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15

kalen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有关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论文题目怎么写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脉脉alice

已采纳
《礼文化的价值与反思》主要内容: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体,是儒学的核心,因此礼文化的研究和探讨对于认识和研究古代传统文化和儒家文化至关重要。《礼文化的价值与反思》将礼文化的人文精神与价值作业主要研究内容,运用历史哲学和诠释学的方法从历史、政治、哲学、社会学多个视角切人礼文化的研究,以尽可能开阔的视野、尽可能理性的态度思考和探索古代礼文化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在具体研究方法上,我们拟将传统诠释学和现代诠释学相结合,力争在文本本义和文本引伸义的有机结合与统一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中华文明素称“礼乐文明”。早在我国远古时代,礼就孕育于原始社会的风俗习惯之中。到了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揭开了中国礼乐文明的序幕。后经儒家的丰富和完善与历代统治者的倡导和推行,礼逐渐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礼治最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治国方略。综观中国历史,礼作为约束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准则和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规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而且成为华夏文明的标志。唐代学者孔颖达在解释“华夏”一词的涵义时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著名史学家柳诒徵先生也曾说:“中国者,礼仪之邦也。以中道立国,以礼仪立国,是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相比较而言最具特色之处。”  礼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一向被视为儒学的核心。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苟子等都对礼的作用和价值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从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不学礼,无以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到孟子的“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再到荀子的“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儒家对礼的执着追求,感受到礼在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面的重要功能,亦可领略到“礼之用,和为贵”所揭示的治国理政、协和万邦的真谛。  在春暖花开、万象更新的仲春时节,手捧修改好的书稿,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两年前。2006年的仲夏时节,我的博士论文《礼文化的人文精神与价值研究》通过了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的博士论文答辩。毕业后,由于工作生活的繁忙和举家南迁的波动,一直未能静下心来对博士论文进行修改和完善。2008年的春节,我才抽出时间,开始论文的修改工作。面对即将付梓的书稿,我既如释重负又忐忑不安。如释重负是因为昔日的思索和耕耘终于有了一个结果,忐忑不安是因为不知道这个结果是否圆满,能否尽如人意。与上述复杂情绪相伴的是充溢于心间的感激之情。  首先,我要深深地感谢我的导师杨天宇教授。由于“礼文化的人文精神与价值研究”是一个比较大的研究题目,而本人才疏学浅且缺乏丰厚的史学功底,驾驭该题目的难度可想而知。在杨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在浓厚礼学兴趣的引领下,在“勤能补拙”理念的鼓舞下,本人在礼文化的知识宝库中废寝忘食、拼命读书,稍稍弥补了一点“先天不足”。但无奈史料浩繁,而本人能力有限,在写作过程中仍有“捉襟见肘”之感。因此,从论文的构思、材料的选择到文章的修改,乃至标点符号的运用,先生都给予了无数的指导和帮助,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和心血。可以说,没有先生的精心指导和严格要求,本论文难以达到现在的水平。同时,先生渊博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态度、独到的史学思想和高尚的人格风范亦使我受益非浅,对我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即使有这样的“圣人”,如周公、孔子,他们最多也不过是做了一些归纳、综合、整理的工作而已。从近现代学者的观点看,一些人在思考礼的起源时就已先验地假设礼必然是先出现于生活的某种领域或某个侧面,例如宗教、饮食等。这种假设可能是受古人从不同视角论礼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记·昏义》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此礼之大体也。”可以看出,古人论礼,多临事取义,各根据礼的某一方面立说。这种执一端而定礼之起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它极易导致类似于“盲人摸象”的错误。讨论礼的起源,尤其是时隔千万年以后,预先假定它最先发生在宗教祭祀活动中或饮食的分配过程中,这种假定本身就是欠妥的。礼仪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现象往往是诸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综合,这种综合通常是在人们熟视无睹的情形下形成的。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一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隔上两三代人,大家就都不记得它的来历了,过千万年后,人们再试图确定它最初发生在哪个生活领域将会非常困难。就上述近现代学者的观点看,诸种礼之起源说都有其合理性,也都有其不足;各种观点看似不同、甚至对立,实则是可以相容、可以互补的。例如,“祭祀说”客观地反映了祭祀活动在上古社会的重要地位,也符合当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①和“礼有五经,莫重于祭”②的社会现实,但该说将“礼”字的起源作为“礼”的起源,且用祭祀涵盖包括冠、婚、丧、祭、乡、射、燕、聘等众多古礼的起源显然有失偏颇,因为《仪礼》所记载的十七礼大都有其久远的发生、发展的历史。据杨宽先生研究,冠礼是由氏族制时期的“成丁礼”变化而来,乡饮酒礼则源于氏族聚落会食的礼仪。“饮食说”、“交往说”与“祭祀说”的不足有类似之处。

有关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论文题目怎么写

265 评论(12)

poufei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跪拜礼:古代见面时的礼仪。古人席地而坐,臀部紧靠脚后跟。伸腰并使臀部离开脚后跟,用两膝着地则为跪。跪着行礼则为跪拜,根据《周礼》的记载,古人的跪拜礼大致可分九种: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稽首拜时,头俯伏至地,抱拳相握,左手按住右手。拜的时候,头先俯伏至手,然后拱手下至于地,头也随着俯伏于地。拱手至地时,手仍不松开。手的位置在膝盖前,头的位置又在手前。稽首是臣对君的拜礼。稽首、拜手共成一拜之礼,以表示极大的敬意。  顿首 叩首,九拜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姿势和跪差不多,行顿首拜时,取跪姿,先拱手下至于地,然后引头至地,便立即举起。因为头触地时间很短,只是略作停顿,所以叫顿首。顿首是平辈之间的拜礼。稽首是称扬之辞,顿首是请罪之辞。后来,又因其拜礼至重,人们在有重大的事情请求时也用“顿首”。如《左传》记楚人申包胥因为国家危亡,在秦适九顿首于赵宣子,以求秦国援兵。  空首拜时,头至于手,所以也叫“拜手”。行空首礼时,跪而拱手,头俯伏至于手,与心平,也就是说,拜时,头不至于地,所以称“空首”。空首是男子常用的拜礼,上下尊卑均可使用。  吉拜施用于宾、祭、嘉好之事的礼节。拜时拱手,右手在内,左手在外。  凶拜与吉拜相对,拜时拱手,左手在内,右手在外。  振动之拜 关于此礼,有两种猜测:①用于凶事,振就是“踊”,也就是跳脚哭;动就是恸。②在行拜礼时,应和着音乐的节奏。  奇拜即一拜,“奇”读为奇偶之奇。  褒拜指的是再拜“两次拜”以上。褒是大的意思。如《左传》僖公十五年所说的“三拜稽首”,定公四年所说的“九顿首”,都是“褒拜”。古人行礼,多用一拜。有的再拜以加敬,三拜以示周遍,都是褒大之拜。  肃拜妇人之拜,跪而俯首下手。比空首拜手的礼节都轻,肃拜是跪而微俯其首,手垂下,这样,头虽然俯伏下来,但未至于手,手虽然垂了下来,但没有着地。  凡是吉拜,拜时拱手,左手在内,右手在外,刚好妇与男子相反,这也就遵从了“男左女右”的习俗。妇人吉事,即使国君有赏赐,也只是肃拜就可以了。妇人之拜,在上古时都是这样的,如苏秦将游说楚王,路过洛阳时,全家人在郊外三十里外迎接他,“妻侧目而视,侧目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隋志》记皇帝册封皇后,皇后先拜后起,皇帝后拜先起。到了唐朝武则天时,为了尊崇妇人,妇人始拜而不跪。  肃拜是九拜中最轻的一种,军队中也用肃拜,因为将士披甲,不便于拜。  再拜 拜两次,表示礼节降重。再拜之礼,用于平辈之间。如果是臣对君,再拜之外,还要行稽首礼。  百拜多拜的意思。  拱手合抱以表示敬意。合抱,一般是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如遇凶丧,则右手在外,左手在内。  揖拱手为礼。现称“作揖”,是宾主相见时的礼节。拱、揖一般用于非正式场合,平素十分熟悉的人也往往用此礼节。  长揖 比拜较轻的一种敬礼。不分长幼卑尊皆可使用。拱手高举,自上而下。这是站立时最表示敬意的一种姿势。  鞠躬两脚并拢,两手下垂于大腿两侧,弯曲上身以表敬意。现仍用于某些集会及祭扫亡灵的场合。  唱诺 旧时男子给人作揖的同时出声致敬的一种礼节。宋代已很流行。  道万福 旧时女子礼节。唐宋时妇女与人见面行礼的同时常口道“万福”,意为祝对方多福。行礼时双手手指相扣,放至右腰侧,弯腰屈身以示敬意。  坐古人席地而坐,姿势是:两膝着地,两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后跟上。坐姿像跪,但有不同,主要是跪时身体要挺直,臀部须离开脚后跟。  踞古代一种较为省力的坐法,即带踞。姿势是脚板着地,两膝耸起,臀部向下而不贴地,和蹲一样。  箕踞最不恭敬的一种坐法。姿势是臀部贴地,两腿张开,平放而直伸,像箕一样。在他人面前箕居是对对方的极不尊重。但有时又可作为不拘小节的表现。  长跪耸身而跪。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臀部紧靠脚后跟。伸腰及臀而两膝柱地为跪。挺直腰板以示敬意和庄重则为长跪。最初称“跽”,因为跪时挺身直腰,身体似乎长长了,所以又称“长跪”。
268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