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xuan
我交的时候把文中提到的几幅画打印出来了线,或称线条,是一种存在于现实生活或者美术作品中的视觉形态要素,由于它们往往是和形、体、色、光等视觉翌累同时并存的,所以,造型观念中的线,往往和视觉上的概括提炼与抽象相联系,然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又必须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造的实践去训练。如何加深对“线”的概念的认识并在实践中艺术地去运用,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环节。一、欣赏以线造型的中外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线”这一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线条是美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构成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因素,无论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作品;不论是写实,还是装饰;不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在长期的美术发展过程中.“线”作为美术家创造形象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越来越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及艺术美感。中国著名绘画大师吴冠中的《山水》一画,皴染不多,主要以毛笔线条勾勒,但其中线条流畅自由,轻重虚实的变化,随意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和鲜明的时代感。法国后期野兽派大师匀蒂斯的《红沙发上的注女》(油画)以简洁概括、富子感情色而又极富装饰件的线,极为和谐、简练地勾画出一个呼之欲出的少女形象。二、重点强调中国传统美术中线的作用。中国画的线,可以追溯到仰韶时代的彩绘画,晚周帛画,楚器漆画和汉唐壁画。仰韶文化的彩陶纹样。是中国最早用线的作品,鲜明、生动、挺拔的线条,描绘了漩蜗纹、弦纹以及人的面形、虫鱼、鸟兽等形象,体现了原始艺术朴素、稚拙的美。唐宋以来,随着人物画创作的兴盛,线描艺术发展到厂一个高潮。吴道子是唐代的线描大师,人们称吴氏的线条为“吴带当风”,他画中的人物,衣袖飘动,生动异常,体现了高度的“运动感”和“节奏感”,充分发挥了线描艺术的效果。南宋画家梁楷的《元祖斫竹图》是一幅“写意”线描的人物画,画中人物元祖为佛教禅宗六世祖慧能.画家用寥寥数笔,把一个正在劳动中的老翁刻画得十分生动,中国画家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从“文人画”“院体画”到民间画,对线的运用各具风采(在表现物象的同时,还传达出入的情绪),传统技法——十八描,即是各种线的生动画法。三、东西方绘画用线的异同。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东西方绘画的线在形式美感上各不相同:东方绘画中的线注重表现情感,富于韵律感和装饰美;西方绘画中的线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应该指出线造型在东西方美术作品中是相通的,同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多彩的艺术美盛,只是由于欣赏习惯,绘画造型的传统观念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表现方法和民族风格。从具体的作品来分析,东西方绘画线的表现特点又往往交织在一起,如二十世纪初法国的马蒂斯的作品就证明了这一点。他的作品既有西方绘画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东方艺术的特点,给人一种新的美感享受。在我国,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融合,中国传统美术有厂新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这一点更加突出,如:吴谥械淖髌吩谙叩运用上有新意,线的节奏和韵律美十分强烈和鲜明。对中外美术作品的优良传统,都应认真研究继承,在学好我国传统绘画课的基础上,还需了解西方美术。“西为中用用”,使我们民族的绘画艺术具有当代性和世界性。 
主讲人:杭春晓,安徽人,2006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美术史博士学位,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学报编辑部主任,《东方艺术·财经》执行总编。已在多个国家级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出版《中国美术考古学史纲》、《明代吴门画派》、《中国画山水》、《艺术中的女性》,还参与编著高校教材《中国美术史》、《中国古代绘画史》,独立承担国家课题“民初美术改良之价值重审”。
一 欣赏中国国画
需要文化环境
再看古代文人。古代文人离开家乡只有一种情况,就是通过科举外出为官,所谓的出仕。当出仕离开乡土以后,我们注意到古代文人在各种各样的笔记诗歌中,一旦他在外地心不顺的时候,一定会产生一个情绪“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我们翻开历代文人写的东西,会看到大量的思归的主题。为什么会有思归主题?是因为今天的乡土缺少了一个半社会结构,也即过去由文人构成的半社会组织结构。在那种结构中,游离于外的人之所以会思乡,因为他们会有一个非常原生态,而且真实存在的文人交流的文化环境。
一幅中国画承载的文人理想暂且不谈,就材料而言,要欣赏一幅中国画,如果连毛笔都不会拿,甚至你看毛笔的笔痕看不出来一种差异性的时候,则很难说能够真正欣赏一幅中国画。
今天如果到大街小巷去问任何一个人,谁都知道《蒙娜丽莎》。但是反过来再问您知道《富春山居图》吗?《富春山居图》在中国绘画史的位置是丝毫不亚于《蒙娜丽莎》的。如果说《富春山居图》不行,我们再说《鹊华秋色图》,你会发现80%至90%的人都不知道。今天的话题就是在这样的语境下展开的,我们每个人都适应了一种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视觉传统,这种视觉传统呈现了一种对空间和再现性的视觉体验。
现在呈现给我们的中国画,最早的在彩陶上就有了,彩陶上有图案性质的绘画,也有《鹳鸟石斧图》这样的具有图像性质的画。在那个时期,关于线条,关于用线塑形,关于中国画情感表达等等,都已经开始形成?比如说侧面剖平面取形啊,也就是说你想画一个水杯,绝对不是这样一个水杯,它是拿一刀切,切出一个剖面,切出一个侧面,这个侧面最具有这个形的特征的时候,就取这样一个外围的轮廓来把它描述出来。我们说过去管夫人描绘竹,就是取其倒影来描绘竹的。当一个实际的物体通过光形成一个侧面的最有特征的投影,我们就取得这样的形,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特殊的造型观。 三 留意空间的意象表达
在洛阳朱村汉墓中有一幅墓室壁画。它描绘的是一位墓主人餐饮的过程:在画的棚子下面,有女墓主人和男墓主人坐在案子前准备吃饭,边上有男女侍从,这样的男女侍从,我们首先看到的空间,绝对不是一种再现性空间。举个例子,我们看这个桌子,这个桌子如果按照透视关系来看的话,中国人在描绘这个地方的时候是有透视的,这个空间关系应该是把桌子给翻过来的。我们不看别的,就看这个脚,是不是一个非常舒服的落在地上?我们不看这点,再看这个,也是一个桌面的反转。如果是这样一个斜伸进去的桌子,这个桌子上的盘子应该怎么放呢?这时候桌子的盘子取了一个正圆形。曾经我想写一篇文章,就是把这一幅图画上的桌子和二十世纪初印象派塞尚画的《静物》进行对比,塞尚《静物》里画的桌子上的苹果仿佛往下滚淌,在我们这一幅汉墓的壁画中就已经有这样一种静物呈现方式了。按照这样一种视觉习惯,如果我们的视觉只集中在这里看,我们感觉这个盘子是往桌子底下滑的,为什么会这样?第一个视觉,没有这个盘子的时候,先取桌子左边的视觉,然后再取桌子右边的视觉,把线连接起来,形成一种主观空间。然后再看桌子上的盘,这时的视觉是垂直于桌子的上空,这个时候的盘就是一个接近正圆形的盘,把在印象中第一次取形,第二次取形,第三次取形的空间拼贴起来。拼贴起来构成了一个具有意向表达的空间,把这样一个意向的诉求直接用这样三种空间下所形成的平面取像组合起来,然后告诉你,这是一张桌子,桌子上放了很多盘。如果我们以盘子为中心来看这个碗,这个碗都应该是圆形的,但是画这些碗时,画家又把视线呈现倾斜四分之三的角度,取每一个碗的侧平面形态。我们想描绘这样的一个案几上有这样一个桌子,桌子上有这样一个餐盘,经过了三、四次视觉转换,每一次视觉转换都选择一个平面特征,最能暗示或者是交代这个物象的平面特征,然后把这些平面特征重新组合起来,构成一幅画面的所谓主观空间,于是这个主观空间就具有了一个所谓的意象表达的能力。
优秀绘画作品欣赏是贯穿初中美术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所选编的都是中外优秀绘画作品的代表作。尽管美术史的发展源远流长,所选篇的优秀作品十分有限,但我们可以从这有限的几十幅作品中领略到美术的精髓,领略到时代的变迁。它不同于抽象的理论教育,我们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欣赏来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来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通过这些作品,将会对我们进行很好的美育教育。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反过来也会对人们起着美的教育作用。 了解历史,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邓小平说:“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大业的生力军。”(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要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就必须了解历史,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所以“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邓小平语)。通过史实,来树立我们民族自豪感,形成一种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几千年来,从战国时期的楚墓帛画,到明清、到近代、到现代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如明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以广阔的画面描绘了北宋首都汴京繁荣的社会生活景象,还有明朝沈周的《庐山高图》、五代董源的《龙宿郊民图》等,它们都是中国古代绘画史的一颗颗璀璨明珠,使我们深深感到古代文化的灿烂和社会的繁荣以及历史的悠久,从而增强我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到了近代现代,这些优秀的绘画又使我们领略到中国的苦难与先辈们为中国的独立与强大所付出的艰辛与代价。《狼牙山五壮士》这幅绘画,描绘了五壮士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舍身跳崖的英雄事迹。它表现了中国人民在抗击外敌入侵中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帝国主义就对我国进行侵略,从此,中国人民为赶走侵略者,进行了长期不屈不挠的抗争。《蒋家王朝的覆灭》这幅绘画给我们讲述这样的史实: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集团不顾中国人民要求和平建国的要求,发动了全面内战。毛泽东同志指出,真正强大的力量,不属于反对派,而是属于人民。1949年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解放军战士在总统府楼顶升起了五星红旗,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覆灭。随着国民党反对派的覆灭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的时机也成熟。《开国大典》是再现这一神圣时刻的见证,看到这幅歌颂新中国前程似锦和无限生机的绘画作品,我们的心情是何等的激动。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和无数革命先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长期奋斗牺牲的结果。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应好好地珍惜现在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认真学习,我们要记得邓小平所讲的话:“这个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会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加强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的一句话。美育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情操,完善道德的作用。通过美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欣赏美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区别美与丑、高尚与庸俗、健康与颓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宋朝画家梁楷所作的中国画《李白行吟图》,画家只是用简单的几笔,但这几笔线条的粗细、干湿、浓淡及转折等变化全俱备,使人物神形兼备,一个活生生的李白就站在我们面前,画家能用轻重不一的笔触,丰富多样的墨汁变化,做到丰富而不杂乱,简洁而不单调,让欣赏者在作品里强烈地感受到不同方向力度、速度的笔触交替运用所形成美感、所产生的艺术魅力。明朝画家沈周的《庐山高图》把我们带进了风光秀丽的庐山中。我们都知道庐山是著名的风景区,画家用丰富多彩的颜色再现了庐山的美。但这仅仅是一种自然美,一种艺术美,还有一种更深层次的美——社会美。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画家用庐山的美来比喻他的老师人品的美、人品的高尚。现代画家董希文的名画《开国大典》更是美的化身,是自然美、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综合体现。画家把画面处理成晴朗的天气,蓝天中白云朵朵;红地毯、红灯笼与远方的红旗;神采奕奕的领导人与兴高采烈的群众等等,所有的一切既相融合又成对比,处理成美的典范,以他宏伟壮阔的场面,辉煌灿烂的色彩,歌颂了新中国的前程似锦。初中课本优秀的绘画作品还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愿这些能起到抛砖引玉、以点带面的作用。 优秀绘画作品可以通过人的视觉,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内容,再现作品所蕴含的美,再现作品所蕴涵的历史轨迹。但是,不是所有的同学都能感受体会到,正如罗丹所说那样。初中生阅历面窄,欣赏水平有限,对美术作品只有一些肤浅的认识,对作品所展示的内涵认识不够,这就必须要求我们老师认真钻研、读懂作品,才能引导学生进入到这美的领域,才能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