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丹静
一、不断加强师德建设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基础师德教育要以“爱和责任”为核心,引导教师热爱教育,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成为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加强教师思想政治、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德育工作者培训制度,每学期要对本校的班主任、辅导员等进行师德教育专题培训。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激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引导教师自我反思,调动教师自主提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专业成熟离不开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自主发展能力在扎实的校本研训中实现教师业务水平的有效提高引导教师系统地阅读促进教师的成长,最重要的是要帮助教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系统地阅读,批判性地阅读。开展全员性培训,对于不同层次的教师,采用不同的培训策略。开展多形式的常规校本教研活动:抓好集体备课。实行以年级为单位的集体备课,加强集体备课与教学研讨。开展教师之间观课议课活动。同一学科教师之间要互相听课,同时,鼓励不同学科教师之间。搭建科研平台,培养教育科研能力科研兴校已成为广大领导和教师的共识,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开展教育科研实践,培养其教育科研能力,来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随着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不断深入,实验过程中涌现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尖锐。要解决课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必然要求学校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为教师搭建学习、科研平台,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形成课题,促使教师进行行动研究,推动教师自己动手解决课程改革的难题。三、科学的管理机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保障积极创设教师成长的优越条件:提供经费保障,如科组活动经费、校内各项培训活动经费、教师外出学习经费、奖励经费、购置教育图书等。加快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如电子备课室、教师阅览室、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建立立体、动态的教师培训模式。建立教师工作考核制度拓展资料:教师素质,又称教师专业素质,是指能顺利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教师素质 
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评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优秀专家、优秀归国人员,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3年度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称号。先后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2项,重庆市优秀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和软科学二等奖各1项,四川省发明协会金、银奖各1项。获2000年度重庆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年参加重庆市教育代表团到俄罗斯、德国等欧洲六国考察高等教育情况。担任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的“蔬菜育种学”、“植物组织培养学”、“植物生物工程学”、“生物技术工程专题”等5门主干课程的讲授。培养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多名。出版《生物工程学》等专著2本。主编全国高校通用教材《蔬菜育种学》,参编《蔬菜生产种子原理及实践》、 《植物组织培养学》等教材。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利用游离氨基酸分析快速测定甘蓝自交不亲和性、等电聚焦电泳快速测定甘蓝自交不亲和性、甘蓝自交不亲和系、自交系花粉、柱头蛋白质的等电聚焦电泳及游离氨基酸分析、甘蓝组织培养中的微电流效应等60余篇,其中在一级学报上发表15篇,多篇论文获奖。在科研方面主持和主研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省、市级项目3项。“甘蓝离体培养中的微电流刺激效应研究”,1997年获重庆直辖市应用基础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甘蓝杂一代新品种”‘西园四号’的选育”,1995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甘蓝杂一代新品种‘西园三号’的选育”1987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重庆市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规划研究”,1987年获重庆市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蔬菜育种学课程改革”,1989年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0年获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一等奖。被评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优秀归国人员,并入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已出版《生物工程学》等专著2部、主编全国规划教材1本、参编多本;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64篇,其中一级学报上发表文20余篇,多篇论文获奖。
开展师德演讲活动。组织教师学习全国模范教师徐梦吟、邹有云、孟二冬的先进事迹,同时开展了“廉洁从教,从我做起”大讨论,举办了“德为人先、行为世范”师德演讲活动,在活动中使教师牢固树立“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务实创新,甘于奉献;廉洁从教,为人师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以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言行去影响和培养学生。
论文在单位内获奖,召开了论文交流会,应该是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