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jq000
写议论文要考虑论点,考虑用什么作论据来证明它,怎样来论证,然后得出结论。它可以是先提出一个总论点,然后分别进行论述,分析各个分论点,最后得出结论;也可以先引述一个故事,一段对话,或描写一个场面,再一层一层地从事实分析出道理,归纳引申出一个新的结论。这种写法叫总分式,是中学生经常采用的一种作文方式。也可以在文章开头先提出一个人们关心的疑问,然后一一作答,逐层深入,这是答难式的写法。还要以是作者有意把两个不同事物以对立的方式提出来加以比较、对照,然后得出结论,这是对比式写法,通过对比更突显作者的观点。 
成功并不很艰难 在巴蜀之地有个很出名的女孩儿——刘亦婷,正当同龄人在象牙塔中苦苦挣扎时,她却潇洒地走出国门,走进哈佛,成为常人眼中的天之骄女。此外,在国内学习时,她参加过《苍天在上》等电视剧、电影的演出,受到观众好评。有人不禁会问:她今日的成功是用多少努力和汗水换来的?刘亦婷轻松地回答:我只是和别人一样读书,唯一的原因是在机会来临时我已经准备好了,而且牢牢地抓住了它。 从刘亦婷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她对成功的淡然。的确,只要准备充分并且把握住机遇,成功并不很艰难。但为什么有人却离成功非常遥远呢?原因往往就是平时慵懒,当机会来临时根本没有能力去把握。 我有一个室友,当我们谈论志愿和考大学时,她就感慨:这些东西就像天方夜潭,好的大学、热门的专业,我想都不敢想。这时室友们就一起开导她、鼓励她。可是认真分析一下,她为什么会这样呢?高一高二时,她一直沉湎于各类书籍。喜欢读书不是件坏事,可她为了看书却放弃了学业,到了高三,脱口就有故事的她却连三本物理书都没有完整地翻过,以致面临高考的选拔,与我们在同一起跑线上出发的她却有了上述一番无奈的话。 我相信在我们身边,在社会中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更有甚者,是沉湎于游戏机、赌 博等毫无意义的事情上。学习工作时,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当机会光顾时,自然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被别人抓住。自己除了抱怨还能如何呢? 如果准备充分,无论机遇何时到来,你都有能力去和别人竞争。联想电脑公司的总裁在给大学生做演讲时回忆:当年他大学毕业,准备工作一两年后就出国深造,可后来有了联想中的一个职位,一干就是十年,为联想成为国内市场的大哥大做出了贡献,如果不是那个职位,那也就没有现在的他了。他讲话的结束语是这样的:现在的社会到处都是机遇,只要你有能力去把握。 难怪西谚云:“命运不会垂青懒惰的人。”无论是走出国门的刘亦婷还是在国内发展的联想总裁,他们都做了自己应该做好的,才没有在机会面前手足无措。 中国即将加入WTO,更多的挑战和机遇等待着我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吧,也许你就是第二个比尔·盖茨,成功后的你或许也会说:我并没有做什么呀!因为成功本不很艰难。
“成功源自恒心。”,这话不假,古往今来,大多成功之人,不正是因为恒心才成功了吗?失败者的未来未必就是成功,但成功者的历史一定有过失败。但是,如果失败者没有恒心,那他最终很可能仍是一个失败者。 明代学士宋濂,“幼时即嗜学”,但因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所以只能借人家的书亲自抄写,即使到了“天大寒,砚冰坚”的地步也不放松抄书,常常将手指冻得不能弯曲,每次都能及时的将书还回去。他到了成年,因为“益慕圣贤之道”而“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可见相当艰苦,读书的时候,对同学的华丽的衣着视而不见,只是专心学习,终于,他成为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的大文学家,成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试想,如果宋濂没有恒心,他抄书时,叹手指不可弯曲而不抄,跟随老师时又因路途艰苦而半路折回,又因看到同学华丽的衣着而自愧不如人,他会取得成功吗?会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吗?当然不可能。他的成果,完全归功于他的恒心,是他自己的恒心,造就了他自己的成功。 无独有偶,过了很多年,在国外,一名年轻人与其他许多年轻人一样,有他自己的梦想——想做演员、拍电影、当明星。他写了一个电影的剧本,并希望拍成电影,于是,他来到了好莱坞——这个世界著名的电影城市。 他的道路十分不顺利,终于,当他拜访第一千八百五十次时的一家公司,这一家公司的老板答应了他。过了一段时间,电影拍摄完成,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洛奇》,那个年轻人的名字叫做席维斯·史泰龙。 我们不禁思考,他可能第一次就放弃了,也可能是到第一千次放弃,也可能是在第一千八百四十九次——那是他最后一次受到失败的打击,如果这样,那么他就与其他大多数人一样,只有幻想了。 “锲而不舍,金石可缕”荀子说这话时,是在战国时期,但仍然对现代人有勉励作用,成功源自恒心,让我们成为有恒心的人吧!