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了過往11
-detail-html关于武则天身世的一点猜测-detail-html武则天与酷吏的关系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成了多少人梦中的偶像,现实的楷模。她的凌云之志,她的万丈雄心,以及她巾帼不让须眉的风格,不能不让人由衷的钦佩!直到今天,武则天仍是一个谜一般的女子,高高耸立在人们的视野中。就连中学的女生们,也抑制不住自己的仰慕之情,说着当如武则天的豪言壮语,更不知有多少人感叹:女子当如武则天!古代,男尊女卑是社会的习俗,武则天以一个平凡的女子,依靠自己超人的聪慧和过人的胆识从一个普通的后宫女子直到皇帝,的确创造了一段传奇和神话。皇宫禁地,富贵和权威齐集,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武则天能在勾心斗角,利欲充斥的紫色宫墙内,纵横捭合,不但把握了自己的命运,而且把天下踏在脚下,这哪里又是一般女子所为!有多少人千方百计、苦心诣旨、终身奋斗,也不过是为了后宫的一席之地,以求衣食无忧,富贵常伴,光宗耀祖。大不了觊觎皇后之位,母仪天下,但这又是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又有多少人连这个念头恐怕都不敢起。武则天,不但做到了母仪天下,而且敢为天下先,如一把利剑刺穿所谓的封建道德的层层阻难。高高在上的武则天,把天下的兴亡都抓在手中,发号施令,英武绝伦,她用她的知人之明,识人之智,用人之术,把一个繁盛帝国的根基深深扎下。一个女子,能成就众多男子不能成就的事业,能让世界因她而精彩,离开她不行。这样的一个女子,真乃英雄。女子当如武则天!她忧国忧民的心召唤着天下的英才,她用心结着一张网,网住了大唐的盛世。发号施令,浩荡仪仗,从者万千,不过是琴之一曲,曲过就是难言的寂寞。春去秋又来,树叶绿了又萧瑟。秋夜枕凉,无边的帐幔,空荡的殿堂。一滴泪,在月光下闪着寒光,风摇着大殿顶上的风铃,不时在梦中回响,谁又会看到,一代女皇独自垂泪!面对重重的困难,她镇定而骄傲。大唐必须向前走,能带领的只能是自己。她以无比的自信信手挥洒,天空风和日丽。她鼓起自己所有的勇气,爬一方万众瞩目的高峰,她捧起大唐万里的河山,用心镌刻着最美丽的风景。一个女子,谋划着一个大国十万里的出路,运筹着千万人生活的蓝图。而肩上扛着的,已知的未知的多少困难、艰险,都如大山般向自己的压来。有时她也在问自己,登上高峰到底给自己带来什么?高处只有不胜寒!命运如果注定让一个女子来负担所有的沉重,为何还给了她如斯的寒冷。冬雪又飘,四周寂静无声,唯闻一声叹息,唯有独依门楼望白茫茫的大地。屈膝的奴婢,只是机械的做着该做的事。前呼后拥的人群,谁又是自己的知己,可以嘘一声寒,问一声暖?什么时候可以放肆的笑几声,自在的跳几曲舞,赢得几声喝彩几声嘘吁。什么时候可以独登高山,看风景无边,泛舟西湖,任时光荏苒?只是啊,春花秋月等闲过,白了少年头。脚步蹒跚,容颜早逝。梦里依旧的,是家乡的小河,家乡的茅屋!只是啊,谁来倾听自己的心事,诉一诉时光的脚步。谁来安慰走向年迈的心灵,回到曾经的年轻?但她笑,树已成林,花已开放。但她笑,百年孤独,千年沧桑。高高的无字碑,空空的碑文,犹如空空的寂寞,谁来书写她的一生?人已远去,消失在岁月的风尘,她已不见,只有风在吹,小草在招摇。匆匆去了,万事皆休。去追随她挚爱的高宗,再同他诉说这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让心灵再次找到温暖和呵护。那里该会有拥抱,让自己回忆起当初入宫是的欢喜。女子当如武则天,谁知那份雄心,展铺在艰辛困苦的舞台上,谁知那高高的宝座,其实冰冷的异常。女子当如武则天,谁知那份深深的寂寞,足以把灵魂啃噬的残缺无比,谁知那深味的孤独,如秋风扫着青青的树叶。女子当如武则天,谁知一世的英名,都赋予了黄土,谁知坎坷的一生,只是一座土丘,一具没有文字的石碑。千种风情尽埋,万种方仪都随风。女子当如武则天,风华绝代,云起浪涌,她在历史的天空中沉默不语,身后一片喧哗。
深谋远虑才能成大功,武则天深谋有三:一是忍得住,不以小怨小恨树强敌;二是恨得下,不因小恩小惠留祸根;三是看得远,不因小得小失动全局。武则天权利欲极强,不甘屈人之下。但在为得到最高权力时,她又要面对来自敌人、盟友、甚至亲人的阻挠。为了长远的目标,她必须学会妥协、隐忍,在适当的时候再给予反击。处置母亲的情人又兼自己的外孙贺兰敏之的过程足显武则天的忍和狠荣国妇人杨氏是武则天的母亲,她对武则天影响很深,武则天对母亲很孝敬。乾封元年,八十八岁的荣国妇人情欲依然旺盛。她爱上了外孙贺兰敏之。贺兰敏之就是那个被武则天介绍给高宗的韩国妇人的儿子,也是武则天的外甥。史书说他年少潇洒,是个帅哥。在武则天的堂兄弟武惟良等被杀,武元爽等被流放之后,他被承认为武士(寻蒦:音或)的嫡嗣,封为周国公,鸠占鹊巢,搬进了周国公府,成了那位八十八岁老夫人的陪伴者,而此时他不到三十岁!这当然是为了满足荣国妇人的需要。此外,荣国妇人由于早年受过武家人的气,也不愿武氏家族中人东山再起,她对他们深恶痛绝。贺兰敏之成为周国公后,武氏家族从岭南回归的希望,就渺茫了。但这和武则天要攫取更大的权力,武氏家族的助力是不可或缺的。但她是母仪天下,对生母当然要有所顾及,也就隐忍了那个依仗老太太宠爱肆行胡为的外甥。但是,武则天不能容忍贺兰敏之的母亲韩国妇人和妹妹魏国妇人。当年是武氏自己把她们介绍给高宗,以博得皇帝欢心,现在她大权在握,不能容忍这两个女人再来和自己分享丈夫。于是,武则天害死了两个人。皇帝痛惜魏国妇人的去世,泪流满面地对贺兰敏之说:“刚才我上朝时还没怎么样,退朝后就已经无药可救了,怎么死得这么快呢?”贺兰敏之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对着皇帝号哭。其实两人心里都明白,都还未说出的话。武则天听到这个情况后,说了一句话:“此儿疑我!”于是,贺兰敏之就非死不可了。但武则天还是将这件事情隐忍了四年多。上述情景,是在乾封元年正月的某日。武则天此时虽有杀机,但荣国妇人还活着,离不开贺兰敏之,武则天投鼠忌器。荣国妇人六百七十年九月死后,次年四月,贺兰敏之被流放到雷州,半路上被人用马缰勒死。两年又十一个月后,即上元元年三月,武氏家族中和武则天同辈的人几乎已经死去,一个在岭南的流放者回到京师来了。他袭爵为周国公,进入国公府,正式官职是宗正卿,此人便是武元爽的儿子武承嗣。对武则天来说,隐忍四年的滋味必定不好受,但她还是忍了。因为如果和母亲也闹翻,她的声威和品格都会被贬损,她的内心也无法安宁。现在,母亲死了,一切可以按照她的计划行事了。武则天的隐忍还在临朝称制中获得了西京留守刘仁轨的决定性支持。在尚未摸清刘仁轨的态度时,武则天派郎将姜嗣宗去西京摸底。姜嗣宗以皇后心腹的身份去办这件机密又重大的事,应该说有功于武氏。可这个毛头小子怎么也料想不到,自己就毁在武则天和刘仁轨这一对老谋深算之人的手里。当时,朝中情况是裴炎正借助徐敬业等人的扬州兵变逼压武则天。按说去试探别人,又事关朝廷重臣,应该不露声色地多看多问,少说多听。但姜嗣宗自恃为武后心腹,对太后与裴炎之间斗争的曲折,又知之甚详,就在刘仁轨面前夸夸其谈,自诩有一双洞察问题的锐利眼睛,能够在别人疏忽的地方发现问题,然而他没料到,这种夸夸其谈竟然给自己招致来杀身之祸!他向刘仁轨谈到自己的感觉:最近一段时间内,裴炎有谋反的迹象,已是非常明显了。“别人能觉察出来吗?”刘仁轨问。“能觉察出来。”姜嗣宗答。打探完毕,姜嗣宗启程返回东都。临行前,刘仁轨对他说,有一封密表要他转呈太后。姜嗣宗接收了这个委托。他返回东都后,向太后呈上这封密表。太后看过后,喜出望外,因为她已经得到了她所需要的东西。在密表里,刘仁轨叙述了与姜嗣宗的那段对话,后面加上一句“姜嗣宗知道裴炎反状不告”。刘仁轨这一招可算阴谋。他在信中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承认裴炎的谋反,也就暗示出支持武氏临朝称制;二是他不能断定姜嗣宗是出于无知还是出于武后的试探,他不能拿自己去冒险,只好推出了姜嗣宗。而就武则天本心来说,姜嗣宗只是去探听刘仁轨对称制的真实态度,并无设计陷害之意。但既然刘仁轨冠冕地把球踢给了她,她就公事公办吧。尽管姜嗣宗对她是有帮助的,但谁让他自己不小心呢?在权力场上,“帮助过的”又算什么呢?武后对裴炎是抄家问斩,对姜嗣宗的处决裴炎更为残忍,姜嗣宗则是“先拉其干,然后绞杀”。对付裴炎的同时,武则天还必须在平叛战场上取得胜利,这时关键的。在选派讨逆统帅的问题上,更见武氏统驭全局,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三十万大军的统帅最后被定为李孝逸。李孝逸和李唐王室有深厚的血缘关系。他和太宗平辈,同出一个曾祖父。这样一个人物,挑选来作讨叛军的统帅,是否合适呢?这时候,一些驰名的将领,如程务挺、李多祚、黑齿常之等,他们的声望都比李孝逸高,战场经验也比李孝逸丰富。为什么武则天没有挑选他们而挑选了李孝逸呢?武则天的深谋一是李孝逸是西南方面军队的将领,和裴炎关系疏远,而不像程务挺那样,属于裴炎集团。二是废李显时,武氏与裴炎合作,就是用了程、张二人的西北军和御林军方面的力量。现在任用李孝逸,有一种平衡权力的意图,她要各方力量都能为她所用,又不会坐大。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任命李孝逸,还含有安抚李唐皇室的意义在内。在北起燕赵,南迄洞庭的地区,李唐皇室作州刺史之类者,还大有人在,这些人若与徐敬业合流,危害性是很大的。在徐敬业打着匡复李唐皇室旗号的时候,太后却向李唐皇室递送秋波,这不能不说是政治上的一着高棋。当然,武则天也没让李孝逸独掌平叛大军的统帅权、她派魏元忠作监军,又派了少数民族将领黑齿常之参见会战,这也算是深谋中的深谋吧。武则天能够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一次次占得先机、把握主动,不能不归功于其极深的城府和谋划。在时机不成熟之时,她始终能够深藏自己的意图,隐忍不动。而一旦时机一到,她又极其果敢地下手,将其的残忍显露无遗。无论是藏还是露,武则天都能拿捏得恰到好处,最终登上了皇帝的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