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60

limeng512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苗族刺绣论文的参考文献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江东独步

已采纳
苗族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由古以来,苗族留存着丰富、独特的民族习俗。在婚姻方面,苗族一般都比较开放自由,他们实行一夫一妻制家庭;苗族的服饰款式多样,工艺独特,而且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苗族有着许多传统特色的节日…… 贵州苗族建筑  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此,过去的房屋多为木结构。建筑在山区的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或堆放杂物。贵州苗族文化  历史文化是由人民创造的。我们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人民以其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对祖国的历史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历史的长河中,苗族曾涌现出许多杰出的革命家、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等,他们是创造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同时也对推动祖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贵州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反映了苗族历史悠久、居住分散风俗多样的特点,苗族支系与支系、县与县,易于寨与寨之间在服饰上都有严格区别。其服装的主要色调亦不尽一致,所谓“白苗”、“黑苗”、“花苗”、“汉苗”等就是依据所着服色或服式而来的自称或他称,也有根据妇女的裙样,称为“长裙苗”和“短裙苗”的。其实,同一种称呼之严,不同地域的妇女服 饰也各各不同。同是“白苗”,麻栗坡一带的人,上着圆领开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黑布镶衬,内着白色衣,领围胸襟露出白衣,额部以白巾交叉而缠,白巾上又缠黑巾,黑白分明;而镇雄、威信一带的“白苗”,穿青黑色斜襟长衣,下着绉褶花裙,凡领边、袖口、围腰都以五色丝线镶绣,以宽约五寸,长达丈余的青黑布缠头,突出的白色在于裹白布绑腿。  苗族服装大多遍施图案,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镶衬等多种方式并用,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缭乱。尤其从刺绣图案中往往可以寻出苗族的历史和象征意蕴,可谓是“有意味的形式”。例如,文山“花苗”,在其黑色圆领斜襟窄袖衣的领边、袖肘绣有红、黄、蓝、白等花纹,纹路多呈花状、江水状,据说这些花纹象征着苗族祖先所居之地:红、绿波浪花纹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错纹代表田埂,花点代表谷穗。禄劝、武定、安宁一带的大花苗爱披加花披肩,上绣三道方形图案,与苗族古歌上“格蚩尤老练兵场广花三道”的说法正相符,所以,传说它象征古代的练兵场和令旗,披肩两头的花纹代表过去京城的城市和街道……这些服饰的来由,大多与上古九黎三苗与黄帝逐鹿中原,战败后从黄河流域退到长江,又退到云贵高原的历史有关。因而,苗族的衣装图案并非每个能织会绣的男女都可以随心所欲地织绣,什么地方饰什么图案,什么图案表示什么,什么身份年龄的人该饰什么图案,都有严格的规定。贵州苗族节日  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一跋都过春节(亦即客家年),有的苗族过年时要用糯米饭喂牛,并将红纸贴于牛角上,赶到水井边给牛“照镜子”。此外,还过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半、赶秋节(立秋)、八月十五、吃新节(稻谷、玉米成熟时)等节日。篙明等地部分苗族七月立秋和八月十五要举行热闹的斗牛。每年正月的“踩花山”,是全省苗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青苗”称“踩花山”为“奥道”,“红苗”称为“厚道”,意即“睬坡”。节日活动由两三户人家联合主办;主办人称为“尤厚道”,通常由无子嗣而为祈求子嗣者充当。举行节日之前,主办人家负责栽插一棵高约两三文的五彩花杆(多用大龙竹)于选定的乎缓坝坡上,并陈设好酒于花山场内。届时,远近各村男女皆来参加。节日期间内容极其丰富,小伙子和小姑娘对唱山歌选择情侣是花山节的主要内容。此外,青年小伙子要跳芦篷舞,还有斗牛、跳狮子等活动,持续数日,热闹异常。苗族还有很多传统购宗教节日。部分苗族正月初二、四、六三天要杀猪祭门,谓之“祭门主”,或称为祭“火龙猪”,丽江有的苗族称“杀中柱猪”,祭时杀小猪一日,门外悬挂斗整一个,外人和女子不得参加,汉族不得偷看,这部分苗族习损认为,祭了门主才能得到祖先保佑。河口一带有的苗族二月初二要举行全寨性的“祭龙”。祭时各家派一男子参加,严禁女子参加,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文山“偏苗”六月二十四要祭土地神;正月或二三月全寨要在寨旁山坡上祭火星(火神)。祭时由魔公主持,并由魔公牵一只羊或一条狗念咒,念毕,众人以石击杀羊或狗,煮而食之,以此仪式祈求寨内不发生火灾。苗族对人真诚,讲究信义,爽直,好客,年节间盛行“盘根古”——串亲戚,每有远客到来,必以好酒招待,若是亲戚,来时要送礼物,定时主人照样要以礼答谢。 贵州苗族食品  苗族分布区域广阔,各地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因此农作物品种和人们的饮食习惯有所差别,但总体来说,苗族以大米、小麦、包谷等为主食。苗族喜食酸味,制作的酸食有酸辣椒、酸菜、酸汤、酸汤鱼等。苗族还常以酒示敬,以酒传情,不同时间、地点,不同的对象,饮酒的礼俗也有所不同,如拦路酒、进门酒、双杯酒、交杯酒,不一而足,体现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酒文化。贵州苗族手工艺  苗族以个体家庭组成一个生产单位,手工业附属于农业,每个家庭成员既是农业生产人员,又都兼营手工业。苗族妇女负责园地种麻、割麻、纺织以及家禽饲养等。苗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不少地方志书有苗族女子“能织苗锦”的记载。……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分布面广。苗族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迹,主要分布在泰国、老挝、越南、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一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内。其中贵州最多,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共有3686900人,遍布全省的各专州县市。古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又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多,也最集中,而台江又是全国苗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县,苗族占全县人口97%,被称为“天下苗族第一县”;其余分布在毕节、铜六、遵义、黔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贵阳市等,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  苗族喜欢聚族而居,仅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就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为全省苗族的39。5%,且多数分布在远离城市的偏僻山区,以村办单位聚族而居,与其官民族合村共寨的极少。  贵州苗族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较大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文,有湘西、黔东。川黔慎三大方言区),台江苗族属黔东方言,主要的服饰类型,重要的工艺美术,基本的风俗习惯,基本类型的耕作文化等等,无不具备,可说是全国苗族文化的代表。中外许多民族学者,都把贵州作为研究苗族的理想园地,而台江又是这块理想园地中一颗最亮丽的明珠。下面主要对台江苗族历史和习俗作简要介绍

苗族刺绣论文的参考文献

275 评论(8)

lyg0401

苗族的民族文化有语言,文字。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言。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二工作队经过实地考察,对各地苗语的构词大致相同,而语音不同的特点进行科学研究后,将苗语划分为三大方言。传说苗族古代曾有文字,与汉字可能同源,后来失传,这些传说如今已难以考证。20世纪初,一些苗族知识分子为发展苗族文化教育,创制了一些方言文字,一些外国传教士为了传教的需要也创制了一些苗文。但是这些苗文因种种条件的限制,未能在苗族群众中推行。扩展资料:苗族文学可以简单划分为民间文学和官方文学。民间文学就是民间口头传承、发展的文学,而官方文学则可以理解为用文字记录、传播、创作的文学。民间文学是任何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文学形式,具有强大的原始生命力,它的主要形式是可以唱诵的诗歌。官方文学则是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以汉语文字记录、传播、创作为特征。苗族诗歌讲求音韵,有五言体、七言体、长短句。语言简练和谐、匀称,通俗易懂,能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苗族民间文学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使用范围极广。如至亲好友迎来送往,男女间谈情说爱,甚至做媒说亲,调解纠纷,制订乡规民约,教育子女,叙述家谱、家规,有时也用诗歌表达。劳动时也用诗歌来助兴,劳动之余又借诗歌来消除疲劳。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苗族
94 评论(12)

白菜52152

苗绣是指我国苗族妇女的刺绣品,一般应用在袖口、袖套、衣领、后肩、裤脚、裙腰、头巾、腿套等处,大多采用几何纹样,具有花纹布置严密,色彩对比强烈,浓厚的地方特色。 苗族喜爱刺绣就像喜爱唱歌一样,几乎视若生命的一部分。苗族姑娘好刺绣是与传说里的苗民南迁联在一起的,说是有位叫兰娟的女首领为了记住迁徒跋涉的路途经历,想出了用彩线记事的办法,过黄河绣条黄线,过长江绣条蓝线,翻山越岭也绣个符号标记,待最后抵达可以落脚的聚居地时,从衣领到裤脚已全部绣满,从此,苗家姑娘出嫁都要穿上一身亲手绣制的盛装,为的是缅怀离去的故土,纪念英勇聪慧的前辈,同时也为了承继前辈流传下的这份美丽,不忘祖业,激励后人。 苗族在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得到必要的尊重,记载下来的往往是叛乱和平复,在汉民族胜利的功勋册背后,应该是苗民族悲剧的命运和迁徙的坎途。传说中汉苗最早的交战是黄帝和蚩尤,黄帝的胜利开始了汉族中原文明的强势地位,蚩尤的失败拉开了今后数千年苗族不断战败迁徙的序幕。在汉族的传说中黄帝是至善至美的,蚩尤则是暴虐丑陋之化身;而在苗族的刺绣中蚩尤是一片美丽的红枫叶,孕育了苗人祖先;汉族的帝王才是凶残的恶龙,掠夺和侵占苗人的粮食和土地。因为长期的战乱逃离,苗族不断流散,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字和历史,但文化的传承通过苗绣和苗歌流传了下来。据考证苗族的古歌和日本的古代传说惊人的相似,也许大和民族中的一支就是来自于古代的苗人吧。 我们可以先从那化生母祖的神木和孵化母祖十二只蛋的鸡宇鸟说起。苗族起源的多种说法之一是“东来说”,这与神木、鸟有关,也与中华民族的上古神话传说相关,说木神句芒辅佐了东方天帝太嗥。太嗥其实是一个以神鸟为图腾的上古氏族,又说太嗥便是伏轰,伏轰与女锅作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是尽人皆知的,他们传说中的样子便是龙的最初形式,《列子�6�1黄帝》记:“疱牺氏(即伏羲)、女娲氏……蛇身人面”,《春秋纬合诚图》记:“伏轰龙身牛首”,可以说,这些上古的图腾意向在苗族的绣品上反映得非常明显,比如那看似双龙戏珠的绣品,中间却是个人,这人其实就是苗民人祖姜央,而双龙便成了庇护苗民的伏羲与女娲。 苗绣与苏、蜀、湘等绣品不同,不是工艺品,而是日用品,不是专业绣娘的杰作,而是每一个苗家女儿的心血。苗族姑娘从小学习刺绣,从小的绣品直到成衣,最紧要最光彩的就是出嫁时候的盛装。五彩的丝线凝聚着女儿家对生活全部的理想和梦幻,母亲口耳相传的刺绣技法和传统纹样不自觉地延续着苗族的历史和文明。仔细观看苗绣盛装,似乎对称相同的细部其实并不一样,每个小绣片都讲述着一个特定的传说故事和文化内容。比如在一块手绢大小的绣品上描述着苗族的起源。蚩尤的血变成红枫叶,蝴蝶在上面产了十二个卵,被雀鸟孵化;其中一颗就是苗族的祖先,祖先带着苗人喂养牛羊,耕种土地,用火和刀反抗恶龙的掠夺。不同苗族支系的服饰刺绣截然不同,审美情趣大相径庭,估计是山水的阻隔,使得苗文化分裂成若干的碎片。我不是民族学者无法从中剥离出普遍的苗文化内核,只能在浏览中记下一些细节。摆贝的百鸟服是很别致的一件,裙摆装饰着羽毛,是神汉祭祀时的穿着,诡秘而富丽。缂家的蜡染图样和配色非常典雅,美丽复杂的圆形符号是太阳的图形,是用苗刀蘸蜡直接在布上描绘,再经过染色固化的。顺便一提,缂家不承认自己是苗族,而自认是后羿的子孙,后羿把七个太阳从天上射下来(与汉族传说的九个不同),缂家子孙把太阳印在衣服上以示纪念。苗绣和苗服不是孤立的,是生活艺术的升华,试想在青山绿水之间,苗家儿女身披彩绣,饰以银器,芦笙阵阵,苗歌声声,该是一幅多么诗情与和谐的画卷啊。 苗家姑娘七八岁后,就在母亲或姐姐的指导下学刺绣,十五六岁技艺成熟,得心应手。这时,刺绣已成为一种美化生活的劳动,姑娘们除了精心绣制节日盛装外,还悄悄地绣着只有自己知道的东西,人称秘绣。姑娘们秘绣时,都把窗户遮严,不许人看,尤其不好意思让兄父看见。有时母亲或嫂子发现了,只会意地笑笑,从不声张。至多同伴二三人间一起绣,交流技艺。出嫁前夕,秘绣就结束了。姑娘将绣制封存起来,交给母亲保管。没有母亲,可以交嫂子;没有嫂子,就交叔伯母保管。 姑娘出嫁做了妈妈,孩子满月时,娘家来喝满月酒。娘家带来的礼物除了糯米、鸡、蛋、肉之外,还有姑娘留下的秘绣品,孩子的奶奶们将年轻妈妈的秘绣品一件件清理,全是孩子的绣花帽、绣花鞋、绣花衣、绣包被等,整齐地堆在堂屋的长桌上,主人客人一起来欣赏年轻妈妈的秘绣品,称赞她的手艺。
97 评论(11)

菓菓波宝

把历史穿在身上 苗族服装是“化石”,可以窥见汉代中原服饰的影子。这个没有文字的民族,用针当笔、用彩线为墨,把几百年的苦难和迁徙的坎坷道路绣在衣裙上。   当“外人”被苗族刺绣折服,苗绣又被赋予更多的价值,那些本能的对历史的记录,如今变成了可以用金钱衡量的美。  “中国也有高级服装”  “苗族服装为何有如此魅力?”这是让韦荣慧感兴趣的问题。  韦荣慧是中央民族博物馆副馆长,成长于贵州黔东南州的苗族人。“我接触了很多收藏中国少数民族服装的人,很多人一开始收藏各个民族的服装,到后来就只收藏苗族服装。所有被收藏的民族服装中,苗族服装被收藏的数量是最大的。”  为了解答心中的疑惑,韦荣慧常常询问收藏者们喜欢苗服的原因。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这是看了让人流泪的服装,有人说它有一种让人温暖的感觉,有人说从苗族的刺绣里,能看到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  一名叫做佐藤俊彦的日本收藏者对记者说,他喜欢苗族服装,因为“苗族刺绣最精美”,“没有两个绣花是一模一样的”。在北京工作的佐藤说,他在1996年第一次到贵州旅游时见到苗族刺绣,一见钟情,如今每年都要去贵州,民族服饰市场是每次必去的地方。  苗族服装上的刺绣,是收藏者热衷苗服的原因。“很多民族服装,只能得到收藏家、博物馆和研究人员的关注,只有苗族服装,得到了最广泛的喜爱,不管是专业收藏者还是普通人,都会喜欢上苗服上的刺绣。”说起自己民族的服饰工艺,韦荣慧非常自豪。  苗绣种类的繁多和工艺的精美,让其他的刺绣种类望尘莫及。在中国四大刺绣中,苗绣的工艺种类超过20种,挑绣、绉绣、叠绣等都是其他刺绣中没有的技艺。“有一种‘双针锁’的工艺,起源于汉代,这种绣法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但在苗绣中保存了下来。”  苗服做工的精致也让藏家们爱不释手,“破线绣”是把一根丝线破为数根,苗族女人用比发丝还细的丝线刺绣,一张绣片常常要花去几个月的时间。韦荣慧介绍说,苗族服饰在巴黎展示时,法国高级服装工会主席戈巴克对苗绣赞不绝口,他说:“我们过去认为中国没有高级服装的历史,但在少数民族服装,特别是苗族服装中,我看到了。”  让人着迷的还有苗族刺绣的纹样。中央民族博物馆里,收藏着一套“龙船衣”,这套衣服上的刺绣,描绘了苗族最热闹的龙船节的场景,热火朝天的龙舟赛跃然衣上。苗族刺绣不仅记录节日、图腾和英雄,还记载着苗族几百年迁徙的历史,在很多苗族刺绣图案中,都有水波状的花纹,苗族用这样的符号表示他们的祖先曾经跋山涉水,渡过长江、黄河,最后才来到西南。  苗族人超群的想象能力,可以在刺绣中窥见一斑。苗绣中经常出现的蝴蝶图案,是苗族人传颂的图腾——“蝴蝶妈妈”。一棵枫树的树心生出一只蝴蝶,蝴蝶与水田中的水泡相恋,蝴蝶生出12个蛋,这12个蛋演化成自然万物和苗族人的祖先。苗族人相信,“蝴蝶妈妈”是所有苗族人共同的祖先。  黔东南,是蝶纹造型种类最多的地区。仅在施洞镇,蝴蝶的造型就有好几种,有人面人身蝶翅的,也有人面人手人足,背后长出翅膀,像西方天使造型的。还有一些几何图形的刺绣,用非常抽象的线条代表蝴蝶,用来装饰衣服的衽边和裤脚。  “苗族刺绣的用色也是独一无二的大胆,他们用红配绿、紫配绿、紫配黑,我们通常认为很俗的色彩搭配,在苗绣中被大胆地使用,达到了夸张的效果,他们用来一点也不俗。”韦荣慧说。鲜艳的色彩和多姿多彩的纹样,正是苗绣吸引人们的地方。  “苗族人对织绣染艺术的感悟得之于当年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或许可以说,苗族服饰艺术的精美与繁荣,非其他民族可以比肩。”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杨源这样评价苗族服装。  衣裳不只是衣裳  姜文英今年53岁,她家的墙上有一张姜文英母亲身穿苗族盛装的照片,前襟和袖筒上绣着鲜艳的花纹,裤管也用刺绣装饰着。施洞苗族最喜欢的“机织布”是深褐色的,与五彩刺绣搭配,显得雍容而稳重。  母亲身上这套盛装,是外婆的外婆给外婆出嫁做的,后来,外婆把它传给姜文英的母亲,现在,母亲又把它送给了姜文英。姜文英对这套传家宝很得意,她说,像这样做工精细、刺绣精美、历史久远的苗族盛装,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  我请求看一看姜文英的传家宝,她很坚决地摇了摇头,说只有节日、祭祀的时候,才会拿出来。姜文英没有女儿,儿媳们跟着她学刺绣学得不错,至于传家盛装是否会传给其中一个儿媳,姜文英还没决定。  没有一个民族像苗族这样,把妇女的服装看得如此重要和神圣,苗族女人一生中用于缝纫、刺绣的时间之多,大概也没有其他民族的女人可以相比。根据1957年的调查,在贵州省台江县施洞地区,缝制一套一等盛装,需要用427天,缝制一套二等盛装,需要337天。一名苗族妇女需要的不止一套盛装,女人有了孩子,背小孩用的背带更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正因为背带上的刺绣鲜艳精美,在今天,苗族背带是很多游客和收藏者最钟情的苗族服饰之一。  姜文英听长辈说,自己的家族是几百年前从陕西迁徙到贵州的,她现在缝制的衣服款式和刺绣的样式,与几百年前先辈中女人的服饰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出嫁时,姜文英穿着与母亲的嫁衣同样款式的盛装出门。当汉族服饰经历了一次次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时,苗族服装却坚强地固守着,几百年来没有改变。  很多研究苗族服饰的人困惑于苗族服饰历代不变的原因,一个被认同的原因是,这个曾经经历太多苦难的民族,在被迫离开中原迁徙西南的过程中,靠统一的服饰来强调民族的团结,并保持自己民族的传统和文化。  服装在苗服婚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它维系着这个民族的传统,正因如此,苗族女人才会穷尽一生的精力来制作衣裳。在苗族内部,有无数个“婚姻集团”,同一个“婚姻集团”内的男女才能通婚,辨别“婚姻集团”的标志,就是服装。  每年农历的三月十五日,是台江县施洞苗族最隆重的节日,当地人叫“姊妹节”。苗族男女穿着盛装,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唱歌、喝酒,寻找自己倾心的对象。苗族小伙子只要看到姑娘衣裳的款式和自己母亲一样,就知道姑娘是自己可以挑选的结婚对象,如果款式不同,就不能上前求爱了。  如果不是苗族人固执地保留着对制作精美服装的热情,也许,这个民族的风俗和传统,早就在迁徙中被外族的影响所淹没。反过来,苗族的风俗也捍卫了苗服制作代代相传。  苗族婚俗中,女孩结婚后的当天或者几天后,就回到自己娘家“坐家”,“坐家”时间可能是几个月,也可能是一两年。“坐家”几乎是苗族少妇专门用于刺绣的时间,在“坐家”的日子里,新娘能够得到娘家人特殊的照顾,她不用从事太多的家务和劳作,有更多的时间专心刺绣,给自己制作盛装,也给将来的孩子缝制背带、衣帽。  衣裙上的历史  在游人们来到施洞镇之前,每一个苗族家庭都按部就班地过日子,男人下田耕作,女人操持家务、绣花做衣。女儿照着母亲教授的花样学绣花,母亲教龙,就绣龙;母亲教蝴蝶,就绣蝴蝶。母亲为女儿绣嫁衣,等女儿有了女儿,女儿就会为自己的女儿绣嫁衣。  为什么每一代制作的服饰款式都几乎相同?绣花的图案为什么基本不变?那些艳丽的图案代表什么意思?就像家家都要淘米做饭一样,女人学刺绣,做衣服,在苗族人眼中是不需要探究起因的生活本身。  姜文英7岁开始跟着母亲学绣花,现在她是施洞镇有名的剪纸高手。施洞苗族最擅长的刺绣手法是“平绣”和“破线绣”,这两种刺绣都需要先剪纸,然后按照剪纸的图样在布上刺绣,所以剪纸是刺绣中不可分割的重要工序,纸剪不好,花也绣不好。  一幅剪纸就是一个故事,根据剪纸绣成一张绣片,把绣片缝到苗族服装相应的位置上,才能完成一套精美的苗服。会剪纸的人越来越少了,能像姜文英一样剪出完整的古歌故事的人,就更少了。苗族自古没有自己的文字,祭祀仪式中的主持人担当了记录历史的重任,他们在仪式中哼唱的古歌,记载了苗族人对世界初始的猜测,对迁徙历程的记忆,和他们信仰的天地鬼神。苗族刺绣将无形的古歌,绣在衣服上,一幅绣片一个片断,连在一起,就是苗族人的历史记忆。  姜文英剪古歌从来没有模板,故事和图形都在她的脑子里,一首古歌,最少要剪30幅剪纸。姜文英拿出一幅剪纸,讲的是铸造日月的故事。画面里两个人围着一个火炉挥舞大锤,“太阳是金子造的,月亮是银子造的,铸造的人是雄公和宝公。”姜文英用苗语讲解剪纸上的故事。接下来一幅,图样是一个双腿奇长的人肩挑箩筐,箩筐里装着太阳和月亮。姜文英说,日月铸造好了,是由一个长着九节腿和九节骨的人,用箩筐把日月挑到天上去的,从此,才有了苗族人生活的天地日月。  对万物起源的想象,羽化成苗绣,被苗族女人穿在身上,那些属于这个民族的故事,就这样世代流传下来。
325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