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田农夫
今天上午我回看了央视的一档文化栏目《典籍里的中国》,本期选取的典籍是《尚书》。《尚书》被誉为政书之祖史书之祖,的确堪称典籍。这个节目采用了让现代读书人穿越的方式,实现了现代人与西汉时《尚书》护书人讲书人伏生对话,以此来诠释《尚书》里边的经典要义。其中有两个主要场景,一个是通过王维的画作《伏生授经图》,引出项羽放火烧咸阳,使得许多珍贵的书籍被焚毁,伏生把《尚书》藏在墙内,若干年后已经有部分竹简被毁导致内容散佚,又恰幸汉文帝重视文化,派晁错向伏生学习《尚书》要义,也为《尚书》的流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话说回来,《尚书》何以会成为经典?最主要是思想上意义深远。比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就是最早提出的民本思想,它与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相同的,都在强调人民在一个国家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个主旨的表现是通过对《尚书》里边的《牧誓》演绎诠释的。商周之间的“牧野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其中突出了以民为本民心所向的重要性。另一个内容的展示是《禹贡》,这个故事是通过大禹治水来告诉后人划分九州的史实及意义。那是我们中国最初的疆域划分,在此基础上,我们中国经历了千年的疆域演变,分分合合之后形成了统一的大中国。这个节目最大的意义是通过对典籍的诠释,来告诉今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以及沉淀出的民族精神。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但同时,我也觉得,观赏这样纯文化节目的观众还很有限,毕竟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对中国古代典籍的理解是极不到位的。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对《尚书》进行独立阅读的人,恐怕在学历上至少要高中学历,能够理解精髓就需要专业能力较强的知识分子甚至专家教授了,所以《典籍里的中国》能够像《百家讲坛》那样,使历史文学在一个节目里获得普及和推广,这是比较有意义的。尤其在娱乐泛滥的今天,我还是比较希望主流媒体能够多一些这样的节目,努力扭转一下青少年过于关注娱乐八卦的不良形势。 
回答
您好,很开心为您服务,亲我是听风从事咨询行业长达7年之久,在这7年中处理过大大小小的咨询文案达上万件,所以您完全可以放心我的能力,您的问题我会认真回答!用最丰富的经验和最认真的态度为您解答。这边已经收到您的咨询了,将以最快的速度回复您的消息哦。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亲经过我们专业老师的查询第一,本集和周易本身的关系几乎没有,唯一和周易有关的,就在于伏羲、文王和孔子出场,以及无数遍的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就好像周易就这两句话一样。如果面对一个读过周易的人来说,远远不够。如果面对不知道周易的人来说,看完这集也不会知道《周易》到底是什么。第二,本集浓郁的为三代圣、为文王圣的“复古主义”和“崇古主义”令人作呕。文王伐崇、武王伐纣,完全被塑造成一个全知全能的圣人,爱人民如爱自己一般,“顺应天道”‘“为民请命”。完全无视历史事实,完全跳过奴隶制制度直接将三代和周代商视为“完美政治时代”。我很怀疑制作组的人是不是共产党员,是否接受过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教育。第三,另外一个无视历史事实的说法就是周代商的目的是“建立大一统王朝”。甚至之前《史记》那集认为炎黄联盟是我国大一统王朝的开端。这种历史虚无主义史观,以及尊孔复古的崇古主义倾向,太值得警惕了。
《典籍里的中国》的读后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想法谈一谈,例如:最近几天,央视频道推出了《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观后我震撼不已。《典籍里的中国》用表演与对话的方式,演绎典籍中的故事,情景再现,让观众更深刻地品读典籍。第一期选择了《尚书》,“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尚书》又称为《书》有很多华夏文化的创始性论述,比如第一次出现“礼”,第一次制定历法。《尚书》是“文化元典”,很多很多第一次都在里面。教授们讲解《尚书》后,大幕拉开,表演开始。说到《尚书》,最重要的人是伏生,伏生本名伏胜,是秦朝秦博士,一生守《书》讲《书》,是《尚书》的传承者,因此是故事的主角。故事表演中以老年的伏生与现代人撒贝宁的对话为主线,插入了大禹治水,武王立誓两个书中故事与晁错受文帝之命前来学《书》的历史故事,让观众深入了解《尚书》中的故事。故事中的伏生让人感动。他一辈子爱《书》,一家人用生命保护《书》,年老后在山东一带讲《书》,传承《尚书》。倪大红老师把伏生演活了,仿佛就站在我面前。表演结束了,但我的思绪仍未结束。停留在开场的一句话上。“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读《书》而知朝代之兴废之由,读《书》而知个人修身之要。”典籍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财富。《典籍里的中国》讲述了在这片神州大地上创造文明的故事,让我们知道我们的生命源起何从,我们的脚步迈入何方,以新的方式读懂典籍,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品读典籍,体味经典,吸取智慧,汲取精华,成为不一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