独有的锕系元素等。在加速器技术没有充分发展之前,天然放射性元素是核物理研究的唯一手段。因此,有些实验工作其他实验室不能做的,居里夫人实验室能做。 原子核物理与原子物理的发展相似,也从谱学开始,最早的工作是核谱学,即原子核的α射线谱、β射线谱与γ射线谱的研究与分析。30年代初,居里夫人实验室开展对α射线谱精细结构的研究,施士元参加了此项工作。这一工作是在巴黎附近勃尔浮的大电磁铁上进行的。对γ射线谱的研究,最直接的办法是用类似晶体衍射谱仪。但是γ射线波长很短,晶体衍射谱仪只能对软γ射线适用,对一般的γ射线必须用比较间接的内转换电子能谱类确定γ光子的能量。因此,在30年代初,人们的注意力放在放射性元素的内转换电子能谱测定工作上。当时居里夫人给施士元的研究题目就是放射性沉淀物的内转换电子能谱的测定与分析。施士元对钍B的β射线谱的文章于1932年发表在法国科学院院报上。同年他完成了钍C十C′十C"的β射线的磁谱工作。而在1932—1933年间,又完成了对锕系元素锕C十C′十C"的β射线磁谱工作。这些工作均写成论文发表在法国科学院院报上。最后一篇总结性文章则在1933年法国物理学年鉴上发表。 施士元和居里夫人及其助手一起,发现了α射线精细结构的能量与一些γ射线的能量严格相等。这是因为一个母核发射出一个α粒子之后,子核可以处在基态或者处在一个激态。如果子核处在基态,则α粒子能量最大。如果子核处在一个激态,则α粒子能量就要小些。因为一部分能量被用来激发子核。子核激态常以发射γ射线来消退激发。所以,γ射线的能量会严格地与α射线精细结构的能量相等。后来施士元经过分析,意识到这种规律的出现是由于子核的激态可能是一种转动状态。因为α粒子带走了角动量,角动量守恒导致原子核的转动。 在1929—1933年的四年中,施士元专心一意地从事实验工作。1933年春,在巴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此后居里夫人曾要求施士元留下继续在所里工作,并宣称可以负责他以后的生活费用。施士元因为已收到国内的约请信,故婉言谢绝了居里夫人的好意。 1933年初夏之际,施士元回国。他为了观看苏联前几个五年计划发展重工业的成就,取道德国、波兰和苏联西伯利亚回国,在列宁格勒参观了冬宫及十月革命起义时的一些古迹,在莫斯科参观了莫斯科大学及东方大学,还看到附近的集体农庄、幼儿园、面包工厂等。在海参崴施士元搭乘一艘货轮回到上海。 为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物理系的发展竭尽全力 在上海,正逢中国物理学会召开第二届年会。施士元在会上作了放射性元素β磁谱的报告,受到与会者的好评,并在会上接到中央大学和浙江大学的聘书。他认为中央大学更需要他,于是应中央大学之聘来到南京,成为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当时,他只有25岁,是全国高等学校中最年轻的一位教授。 在1933—1952年的19年中,他每学期开2门课,有时开3门课。除无线电课程以外,其余课他都开过。由于当时只有外文参考书,没有中文教材,因此他在讲课过程中,常常自编讲义,先后编写了普通物理学、原子物理学、理论力学、光学等讲义。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还编写了X光结构分析、核理论、粒子物理等教材。为配合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他又翻译了X光结构学、角动量理论、核理论精选等方面的书。他在教学中对学生负责,教学内容正确无误,深入浅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他的教诲下,培养了一批物理学人才。他的学生中有的后来成为闻名的科学家,如吴健雄等。 施士元在教课之暇坚持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在设备条件很差的情况下,于1936年用X光衍射法观察到钠在熔点以上处于液态状态还存在着晶态的衍射花样,这表示在液态中一个钠原子周围的环境还保持局部的晶体环境。 1937—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中央大学西迁重庆,学生基本上照常上课。但因日本侵略军飞机经常轰炸骚扰,实验室工作大部分停止,使科学研究工作无法进行。 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原子弹的爆炸震惊了全世界,人们自然而然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什么是原子弹?为什么原子弹有这样大的威力?原子弹是怎样制造的?等等。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施士元根据核物理知识和自己对核裂变现象的了解,作了一系列报告。施士元的报告在中央日报上作为新闻出现。于是政府机关(如资源委员会等)、工矿企业、军事部门和军队纷纷约请他作报告。 在50年代,当苏联建成第一个原子能发电站后,施士元做了多次关于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报告。当苏联第一艘原子能破冰船下水启航时,施士元又做了一系列报告。这些科普宣传工作使施士元获得科普积极分子称号。 南京解放前夕,当时的校长、教务长动员他去台湾。但他却兀自不动,安如泰山。他意识到在共产党政权之下,知识分子不会没事做。 1952年,中央大学改为南京大学,并成为文理科综合性大学。仿照莫斯科大学,各系成立专业教研室,采用苏联教材。1954年,施士元为了配合重工业发展的需要,与一些教师共同创建了金属物理专业,目的是培养发展重工业所需的金属物理人才。施士元开出X光结构分析课,翻译出版了《伦琴结构分析》(俄译本)与《X光结晶学》(英译本),培养了金属物理方面的研究生与光谱分析方面的进修教师,发表了AuCu3有序无序转变动力学等10余篇文章。 施士元为了配合我国发展原子能事业,在校领导支持下,创建了原子核物理专业。第一届国际和平利用原子能会议在日内瓦结束以后,苏联来我国几个大城市,进行原子能和平利用图片资料巡回展览。施士元和南京大学一批师生到上海苏联展览馆参观学习。会上来了十几位苏联专家作学术报告。翻译人员没有专业知识,牛头不对马嘴,听者茫茫然。为弥补僵局,施士元作辅导报告,深入浅出,听众恍然大悟。出版社得知此讯,索要施士元讲稿,成书出版。《核反应堆理论导论》就这样于1960年出版。这是我国当时唯一的反应堆理论书籍。过后多年,这书依旧是从事反应堆设计的学生们的入门教材。 1958年,核物理专业师生分成加速器、探测器、质谱仪、β谱仪、核电子学等小组,日以继夜研制教学用的仪器设备。奋战一年后,核物理实验室逐一建立起来,自力更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送往祖国边远地区原子能事业单位。 施士元考虑到核物理是实验科学也是理论科学,遂在专业内建立一个理论小组,并在教学工作的同时出版了《角动量理论》与《核理论精选》二书。约在1975年,核理论小组接受了第二机械工业部下达的核参数理论计算工作的任务。在核武器或反应堆设计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核参数,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子打在一些核素上的散射截面。理论计算工作是使零星分散的实验数据系统化,填凹补缺,内插外延,以满足设计工作的需要。核理论小组用共振群方法进行中子对一些轻核的截面计算。计算结果经鉴定后被采用,并得集体奖。施士元用蒸发模型成功地计算在氚及氦上的(n,2n)和(n,3n)截面。当时在极低能量区中,理论与实验不一致。施士元在1983年用准自由散射模型获得满意结果,文章在核物理杂志上发表。1978年以后,核参数工作发展成为核少体问题理论工作,施士元曾多次主持核少体学术会议。 70年代末,国内在1958年建立起来的核物理专业纷纷下马。为了求生存,施士元和同事们将实验工作转向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作核技术应用方面的工作,在80年代先后开展了穆斯堡尔谱在生物分子研究方面的工作和用正电子湮没技术研究高分子材料的工作。在理论工作方面,施士元转向研究粒子物理最基本的强作用问题。 施士元除科研和教学外,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1956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58年起被选为江苏省第二、三、五、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南京市常务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质谱学会副理事长与质谱杂志主编,江苏省物理学会理事长,江苏省科普创作协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核物理学会、科普协会常务理事。施士元积极参加由中国物理学会组织的物理学名词规范化的工作,由他参加编写的《英汉物理学词汇》,1975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从1982年起到1987年,他又参加编著《汉英物理学词汇》,于1993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施士元还爱好油画,曾临摹法国、意大利、德国、波兰古典名画几十幅,创作油画几百幅,其作品《雁归来》参加了1993年中国油画展。 施士元于1987年退休,并成为南京大学物理系名誉主任。 2007年9月19日,施士元迎来百岁华诞,其文集《施士元·回忆录及其他》举办首发式。 2007年9月28日,ShellWong在南大小百合站D_Physics区发文哀悼施士元逝世。[8] 简历 1908年3月18日 生于上海市崇明县。 1929年 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 1929—1933年 在法国巴黎大学镭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1933年获法国巴黎大学科学博士学位。 1933—1952年 任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1933—1934)、代系主任(1946—1952)。 1949—1984年 任江苏省物理学会理事长。 1952—1987年 任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兼教研室主任。 1987年 任南京大学物理系名誉主任。 2007年9月28日 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