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筱风smile
军事战略是治军之道,也是治国之道。确立与充实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国家战略指导理论和军事斗争实践的重大贡献。从《江泽民文选》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握世界大势、驾驭发展规律的雄才伟略,领悟到新时期我军战略指导的高屋建瓴和深厚底蕴。系统学习和准确理解江泽民同志关于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论述,对于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军事斗争准备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着眼战略形势发展变化实施军事战略调整 军事战略方针作为党和国家军事政策的集中体现,是统揽军事力量建设和运用的总纲,是党中央、中央军委和各级领率机关进行战略筹划、实施战略指导的基本依据。 制定军事战略方针,历来是我们党的领导核心和军队最高统帅深刻思考、精心运筹的重大问题。战争年代,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将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创立了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总是根据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各方面情况的变化,及时把握未来战争的特点和军队建设的需要,为军事战略方针增添新的内容。江泽民同志主持中央军委工作期间,我军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从制定确立到充实完善,先后有过两次重大的调整变化。 20世纪90年代,国际战略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两极格局终结后,世界呈现多极化的发展势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出现新的特点。新的世界大战和针对我国的全面战争一时打不起来,因领土、民族、宗教及各种经济利益矛盾引发的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凸显。“台独”势力的发展,对祖国统一的现实威胁日趋严重。尤其是海湾战争爆发,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兴起,对我国的安全统一和军事力量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而国家的发展也进入了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的新阶段。据此,江泽民同志审时度势,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将来的仗怎么打和军队怎么建的问题,要求我们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确立正确的军事战略方针,以掌握战略主动;指出军事战略归根到底是治国之道,在战略上必须深谋远虑;认为“现代战争正在成为高技术战争”,要关注战略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赋予积极防御战略方针以新的内容。1993年,在江泽民同志的亲自主持下,军委制定了我军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明确了新的战略部署,成为我军新时期战略指导的根本依据。 党的十六大后,在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对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进行了充实完善。“9·11事件”的发生和阿富汗战争的爆发,世界各主要国家加紧进行新的军事战略调整;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国际间的合作与对话成为主流;我国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不断加深,周边安全环境有所改善,面临和平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由于国际战略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危害国家安全稳定的因素逐渐增多;“台独”行动愈演愈烈,严重威胁我国家安全和主权权益;国家发展所面临的威胁也日益突出,已进入社会转型的矛盾凸显期和加速发展的战略风险期。还有,通过十年来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丰富实践,使我们对当代中国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认识更加深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这一重要的理论成果,为进一步发展我军的军事战略奠定了基础。从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确立到充实完善,我军在战略指导上紧跟时代步伐,争得了历史性的机遇,取得了巨大成就。 实现我军战略指导的历史性跨越 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确立,是对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代革命家关于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针对当时的战略环境,将我军战争准备的立足点,由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转到应对局部战争和突发事件上来。1993年制定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着眼于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需要和解决新的历史条件下军事领域的新课题,把未来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可能发生的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使我军的军事战略上升到指导信息化时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崭新阶段。其主要内容是: 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是,打赢一场可能发生的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战略目标是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证;战略指导思想是创新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扬长避短,灵活应变,遏制战争,赢得战争。 充实完善后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战略指导重点转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上来,进一步明确了我军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必须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确定了我军建设与军事斗争准备新的基点、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方向、作战对象、战略指导思想和原则、基本作战思想以及军队建设的战略举措;内容体系更加完整,思想内涵更加丰富,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性、全局性和指导性。 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充实完善,充分体现了国家战略利益的根本要求,深刻揭示了现代战争形态演变的本质规律,客观反映了敌我力量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创新了我军在信息化时代的基本作战思想和军队建设思想,为将我军战略指导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创造了条件。 深入贯彻落实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 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是我军积极防御军事战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为我军在新世纪新阶段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加速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 在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指引下,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全军各项建设和工作,都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周密规划、全面部署和深入展开。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把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点转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制定国防和军队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提出“跨越式发展”的思想;在加强军队机械化建设的同时,加快军事信息化建设,“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提出军事人才新要求,规范未来一二十年我军官兵队伍的培养方向与标准;积极稳妥调整体制编制,使我军朝着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指挥灵便的方向发展;大力发展武器装备,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科研先行,缩短战线,突出重点,提高质量,健全武器装备领导管理体制;不断改革教育训练,贯彻战训一致的原则,提高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大力创新和发展军事理论。 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充实完善后,我军着眼解决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提高军事斗争准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妥善处理好军事斗争准备与军队现代化建设长远发展的关系、主要战略方向和其他战略方向的关系、重点项目建设与体系建设的关系,使国防和军队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健康轨道;大力加强海、空军和第二炮兵部队建设,增强海军近海遂行海上战役的综合作战能力,推动空军逐步实现由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发展核威慑和常规打击能力;强化应急机动部队的战备训练和武器装备等各项保障工作,逐步使其成为应付局部战争、突发事件、完成新时期军事斗争任务的中坚力量;深入开展联合作战理论和战法研究,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和军情的联合作战指挥体制,不断增强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联合作战能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正确领导下,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贯彻落实不断走向深入。胡主席多次强调:要坚持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统揽全局,提出我军在新世纪新阶段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要求全军要认真履行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依据,科学筹划我军的整体建设和长远发展;要求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举措,必须有利于我国在政治上和外交上保持主动,要善于从政治高度思考和处理军事问题,善于着眼国家利益全局筹划和指导军事行动;始终坚持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一支同我国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军事力量,提高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这一系列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军事战略必须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协调、军队职能任务必须与党的历史任务相一致、军队建设和改革必须与世界军事发展趋势相符合的客观规律,将我军战略指导的视野扩展到一个更为宽广的新境界,从新的历史方位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建设与运用的正确方向。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引领军队现代化建设,为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而不懈努力。 
21世纪的当代,,随着陆地资源的日渐枯竭,世界各国对海洋日益重视,海上冲突也必将愈演愈烈;与此同时,各海军强国纷纷加大海军投入,力图抢占新世纪海军技术的制高点。中国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海军新世纪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相信在新世纪中国海军一定会成为三百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上的一条钢铁长城。新世纪,中国海军希望与挑战并存。 中国海军自1949年成立后,曾长期是守在河流入海口不远处的“黄水海军”。1980年,为顺利完成洲际导弹试验任务,中国海军护航编队穿越岛链,首次航行到太平洋深处,中国海军开始具备“走出去”的能力。2002年,中国舰艇编队首次完成环球航行,具备一定的远洋执行任务的能力。目前中国海军仍然是一支近海防御型海军。首先,中国海军关注的重点区域仍然在近海范围内,例如台湾海峡、东海海域等,中国海军的作战训练也通常在这一范围内展开。其次,中国海军仍然过度依靠岸基力量的掩护,由于缺乏足够的补给和防空力量,中国海军编队难以脱离岸基航空兵的保护在大洋上独立完成高强度的作战任务。中国的海军战略虽然仍以近海防御为主,但这一战略不等于只能在近海活动不出去,这样做等于给自己画地为牢。拥有远洋行动的机动能力,与我国海军近海防御的性质并不矛盾。因此,向“蓝水海军”挺进的目标义不容辞, 如今, “蓝水海军”成为大国标志 “蓝水海军”则是指能在外洋长时间执行战斗和非战斗任务,并在较宽广的大洋范畴保护本国海洋利益和安全,防止敌对势力的威胁。 当年清朝的北洋水师,拥有世界第四、亚洲第一舰队和铁甲巨舰,但抱着死守海口的落后理念,最终打不过以蓝水为目标的日本海军。冷战刚开始,美国就提出把中国围堵在“岛链”中的战略构想。美国“环球战略网”曾报道,因为“第一岛链”的限制,中国潜艇远洋训练自2000年以来每年平均只有4次,2007年加强训练的结果也不过6次,远比不上美国一年上百次的远洋巡逻次数。法新社也曾援引美国海军情报机构的一份报告称,在094“晋”级战略核潜艇服役前,中国仅有的092“夏”级战略核潜艇只能在中国近海活动,从来没有进入大洋实战值班。由于“夏”级搭载的“巨浪-1”潜射导弹射程不过2000公里,再加上活动位置的限制,打击范围无法够到美洲大陆,因此有西方观察家甚至不承认中国有可靠的二次核打击能力。即便是有了射程8000公里的“巨浪-2”洲际导弹,搭载它的“晋”级战略核潜艇也必须挺进到第二岛链以东的“蓝水海域”,才能确保中国海基核力量的可靠打击。 。中国海军现在已经拥有一定的执行远洋任务的能力,怎样常规化地使用这样一支力量才是向“蓝水海军”发展的关键。 中国海军新型驱护舰编队,中国海军近年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远洋作战能力。 近代500年来,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军事标准,始终都是看它是否拥有先进的海军。在先进海军的背后,是强大的工业体系和先进的国家制度。晚清中国正是因为没有先进国家制度和强大工业孵化出的先进海军,所以,一败于鸦片战争再败于甲午战争,国破家残。从今天的情况看,如果没有现代化的海军,中国就只能被封堵在资源匮乏的陆地上坐吃山空,经济在海外的拓展也只能战战兢兢仰人鼻息,甚至连自己的海洋国土也不能有效防卫。这不仅将延缓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也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 正如当今一些大国做法所表明的那样,海军因其特殊的军事职能,还有一种非常有效的外交手段。中国如果不能建设一支能够走向世界的现代化海军,也无法扩大与世界的合作,难以履行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这在世界上会留下“自私”和“无力”的双重负面影响,非常不利于国家形象的树立,将直接损及中国的大国尊严。 但是,基于历史教训和世界的经验,中国刻不容缓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海军。但是,现代化的中国海军包含什么含义,就绝不是一些先进武器和信息化的技术口号能够直观说明的了,否则北洋水师的悲剧就不会出现。 防务新闻网报道称,美国海军战争学院于2006年组建“中国海军研究所”,每年召开一次研讨,此前两届研讨会分别就中国的水下作战能力、中国能源与其海军战略的联系,以及中美海军可能实现合作的领域进行了探讨。因此,加强中国国防装备和建设,而中国海军建设上的加强、刻不容缓。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我有责任更有义务为我国强大的海军贡献自己的一切,也许现在我什么也作不了,可是我知道只要不懈努力不断奋斗胸怀祖国和里想,坚持信念,发奋学习,争取早日成材,报效祖希望对你有用!
大学的第一课就是军训,军训由军事技能与军事理论组成。军事理论课的学习目的就是使我们改变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国防概念。之于知识结构的改变,身在医学院的我们,因为都是理科生,所以对于历史知识了解的比较少。通过对中国近代国防历史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就中国之所以落后挨打,就是因为社会制度的落后。具有文明历史,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发展的中国,在近代却是领土被宰割,人民被屠杀,财富被掠夺,民族尊严被帝国主义列强肆意践踏,帝国主义列强一直没有停止对中国的侵略。我们的人民在近代历史中的一百多年里一直生活在一场接一场的侵略战争的深重灾难之中,仅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伤亡就达到3500万人,从满清王朝、北洋政府到国民党政府都不能使中国改变因为落后而挨打的命运,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成为了中国落后的主要根源。中国人民经过无数次的探索、挫折、失败,最后才找到了社会主义这条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正确道路,而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才使中国人民战胜了一切敌人,最终从屈辱中站立起来,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使中华民族近百年来成千上万的先烈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理想得到了实现。因此,只有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才使中国的命运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使帝国主义列强任意宰割中国领土主权、任意欺凌屠杀中国人民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通过这些历史的学习,我们这些理科生知道了适合国家社会的制度才能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而这些历史的学习也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不仅是对祖国的无比深厚的感情和保卫祖国的英勇精神,而且更表现为是关心祖国的命运和前途,为祖国的前途,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进步而奋斗的精神。中国只有强大起来,才会使任何国家都不敢侵略我们。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使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所以,我们的爱国主义与热爱社会主义就是完全一致的。在今天的中国,热爱祖国就必须热爱社会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是中国人民必然的选择。我认为,军事理论课的学习对于知识结构的改变也就体现在正确的世界观的树立,社会主义信念的增强,以及热爱祖国的强烈思想到深层的、理性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升华。综合素质的提高则集中体现在思想道德素质中。80末90后的我们,在家里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爱的浇灌下长大,没吃过苦,没受过累,所有的好东西都是自己的,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也很少有机会过这种集体生活,所以免不了会自私,处处以自己的利益为重通过军事理论课的学习,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也就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学习中,我们认识到中国革命战争史就是人民军队的奋斗史,而人民军队就是集体主义精神的化身,集体主义就是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利益的思想。所以,如果没有集体主义,就没有人民军队,就没有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人民军队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是人民的子弟兵,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年代,无论是在炮火连天的战场,还是在抗灾抢险的时候,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人民军队总是会冲在最前面,为人民利益而奋不顾身,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始终将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体现了高尚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中涌现出了无数的为了人民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英雄人物,成为我们社会中坚持树立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典范,人民军队所体现出来的集体主义精神在今天已经成为了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推动力。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国家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承认合理的个人利益,以调动人们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但是,我们仍然要坚持和倡导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在我们社会中的主导地位,以维护我们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如果没有集体主义的主导价值观,我们的社会也就会失去社会主义的性质。因而就不但要求我们的人民军队要坚持集体主义的主导价值观,而且要求我们全体人民都应当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都应当自觉地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所以,作为国家未来栋梁之材的大学生的我们就必须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之间的关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和人民利益之上,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牺牲个人的利益,要具有一种对国家、人民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真正增强自己的道德素质,使自己成为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祖国在今后能够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因而我们在军事理论课中通过对中国革命战争历史的学习和对人民军队的了解就会大大促进我们在今天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我认为,使我们树立这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也是对我们进行的一种爱国主义教育。关于国防意识,不可否认,二十一世纪国家之间的较量是以综合国力为基础,以经济实力为先导。可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国家竞争白热化的时候,极端的较量形式就会出现。这个极端的较量形式就是战争!当今的中国,安全隐患不可谓不多。南沙群岛被东南亚小国强占,台湾问题尚未解决,中日东海问题和钓鱼岛争端也日益升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西方超级大国在前苏联已经解体俄罗斯日渐衰微的情况下,把中国看成是其二十一世纪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开始以各种手段遏制中国的发展。可以说,现在我国的国防形式不容乐观,表面上的歌舞升平实际掩藏着波涛汹涌。 大国外交,是以实力为基础进行的国家之间的较量。没有实力就没有外交地位。在世界史上没有见到过任何一个国家在没有实力的情况下却拥有很高的国际地位。国际地位不是天生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的。当然,现在的中国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的国家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国防建设。但是,这远远不够。国防不仅仅是国家和军队的事情,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事情。可以说,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国防力量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如课上老师的举例,瑞士为什么可以保持中立600年无战争,从而发展成为世界经济水平最高的国家?就是因为他们的全民国防,全民皆兵,那里凡是16-55岁之间的人,身体无残疾的就是兵,该国可以在国内任何位置召集军队,因为瑞士人家里多有军服和武器。这样全民参与国防的国家是无坚不摧的。在军事理论这种爱国教育中,我们增强了国防意概念,也增强了国防意识。军事理论课的学习,也使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我们学习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和人民军队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增强勇于保卫祖国的国防意识的同时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我们不希望战争,但如果敌人硬要把战争强加于我们,我们也要以大无畏的精神敢于面对,为了祖国的主权、民族的尊严、人民的利益,我们也能够走上战场,决不退缩。我们要向人民军队学习,我们的人民军队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之所以能够战胜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从小到大,以弱胜强,用劣势武器打败了强大的敌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战争奇迹,原因就在于我们的人民军队具有强大的政治优势——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是任何敌人所无法拥有、而是人民军队所独有的政治优势。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就没有中国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就没有新中国。革命英雄主义体现着为了人民利益而不怕任何困难、不怕任何牺牲的奋斗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在人民军队中造就了千千万万个董存瑞、黄继光那样的英雄,使我们的军队能够战胜任何敌人。正是这种伟大的精神使人民军队具有了不可战胜的力量,使我们的革命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个胜利还体现着为了人民利益而奋斗的无产阶级革命人生观,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人生观,才使我们能够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得失观、利害观、生死观,才使我们的人民军队具有了不可战胜的力量,而人民军队只有具有这种精神才是真正的革命军队。一个军队要有一种拚搏奋斗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需要有一种为了共同的理想而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奋斗精神,需要在全体人民中倡导一种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的积极人生观,这应当是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主导人生观,是我们所应当具有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军事理论课就是一种爱国教育,通过这种教育,我们改善了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国防概念,也使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爱党爱民,爱社会主义,参与国防,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人人参与国防的国家才是最安全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