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关于针灸论文3000字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25

dgyklkk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针灸论文3000字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nihongwei

已采纳
(1)针灸在经典中的地位不可撼动。中医的理论根基,存在于《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针灸甲乙经》《神农本草经》几部经典当中。对针灸的描述主要集中在《内经》《难经》和《针灸甲乙经》之中。我们先看《内经》。《黄帝内经》对中医的重要性,我就不多说了。明代汪机的《针灸对问》中记载:“《内经》治病,汤液醪醴为甚少,所载服饵之法才一二,而灸者四五。其它则明针法,无虑十八九”。汤液醪醴指的是汤药,醪醴就是酒用米酿成的酒,古人开始是用酒来治病,酒性味辛散,直到现在的一些药材炮制,还用到酒。古人用汤药,才十之一二。艾灸呢,占到了四五。针刺占多少?有十之八九。可见,《黄帝内经》大部分讲的都是针灸。你看,针灸在中医中得有多重要

关于针灸论文3000字

257 评论(14)

welivewe

随着针灸事业的不断发展,学习和运用针灸的人越来越多,练针是学习针灸的重要环节,历代医家摸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并提出一些精辟的见解,主要可归纳为四,即:练心意、练指力、练手法、练运气。  1、练心意  练针中的心意是指习者对针感的体验和毫针的控制。众所周知,中枢神经系统支配人体的感觉和运动,当心意高度集中在指端、针尖时,指感最敏锐,指力最强,手指运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最好,病人也最易得气。因此,练针首先要练心意。  《内经》极为重视用针时医者的心意,称其为"治神",并将其作为针刺治病的要则,针灸医生的首务。主张"用针之要,无忘其神""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并指出用针时如果忽视"治神",就可能出现"精神不专,志意不理",造成"神气不相随,入针气不至"的不良后果。这实际上就强调了练心意的重要性并向习针者提出了练心意的要求。  练心意的方法很多,如蔺云桂先生在《针法灸法图解》一书中提出了准确度练针法和指感练习法。前者是由同一点进针刺向棉垫中不同位置的黄豆、绿豆的练习;后者是刺置于棉垫中不同层次的、直径4cm以内的牛皮纸片、毛边纸片,并探明其所在的层次、大小及形状,如圆形、正方形、多边形等。二者都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练心意关键是在练针时思想集中,凝神于指端、针尖,细心体察针下感觉,同时提高手脑协调、控制毫针的能力和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精神。即"必一其神,令志在针"(《灵枢·终始》)。只有平时在练心意方面多下功夫,临床用针时,才可精神安详,心无外慕,将自身的精、气、神灌注于针下,并能辨气之变,以意行气,令补泻无误,取得良好的疗效。  2、练指力  指力,不仅指手指力的强度,更重要的是操作者控制毫针的能力,将有限的指力控制和集中在针尖上,从而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能。从广义上说,指力包括了掌力、腕力、臂力,甚至全身气力和意念的协调。这种力量是一种"巧力",应当"强而不猛,迅而不躁,轻而不漂,和而不滞"(魏凌云《针灸科学与技术》)。  毫针,针体细而软,如果没有相当的指力,很难顺利进针,随意运针,往往会给患者带来疼痛,或使补泻手法失败。同时许多研究也表明:指力的大小与得气、针刺感的强弱及持续时间有密切关系,直接影响着针刺疗效。有适当的指力,才能持针端正,进出自如,易于得气、守气。所以,《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称" 巧妙元机在指头"。《素问·宝命全形论》对用针者提出,要做到"手如握虎",可见其对指力的要求是很高的。因此"练针先练指",指力练习是练习针法的前提。  事实上,老一辈针灸专家都特别重视指力练习。如果细心观察针灸名医之手,可以发现其刺手"合谷"部肌肉往往异常丰厚,有的甚至成为一个近似核桃样隆起,所以他们针刺时的功力要比普通医生大得多。  均匀而果断的指力,不是短时间内能切实掌握的,因此,必须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徒手练习与实针练习相结合。
102 评论(15)

凌云宝树1535

我有相关的论文,请问怎么和你交流呢。
189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