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ycex_x
谁是英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悠悠千百年,弹指一挥间。再多的红尘逸事都已尘埃落定为历史里程碑上隽永的印记。时光如白驹过隙,是否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倘若英雄无觅,又何以论英雄?史上闻名的楚汉之争,其传奇般的演绎至今令人惊叹,有人为项羽的自刎而唏嘘不已,有人为刘邦的胜战赞叹不已。对于西楚霸王与汉高祖,这富有传奇色彩的两人,“谁是英雄?”一问油然而生,答案更是众说纷纭。暗自思忖,“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兵家不变的真理。常人曰“不以成败论英雄。”撇开胜负不谈,谁又是真英雄呢?项羽纵然有“百战百胜之才”,却在秦朝亡后自恃武功,威慑诸侯,坑杀降卒……烧杀掳掠之行残暴,致使民心渐失。失民心者失天下,可见垓下一役四面楚歌的局面并不是偶然。曾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豪杰,所持军队却由盛而衰。尽管乌江之畔,他的死士以一当十,却终因寡不敌众落至血染乌江的下场。一世英名却不善始善终,处于优势却恃勇骄横而无远虑,英雄本色在那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的怨声中褪色。反观刘邦,虽文不及萧何武不及韩信,却能纳二人于麾下,知人善任。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待人之道为他化险为夷,军队由弱变强以至于与楚军匹敌。刘邦称王后,与项羽相比,更显王者风范。他解放奴隶,察纳雅言,体恤民情……安定民生得以民众拥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望。”刘邦的君子之度为他赢得战争的筹码。垓下一役的胜利,便如锦上添花,他是胜利者,他是王者,他身上散发着英雄的气息。 
范文一:残阳如血,如血的却不仅仅是残阳。天边最后一抹斜辉掠过阴霾流连在垓下早已因战火而焦黑的土地上。断箭和长戈零落遍地,死亡的气息弥漫,让每一个生还的楚军将士战栗。除了他——西楚霸王,江东项籍。手抚乌骓略显失色,目光在江东的山水迷雾中游移,他坚信,即使山下是淮阴侯的十万铁骑,他也能够杀出重围,再开一片天地,他坚信。回想当年少年意气,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也”,石破天惊!巨鹿之战怒斩宋义,破釜沉舟,身先士卒,大破秦军,二十余万,各路诸侯,辕门低首,叩关入秦,自号西楚霸王,封赏天下,何其壮哉!起兵至今,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难道这垓下一役,前功尽弃!他更承受不了的是虞姬如此沉重的话语:“霸王,你可知兵败势孤,原因在你自己。巨鹿大胜,你却活埋降卒二十万,称霸咸阳,你却火烧阿房三百里,定都彭城,赐死子婴、黔布,亚父极力反对,你却执迷不悟,一意孤行,霸王啊,你可知西楚早已失尽民心!”是夜楚歌四起,士卒离散,各谋生计,可怜虞姬,香魂一缕,随风而息——他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不去听从那些文臣武士们的妙计。可是他错了,横亘在面前的是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乌江,而步步紧逼的是势如压城的千万铁骑。远方的冠盖是汉王,一阵得意的欢笑震荡四野,“项王,你可知你为何败于我手?你自命天纵英才,可凭一己之力毕六国,平四海,可你错了!我求贤若渴,用人不疑,夜追韩信;你一不知人,二不善任,气走范增。如此,你众叛亲离,我渐丰羽翼,不纳人言,你不见幽王烽火戏诸侯,代价是戎狄胡马摧雕楼,始皇奢掠黔首,代价是诛秦族万年遗臭,你一意孤行,我则充分听取臣子意见。函谷关前,范增劝你强攻,你按兵不动;鸿门宴上,张良让我谢罪,我以身脱险。项王啊项王,由此看来,只该我大汉并吞八荒,横扫六合,包举宇内,席卷天下。”霸王怔怔地笑了,充满着苦涩与无奈。不知此刻,是对过分自信的怅惘,对未能听取意见的悔悟,还是那无奈的“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朝阳如火,如火的不仅仅是朝阳。喷薄而出的,还有霸王颈中的一腔热血。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他倒下了。空无一人的,是他背后的茫茫大地……写作技巧:1、第一人称叙事法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采用第一人称,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叙述的人与事,只能是“我”活动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活动范围以外的人物和事情就不能写进去。2、第三人称叙事法用第三人称叙事,叙述人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但第三人称叙事又往往不如第一人称叙事那么亲切自然。3、顺叙法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否则,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帐,使人读了索然无味。4、倒叙法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5、插叙法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6、补叙法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在前面,以引起下文。补叙的作用,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7、分叙法分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分叙可以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几件事情进行交叉地叙述。采用分叙时要根据文章内容和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确立叙述的线索,还要交代清楚每一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8、详叙法详叙一般用在对每件事发展变化过程的具体叙写。详叙时要抓住人物的特征或事情的细节进行详尽、细致的描叙。作文时,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部分,要详叙。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大,而又与也须交代的,则几笔带过,这样文章的中心才能突出。否则文章会出现无中心或多中心,显得繁琐。略叙法略叙的作用是在于交代事件发生发展中不可缺少又不必详叙的内容。它与详叙相结合,使整个叙述有详有略,疏密相间,形成叙述的起伏。略叙一般用于故事的开头和结尾;与中心思想关系一般的部分以及人所共知的部分。直接抒情法直接抒情可以使感情表达的朴实真切,震动人心。直接抒情一般适用于抒发强烈而紧张的感情。直接抒情的特点是叙述时感情强烈,节奏快,紧张,情感直露,容易把握。11、间接抒情法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间接抒情一般可以通过叙述抒情,作者在叙述时加上自己主观感情色彩,根据感情的流动来叙述,使读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议论抒情,作者在议论中,表达强烈的爱憎、褒贬之情,这种记叙中的议论一般是利用判断来进行;还可以通过描写来抒情,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采用间接抒情的方法,要做到语言美丽而又富有感情色彩。12、先叙后议法先叙后议是先叙事后议论,因此议论要起总结上文,点胆中心的作用。议论时,要对事件的主要内容,或事件的主要人物,或主要事物进行议论。这样才能做到叙事和议论的统一。议论的方法,可以通过文章的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进行议论,也可以以第三者的身份进行议论。
英雄的赞歌一马奔腾,射雕引弓,天地自在心中,狂沙路万里,关山月朦胧,真情谁与共,生死可相从,大事临头向前冲,开心胸!--题记(一)“我站在烈烈风中,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公元前202年。乌江岸边。军营帐中。十里埋伏。四面楚歌。项羽悲美人泪,抚长剑痛,白色将军袍,红色桃花泪,虞姬就倒在自己的怀里,那样地软弱无力。白马已随青山去,千里乌江尽茫然,一代英豪西楚霸王以武功逐鹿于中原,又因武功成就了历史了的楚汉之争;再无法尽显破釜沉舟之谋,再无力逞盖世拔山之勇。〔画外音〕力拔山兮气盖世,气盖世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人世间有百媚千种,我独爱,爱你那一种”,歌声时而刚劲,时而妩媚,演奏的也是一种豪迈。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世人再三追问“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但也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有力的告白。项羽,一个站在历史炊烟中的真实的英雄。(二)“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抗美援朝的战场:金达莱盛开的国度。美军黑压压从四面包抄过来,英雄王成手握炮筒,背负步话机,跳出了战壕,做出了最后的决定: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向我开炮。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英雄的儿女以自己的生命、自己的青春走在共和国坎坷的历程上。黄继光、邱少云、江姐、赵一曼……他们是站在时代巅峰时刻的生命英雄。(三)“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再没有恨也没有了痛,但愿人间处处都有爱的影踪……”没有硝烟,没有动荡,英雄是不是也随着历史走进了军事博物馆?诗人北岛说过:“在和平年代 ,我只想做一个人,一个大写的人”。给生命以尊重,报生活以激情,寄他人以爱心如此而已。对于孩子来说,母亲的关怀是最暖的;对于老人来说,儿孙的问候是最温馨的;对于学生来说,老师的肯定是最有力的;对于病人来说,医生的微笑是最美的……SARS突如袭来,人们措手惊慌。白色的口罩笼着灰色的春天,春光从人们窗口流逸,惟有圣洁的白衣天使,不惧瘟疫的降临,使我们的空间距离不断缩小。叶欣、钟南山、邓练贤……他们是站在新世纪曙光中的白衣英雄!后记:古今之事,一念之择,莫以成败论英雄,世理沧桑,岁月流转,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数英雄人物,还看今朝。TOP以未来的名义……几名小学生在暑假期间违反安全公约,背着家长,在没有任何安全保障的情况下到池塘游泳。面对自己的伙伴溺水求救,一名小学生毫不犹豫地跳进水里抢救。人,救上来了,救人者却永远留在了水底。围绕着“是否应该授予这名学生英雄称号”这一问题,人们产生了争议。用道德的尺度衡量,见义勇为、舍已救人之人,理所应当称为英雄 ;可是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未来需要青少年。如果为了家居的装饰,就要预订花朵夭折的命运,那么,是不是可以不问现状的真实,而预订未来的希望?救人者必先自救 。青少年缺乏安全意识,救护意识,贸然行动的举措,必定会出太大太大的代价。22岁的大学生张华舍已为人用自己的生命救起跌入华粪池中的老人;少年赖宁舍已为“国”,用自己的生命与大火做着斗争。救与被救不是鱼和熊掌的关系,不可兼得。“曲突徙薪”的成语告诉我们,称为英雄的,不只是那些勇于救火的人,更有那个提出曲突徙薪建议的老人。社会进步了,科技发展了,无论是站在尊重生命的立场,还是看待解救效果的优劣,人们安定的生活不再过多地倚重那种有勇无谋的孤胆英雄,更多的是希望那些具备解救意识、具有良好素质的社会精英团体。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自古以来,人们便在思考人生的价值。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说,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个不满16岁的未成年人,摆在他面前的人生道路很长很长,未来赋予他的责任很大很大。而现在……蒙古有谚语:有勇敢而没有智慧,就像一支没有准星的枪。当局面陷入尴尬或不利时,机智能帮你走出困境。大声呼救,找人帮忙,甚至游泳前准备橡皮圈都是自救的方式。英雄,智能双全者方为英雄。最后,我想说的是,新颁布的小学生准则已经把见义勇为、舍已为人从中删去。是的,以未来的名义说,在树苗尚未长成栋梁之前,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予他茁壮成长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