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izk
“哟,这是崔昊岚的字啊,写得还真不赖!”“和一年级比,进步很大啊!”这是我班的任课老师见了崔昊岚同学写的字后发出的赞叹声。想起半年前,我刚刚接手一年级这个新班时,见到他的字是又气又恨,想尽了一切办法才慢慢有所好转。直到现在,他上二年级了,我也跟着他进入了二年级。听着老师们的赞叹,我心中不由得美滋滋的,想着:这里面我的功劳可不少。而像他这样字写得大有进步的孩子,在我们班不止一个。现在我想结合我们班孩子的变化来谈谈有关写字教学方面的看法。
一、 端正态度是“根本”
我一直是高年级教师,由于一些特殊原因,我要在学期中途接手一年级的教学工作,这对于我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每天,我忙碌于语、数的教学工作中,忙碌于课堂作业的批改中,忙碌于班主任工作的琐碎中,根本无法顾及他们的写字教学。渐渐地,孩子们摸清了我的脾气,课堂作业写得端端正正,但是家庭作业却极其潦草。而当时因为包班的原因,我从来没有花过多的时间去检查他们的家庭作业,即使检查了,因为我的不重视,让很多孩子轻而易举的过关了。这样,孩子慢慢滋生了“马虎”的环习惯。我想除了崔昊岚同学外,还有很多同学是在我这种不顾作业态度,只看完成情况的教学态度下,字才慢慢地松懈下来的。现在想来真的很惭愧,觉得很对不起他们。
二年级,我不再包班了。静下心来,我把自己班的孩子的作业和平行班的孩子的作业做了比较,发现了一个令我很难过的事实:无论是书面作业、家庭作业还是单元自测卷,我们班的孩子对写字抱着一种“完成即大功告成”的态度,从不把作业当作练字来写,作业本上常常见到的是龙飞凤舞。而翻开平行班孩子的作业,每一页是工工整整,干干净净,笔迹所到之处轻重分明,有棱有角。这根本是无法比的啊!心痛啊!特别是当听到“崔昊岚的字怎么会变得这样了,以前写的字可好了。”“王晨阳的字怎么这样潦草。”我内心的难受是无法形容的。于是,我对平行班的老师、学生做了一番跟踪调查、比较,发现了问题的根本原因:“写字态度的不同。”
既知道了原因,那亡羊补牢也为时不晚。首先,我在班队课上开了一个“关于写字态度”会议,组织孩子们参观了平行班孩子的作业,引导他们说说观看后的感受,并和他们自己的作业比较一下,寻找一下原因。最后,我和孩子们一起作出了我们班的第一条写字班规:“提起笔来即练字,如果写得不认真那就重写,一直写到好为止。”接下来的日子,我减轻了孩子们作业负担,有时一天的作业只要抄写好十个词语,但这十个词语必须要像练字般完成。我和孩子们一起认真对待每一份作业,每一份作业的评价先看作业的主人态度是否认真出发。态度认真的得到表扬,态度不认真的一定按照班规重写,直到同学们认可为止。
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的态度端正了,他们不再着急完成作业了。在教室里常常见到的情景是:写完一个字,看了看,不好,擦掉,再写。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月下来,孩子们的字有了明显的进步。因为写字态度的转变、因为我们的共同努力才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真为自己感到高兴,真为孩子们的进步感到骄傲。
“态度决定一切!”写字亦是如此。
二、 写字教学“趣味化”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写字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观察字形,弄清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指导观察进,如果引导学生对抽象的汉字加以联想,活化汉字字形,汉字字形就会深深扎根学生的心中。这一点我也是在碰壁之后才领悟的。对于一直执教高年级的我来说,对低年级小朋友说话要具有“趣味性”是让我觉得很困难的事。开始写字教学时,我总是按照田字格的位置分布给孩子们讲解每个字的笔画该如何写,不同结构的字该如何摆放,然后让孩子们比较、临摹。这种方法对于自制律强高年级同学来说效果还不错,但对于好动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说不免显得机械、枯燥,时间一长,孩子就走神了。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汉字由抽象的笔画组成。如何让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字形产生兴趣,如何让学生对写字感兴趣呢?除了故事、儿歌以外,我在写字教学时采用最多的是比喻法。如“撇“像扫把,“捺”像剑。“点”像小雨点。“横“像小扁担……在教学“伞”字时,我引导孩子们观察“伞”像什么呢?有的说像大蘑菇,有的说像大树……想象生动的比喻,再加上形象的电脑画面的显示,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形体美,而且让学生对抽象的汉字字形顿生兴趣,产生了写字的欲望。又如“林”字,二木手拉手,肩并肩,为了后一个“木”字的舒展,前面一个“木”字捺变成点,整个字看起来多么和谐。“扇”字,为了让字站得更稳,“羽”字甘愿让自己一半身子露在外面做支撑,给人一种平衡之美…… 补充: 方方正正的汉字,不正在告诉我们,要堂堂正正做人吗?在让孩子感受到汉字形体美的同时,收获的还有伴随着汉字与生俱来的育人魅力。
三、写字作业“认真评”
写字教学中,作业是学生写字练习、掌握写字技能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作业的练习,才能在练中悟其理、得其法,从而提高写字技。对教师来说,作业是发现问题得重要手段,只有通过作业的批改,才能了解学生的书写水平,掌握症结所在,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由于以前包班的缘由,对于孩子们的写字作业我批改的不够认真,甚至存在着简单了事的现象:只看学生写得对不对,写得端正不端正,而忽略了字的间架结构,笔画神韵等。这种批改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写字水平的提高。
到了二年级,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我认真听了一段时间的书法课,认真观察了书法老师对学生的写字指导,琢磨着他的批改、评价方法。再根据我们班的实际情况,慢慢琢磨出了以下批改、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1、及时改。当学生把作业交来时,教师要及时修改。这样不仅有利于激起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利于掌握书写水平的变化。
2、准确改。对作业的批改,不仅仅以画圈圈来给予肯定,对每篇作业都应有准确而富有鼓励性的批语。如“你的字有了很大的进步了!”“你的这个‘反’字写得真漂亮,如果捺笔写得更有力些就更好了。”“你的字端正而有力,如果多注意些笔画的轻重之分,你的字就和大书法家写出来的一个样。”……每次当学生一拿到作业本,最兴奋的事就是迫不及待地读老师今天给他写了什么,他们期待着我给他们的批语,因此他们更喜欢写字了。
3、当面改。学生在课堂练习时,教师通过面改,从运笔、结体布局的角度,当场示范,系统地纠正学生练习中地诸多病笔。这种批改方法,不仅效果好,学生也欢迎。面批课用于个别辅导,也可用于集体讲评。个别辅导用于少数书写弊病比较突出的学生,帮助他们找出病因,指出改正方法。集中讲评是把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包括缺点也包括优点,集中起来,在课堂上加以评述,使好的方面继续保持和发扬,不足的地方加以改正或引起注意。 补充: 4、作业展评。表现欲是小学生的特点。我们教师应该让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的成功,为孩子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课堂上,我们采用板演、用实物投影仪等手段展示学生习作。课后,我们在教室办学生作业专栏,将他们的作品上墙“公开发表”,比比谁上榜次数多。这样学生就可以经常了解自己的进步情况,了解自己在班中的位置,而且时常能听听同学生的建议。 
汗啊 你不会是锡慧配吧 要么就他同学。。。?! 百度知道里面有个差不多的问题 构思是有的 内容只要稍加改变就可以了
汉字,每天在用,对它却未有足够的重视。但父亲小时候在这方面做过教导,说写字要认真,不然闹笑话。然后讲他上学时有人把日本鬼子写成日本兔子,把老百姓写成老白娃。那之后似乎是注意了,但错别字仍会不期而遇。 他教导我们,不生硬,喜欢讲笑话。说一人跟别人打赌,发狠话说,我要输了把我姓倒过来,结果真输了,也不食言,真把姓给倒了过来。人不怕,人姓王。另一个更狠,说我要输了你把我的姓随便倒。果然无碍,因为人姓田。一般人就不敢说这样的狠话。这说的是汉字的对称性。 说起来不过是寻常的字,表情达意而已,但要紧处还真是威力无比,简直可以起死回生。最有名的是“屡败屡战”的典故。话说曾国藩被太平军逼得走投无路,几欲投水自尽,无奈朝廷又三番五次催问战事,曾不得已,奏云:“屡战屡败”。他门下一师爷细心,心想,要是这样报上去,打一回败一回,老佛爷盛怒之下还不得砍了主子的脑袋啊,便急中生智改为“屡败屡战”。如此一来,一个总打败仗的人倒成了愈挫愈勇不肯服输的猛将了。其中的利害真不可小觑。 另一故事是说蒋介石麾下有一将领,因作战不利,损失惨重。下面的司令长官不知如何处置,发电请他老人家定夺。蒋校长一见电文,暴怒不已,挥笔写下八个大字:“情有可原,罪无可逭”。这一看就是要就地正法的意思。下面人见了,想这也太不讲情面了,得想个法子救那人一命。结果真想出一法子,只把那电文改了下顺序:“罪无可逭,情有可原。”这么着一颠倒,意思大变,原先是罪大,如今是情重,如此那将领才保往一命。事后蒋先生发现这人没给枪毙呢?也搞不清当初自己是如何写的了,又念那人屡有战功,也只好睁只眼闭只眼,不了了之了。 关于汉字的顺序,有个段子。有人批评中国人盲从,称赞外国人的否定精神。说中国人读古书,从上往下看,看起来就像不断地点头称是,所以缺乏创新。而外国人读文章从左至右,看起来是不断地摇头,所以有独到见解。这说法新奇,有些道理但当不得真。 有让你当真的时候。一人去商场买衣服。抬头只见柜台上部大红字四个:包不褪色。这个大为放心,买下。谁知到家一洗,颜色尽褪。气冲冲找商家理论,商家不急不忙,说您看错顺序了,我这字得从右边读起,是色褪不包。你说恼人不。 顺序不同,结果各异。更有甚者,一笔之差便是天渊之别。大概是中原战争时期,蒋冯交战,冯部一参谋下达命令时,误把沁阳写作泌阳,谁想那地方真有一泌阳,如此一来,阴差阳错,贻误战机,最终败北。多一笔少一笔真不是儿戏。 当然还有众所周知的雍正篡改遗诏的故事。把传位十四皇子改作传位于四皇子。传说而已,只供一听。 还有,说汉朝时匈奴屡犯边境,并有侵吞中原之意。匈奴人发一战书,曰:天心取米。就是我们单于铁了心要取你食粮夺你江山。皇帝马上招选贤能,谋应战之策。这时一文字工作者走上前来,拿枝秀笔,在那战书上轻轻一抹,四个字顿成:未必敢来!原来只是在每个字上加了一笔。这战书退回到单于手中时,单于大惊,说汉朝人才辈出,这语气里又满是不屑,看来早有防范,竟然掩了图谋之心。这简直就是神话,一枝笔就退了雄兵百万。 说到汉字,不得不想到倒霉的崇祯。崇祯皇帝被李自成的义军进犯难安之际,每日惶惶,一日随太监微服民间,找一卦师测字。卦师问,您要测什么啊,给出一字来。崇祯没好气地说:“问归宿,由字”。“由”?这是田字出头,农民要造反。崇祯急曰,我说的是“友”。“友”?反字出头,怕是得出乱子。崇祯愈急,怎么没个好卦词呢,辩曰,我说的也不是友,是“酉”。“酉”?这是酋无首,皇帝掉脑袋的意思。崇祯简直气急败坏了,却仍不死心,不会这么命背吧?又狡辩一番:我说的其实是“幽”。“幽”啊,山中两条黄丝带。结果几日后,崇祯皇帝随着众家眷在煤山上自缢而亡。可怜的崇祯左冲右突都没冲出文字的重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