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06

cyanobacter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会计之友论文题目要求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ZXF1012

已采纳
直接写金融会计呗,大部分导师肯定都不懂,除非有在银行工作过的。这样的论文答辩好过,他们提不出太多有针对性的问题。

会计之友论文题目要求

199 评论(11)

arlenelxp

基于以上认识,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现阶段我国尚不具备大规模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条件,人力资源会计模式的设计,只能与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相适应,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人力资源信息需求的现状相适应。  4、渐进式策略  人力资源会计脱胎于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但并不完全独立现行体系。在现行核算体系之外,创设一套全新的核算体系,一是加重了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负担,二是人力资源会计理论自身并不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与现阶段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以渐进式方式推进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较为适宜。即以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为基础,逐步增加对人力资源反映、计量、核算和报告,进而逐步完善人力资源会计应核算的内容。  在核算方法上,可首先在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中增加对人力资产的核算,设“人力资产”一级会计科目,人力资产按照当时取得的实际成本计价。人力资产跟无形资产类似,可以进行摊销,该资产的帐面价值就是它的摊余价值。另外,根据重要性原则,对于在人力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发生较大的成本支出,如比正常的员工高出十倍甚至几十倍的工资支出等,可在报表的附注中予以披露。不具体设置对人力资源使用成本核算的会计科目。今后再视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研究和实际推广情况作相应的增补。  在实际推行上,应先试点,再推广。在试点中解决理论难题,在试点中总结经验教训,试点企业可选择高科技企业,因为高科技企业对人才需求高;加入WTO后我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制造业将会有长足的发展,也可以选择某些人才需求较高的制造类企业。推行时应注意防止企业资产隐性流失,我国的股份制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现在还不能象国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一样真正行使其职能,“一股独大”的现象相当普遍;国资委是专门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的机构,但其职责权限尚未彻底理清;在这种情况下,推行不当就会造成企业资产的流失。  二、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内容及方法  基于上面的思路,现阶段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内容放在人力资产的计量、报告上,在现有的会计科目体系中增设“人力资产”一级科目,该科目用于核算企业在某一时点上拥有的人力资源实际成本。(1)投资者投入的人力资产,与无形资产一样,国家应合理确定人力资产在注册资本中所占的比例,投入时借记“人力资产”科目,贷记“实收资本”科目;(2)引进人力资产,已引进时发生的一次性全部开支作为入帐成本入帐,借记“人力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及相关科目;(3)企业对人力资产的投入,如员工进修、培训、学习等,发生金额较大的,可在人力资产中核算,借记“人力资产”科目,贷记相关科目;(4)人力资产摊销,摊销时,应区分不同人力资源来源类型和金额的大小确定相应的摊销期限;人力资源入股的,摊销期可长一些;企业引进的,摊销期可适当短一些,考虑到人力资源的竞争性,应享有不短于五年的摊销期。摊销时,借记“管理费用”,贷记“人力资产”;(5)对外披露:人力资产净值在资产负债表中披露,配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特殊人力资源个体或群体的使用成本在报表附注中披露。  三、结语  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发展,不可能脱离现实的社会经济环境,实施人力资源会计更要与时代相适应。纵观会计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会计的发展得益于当时社会经济对会计的需求,会计服务于管理,管理发展了,会计才跟进,会计理论只有适应于时代,没有超前于时代。会计这种超强的适应性是会计理论不断发展、完善的源动力。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根源就在于此。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必须遵循会计发展的这个规律,人力资源会计的设计只能于时代的需求相吻合,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孙刚、唐海英:“人力资源会计假设检验”[J]《财会月刊 》 7A  (2)田丽娜:“亦谈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的推行”[J] 《会计之友》 8  (3)伍中信、王跃武:“人力资源会计之产权经济学”[J]《财政理论与实践》1  (4)唐修柏:“浅议人力资源的入帐基础”[J]《中国科教博览》3
307 评论(9)

苹苹苹

写电算化不可以吗?我这里找到一篇:对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比较分析 (具体详细的你到汇博在线上搜)论文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比较分析   论文摘要:近年来,无论在教学还是在学术研究领域,人们总是将会计信息化和会计电算化相混淆,认为两者是同一概念,没有实质区别,可以替换使用;也有人认为会计信息化的概念优于会计电算化,但不知道优在何处,只是在朦胧中意识到会计信息化可能会替代会计电算化。笔者认为搞清楚两者的来龙去脉,对两者加以正确的区分,有利于教育教学、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与定位甚至学术机构的确切命名。         1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概念的由来与含义   1979年,计算机应会计工作在我国拉开了序幕,当时人们的认识就是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会计领域能够有效地提高会计的工作效率,学术界并没有提出一个权威性的概念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1981年于长春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问题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的概念。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含义是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领域,用会计软件指挥各种计算机替代手工完成,或手工很难完成、甚至无法完成的会计工作的过程。   2005年8月,由《会计之友》杂志社承办的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山西太原召开。会上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理念,与会专家就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用“会计信息化“可以更好地概括“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以进一步提升“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水平。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与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看到,两个概念是人们在不同时期、信息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来的。 。。。。。。。。
177 评论(13)

风之伤60

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论文格式的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提出问题-论点; 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结论。 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212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